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
- 格式:docx
- 大小:38.09 KB
- 文档页数:2
《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阴阳之三,就是我们说的三阴——厥阴、少阴、太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阳之气各有盛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所以才有了三阴三阳的称谓。
之所有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一阳、二阳、三阳所具有的数不同,数的变化实际上是由时间决定的。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两阳合明则阳盛。
阳之盛也。
在《黄帝内经·阴阳系日月篇》提到∶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曰阳明。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两阴交尽,此为阴之极也。
同样也是在《阴阳系日月篇》提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
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通过文意,可以指导,幽位阴极之象;明为阳极之象也。
我们可以看一张图:五运经天图
图中辰巳位于东南方向,戌亥位于西北方向。
东南炎热为春夏之
际,西北寒凉为秋冬之时。
一寒一暑,与幽明相配。
所以《阴阳系日月篇》以辰巳为阳明,戌亥为厥阴。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这里提到了四个节气,分别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什么是至,就是到达了极点。
热极则凉生,寒极则温生,所以我们经常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所言的二分二至日,实际上是对五运六气之中的六气进行划分: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气),主春分前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也就是在春分之前。
二之气则居春分之后。
所以这里春分秋分,实际上是对一二之气和四五之气的一个划分。
春分前昼短夜长,秋分后昼短夜长。
就是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中国古人确立了二分而至日,并以此分辨阴阳变化属性,得出了三阴三阳之数。
中国古人的智慧源于自然,与天地相合,故能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