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解与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解与定位
没有人可以阻止你更多地爱自己。
爱自己最好的方法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在坐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成为全校师生精神偶像的自我期许。
——题记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3、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更生动、更形象。
三、课程设计高中生语文水平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
四、课程目标:
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
3、思考〃领悟
4、应用〃拓展
5、发现〃创新
就是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五、关于语文课堂:
低档课堂:记忆型课堂(记笔记就是备忘录,字词、句篇、
语、修、逻、文,的确没有记忆学
不好语文)
高档课堂:思维型课堂
如何由低档课堂→高档课堂?
(学生看得懂的,会的,老师老讲;学生看不懂的,不会的,老师也回避。
)
A 语文课堂过分流畅好不好?
例如: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问:让我们走进课文,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说说你授
受
式
教
学 目标 讲授 接受 训练 作业 (反复)
达标 师生互动 目标 问题(要有价值) 思维 阻滞
启发
流畅 达标 静 教师 学生 启发 讨论 教材机智 学生 学生
为什么喜欢?
生答:我喜欢第一段,因为海伦〃凯特不幸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那时候她还只有一岁,所以我喜欢这一段。
师导:哦,因为你对她的遭遇怎么样啊?
生答:同情。
师导:哦,你真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因为这一段写出了海伦〃凯特的不幸,深深打动了你,所以你喜欢这一段。
生答:是的。
生:老师你说得对。
我还喜欢第8段,因为她决心象她的老师沙利文一样,去为不幸的人们服务。
师:哦,你被她的什么精神感动啊?
生:(迟疑一下。
)
师:你是不是被她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啊?
生:是的。
问题的提问没有价值,不利于开发思维。
B 课堂气氛是不是越静越好?
(教室里真安静呀,静得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到)课堂一定要有静,但要做到动静相宜,动静结合,太安静和太热闹都是不正常的。
(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
C 主导与主体的平衡点在哪儿?
教师的讲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
D 预设与生成:
教师一定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来生成,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思维场。
所谓的预设就是贬义褒用的“请君入瓮”。
E 学习与出错:
一位教育家说“教室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
好老师会引导学生进入思维陷阱,学生不犯错误,就不能成长。
六、关于写作:
因为写作占60分,正所谓“得作文者得天下”。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真情、有真话可说,因为作文有信度才会有效度。
七、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诊断:
(一)语文教学的“泛化”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对文学作品教学的“泛化”。
A 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例如:《雷雨》中让学生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情。
学生最后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爱情”。
B 由于对多媒体教学理解的表面化。
过分追求声、色、光的老哨,以画面观赏代替文本解读,结果把语文课教成了影视欣赏课。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先看录像再评价人物,完了。
把学生通过抽象文字思考、领悟、产生个性化体验这一过程全部省去,一步进入具象。
“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惟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
——李海林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言教学的本质,它不是教“写了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的”,有什么文化意蕴?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用哪个词?为什么要用这句话而不用那句话?
(二)语文教学的“窄化”
(1)知识教学的淡化倾向:
第一种情况是教学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第二种情况是分不清楚知识的主干和核心,该落实的没有落实,不重要的知识却当作了重点。
例如:《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中的知识传授。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蹩脚表演,当即笑爆场。
(2)阅读教学知识化倾向:
例:《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歌声
通感
是特殊的比喻
↓
比喻类型
↓
博喻
最后讲跑了题。
(三)语文教学的“僵化”。
一是教学结构程式化。
(天天如此,枯燥无味,等于节节给学生开会,一天开六七堂会)
二是教学目标割裂化。
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太暴力,倾向性错误。
三是多媒体板书机械化。
多媒体有时会有弊端无法临时修改,建议设应留用黑板。
(四)语文教学的“形式化”。
一是“准戏剧表演式”
二是“平面化问答式”
三是“无主导对话式”
四是“无意义探究式”
当今语文教学缺乏“文化深度”,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思维力度”,老师和学生就围绕这些既无“文化深度”,也无“思维力度”的问题展开对话,展开讨论,展开探究,语文教学于是就只能在形式上互动,在低认识层面上互动,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思维窒息了,就连低水平互动也难以维持了。
(五)诊断:
A 两个观点:
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动有静,动静相宜;教学设计的关键在问题设计,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能够察人之所未察,道人之所未道,言人之所未能言。
”
B 一条法则:
语文教学的“冰山法则”: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而看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层意蕴”,重思考、重感悟,重体验,重创造,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内在“美丽”,努力实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机统一。
八、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1、挖掘能从一点引发不同思维结果的“焦点式”语言,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致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
2、挖掘“焦点式”语言中的“模糊信息”,在若干信息的深层组合关联中设置“思维陷阱”,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一句话:黛玉、贾母、三姊妹、王、刑夫人一石七鸟。
3、分析“焦点式”语言信息中传统理解的不合理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王必.
无人”→一定X →如果 要分析蔺相如性格:有礼
4、挖掘教材中内涵丰富的“焦点式”语言,设计出层层递进的“连环式”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那艾青为什么能知道?因为大堰河对儿子的爱超越了血源,儿子对大堰河的爱超越了阶级,超越了等级,超越了社会。
角度4:内涵:千锤百炼形成的铮铮铁骨 角度1:形象性:有棱有角
角度2:武器特点:独当一面的力量
角度3:成因
有人参观了其貌不扬的剑桥大学后发出感叹:“大师决定大学”,现代教育家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今天我要
说:“教师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决定了教学的深度。
”
九、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高潮本质上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对教学内在影响最大化的追求,是基于教学目标,认识,认知规律和情意需
求的最优化集合,而产生的教学智慧。
1、思维的高峰:用问题的设计来调动。
2、情感的高潮:课堂一定要让学生感动,学生在感动之“三高”
中才会主动。
3、思想的高度:学生的认识在教学中被提升到一定高度。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例如:《再别康桥》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轻轻的X 招手→挥手?
↓情感告别
把它招来近距离话别
有更多的缠绵悱恻
更多的依依不舍
比女人更细腻
比情人还留恋。
2008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