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教”严重跑偏 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
- 格式:wps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式家教”两大通病——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
佚名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年(卷),期】2005(0)10
【摘要】“十一”黄金周期问,贵阳市的吴莉莉(化名)一家过得很小开心。
因
为爸爸无意中在客人面前说了小莉莉几句,这个卜几岁的小姑娘就离家出走了两天。
据介绍,莉莉性格内向,离家出走已经不止一次,弄得家里人和她说话都小心翼翼的。
【总页数】1页(P33-33)
【关键词】“中国式家教”;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 [J],
2.家长的过分溺爱对大学生的影响——以齐鲁医药学院为例 [J], 王雪
3.“过分溺爱”及其他 [J], 唐宗海
4.浅谈家长该不该过分溺爱孩子 [J], 陶跃
5.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中国式家教两大通病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我们社会在讨论中国教育问题时,经常会用美国教育来做对比,在中美教育对比时,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中国式教育,也简称中式教育。
其实,中式教育,它的全称应该叫中国式家庭教育。
孩子的教育主要分三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关键的,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那社会上大家经常在讲中国式家庭教育,那么你对中国式家庭教育利与弊了解多少呢?第一,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人不经意间的忽略可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们的压力来自于工作、生活,而孩子的压力则来源于父母,而父母对于孩子只是关心其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很少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殊不知,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是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关注的,而父母往往会忽略这点。
第二,总认为听话才是好孩子如果问: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会说: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听话在不自觉间变成了评判好孩子的最高标准。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的孩子生性活泼,有的孩子天生文静、乖巧。
如果父母一味对待,很有可能就扼杀了孩子独有的个性和探索能力。
如果家长真想让孩子听话,那就要自己学习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不仅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成长期,还要了解孩子的胜利成长期;孩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等等。
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能力世界,让孩子听话。
其实,中国式家庭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端,但他不是一点利也没有,我们来说一说他的优点有哪些吧!一、棍棒底下出人才首先,棍棒底下出人才并不是说父母无故殴打孩子,而是说当他做了一些事或者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时候,这个时候需给他教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他长个记性,个人认为小孩子不会记住什么事情,如果你心平气和地跟他谈,又或者不管不问,那么会不会助长这种行为,而导致他长大后去社会上被别人狠狠教育。
有很多孩子,喜欢欺负别人,那么这样等他长大以后会不会因为这个而去打架斗殴,又会不会导致伤残,这样带来的就是一个家庭的毁灭。
浅析棍棒教育序号:13姓名:谭晓诗摘要: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可奈何时,对其采取了“棍棒教育”。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但是在教育上如果应用了错误的方式,则会适得其反,离教育的初衷远之又远。
本文分析了“棍棒教育”现状、产生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棍棒教育错误方式改变方式日前,由赵薇、佟大为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在某电视台热播,此电视剧讲述了一对夫妻在教育孩子的烦恼、分歧与磨合,引发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热议。
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人得到了欣慰和满足,将子女培养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的人却未能实现所期望的目标,留下了许多遗憾。
实际上,教育和世界上许多其他事情一样,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整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一些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采用方法不得当,比如一犯错误就对孩子拳脚相加,即棍棒教育,最终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我们身边,有狼爸”萧百佑“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在现今提倡柔声教育的年代,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萧百佑所著的书中,他提出在教育中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藤条比较合适,他写道:“古人很聪明,发明出藤条,打到身上对皮肤的刺激很大,但不伤筋骨。
”于是萧百佑采用了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工具,有时也会用鸡毛掸子作为惩罚工具。
除了藤条,古代私塾中的戒尺也是体现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望子成龙心态,相信部分家长在这方面会也有亲身体会,只想让孩子长点记性,吃点小亏以后少吃亏。
一、棍棒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所谓的棍棒教育,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严厉惩罚式的教育方法。
它的表现方式是态度生硬、语言粗暴,随便的打骂孩子。
父母采用棍棒教育无非就是表达一种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指的是家长以体罚、责骂、恐吓等方式来约束和教育孩子的行为。
虽然在过去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棍棒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领域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想彻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首先需要深入探讨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这些原因可能是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也可能是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只有找出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寻找消解这种教育方式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良好榜样在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往往源自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家长首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积极健康的教育理念。
应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责任感,而不是通过体罚和责骂来强迫孩子顺从。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正确的行为来激励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
只有用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孩子,才能让孩子明白,理解和尊重的价值。
二、沟通和倾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中,沟通和倾听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要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用心去和孩子沟通。
在孩子做错事情时,要冷静婉转地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主动反思和认识自己的错误,达成共识。
不要一味的责骂和体罚,而是通过沟通和倾听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还要注意在沟通中保持平等和尊重,不要在言语上伤害或羞辱孩子。
只有通过倾听和理解,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从而慢慢改变“棍棒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为了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家长应适时地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应立即采取惩罚措施,而是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我反省和整改的机会,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的所在,并主动改正。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摘要】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可能会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但这种方法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消解这种教育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尊重和理解的亲子关系,学会有效沟通和谈判技巧,接受家庭教育培训,寻求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制定清晰的家庭教育计划来改善教育方式。
最终目的是承认和改正错误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只有在家长们意识到并改变不良教育方式时,才能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幸福。
【关键词】“棍棒教育”、“家庭教育”、“尊重”、“理解”、“沟通”、“谈判技巧”、“家庭教育培训”、“心理咨询”、“辅导”、“教育计划”、“改正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1. 引言1.1 了解“棍棒教育”的定义"棍棒教育"通常指的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用过于严厉或者体罚的方式进行约束和惩罚。
这种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体罚或者言语上的严厉批评来强调权威和服从,以达到控制孩子行为的目的。
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教育方式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棍棒教育"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棍棒教育"的定义,对认识和改正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棍棒教育"的本质和危害,才能有效地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1.2 对“棍棒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清醒认识“棍棒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使用体罚或暴力手段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违反了孩子的人权,还容易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体罚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影响其情绪健康和心理发展。
孩子在被体罚的过程中会感到恐惧、愤怒和无助,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自信心和人际关系。
体罚也容易引发家庭关系的破裂。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1. 引言1.1 介绍在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这一概念一直备受争议。
对于一些家长而言,他们或许认为用棍棒来教育孩子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
我们有必要来思考如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寻找更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自尊。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其影响巨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棍棒教育"这一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棍棒教育"的定义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我们才能找到消解这一问题的出路。
通过倡导亲子沟通和情感关系的建立,以及开展家长教育活动,我们可以逐步改变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方式,使之更加和谐、积极、健康。
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也是家庭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消解家庭教育中的"棍棒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种不良教育方式,即“棍棒教育”,并寻找消解这种教育方式的路径。
通过深入研究“棍棒教育”的定义和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倡导亲子沟通和情感关系建立,同时呼吁开展家长教育活动,以促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形成。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棍棒教育”的重视,促使家长们意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为家庭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消解“棍棒教育”,我们相信家庭教育将更加和谐、健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2. 正文2.1 了解“棍棒教育”的定义“棍棒教育”是一种通过体罚或使用暴力手段来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教育中,父母或监护人会使用棍棒、皮带等工具进行体罚,以期望通过惩罚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或塑造他们的品德。
中国式家庭教育:棍棒教育教出狼性孩子2010-08-12 12:00:57 星期四半月谈手机看新闻传统的“棍棒”教育会培养出“狼性”孩子?(图片来源:半月谈)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
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
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6期)痛之一:学校应试教育成了家庭教育主要内容今年5月15日,全国妇联在京发布《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当问到“您的家庭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时,受访者选择集中度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子女家庭教育咨询”,无论受访者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概莫能外。
此前,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专家们在全国妇联组织的座谈中也不约而同地指出,纲要缺少家庭教育的科学系统规划设计,仅将家庭教育纳入“学前教育”,显然远远不够。
家庭教育是当前困扰家长们最大的问题,同时又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普遍重智轻德,价值观已经出现扭曲。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每天帮孩子完成功课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上海市民沈女士总结了家庭教育的五字诀:“我们做,她记”;或是“我们说,她写”。
当记者问到亲子相处时一般干什么时,沈女士毫不犹豫地回答:想方设法让孩子学会学校要求的东西。
随着教育部门的三令五申,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虽然表面上的书面作业取消了,但摇身一变成了仍然与应试有关的“任务”,家庭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
应付学校之后,家长也无暇再考虑应该如何进行属于自己的亲子教育,更何况,不少父母因为繁重的工作也没有多少属于自己和孩子的“课余时间”。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时光,而本应该是既轻松又有效的家庭教育又严重缺失,致使孩子在儿童时期无法快乐。
承认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消解路径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着一种被称为“棍棒教育”的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以体罚和惩罚为主要手段,目的是强制孩子听从,形成顺从和服从的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逐渐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和局限性。
如何消解这种棍棒教育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的问题。
下面将探讨一些关于消解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我们需要认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常常以惩罚和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迅速有效地让孩子改正错误、服从指令。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孩子在长时间的恐惧和压抑下,会丧失自信和主动性,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和问题行为的产生。
我们需要意识到“棍棒教育”并非是一种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需要寻找消解的路径。
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至关重要。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应当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父母可以通过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情感联系,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父母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寻找替代的教育手段。
取代“棍棒教育”的方式可以是以爱和理解、以耐心和宽容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引导和启发等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在孩子出现错误和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选择与孩子进行理性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积极纠正,并给予适当的惩罚和奖励。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弥合家庭关系,还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家庭教育需要与社会资源结合,寻求外部帮助和支持。
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社会支持的不足。
略谈中国式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人的。
然而,现在中国的有些父母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正步入了误区。
误区一:棒喝式教育。
指的是用打骂等暴力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秉承祖训比较老套的教育方式,它虽然老套,但在时下仍很受追捧。
有些父母坚持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 “三句好话抵不上一马棒”。
只有打骂才能使孩子长记性,有出息。
所以,只要孩子一犯错,家长便非打即骂,常弄得家中鸡飞狗跳,终日不宁。
误区二:宠溺式教育。
指的是对孩子一味迁就,纵贯与宠溺式的教育。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溺爱却是人性之爱中的一种畸形心理。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吃过一些苦,现在自身条件好了,他们想极力满足孩子,将孩子安置在自己营造的“安逸窝”里,不受任何风吹雨打。
这样就出现了孩子上学、放学都是豪车接送,在家永远是“锦衣玉食”,甚至到大学还需父母陪读服侍。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误区三:放羊式教育。
就是放任孩子的思想,让他按照自身的嗜好自由发展,不受禁锢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也许是平时工作比较忙碌,无暇顾及孩子,也许是受西方某些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孩子应该释放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
这些父母没有想过,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的自我约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还比较差,一不小心,可能会误入歧途。
所以需要有人及时去引导和纠正。
正如一棵小树在它生长过程需要去施肥、剪枝、修饬,否则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
误区四:情感寄托式教育。
就是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断地激励,鞭策,甚至强制孩子去完成的教育方式。
中国式家长写作文技巧中国式家长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父母。
但是中国的家教又存在很对弊端。
msn中文网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看看这些普遍错误你有没有犯,它们对孩子究竟会造成什么伤害。
第一、过分疼爱,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孩子就是父母的爱情结晶,快乐孩子就是天性迥然不同,但疼爱孩子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另类之快乐。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疼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道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生命一切,甚至牺牲生命自己的美好,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最为可怕的礼物。
”除了疼爱,严苛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略也相当可怕。
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回答方式,获得截然不同的提问就是确实的。
道理自不必多表述什么,两种相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作为一种固有文化形态,棍棒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被视为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逐渐更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现代教育中推崇单纯的棍棒教育是不可取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棍棒教育的弊端,以期让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棍棒教育。
一、棍棒教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关于棍棒教育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与善意的交流相比,惩罚式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身心健康状况变得更差。
二、棍棒教育会引发家庭暴力父母用棍、鞋底等器物打孩子,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种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不仅会导致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更可能引发家庭暴力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关系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棍棒教育易造成误判和不公棍棒教育容易产生主观化的误判和不公对待,这是其实效性的根本障碍,而其容易引起的纠纷和矛盾也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何更加科学地实施教育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四、棍棒教育不适应时代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走“小结构化”、走“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这种实践注重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强调自由、多元和多样性的探究学习。
而坚持传统的棍棒教育很难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也会妨碍到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我们需要根据学科、学生年龄、性别和教学内容等不同因素构建的个性化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孩子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只有把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才能让下一代走得更加自信、坚定、创新和多元。
“中国式家教”严重跑偏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内容由京翰教育一对一家教辅导()整理如今,“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社会上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也受到了追捧。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92.3%的家长称教育孩子很难,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
“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
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调查发现,更多的家长认为体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并主张惩戒要适当,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以劳动代替打骂成为孩子较为接受的受罚方式。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进认为,家长的暴力惩罚方式会让孩子习得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的胆怯敏感不自信,不利于阳光向上人格的形成。
家长可以通过减少零用钱、减少礼物的赠与等物质刺激进行惩罚,从而使他们知道自身行为的底线在哪儿。
平等交流仅占5%根据《报告》,在家庭交流中,25.7%的家长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跟孩子交流,23.4%通过说理的方式交流,民主讨论的只占5.1%。
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影响,许多家长持有“一家之长”的心态,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类型(一) 模具制造型: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
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
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
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二) 温室培养型: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
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
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三)极力压榨型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
浅谈中国教育下的“棍棒教育”高中学前1班 12163020 任意摘要:从2008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实。
千百年来统治中国人教子思想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论调将就此划上句号,其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自古对孩子教育要采取严厉的态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经》中就有“子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足以体现古人对教育的重视。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观念是否真的合理。
关键字:棍棒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惩罚教育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古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今有“狼爸”“虎妈”。
打,并非无理的代名词。
伴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续下的教育精神体现,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众家长及教师乃至教育专家关注的热点。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
在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1)“虎妈”事件回放:为使小女儿熟练地弹奏雅克·依伯特的钢琴曲,一个母亲要求女儿从傍晚一直弹到夜里,中间不允许喝水,不允许吃饭,不许上洗手间。
最终,女儿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对一名华裔母亲蔡美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报道,引起轩然大波。
蔡美儿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是耶鲁大学的法学院教授。
因为宣告“魔鬼式训练是成功的关键”,她获封一个颇为彪悍的称号:“虎妈”。
“虎妈”告诉美国人,中国小孩之所以总在世界上扫荡各类数学和音乐大奖,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位“中国式的魔鬼母亲”。
蔡美儿在新书《虎妈战歌》中比较了“中国妈妈”和“西方妈妈”的差异,总结了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即高标准、严要求。
她的十条“家规”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不许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许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许任何一门功课的成绩低于“A”、不许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不许参加玩伴聚会……很快,“虎妈”挺进中国。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棍棒教育”应被依法治理[综合分析]近年来,这种打着传统文化教育旗号而行违规办学之实的非法办学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机构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与地方教育监管不力以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错误理解有关,同时也折射出家长对待“问题孩子”的焦虑。
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传承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
但现在有的打着传统文化教育旗号的机构,却把糟粕当“宝”,比如棍棒教育。
事实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所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孩子的做法,都是违法的。
但是,近年来,社会却出现对”棍棒教育”的崇拜,认为对孩子过度“赏识”,纵容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能再对孩子让步,认为“赏识教育”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应该对孩子严加教育,该打就得打,或者送给某些机构去“管教”。
出现这种情形,值得深思。
赏识教育,并非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纵容,而是需要基于规则教育,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批评、矫正。
但是,批评和体罚、变相体罚不能混为一谈,有的正常的批评,被舆论质疑为变相体罚,对教师上纲上线,导致教师干脆不再管学生,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无原则纵容。
而另外有的时候,有的教师则把批评等同于打骂,不打骂就不知道该怎么批评,不知道批评的尺度在哪里。
[参考对策]棍棒教育,不能视作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教育,而是封建糟粕沉渣泛起,这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提出调整要求。
首先,不能认为机构提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符合教育方向,要看其教育内容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不能让反科学的内容充斥在培训机构之中,更不能以虚假扭曲的传统文化教育败坏真正的传统文化。
其次,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规则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
比如,对学生进行校规处罚,应该成立学生事务中心,由学生事务中心调查、处理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处罚,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和法治教育。
最后,家庭教育必须回归做人的教育,而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
家教是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比如尊敬长辈、不浪费粮食、诚实守信等。
“中国式家教”严重跑偏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
内容由京翰教育一对一家教辅导()整理如今,“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社会上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也受到了追捧。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92.3%的家长称教育孩子很难,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
“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
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
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调查发现,更多的家长认为体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并主张惩戒要适当,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以劳动代替打骂成为孩子较为接受的受罚方式。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进认为,家长的暴力惩罚方式会让孩子习得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的胆怯敏感不自信,不利于阳光向上人格的形成。
家长可以通过减少零用钱、减少礼物的赠与等物质刺激进行惩罚,从而使他们知道自身行为的底线在哪儿。
平等交流仅占5%
根据《报告》,在家庭交流中,25.7%的家长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跟孩子交流,23.4%通过说理的方式交流,民主讨论的只占5.1%。
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影响,
许多家长持有“一家之长”的心态,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
而如今的孩子独立思维能力较强,平等交流方式的缺失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情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家庭“冷暴力”。
孙进表示,表扬鼓励和耐心说理都是单向的交流方式,而民主讨论需要双方平等交流,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的想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趋向成熟,父母的角色理应从主导地位向听众转变,让孩子有更多自主选择和发言的机会。
教育投资重智力
《报告》显示,在重庆的家庭中,教育开支占到家庭开支的35.2%,成为家庭第一开支,而医疗、储蓄分别以17.9%和12.5%位居其后。
很多家长不惜重金投资在孩子教育上,然而由于许多家长对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上有所忽视,投资在“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方面的严重失衡。
孙进副教授说,唯分数论、唯学习论导致家长把关注点集中在了学习考试上,忽视了对孩子内在兴趣的尊重和培养。
家庭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过高,健康、道德等教育较为忽视,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严重失衡。
很多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甚至是社交障碍、合作能力差等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社会不需要考试机器,它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需要父母懂得如何‘理性施爱’。
”孙进说,除了对孩子进行均衡教育外,从小就要教孩子懂得以理服人,学会用理论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鼓励孩子对事情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勇于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如今,“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社会上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也受到了追捧。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92.3%的家长称教育孩子很难,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
“蜜糖式”“棍棒式”教育共存
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
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调查发现,更多的家长认为体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并主张惩戒要适当,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以劳动代替打骂成为孩子较为接受的受罚方式。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进认为,家长的暴力惩罚方式会让孩子习得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的胆怯敏感不自信,不利于阳光向上人格的形成。
家长可以通过减少零用钱、减少礼物的赠与等物质刺激进行惩罚,从而使他们知道自身行为的底线在哪儿。
平等交流仅占5%
根据《报告》,在家庭交流中,25.7%的家长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跟孩子交流,23.4%通过说理的方式交流,民主讨论的只占5.1%。
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影响,许多家长持有“一家之长”的心态,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
而如今的孩子独立思维能力较强,平等交流方式的缺失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情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家庭“冷暴力”。
孙进表示,表扬鼓励和耐心说理都是单向的交流方式,而民主讨论需要双方平等交流,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的想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趋向成熟,父母的角色理应从主导地位向听众转变,让孩子有更多自主选择和发言的机会。
教育投资重智力
《报告》显示,在重庆的家庭中,教育开支占到家庭开支的35.2%,成为家庭第一开支,而医疗、储蓄分别以17.9%和12.5%位居其后。
很多家长不惜重金投资在孩子教育上,然而由于许多家长对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上有所忽视,投资在“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方面的严重失衡。
孙进副教授说,唯分数论、唯学习论导致家长把关注点集中在了学习考试上,
忽视了对孩子内在兴趣的尊重和培养。
家庭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过高,健康、道德等教育较为忽视,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严重失衡。
很多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甚至是社交障碍、合作能力差等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社会不需要考试机器,它需要的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就需要父母懂得如何‘理性施爱’。
”孙进说,除了对孩子进行均衡教育外,从小就要教孩子懂得以理服人,学会用理论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鼓励孩子对事情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勇于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