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8.47 KB
- 文档页数:2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介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这些心理学知识将使你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并且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和学习风格。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被动,可能是因为他或她害怕被嘲笑或出错。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也是教师应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也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这些发展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促进他们的参与和学习兴趣。
对于青少年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
最后,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教师的角色来说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并不罕见,例如焦虑、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关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他们的困扰,建立一个开放和支持的学习环境。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身体活动和放松练习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和焦虑。
总之,作为教师,了解和应用心理学对于提供优质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支持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不断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犹如在教育的海洋中找到了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
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实例,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场景中,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从众心理”。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从而产生相似的回答。
这种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比如,在组织小组讨论时,不急于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罗森塔尔效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总是对某些学生抱有高期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这些学生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否对每个学生都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期待。
或许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潜力。
书中还提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
有些学生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会产生一种“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消极心态。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是批评指责,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制定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逐渐找回自信。
比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容易完成的部分,每当他们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让我明白了第一印象和最近发生的事情对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我们要展现出亲切、友善的形象,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而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也要综合考虑他们长期的表现,不能仅仅根据最近的一次考试或表现就做出片面的判断。
此外,“超限效应”提醒我在教育学生时要注意适度。
有时候,我们反复强调一个问题,以为这样能让学生记住,但实际上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1(共5篇)第一篇:《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1《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心得《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由台湾国中的老师唐全腾写的,他在教了十二三年国中理化之后,开始反思自己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于是考上了在职进修硕士专班,学习教育、心理、咨询辅导等,并在学习期间,写出了这本《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我认真研读了这本著作,发现作者写的内容很有实用意义。
唐全腾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所举出的例子都那么生动、真实,提出的现象及问题也都是学校中教师和学生身上普遍发生的问题。
这些问题让人苦恼和无助,而唐全腾用专业心理学的角度,不仅提出现象、问题,同时分析了事情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因此说《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具有非常的实用意义。
在第一部分:学习中,唐老师分析了七种理论,即:从众、单纯曝光效果、模仿、跛足策略、过度辩证效应、恋爱基模和习得无助。
他逐一进行了实例列举,并对每一种策略或方法或心理现象,分析了其优点和缺点,以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应对不同的学生。
第一个是从众,从众是有赫伯特提出的,它经历了顺从、内化、认同三个过程。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学生如果在一个普通的班级中,所有人都不学习,那个认真学习的人就会成为特例,显得格格不入,孤单且没有朋友。
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力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90分以上的同学。
唐老师认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而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量。
因此,在教师教学时,应尽量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心理。
第二是单纯曝光效果,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事、物。
但单纯曝光效果也是有限制的,比如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两人之间本有一些冲突或性格不合、过多的曝光等,会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因此,无论家长还是老师,不应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要求越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越单纯,越容易产生单纯曝光效果,也越能让孩子们与我们亲近。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它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教学道路上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让我对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了重新的审视。
书中提到的众多心理学现象和原理,都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息息相关。
比如“从众心理”,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其他学生往往会受到他的影响,从而产生相似的回答。
这让我意识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多样性,避免单一的思维模式占据主导。
“首因效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新学期开始,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仪表、态度、开场白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在整个学期对这门课程和教师的看法。
这就提醒我,每次与学生的初次接触都要精心准备,展现出积极、热情、专业的形象。
“罗森塔尔效应”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当我们对学生寄予积极的期望,并通过言语和行动传达给他们时,学生往往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努力。
相反,如果我们对学生持有消极的看法,这种负面的期望也可能成为他们自我实现的预言。
这让我更加谨慎地对待对学生的评价和期望,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比如,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可能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是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了过多的挫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再比如,学生在考试中的焦虑情绪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过度的考试焦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挥,导致成绩不理想。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掌握有效的应对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的自我暗示等。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与学生们一同经历着成长与困惑。
书中提到的“从众心理”让我印象深刻。
在班级中,这种心理常常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学习时,个别原本想要偷懒的学生也会受到影响,不自觉地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
相反,如果班级中存在一种不良的风气,比如抄袭作业,那么也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这让我意识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罗森塔尔效应”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相信他们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那么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这让我更加明白,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首因效应”也不容忽视。
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第一堂课的表现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些“第一次”,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亲和力,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书中还讲到了“近因效应”。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对教师的评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提醒我们,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表现,不能仅仅依据近期的情况就做出片面的判断。
此外,“刻板印象”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某些表面特征或者过去的表现,就对他们产生固定的看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解学生的心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教育者,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关注与引导。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优点,克服不足,成为自信而积极的人。
最近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教师心理学指导书。
本书由心理学专家写作,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品德情感的培养。
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是深刻而积极的。
本书在内容上非常详实,介绍了很多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知识。
比如,作者阐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总结了情绪管理的技巧,回答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等。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感受到作者的丰富经验和看问题的深刻性,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1、它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这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本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之友,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提供了很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技巧和科学方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帮助学生成长成为积极向上的人非常重要。
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和情感,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影响学生的情绪。
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能够阅读并加以运用,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1《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
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
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
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
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有些学生感觉比我们教师还拽,理直气壮的,和我们叫喧,实在没办法处理他的违规犯记现象。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
起初,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想到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也没有让人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像一位亲切的朋友,把那些看似复杂的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我听。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学生“从众心理”的部分。
书里提到,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大部分同学都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那么原本不太爱学习的同学也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
那是一个初一的班级,刚刚接手的时候,我就发现班级里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上课总是交头接耳,作业也不认真完成。
我试过单独找他们谈话,也给过一些小惩罚,可效果都不怎么理想。
有一次上课,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同学纷纷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不错。
这时候,我发现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居然也抬起头,认真地听着同学的回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好奇和羡慕。
我灵机一动,马上表扬了那几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并且给了他们一些小奖励。
接着,我又把目光转向那几个调皮的孩子,微笑着问他们:“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回答这个问题呀?”他们先是一愣,然后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从那节课之后,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上课的时候不再总是捣乱,偶尔也会跟着大家一起思考问题。
我趁热打铁,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那几个调皮的孩子渐渐地融入了集体,他们发现,当自己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活动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能收获知识和快乐。
就这样,一个原本有些混乱的班级,因为这种积极向上的从众心理,风气变得越来越好。
以前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也在大家的影响下,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多么重要。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就像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原本以为心理学是一门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学科,没想到在这本书里,它变得如此生动有趣、贴近实际。
书里提到的很多心理学现象和原理,都让我在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找到了对应的影子。
比如说“从众效应”,这让我想起了一次班级活动的组织。
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每个班级都要出一个节目。
我想着让同学们自主报名,展现他们的才艺。
可是等了几天,居然没有一个同学主动报名。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这可咋办?后来我私下找了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同学,鼓励他们带头报名。
结果这几个同学报名后,其他同学也纷纷跟着报名了。
原来,大家都在观望,看到有人带头了,就觉得“既然他们都参加,那我也参加吧”。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
还有“视网膜效应”也让我感触颇深。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关注学生的书写问题,觉得很多同学的字写得不够工整、漂亮。
结果那段时间,我满眼看到的都是学生们糟糕的书写,越看越生气,甚至觉得这是个天大的问题。
可当我调整了心态,不再过分纠结书写,而去关注他们在学习上的其他优点时,我发现书写的问题似乎也没有那么严重了。
这让我明白,当我们特别关注某一方面时,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它,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
书中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讲解,更是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曾经有个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
无论怎么努力,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渐渐地,他对数学失去了信心,甚至开始讨厌这门学科。
我当时只是一味地督促他多做题、多学习,却没有真正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现在想来,他可能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如果当时我能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帮助他重新建立自信,也许结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常会遇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你对一个学生寄予厚望,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这种期望,他往往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因此,我读了一本名叫《心理学与教育》的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由西安交通大学的教授陈美华撰写,共分九章,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儿童心理发展、人格心理学、情感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习与记忆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等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从书中学到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例如,人类的性格特征是由遗传和环境两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情感是由认知、生理和社会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现象;记忆是由感知、编码、存储和检索四个主要环节所构成的。
通过学习这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我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
其次,我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结合儿童的阶段特点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幼儿时期,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儿童的发展变化,给予他们充分的照顾和关心;在青少年时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中的实践技巧,这些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条件反射的原理,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减弱他们的某种行为;还可以运用协同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通过这些技巧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教育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一些优化教学的方法,如采用情境化教学法、积极支持性教学法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作为一门与人的思维、行为以及情绪相关的学科,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引导教师更科学地开展教学工作。
近日,我读完了心理学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种种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使我对心理学学科的范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我明白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例如,当我发现某个学生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时,我可以运用注意力训练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水平。
通过将心理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意识到在课堂中,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指导。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有关激励和奖励的心理学原理。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了解激励和奖励的心理学原理,我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比如,我可以通过设立小组竞赛、制定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团队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合作意识。
最后,本书还提醒了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在教育的世界里,教师就像是航行在知识海洋中的舵手,引领着学生们的成长方向。
而《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之路上的某些角落。
书中提到的各种心理学知识和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宝库。
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前,我总是简单地认为,学生要么爱学习,要么不爱学习,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这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这本书让我明白,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获得表扬,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的可能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这让我想起了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小宇。
小宇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但在学习上总是提不起劲,成绩也一直不太理想。
我曾经多次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鼓励他要努力学习,可效果总是不明显。
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试图去寻找小宇学习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宇特别喜欢画画。
每次美术课,他总是最认真的那个,画出来的作品也常常让人眼前一亮。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特意展示了小宇的几幅画作,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的才华。
我看到小宇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睛里也闪烁着光芒。
从那以后,我经常鼓励小宇把画画的热情和专注用到学习上。
我跟他说:“小宇,你画画那么厉害,要是能把这股认真劲儿用到学习上,那你的成绩肯定也能像你的画一样出色!”慢慢地,小宇开始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作业也做得越来越认真。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
我特意推荐小宇参加,告诉他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好机会。
小宇一开始有些犹豫,但在我的鼓励下,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为了准备这次竞赛,小宇每天都会花时间看书、复习。
那段时间,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努力和付出。
最终,小宇在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他站在领奖台上,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那一刻,我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随笔一、第一章:教师的心理学基础在拿起这本《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时,我对它寄予了厚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实用指南。
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是提升自我修养的必修课,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的必要准备。
第一章“教师的心理学基础”让我对心理学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这一章中,我了解到教师的心理学基础包括了心理学的概念、基本原则、心理发展理论等核心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充满了与学生心理的交互,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情绪和学习过程。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全方位的,从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到学生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作为支撑。
这让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
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这一章还介绍了教师自身的心理调适,教育工作的压力是巨大的,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自身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有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也是心理学知识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深感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他们成长。
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期待更多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帮助我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1. 心理学基本概念及原理介绍在我阅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心理学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领域,更是教育工作的有力工具。
本书的第一部分,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详尽而系统的介绍,给予我很多启示。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寒假期间,阅读了唐全腾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本书实用性强,教学案例生动典型,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和感悟:从众是指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
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我的读书感悟: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
教学要着层带动学生,先带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性来带动其他学生。
比如作业也可以分层布置,由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从众的积极作用。
单纯曝光效果:即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但是该效果需要注意频率和个体本身的态度。
我的读书感悟:在生活中这个效应也可以广泛运用,孩子在吃饭时可以播放英语磁带听英文歌等,来培养孩子对英语的热爱。
让英语的学校不断地出现在孩子身边,暗示性的促进孩子对英语的热爱。
模仿: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会经由观察别人行为的表现方式,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行为。
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称为楷模。
我的读书感悟:在教学中要及时恰当的表扬热爱学习、勤奋认真、优异的学生,从而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模仿学习。
恋爱基模:基模一词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指“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套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
因不同的情境,基模会不断地修正、改变,甚至是创造新的基模来就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我的读书感悟:当我们真正去谈恋爱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所期待,因为我们其实已经为自己写好剧本了,当然会希望照着剧本来走。
年龄过小的学生对爱情只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作者认为“太早谈恋爱往往会使自己永远错失这样“最珍贵的初恋”的机会。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和原理,让我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心理现象。
在课堂上,这种心理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如果第一个回答的学生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后面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影响,也跟着给出错误的答案。
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让先回答的学生的答案影响到其他人。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从众心理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表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受到感染,也积极参与进来。
二、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则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两种效应。
在开学之初,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让他们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和期待。
在每节课的结尾,也要总结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
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给予他们真诚的赞美和鼓励。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和成长,这种积极的心态会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更加自信和努力。
四、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之间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舒服的感觉。
为了减少这种不舒服,人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适度的挑战和困难,让学生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调整自己的认知。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3)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从头到尾介绍了教师面对学生时所应该熟知的心理学知识。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和更加准确的认识。
通过本书,我发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
因此,老师们在搞教学工作时,可以采用广泛的心理学知识来改善教学效果,以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例如,老师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传递积极信号”法,利用言语和行为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进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老师也可以使用教学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老师还要结合心理学原理,努力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即老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用一种友好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帮助他们传播正能量,指导他们走出困境,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支持。
总之,《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每个学生的精神导师,他们既要遵循心理学的原理,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与正向影响。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范例_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课堂中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因为这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而近年来,心理学逐渐受到了世界各个领域的重视,不少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学工作,而《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让教师更深入地认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朱光潜教授先生的这本书可谓是经典之作,不仅是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更是教育行业的必读之书。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指导学生学习。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引导,让我对心理学的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
作者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出来,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多个层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需求和困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既概括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也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同时,作者还着重讲述了教师如何做好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中对于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启迪,这也是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引导教师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并提醒教师注意言谈及眼神交流等细节,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阅读和反思,丰富自己的教育知识、践行自己的教育理论。
这里我想引用一句话:“教育需要智慧,而智慧的后面则是衷心、善良和爱心。
”这本书提醒了我们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给予学生尊重与信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得,感受教育的温度和力量。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我认为教育者需要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教学活动也应该是创造性的和具有灵活性的。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名叫《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的书,感触颇多呀!这本书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堆砌,也没有板起脸来讲大道理,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把那些看似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这对于咱当老师的来说,可真是太实用啦!书里提到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班级里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叫小宇。
这孩子啊,整天就像个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没个消停的时候。
上课不是揪揪女同学的辫子,就是偷偷在下面玩玩具,作业也总是拖拖拉拉完不成。
老师一开始对他真是头疼得不行,批评教育了好几次,可小宇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没一点改变。
后来,老师决定换个方法。
她仔细观察小宇,发现这孩子虽然调皮,但特别热心肠,每次班里有什么搬东西之类的体力活,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帮忙。
老师就抓住了这一点,在一次班会上表扬了小宇的热心肠,还给他发了一个小小的“热心助人奖”。
小宇拿到奖状的时候,眼睛都亮了,那脸上的惊喜和自豪藏都藏不住。
从那以后,老师经常给他一些小任务,比如帮忙收发作业,或者照顾一下班级里的绿植。
小宇每次都完成得特别认真,慢慢地,他在这些小事中找到了成就感,上课也不再那么捣乱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你看,这就是心理学的神奇之处。
要是老师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一味地批评指责,可能小宇会越来越叛逆。
但通过了解他的内心需求,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就能让他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咱们当老师的,每天面对那么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心理。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就像书里说的,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说,有一次考试,班上一个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孩子考砸了,趴在桌子上偷偷哭。
老师看到了,没有直接去批评他这次没考好,而是在下课后把他叫到办公室,轻轻地问他:“是不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太难啦,让你有点措手不及?”孩子抬起头,眼里还含着泪,点了点头。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的影响。
要教育好学生,不得不研究心理学书籍。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书中讲了“从众”,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日常生活中,成年人尚且从众,何况学生呢?从众是中性的,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作为教师,自然要将从众变为一个好现象,比如学生因为从众而认真学习。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然要以身作则,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教师可以让学习成绩最好的人做学习委员,鼓励大家争当学习委员。
但是教师和学习委员终究属于少数,如何形成爱学习的集体呢?首先,要在班级宣传学习的乐趣以及必要性,形成一个学生应该热爱学习的集体认知。
然后,可以在班上评选学习先进团体。
学习先进团体可以包含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
就算只有相同人数的学生受到学习先进团体的影响,也能让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热爱学习、争当先进的学习环境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生也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变得热爱学习。
一个班级形成了热爱学习,争当先进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提升。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相信各位同仁都将用自己的努力,培育好祖国的花朵。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
学》读书笔记
寒假期间,阅读了唐全腾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本书实用性强,教学案例生动典型,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和感悟:
从众是指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
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我的读书感悟: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
教学要着层带动学生,先带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性来带动其他学生。
比如作业也可以分层布置,由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从众的积极作用。
单纯曝光效果:即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但是该效果需要注意频率和个体本身的态度。
我的读书感悟:在生活中这个效应也可以广泛运用,孩子在吃饭时可以播放英语磁带听英文歌等,来培养孩子对英语的热爱。
让英语的学校不断地出现在孩子身边,暗示性的促进孩子对英语的热
爱。
模仿:指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会经由观察别人行为的表现方式,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行为。
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称为楷模。
我的读书感悟:在教学中要及时恰当的表扬热爱学习、勤奋认真、优异的学生,从而树立榜样,让其他学生模仿学习。
恋爱基模:基模一词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指“个人内在会自行建构一套认知系统,而且个人会使用这套系统来处理所接触到的信息。
因不同的情境,基模会不断地修正、改变,甚至是创造新的基模来就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我的读书感悟:当我们真正去谈恋爱的时候,心中就会有所期待,因为我们其实已经为自己写好剧本了,当然会希望照着剧本来走。
年龄过小的学生对爱情只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作者认为“太早谈恋爱往往会使自己永远错失这样“最珍贵的初恋”的机会。
恋爱基模这个概念恰巧可以运用于下学期的教学中,下个学期要讲述青春期这部分知识,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对异性好奇,并且容易将对异性的朦胧情感认为是“爱情”,因此,对于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
以上是我的读书笔记及个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