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物理学史精品课程课件 第一篇 古代物理学
物理学史精品课程课件 第一篇 古代物理学
格式:ppt
大小:8.84 MB
文档页数:68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68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本原思想
一.元素与原子的观点
1. 阴阳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表 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又给它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把自然界和社会上一 切对立的现象抽象为阴阳,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 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用来解释天文气象、四季变化、 万物兴衰等自然现象。 如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 躁动和宁静,以及天地、男女、昼夜、君臣、夫妻等。 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上升、温热、明亮、雄性、 太阳等阳性和具有这些特征的事物; 阴代表消极、退让、柔弱、下降、寒冷、晦暗、雌性、 月亮等阴性和具有这些特征的事物。
3.元气说的局限、以太和场
元气学说注重物质连续与不连续的相互统一,强调事物间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符合自然界的真实变化,与自然本 性更接近。但元气说终究是一种思辩理论,没有实验、数学 等科学方法的配合,长期停留在推测、玄想阶段,致使中国 没有走上诞生近代科学的道路。 中国古代的气概念因为在理论上要泛化而更多脱离了自然 存在的一种物质形态的范畴,另一方面在抽象程度上又没能达 到哲学的高度。在具体运用中气的内涵也是可以在抽象的元气 与具体的空气间漂移。尽管也被中国古人用来解释自然现象, 但在中国的文化中,气更多地成为了自然哲学层次的概念而不 是物理学层次的概念。 1644年,笛卡儿提出以太旋涡理论,以解释原子间的虚 空问题和超距作用。后经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考证,他认为, 笛卡儿的以太论可能来源于张载的元气论。
《周易》以阴阳的范畴为基础,说明天地变化及各种现
象:“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经· 系辞上》)。意思是:宇宙的的本原是‘太极’ (物质的原始状态),太极生出天地(阴阳),天地生出四 时(春、夏、秋、冬),再生出‘八卦’(天、地、山、泽、 水、火、风、雷)。
八卦则是其形式化和符号化:--为阴,——为阳,分
别称作‘阴爻(yá o)’和‘阳爻’,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构成四 象: 22
四象和阴阳的组合再生八卦:乾、坤、震、撰、坎、离、艮 (gè n)、兑。 23
《周易》是以阴(阴爻--)、阳(阳爻—)为基本单位而 形成的一种对事物的理论性把握。阴与阳二单位的不同组合 形成八卦,将八卦中之任意两卦叠合即形成六十四卦。每卦 有六爻,共组成384爻。八卦的卦、爻、位之间,有复杂的关 系,64卦的卦象变化和爻数就更加复杂,它反映了事物之间 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在易学中,事物的性质即由阴与阳所 占整体成份之多少及阴阳空间相对位置关系所决定。 《老子》说:“万物负 阴而抱阳”。 周代人伯阳父将地震 成因归于“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
启
明
之
光:
一. 中 国 古 代 的 物 理 学 萌 芽
第 中一 国章 古 代 物 理 学
.
在图片上点击鼠标左键为播放/暂停
概况
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都谈不上有“物理 学”。当时人们还不可能自觉地、系统地运用实验方法, 也不可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形式进行科学的概括, 使之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一阶段仍是物理学形成和 发展的先导和渊源。是物理学发展的孕育和萌芽时期。
2.五行思想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水曰 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尚书· 洪范》) 构成:世界万物皆由上述五种元素构成。“以土与金、木、 火、水杂,以成百物”(《国语· 郑语》)。 相互关系:相生与相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 火、火生金;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发展:五行说的起源早于“太极”和 “道” ,在殷末已普遍流传;春秋战国时期, 五行说与阴阳说相结合,形成了阴阳五行说, 形成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宋代以后,五行 作为由太极到万物的中间环节,被容纳于宇宙 生成体系之中。宇宙由太极而生,太极生出阴 阳,阴阳生出五行,五行相互作用,生出男女 及世间万物。 和西方比较:古希腊的四根说,古印度的四大说,无金。
二 元气说
1. 概述:中国古代的哲人们期望着将世界万物本源归结为一 种统一的物质,认为世界应该是由一种连续分布于整个空间 的物质所构成,而不像“五形说”是各种元素的组合。在 “道”和“太极”的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在中 国古代自然观中重要的、占主流地位的“元气说”。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由最高范畴的道生出阴阳二气, 进而产生万物。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提出“通天下 一气”的思想。战国末期的荀(xún)况也指出气是构成万 物的基本元素。 元气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汉代逐渐成熟,经过唐、 宋得到相当大的发展,明末清初达到高峰。由汉代的王充、 唐代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形成了“元气自然论”;由 宋代张载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为代表形成了“元气本体论”。
第一篇
古代物理学
------启明之光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萌芽 第二章 西方古代古代物理学进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萌芽
第一节:物质本原思想
一元素与原子的观点
1.阴阳学说 2.五行思想 3.原子的观点
二 元气说
第二节:物理学知识的积累
一.力学 四.电磁学 二.热学 五.声学 三.光学 六.天文学
3 .原子的观点
名家:代表人物 慧施(约前375~前318):“至大 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 天 下》)。 儒家:“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 墨家:“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非半弗著 斤,则不动,说在端”(《墨经· 经上》)。意思是‘端’ 无厚,不可再分。墨家观点的特征是:对物质可进行分 割,但分割到‘端’就不能再分割下去。类似现在的原 子观点。 相反观点: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 “一尺之棰,日 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 天下》)。 和西方相比:古希腊原子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
八卦与二进制: 若以阴爻--表示0,阳爻——表示1,则坤卦≡≡即 为000,乾卦≡即为111,实际相当于八进制:0----7。
故事: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79年提出“论二进位制”, 1701年他将二进位制表寄给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白晋立 即看出二进位制与中国伏羲八卦的六爻有关,遂回信并附寄 伏羲64卦图。1703年4月1日,莱布尼兹收到到回信和图,4月 2日又复信,并将论文送出发表,论文题目是:“二进位制计 算的阐述”,副题是“关于只用0和1,兼论其用途和伏羲所 用数字的意义”。
2.“通天下一气”思想和“精气”说
《庄子· 知北游》中记载:“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 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 《管子•内业》记载:“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 上列为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心中,谓之圣 人。杲(gao,明亮)乎如登于天,杳(yao 阴暗,隐没) 乎如入于渊,淖(nao 泥沼,柔和)乎如在大海,卒乎如 在于屺(qi 不长草木的山)”。 荀(xun)子(约前298~前238)《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谓天下贵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 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 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阴阳有序、整体和谐”是世间的最佳状态,也 是事物稳定的基本保证。
白纸称为无极,画上一个圆圈,称为 无极生太极(宇宙),中间一条曲线 分成黑白两个部分,称为太极生两仪, 中间的曲线表示了阴阳的相互运动和 相互转化。黑白两个半球中各有一个 与之颜色相反的小圆圈,称为阴阳子, 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元气说”的主要思想:
①气是充满整个宇宙 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万物本原。 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 衡• 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 自然》。 《论衡•言毒》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宋代《二程遗书》卷五说:“万物之始,皆气化。” 宋代朱熹《朱子遗书》说:“天地之间,一气而已。” 明代王廷相的《雅述》上篇说:“元气之上无物……” 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二十七说:“天地未判之前, 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二者离之不可得”。 王充(27-约97):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进步思想 家,创立了以气为基础的元气自然论。主要著作有《论衡》, 共30卷,85篇,涉及力学、声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等多 方面的知识,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 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 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固 有规律。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 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 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 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 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二 元气说
1. 概述:中国古代的哲人们期望着将世界万物本源归结为一
种统一的物质,认为世界应该是由一种连续分布于整个空间的 物质所构成,而不像“五形说”是各种元素的组合。在“道” 和“太极”的思想指导下,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在中国古代自 然观中重要的、占主流地位的“元气说”。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由最高范畴的道生出阴阳二气, 进而产生万物。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学说,提出“通天下一 气”的思想。战国末期的荀(xú n)况也指出气是构成万物的 基本元素。 元气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汉代逐渐成熟,经过唐、 宋得到相当大的发展,明末清初达到高峰。由汉代的王充、唐 代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形成了“元气自然论”;由宋代 张载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为代表形成了“元气本体论”。
张载简介:宋代唯物主义者,提出“元气本体论”和物质不 灭思想,主要著作有《正蒙》;王夫之简介:明末清初人, 学术著作较多,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等》。
③气分阴阳,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构成了天地万物存在与 变化的多样性,天地万物变化的实质即气的运动变化。张载 《正蒙》:“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王夫之《张子 正蒙注》:“感者,交相感。阴感于阳而形乃成,阳感于阴 而象乃著”。西周末年的伯阳父解释地震现象时说:“夫天 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 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 周语》) ④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气“散而归于太虚,复其 氤氲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氤氲之常性, 非幻成也”“聚散变化,而气本体不为之损益。”;“车薪 之火,一烈而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 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者。”;“一甑 (zeng)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所归;若盖严密, 则郁而不散。”
②气有聚散两态,太虚为气,气形转化 《黄帝内经•素问》:“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 《左传•昭公元年》:“气有六,阴、阳、风、雨、晦、明” 张载(1020~1077,宋):“太虚者,气之体…形聚为物, 形溃反原”《正蒙• 乾称》;“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 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 知太虚即气”《正蒙•太和》。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虚空者,气之量,气 弥沦无崖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者, 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 《张子正蒙注•太和》。
在中国,自夏、商、西周起,随着手工技术的发展, 物理知识开始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中 国古代物理学开始形成 ;秦汉时期,形成一个发展高峰; 宋元时期达到鼎盛。至此,在西方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中 国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末至清初 以后,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这一时期, 西方物理知识开始向中国输入。
文档推荐
最新文档
最新北京版二年下《万以内数的认识》word测试题3套
江南旅游观光心得总结范文(4篇)
教学助理个人工作计划书
如何处理鱼塘水面的漂浮物?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数学(五)解析版
鱼池防水最佳方案
芝麻官餐馆教案精编版
观察蚂蚁搬家作文(汇编1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次联考试卷
[高考精品资料]高考政治高三政治复习人教版 必修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 专题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