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课时评估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52.19 KB
- 文档页数:7
《小石潭记》课时评估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俶.尔(chù)佁.然(yǐ)奉壹.(yī)幽邃.(suì)
B.篁.竹(huáng)清冽.(liè)翕.忽(xī)为屿.(yǔ)
C.为坻.(chí)为嵁.(kān)寂寥.(liáo)披拂.(fú)
D.翠蔓.(wàn)龚.古(gōng)差.互(cī)珮.环(pè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快乐)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心乐.之
C.其岸势犬牙
..差互
D.全石.以为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
..差互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似与游者相乐.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其岸势犬牙
..差互
6.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其境过清
A.全石以.为底
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近岸,卷石底以.出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
C.其一犬牙
..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9.下列对《小石潭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丽的环境与作者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周围的氛围,也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B.文章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欣赏景物的愉悦心情。
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了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从侧面反映出水的清澈。
D.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反衬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二、情景默写
11.默写。
(1)《小石潭记》中表现小石潭蜿蜒曲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中描写树木、藤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释】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①岚:林中雾气。
①箨(tuó):竹笋皮,笋壳。
①纨:白色的丝绢。
①拊(fǔ):抚摩。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水尤清洌.(清凉)B.无以异.于诸泉(惊异)
C.日光下彻.(穿透)D.不甚了然
..(清楚)
13.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全石以为底”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B.公亦以.此自矜C.无以.异于诸泉D.能以.径寸之木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标三处)
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16.甲乙两文中写水的文字都很动人,令人过目不忘。
请你结合原文,说说甲乙两文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水的?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
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
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
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
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
①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
..不动( )
(3)益.信声无衰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
18.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倦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B.以.其境过清以.残年余力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其.岸势犬牙差互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21.【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作者______的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参考答案:
1.D
【详解】D.翠蔓.màn故选D。
2.A
【详解】试题分析:A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
“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3.D
【详解】试题分析: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B“心乐之”的“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4.C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C项不同,乐:逗乐。
形容词作动词。
其余各项都是作状语。
A项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B项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D项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A
【详解】试题分析:A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此句没有词类活用。
B名词作状语。
像在空中。
C名词作状语。
向西。
D名词作状语。
像犬牙。
6.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
例句和C项中的“以”都是连词,“因为”。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介词,把。
B项连词,来。
D项连词,而。
7.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
B项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8.D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5.
名词用作状语。
前三个选项都是名词用作状语,D项没有词类活用,故选D。
9.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A项理解不正确,正确表述应为“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乐’到‘凄’,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清静神乐,后半部分是幽深凄怆”。
10.B
【详解】试题分析:B项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文中作者愉悦的心情是暂时的,一经凄凉环境的触发就变得很悲伤。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详解】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明确要求,这种题目是对平时阅读背诵能力的巧妙检测。
理解型默写题比直接型默写题难度要稍大一些,但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
学生不仅要识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课文有较好的感知能力,要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通常情况下,只要熟悉原文,理解其含意和作用,就不难写出对应的内容。
注意“折、犬、差、源、凄、悄怆、幽邃、蔓、络、缀、参差、披拂”字的书写。
12.B13.D14.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15.①(鱼儿)静止不动,突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取乐。
①现在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16.甲文:主要通过写鱼儿在水里轻快活泼的游动,侧面描写衬托潭水的清澈;乙文:主要通过比喻和对比来写泉水的颜色碧绿。
【解析】12.考查词语解释。
B.句意: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
异,不同。
故选B。
13.考查“以”字的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用。
A.因为;
B.凭借;
C.用来,拿来;
D.用;
故选D。
14.考查断句。
句意: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可断句为: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1)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
游去了。
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翕:迅疾。
(2)此:这。
乃:才。
悟:明白。
1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
甲文第①段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直接写出了水清的特点,第①段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从鱼的数量、清晰可见的潭中石以及映在石上的鱼的影子、一直照到潭底的阳光等景物侧面烘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乙文中写“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先写此水为“碧色”,然后运用如“如秋天”“如晓岚”两个比喻句,把清溪的水比作秋季的天空,早晨林间的雾气;接着运用对比写法,将清溪的水和新发的柳枝、刚脱皮的竹笋、新竹、玉、白色的丝绢进行对比,突出清溪水的清澈、碧绿。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那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
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17.以……为乐静止不动的样子更加遗憾18.D19.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0.(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
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21.贬谪后的孤寂悲凉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心里对这个地方感到十分高兴。
乐:以……为乐。
(2)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3)句意: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益:更加。
(4)句意: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
恨:遗憾。
1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B.连词,因为/介词,凭、靠;
C.助词,的/代词,指小石潭的景象;
D.都是代词,它的;
故选D。
1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
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因此可断句为: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
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
(1)西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那样;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沸波,水流声,指钱塘江潮;息,停止;幽独,静寂孤独;极,极致。
21.本题考查文章的情感主旨。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甲】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由“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可概括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乙】文“恨僧少可语耳”意思是: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
据此可知,文中流露了作者知
音难觅的惆怅的情绪。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初二那天,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
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
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
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
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
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
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