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15篇
- 格式:docx
- 大小:35.44 KB
- 文档页数:16
读《弟子规》有感15篇
读《弟子规》有感 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弟子规》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弟子规》有感 1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是根据孔子的教诲编写的,其中提出了许多生活规范。
我却自己以为这些规范我早以是做到的,谁都没想到,我的做的却和文中相差大远了。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读书学习的房间要清洁安静,墙壁要干净,书桌要清洁。
所用文具要摆放端正。
可是再看看我的房间呢?墙上有不少黑点墨迹,东边墙上画一只小白兔,西边墙上画一只大老虎,没有哪块墙上没有我“优美”的笔墨。
再说话我的书桌吧,不是给我当了美术上的调色板,就是当成了数学验算用的草搞纸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上带着一点一星的颜料,实在是不忍直视啊!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后立刻看回原处。
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节收好,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修补好。
而我就是和书做对!我的书桌可几乎成了一个“旧书店”,就连才发的新书,几天后就被“老鼠”啃了个边,再过几天,就全成了一堆又破又烂的“棉花”,现在的书如果不是包了书皮,一学期后早己不成样了。
书架上还算完整的书也是杂乱无章,如果让我从这个大书架上找哪一本书,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
例如说我刚拿到的新书,才过几天,数学书粉身碎骨”,语文书成了“书麻饼”…….
现在再回想起从前那些不良的读书习惯,才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有多大的漏洞,看来学《弟子规》还是十分重要的。
亲爱的朋友,你是不是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漏洞了?快来一起学习《弟子规》,一起改正吧!
读《弟子规》有感 2
当我轻轻翻开《弟子规》时,就如同步入一个神圣的知识殿堂。
《弟子规》告诉我们,先端正品德。
那句使我“脸红”的“冬则温、夏则清”,让我好好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觉得自己确实有很大的差距。
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依百顺,照顾到家。
我想得到的东西,父母想方设法地满足我。
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他们都觉得是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我,多啰嗦了几句,我却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现在想来,那多不应该啊!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却成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比起同龄的“黄香”——一个在冬天帮父亲暖被窝、夏天拿扇子把床扇冷的孝顺孩子来,我真是感到莫大的耻辱啊!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
多亏了这本《弟子规》,使我受益匪浅,是他提醒了我,让我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是他,唤醒了我,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是他,告诉我将怎样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读《弟子规》有感 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曾终绝的。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国学经典,渗透着众多国学精髓。
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规》,使人受益终生。
翻开《弟子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圣人的教诲。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为此奠定基础,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谨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还要多学知识、充实自己。
“入则孝”讲述要尊敬孝顺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自己儿女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
有时父母的一句句啰嗦、一声声叮咛、一次次嘱托正是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
正值学习紧张的我们,在埋头苦读圣贤书时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应该停下来到他们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教导与责备时,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犯了错,面对父母的责罚,我们不能一错再错、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静地接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平时我们要尽力了解父母的好恶,所作所为要体贴父母,若让父母担忧、伤心,此乃不孝之举。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爱护自己、注重品德修养。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东西全部留给儿女,我们在父母年老时也要做到这样。
乌鸦尚返哺,羔羊犹跪足;人若不孝亲,不如禽与兽。
西汉汉文帝为母亲尝药,常常衣不解带;晋朝的王祥为不喜欢他的继母在腊月卧冰求鲤的故事都深刻体现了反哺之情。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则悌”教育我们对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对待长辈要谨记“长者先,幼者后”的教导。
在古代,对待长辈要凡事都为长者尊,如若晚辈先行,见长辈没大没小,便会被众人认为是没有修养、素质低下的粗人。
对待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或兄长,也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兄长一样毕恭毕敬。
汉朝大臣张释之尚能跪地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系带,刘邦谋士张良亦可为老人拾鞋三次并为其穿上,更何况如今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谁都能说出这句话,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谨”阐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道德规范行为。
“朝起早,夜眠迟”,岁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间。
我国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国人就更要做到“礼”字。
春秋卫国士大夫蘧伯玉在过宫殿时扶轮步行,怕打扰君王;孔融四岁让梨,我们又怎能不做有“礼”的人呢?礼者,人道之极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说话做事的方式。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分别描述友善、感恩、读书。
一本《弟子规》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尽!
读《弟子规》有感 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对你来说可能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对我来说它是一盏
启明灯,时时刻刻叮嘱着我做人的道理。
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来自《弟子规》这本书。
我的性格很倔强,总惹父母生气。
有一次我和妈妈顶嘴,她说一句我还一句,气得她掉下了眼泪,晚饭也没吃。
我却坚持自己没错,拒不认错。
最后还是爸爸出面,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又劝了妈妈我们才和好如初。
《弟子规》中讲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看到古人都是这样孝顺父母的,我感到很惭愧。
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妈妈就起床为我做早饭,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学习,陪我练琴,满足我各种各样的需求,而我却总是让他们生气伤心,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要把这些美德代代相传,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读《弟子规》有感 5
读了《弟子规》第五页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这是什么意思?
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继续往下看,我看见了注释:“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这样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关键在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
突然,我猛然醒悟:因为爸爸妈妈是生我养我的人呀!我的血管里,流的不仅是父母的血,更是父母的爱!换句话说,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只是我们生活在不同的身体里罢了。
既然父母就是我,那么我自己让自己做的事,我还会偷懒吗?所以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
于是,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父母当作自己去看待,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将充满爱,充满孝。
读《弟子规》有感 6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题记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因父母的爱在我心中,让我贪婪地听吸着阳光雨露,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读《弟子规》里的“放则考,”才猛然地反思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言行,让我深深地领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父母的爱所赋予生命的深度与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父母的爱更周全。
当父母多唠叨几句:“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
”我会很不耐烦地回答说:“知道了”。
殊不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想到平时自己感冒了,父母会担心地问这问那,带着我去医院,在厨房熬中药给我吃,给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
那我们呢?当父母生病感冒了,我们是否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
”意思是说: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况重时,更要昼夜服待,不可以随便离开,那作为儿女的我们,做到了吗?
我们从呱呱坠地时,父母的爱就无时不刻地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平日毫无节制地挥霍着爱的“支票”那我们是否有想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爱因为在心中,所以冬天要让父母温暖,夏天要让父母清凉,早晨要看望你父母,看看父母昨晚睡得昌否安好,晚上要准备好床铺,让父母睡得安定,反思昔日自己对父母的关心,真是惭愧啊!惭愧!
让我沉浸在爱的欢乐中,让我享爱在爱的温馨中,让我陶醉在爱的双臂间,让我偎依在受罪的怀抱里,让受罪永驻我心中,我将用我的爱去报答我的父母,附之行动,多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我相信我能做到,因为爱在我心中。
愿生活的芳香醇厚萦绕着我亲爱的父母,愿我全部的祝福揉进父母的心田,让父母的心中的花朵盛开如云。
读《弟子规》有感 7
通过单位集中组织学习《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
总的思想是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
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领导、同事、兄长朋友。
其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讲信用,也就是诚信为本。
最后是说我们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在空余时间里,要学习各种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缺点,从各个方面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入则孝、出则悌: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
悌,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规矩,可以使孩子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那样就很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而我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那么在公司的领导、长辈面前我们便是弟子,我们应该对他们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学、朋友面前,我们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间要相互学习、帮助,相互关爱。
所以,孝悌之义不只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
和兄妹,同样也是在告诉我们在其它环境中如何与他人相处,教会我们做人的根本。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孝悌之义在工作当中并不是一种阿谀奉承,而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怀。
古话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所以我们不应过分抬高他人,贬低自己,而是应该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谨:弟子规当中,谨的篇幅所用的笔墨最多,可见谨的重要性。
行为谨慎,不给自己和家人,还有其他人添麻烦。
穿着服装,言谈举止行为,符合身份。
走中道,不偏不过分,不走极端,修习德善。
我
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穿着,给人一种简洁大方,干净利落的感觉。
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
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礼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做事要事无巨细,悉究本末,认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项工作。
信:凡出言,信为先。
孔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
所以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讲究信用。
话说的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花言巧语,戒除奸邪巧辩。
没看到事实真相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不够清楚,就不要轻易传播;觉得事情不恰当,就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做错事,不要故意去掩盖,如果故意掩盖就是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错误。
所以,对于以往的过错,要想办法弥补,坚决改正。
泛爱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因为人们敬重他的德行。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因为人们信服他的真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注意发现别人的优点;要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与人相处时,要多帮助别人,多给予别人;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时刻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找机会报答;与别人发生的矛盾,要尽快找机会化解;多为别人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亲仁:晋代文学家、哲学家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齐。
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已经极为细致,同样是为了生活奔波劳碌,难免会沾染上世俗之气。
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显得更加稀少。
能够亲近仁者,向他们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也会提高,过错也会相应的减少。
所谓“大隐隐于市”,真正仁德的人会悄居闹市,布仁施爱,德济苍生。
当今,有很多成功人士,为慈善四处奔走。
例如:李连杰从艺多年来一直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更是于20xx年创办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计划把
慈善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这恰好体现了一位仁者应有的社会价值。
余力学文:指那些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做到的本份,却不肯力行。
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
所以。
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
”所以,我们要珍惜剩余的时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的学习充实自己。
总之,在《弟子规》的教导下。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虚度时间?而从《弟子规》里,我们了解到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的。
过去我们没有学习《弟子规》,所以不是很明白。
但现在我们深刻的学习了《弟子规》,那么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这样我们的生命也将过的更加有意义。
读《弟子规》有感 8
最早接触《弟子规》,应该是在四、五岁的时候。
在我朦朦胧胧的记忆里,那时候是妈妈读一句我读一句,只觉得《弟子规》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玩,至于它的内涵,一窍不通。
刚上小学那阵子,老师也要求我们练习背诵《弟子规》,为了完成任务,我背得滚瓜烂熟,但依然没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华和内涵。
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告诉我:《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是我国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学好《弟子规》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它可以让你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于是在是懂非懂的情况下,我拿起了妈妈给我买的《弟子规》认真地研读起来。
妈妈给我买的《弟子规》除了有弟子规的全文和译文外,还有一个个经过精心挑选的小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对《弟子规》的深刻内涵进行解读。
故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让我终于领悟到了《弟子规》的精华,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许多行为是多么地不孝和错误。
例如以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我吃饭或帮忙做什么事的时候,我总是一拖再拖,老是说“等一下、等一下”,迟迟不动身,爸爸妈妈责备我的时候还朝他们发火。
认真学习了《弟子规》后,每当爷爷
奶奶、爸爸妈妈叫我吃饭、做事而我想偷懒拖延的时候,《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催促。
以前没有领悟《弟子规》的真正内涵的时候,我从来不懂得体贴妈妈,觉得妈妈为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
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而当妈妈生病的时候,我不懂妈妈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太操劳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顾妈妈,甚至连一杯水都懒得帮妈妈倒。
当我读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时我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
现在,偶尔妈妈生病了,虽然我还不能做到昼夜侍,不离床,但是给妈妈倒上一杯热水,看到妈妈脸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开心快乐。
这就是《弟子规》给我的教诲和启迪。
《弟子规》是一本讲道理的书,一本能使人进步的书,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
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谨记《弟子规》教诲,善待每一个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读《弟子规》有感 9
《弟子规》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很久以前,天下大乱,有一个小孩带着老母亲逃难,她们逃到深山里,看见前面有一所破庙,她让老母亲先到破庙里面去休息,她出去找野菜给母亲充饥。
等她采到野菜时,突然冲出三个强盗,把她抓走。
三个强盗说:“我们要吃你。
”小孩说:“求求你们放了我,我家有一个老母亲,我要把野菜给老母亲吃,然后我一定回来。
”强盗们被感动了,放了他。
小孩子回去,给老母亲煮了野菜。
他就回到强盗身边。
强盗们说:“原来天下还有这样的人啊,以后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生活。
”
我的感想是:诚实守信和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孝顺父母的人。
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了,他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我们要孝顺父母,如果不孝顺父母就对不起父母小时候对
自己的养育之恩。
读《弟子规》有感 10
中华文化长河连绵不断,熠熠生辉。
在那文化长河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那是曾经的那个时代所传诵的,它就是《弟子规》。
教导着一代代人学孝,向善,治身。
“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文明。
”这是曾经那个《弟子规》世界推广者的共同心愿。
于是乎,每一次与《弟子规》的相遇都是文化的盛典,每一次都是激情的飞扬,每一次都是智慧的激荡,每一次都是心灵的碰撞。
《弟子规》,让我学会做人。
作为一个有孝心的人。
“孝心好比大树下面的根须,它决定着树的成长高度。
”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接纳,不能尊重,不能理解,不能信任,不能善待,如何与他人相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什么是善恶?什么是黑白?什么是对错?谁告诉你?
你的父母。
对未成年人来讲,父母的教诲就是价值标准不容怀疑,学会倾听,从听父母的唠叨开始。
做一个友善的人。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与家人和睦相处不搞“窝里斗”,许多家庭是“窝里”斗给斗毁的,许多单位是“窝里斗”给斗垮的,许多团队是“窝里斗”给斗散的。
“窝里斗”是自己人的相互残杀。
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窝里斗”。
俗话讲:“争则乱,乱则衰,衰则灭,灭则亡。
”
做一个有才能的人。
“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学习主要是一个能力。
学习一个人上升的阶梯。
学习是一个人持久的实力。
学习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
要学习好,不自信不行。
高中的教育涉及到多方面。
有位校长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人生是波谷相连的。
有山峰
就有低谷,有高潮就有低潮,有开始就有谢幕,有开始就有谢幕,有月圆就有月缺,有春天就有冬天,有车水马龙也有门可罗鹊。
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任何时候不管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子孙虽愚,经不可不读,费经费论,治安败坏根由。
”《弟子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世代传承。
读《弟子规》有感 11
打开网页,总会看到这样的报道:在某航班上,因两名中国乘客喝酒斗殴,导致飞机被迫返航;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用中文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在马尔代夫,一名中国女游客晒出了自己刚捞出的珊瑚照……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曾几何时竟下降到了最低点!
我们中华民族原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
讲究礼仪、知恩图报、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民族传统美德。
可是为什么现如今我们中的很多人却知书不达理、知书不懂事、知书不知礼,上了不少学,但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不懂多少,待人处事的本领没有多少。
家长望子成龙,结果孩子们成了龙也成了凤,却没有成人。
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如何做人。
学校给每个孩子下发了《弟子规》,何不将此好好利用起来?于是,我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我未曾细读的国学经典。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首先,它教我们“入则孝”──要孝顺父母,感恩他们的养育,并且从很多细节入手,讲了如何才是“孝”。
如: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应该恭敬地聆听。
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