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9.50 KB
- 文档页数:1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1.能说出近代火车、轮船、电报等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和作用;关注照相、电影对精神生活的改变、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等基础知识。
2.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局限性。
【预习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逐目阅读课文,分别完成下列问题)(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4-105页“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________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传入中国。
作用:使人们_______________大大加快,还极大地促进了________的流通。
2.有线电报:19世纪____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作用: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________,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_______,方便了人们的联系。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5-106页“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_____和_____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______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报纸成为人们获取_____、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_______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是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7页“社会习俗的变化”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服饰上,__________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__等法令;还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以文明简单的______、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 _______”、“_______”等平等的称呼。
2.局限性: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一、预习反馈: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优教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原因、特征。
目标3: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和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目标4:掌握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以及民国以来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目标5:理解西方文明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
目标6: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清末民初。
中国的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不少的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传入,还是人与人之间见面的称呼、礼仪和人们日常的穿着打扮,都在除旧布新。
你知道这些变化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吗?(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万袋)1911年40 600 4.31919年120 4 500 18.8(1)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9年5月23日,某纱厂开工试车,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因为纱厂的创办人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
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1)材料中所说的状元是指谁?他创办的纱厂名称是什么?(2)说出材料中人物的思想主张。
(3)此人为何要去办厂?通过他创办实业,你想到了什么?3.如何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主张?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5.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
6.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特征。
(四)课堂小结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五)当堂达标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课时达标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把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等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消灭,以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化状况。
2、培育正确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3、西方文明的影响,使我们生疏到必需与时俱进。
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消灭”2、“文化生活的变迁”3、“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培育同学形成物质打算意识,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教法引导预习,合作探究。
学法小组同学间沟通学习一、预习导航近代交通通讯1、19世纪西方的和两种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的促进了的流通。
2、年,英国商人修建了铁路,这是中国消灭的的铁路。
3、世纪年月以后,中国开头架设电报。
文化生活的变迁4、近代以来,西方创造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很多贵重的历史镜头。
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5、报纸是人们猎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其中最有名的是年在上海创办的《》。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年在创办的社会习俗的变化7、辛亥革命,国民政府转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的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礼,代之以文明简洁的、礼,取消“”“”之类的称谓,代之以“”“”等公平的称呼。
二、合作探究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创造,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很多创造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三、变式拓展1、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公平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渐渐得到转变。
下列体现这一转变的是()A、称“老爷”B、行握手礼C、缠足D、穿翎顶补服2、中国近代生活由于西方科技的传入丰富起来。
以下不能消灭的是() A、李鸿章用网络通告《马关条约》内容B、清政府派大臣坐轮船出洋考察C、南通张謇的公馆夜晚电灯通明D、蒋介石乘飞机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四、巩固练习1、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以鞠躬、握手取代旧时的跪拜礼是在()A、洋务运动后B、戊戌变法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2、19世纪70年月,人们进行快捷的联络,最好的方法是()A、坐轮船、乘火车出行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信件3、19世纪初相继传入中国的两种交通工具是()A、轮船、火车B、火车、飞机C、汽车、飞机D、轮船、火车4、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正确地生疏是()①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便利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掠夺,阻挡了我国近代化的步伐。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诞生至今文学艺术的成就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史实。
2.分析文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深知文艺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成长过程,知道这是新中国国力增强的一个缩影。
重点:新中国的诞生后文学艺术的成就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史实难点: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小组讨论时,要求人人发言,其他同学给予纠正或补充。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知识点一文学的繁荣1、1956年,我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文革”以后,特别是____________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知识点二艺术的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等艺术丰富了人民的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走向体育强国1、旧中国:中国人被外国人耻笑为“____________”。
2、新中国:(1)群众性体育活动:①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②毛泽东对学生提出“____________”的要求。
体育课被列为学校的重点课程。
③20世纪90年代,大力开展__________________。
(2)竞技体育①1990年、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两届亚洲运动会。
②______年,我国成功举办第______届奥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③第23届奥运会上,____________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6-20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展示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学法指导】情景剧表演、比较法、归纳法等【知识链接】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这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
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于是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
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
这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学习过程】:导入: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纷纷出现,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近代中国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八年级历史下册中的第20课,属于“古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交融发展”这一章节中的知识点。
通过这一课程,我们将了解到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唐代和宋代,这些变化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分析生活环境变化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探究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活环境的变化;•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教学难点•如何深入理解生活环境变化对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课本《中国近代发展概述》;•白板、马克笔;•历史地图、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流程步骤一:温故知新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程所学的知识,为这一课程的学习营造必要的铺垫。
步骤二:关注生活环境变化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图片和历史地图资料,展示唐代和宋代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生活环境的变化。
步骤三:讨论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唐宋时期生活环境变化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步骤四:探究古代中国科技发展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科技成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古代中国科技和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步骤五: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顾本次活动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课程目标,总结本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课后作业•阅读课本第20课;•分析和总结古代中国科技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结通过本次活动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分组讨论和自主探究,学生将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变化》预习案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交通、通讯的出现 2、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___________”号。
3、我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铁路,______年_____国商人修建。
4、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记者、少数老百姓用上了它。
方便了生活。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__》。
_______年在创办的。
文化生活的变化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______创办的,是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出版机构。
4、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年在_____拍摄,第一步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在______拍摄。
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__________》。
社会习俗的变化:后,民国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法令。
强令男子____________,女子_____________,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例如_______装和_____服。
人与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称呼对方“_________”、“_________”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树立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导学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㈡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㈢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四.课堂小结: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3、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难点: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状元实业家张謇1、___________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2、清末状元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的口号,毅然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知识点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从_______到_________末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________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2、__________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
3、__________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_________”。
4、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说来是_________。
5、从行业上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部门。
(二)合作探究1、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四)巩固训练:1、创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的是()A、林则徐B、张謇 C 、郭沫若 D 、董必武2、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这种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3、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开始于()A、辛亥革命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C、洋务运动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指()A、19世纪60-70年代B、19世纪末20世纪初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 、解放战争时期5、下列不属于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座大山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B、封建主义C 、官僚资本主义 D 、帝国主义6、1899年5月23日,某纱厂开工试车,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知识拓展】《二十一条》(解透教材P193)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二)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思维拓展】护国运动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胜利”的含义是什么?护国运动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护国运动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吗,为什么?⑴胜利”的含义: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⑵取胜原因: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②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③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既分化了北洋军阀政府,也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反响;④(主要原因)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得到部分省份响应。
⑶护国运动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因为:护国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运动后,中国出现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特别说明】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都曾宣告“独立”,其“独立”的含义是反对专制独裁的中央政府。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一)(地方)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的形成1.军阀割据局面2.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
各军阀之间先后爆发直皖(1920年)、直奉(1922年和1924年)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先后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知识总结】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二)(中央)“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黎元洪继任总统。
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说明:1、教学参考只提供课堂导学和基础达标的参考,其中“课堂导学”只提供部分课时的思路,课本较明显部分要麻烦教师们备课时补充。
2、请教师们在使用本导学案之前要认真进行第二次备课,在根据本校实际进行补充的同时完善重难点、讲课思路、板书设计和小结。
3、有疑问请加入“历史替龙”QQ群(414267064)发问求解。
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堂导学提示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使英国通过鸦片打开中国市场的阴谋破灭。
不对。
因为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
2.略。
林则徐为什么能说动道光皇帝禁烟:因为林则徐把鸦片的危害与清政府的统治联系在一起。
3、表现是英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是封建社会后期。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略)4、我们说《南京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这里的“丧权”指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主权?从条约内容是看出包括了贸易、关税、领土主权。
对中国社会性质影响:(略)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DCBACBABD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堂导学提示1、略。
2、略。
3、因为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不同在失败原因是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CBDBCCDC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堂导学提示1、英国、俄国都采用通过代理人(阿古柏)的方式进行侵略;俄国还直接占领我国领土。
2、“为什么能收复新疆”是指原因。
略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DDCCBB八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导学案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堂导学提示(略)二、※基础达标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BDADCAB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堂导学提示1、义和团是什么性质的运动?(略)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导学案主备人使用人一、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能力:培养自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对复杂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学会独立思考,克服盲目从众心理。
知识:学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二、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纷繁复杂的。
生活中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往往交织在一起,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二)、自主探究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13---P19,思考怎样积极参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1、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出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新变化?2、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个人素质提出了什么要求?3 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哪些?4、什么是从众心理?5、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我们应如何应对?(三)、合作交流1.师生互动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2.我们一起来分析判断:①在社会生活中,要跟着潮流走,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我的理由:②.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我的理由:③小明认为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紧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影响自己的学业。
我得理由:(四)知识整合,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五)、课堂检测1.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
下列内容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是()①我家从农村搬进了县城,住进了楼房②父亲上班以前是骑自行车,现在买了个轿车来回上下班③春天到了,鸟儿开始歌唱,数叶开始发芽,冰雪开始融化④以前的驿站中的烽火不见了,现在只要鼠标一点,信息即刻到达⑤“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网上购物”等词汇进入寻常百姓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2. 对于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观点。
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有()①同学甲说:“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非常紧,参加社会时间只会影响学习。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掌握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3.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2.分析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概述、案例分析等;2.相关资料: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案例资料;3.PPT演示。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呈现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习的欲望。
2.概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社会生活的变化的一般概述,包括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内容、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3.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根据相关资料,选择一些社会生活变化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例如: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等。
4.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案例分析部分中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5.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变化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变化的策略。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掌握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是在案例选择和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关注点不一致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并解决,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初中社会生活变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2.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对比,理解社会进步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 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社会进步的原因。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社会进步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政策、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老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照片中的人们生活方式是怎样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图片中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和反思。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内容,编写一篇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短文。
2. 分析自己家庭在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社会进步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自主学习与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苏联的发展1.成就:①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②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问题: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二)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①主要内容:(1)政治领域: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经济领域: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②评价:(1)积极:A.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C.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D.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2)消极:A.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评价:(1)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2)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①内容:(1)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2)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3)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2022年版本)。
②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12月26日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