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版古诗对比阅读(八上)
- 格式:doc
- 大小:77.54 KB
- 文档页数:5
八上1
(一)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甲、乙两诗都写到了“泪”,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
【甲】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乙】溪居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②累,幸此南夷③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④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
②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④夜榜:夜航。
1.用自己的话解释甲诗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乙诗中与此句意境相似的一句是哪句?
2.这两首诗意境相似,但流露的情感却不同,试简要分析。
(三)
【甲】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2.“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乙】诗的颔联所表现的画面。
(四)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古诗文中“水”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感情,请你说说这两首诗分别借“流水”“故乡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相关诗句做简要分析。
(五)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①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释】①严士元是吴(今苏州人)人,曾任员外郎。
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
②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
1.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诗中的颔联都是写景名句,但意境各异。
请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提示】李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地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出一派寥廓的景象,蕴藏着诗人到楚地游览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六)
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④。
野望①【唐】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②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③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释】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②迢递(dì):遥远貌。
③迥:远。
④采薇:薇,一种植物。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1.《说文解字》言:“望,出亡在外,望其还(huán)也。
”这两首诗都“望”到野外秋景,请由景到情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3分)
八上2
(七)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任选一题作答)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结合对乙诗的理解,请你说说作者“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有哪些?
3.甲、乙两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
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
(九)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本诗和李白的《送友人》写的都是送别情景,但两诗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作具体分析。
【附李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十)
【甲】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这两首诗的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有何不同?
2.请赏析【乙】诗中“山山黄叶飞”这句写景的作用。
(十一)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寻诗两绝句》和《鲁山山行》的结尾处意蕴深远,引人想象,请你分别品味“满袖风”和“一声鸡”的诗意。
(4分)
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十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诗人写此诗时68岁。
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罪名被弹劾罢官,归隐山阴(今绍兴)故居。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夜阑卧听风吹雨”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2.说说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十三)
送柴侍卿【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两首诗都借助了“流水”来抒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八上
(一)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二)1.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2.甲诗写出了诗人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超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乙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
(三) 1.《使至塞上》是作者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时所作,诗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凉;《汉江临眺》是作者受朝廷重托去黔中、岭南等地选拔官员,路经汉江时所作,诗的感情基调是开朗、欢快、积极。
2.乙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两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四)李诗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句,写“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王诗中“流水如有意”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如有意”赋予“流水”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五)1. 李诗主要表达思乡之情。
刘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写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不
满。
2.刘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写出了毛毛细雨微微湿润了衣服,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落
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营造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道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共赏江南美景的悠然自得
的心情。
(六)①杜诗中的秋景,明显有萧疏的感觉。
风起,叶稀更落,眼中所望之景尽是萧条沉寂。
王诗中的秋色,虽有萧瑟之感,但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
②杜诗末句以独鹤自喻,传达出因安史叛军侵占入城而逃亡在外、回归家庭、还于旧都无望的悲哀。
王诗以“采薇”典故彰显新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惆怅、孤寂的情怀。
(七)1.(1)“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2)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2.一方面是个人与亲朋失去联系,年老多病;二是国家多难,战乱未平,动荡不安。
3.甲表达了作者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或者抒发了作者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八)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九)王诗虚实结合,由实而虚,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
情景,表现惆怅别情。
李诗主要运用比喻手法,将友人比作蓬草那样随风乱飞,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十)1.甲诗抒写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乙诗抒写了诗人旅途悲思。
2.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十一)
(十二)1.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
(意近即可) 2.都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
(意近即可)
(十三)
1.王诗由流水引出,点出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
再联系后面诗句中的“不觉”“何曾”等词都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宽慰,更添一份积极乐观洒脱的情趣。
李诗中“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时所见。
那望不见江帆的长江流水表达诗人对友人远去的怅然若失之感和恋恋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