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
- 格式:pdf
- 大小:665.04 KB
- 文档页数:9
岑溪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现向此温度下的真空容器中充入、及,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正好达平衡
B.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C. 反应向某方向进行一段时间后
D. 反应向某方向进行一段时间后
2.一种新型的“锂-呼吸CO2电池”,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利用该技术可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
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CO2+ 2e- = C2O42-
D.每生成10.2g Li2C2O4,有0.2mol Li+从正极迁移至负极
3.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L 1mol/L的盐酸中含HCl分子的数目为N A
B.1 mol Cl2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是3 N A
C.常温常压下,15g乙烷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键数目为3.5N A
D.标准状况下,4.48 L重水(D2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2N A
4.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2C(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图I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
②图II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③图II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④图III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5.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6.全钒液流电池,简称钒电池,它的电能是以化学能的方式存储在不同价态钒离子的硫酸电解液中,采用质子交换膜作为电池组的隔膜,电解质溶液平行流过电极表面并发生电化学反应。
电池总反应为VO2++V3++H2O
V2++VO2++2H+。
下图是钒电池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完全放电后,正、负极分别为VO2+和V3+离子溶液
B.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V2+-e-=V3+
C.充电过程中,负极电解液的pH不变
D.充电时,阳极反应式为VO2++H2O-e-=VO2++2H+
7.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纯碱溶于热水后去污效果增强,说明纯碱的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NH3(g)+ HCl(g)= NH4Cl(s)在较低温度下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C.500℃、30 MPa下,将7 g N2和3 g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2(g)2NH3(g)ΔH=-38.6 kJ·mol-1
D.甲烷的燃烧热(ΔH)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8.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等有关。
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NO3溶液②Cu与FeCl3溶液③Fe与FeCl3溶液溶液④Cl2和NaOH溶液⑤Fe和HNO3 ⑥Na和O2。
其中由于浓度不同而能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①④B.②③⑥C.①⑤D.④⑤⑥
9.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A.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
B.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10.某药物R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R含有的官能团是羧基、羟基
B.R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C.用金属钠可以检验R分子中的羟基
D.R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共平面
11.实验桌上放有托盘天平、研钵、三脚架、泥三角、蒸发皿、坩埚、干燥器、酒精灯、火柴、烧杯、量筒100 mL、容量瓶、药匙、玻璃棒、石棉网、胶头滴管、坩埚钳。
从缺乏仪器和用具的角度来看,不能进行的实验项目是()
A.配制0.1 mol / L 100 mL的CuSO4溶液B.萃取分液
C.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D.蒸发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有机物燃烧只生成CO2和H2O,且二者物质的量相等,则此有机物的组成为C n H2n
B.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它们与氢气充分反应后产物也不是同系物
C.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1H—NMR来鉴别
D.植物油不断滴加到溴水中,溴水逐渐变浅直至褪色
13.实现下列转化的反应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H2SO3→H2SO4:H2SO3+H2O2=H2SO4+H2O
B.Fe→Fe3+:2Fe+6H+=2Fe3++3H2↑
C.Brˉ→Br2:2Brˉ+I2=Br2+2Iˉ
D.Cu→CuSO4:Cu+2H2SO4(稀)=CuSO4+SO2↑+2H2O
14.【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某化学小组欲通过实验探究:I.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Ⅱ.苯与液溴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机理。
所用装罝如图所示。
已知:MnO2+2NaBr+2H2SO4Br2↑+MnSO4+Na2SO4+2H2O
(1)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制取溴苯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罝,其接口顺序为(填字母):d接____,_____接_____,______接c;
②检査装置气密性;
③C中加入固体药品,_______,再打开D处开关K,点燃C处酒精灯;插入铁丝于混合液中,一段时间后,D中液体沸腾,原因是_________ ;
④关闭C中活塞。
(3)A中对广口瓶进行热水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若B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能否确定苯与液溴发生了取代反应?_____(答“能”或“否”)。
(5)査阅文献:苯与液溴在FeBr3催化下的反应机理共分三步:
I Br2+FeBr3Br++FeBr4-
Ⅱ
①请完成第三步反应: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小组将A装置中浓硫酸替换成稀硫酸时实验失败,试从反应机理推测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③向含有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向CaCl2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⑤101kPa、150℃时,agCO和H2的混合气体在足量的O2中完全燃烧,将燃烧后的产物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后,Na2O2增重ag
⑥为测定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性,可在刚玉(主要成分是Al2O3)坩埚中熔化氢氧化钠固体后进行测量
⑦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⑧22.4L的CO气体和28g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A.①②④⑥⑧B.③④⑤C.①⑤⑥⑦D.③⑤⑦
16.实验室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氯化亚铁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铁粉的试剂瓶中
B.氢氧化钠溶液盛装在广口试剂瓶中
C.过氧化钠要密封保存
D.铝片放在不密封的容器里
17.【2017届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6年6月25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反射成功。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推进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通过将空气冷凝成液体后再分离的方式获得液氧
B.推进剂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C.煤油属于纯净物,主要成分是烃
D.氧气与煤油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18.用一种试剂能鉴别苯酚溶液、己烯、己烷、乙醇四种无色透明液体,这种试剂是()
A.酸性KMnO4溶液B.饱和溴水
C.紫色石蕊溶液D.FeCl3溶液
二、填空题
19.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密度/(g·cm-3)沸点/℃溶解性
环己醇1000.9618161微溶于水
环己烯820.810283难溶于水
合成反应:在a中加入20g环己醇和2小片碎瓷片,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1mL浓硫酸,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分离提纯: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10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____________。
(2)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立刻补加B.冷却后补加C.不需补加D.重新配料
(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4)在本实验的分离过程中,产物应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____。
(填“上口倒出”或“下口倒出”)(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6)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A.圆底烧瓶B.温度计C.吸滤器D.球形冷凝管E.接收器
(7)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A.41% B.50% C.61% D.70%
20.(1)欲区分葡萄糖和蔗糖,应选用_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B.银氨溶液C.盐酸
欲区分和,应选用_____ (填字母)。
A.KMnO4溶液B.溴水C.Na2CO3溶液
(2)欲除去混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应选用__________(填试剂),然后__________(填方法);
欲除去混在乙醇中的水,应选用__________(填试剂),然后__________(填方法)。
(3)科学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组合转化”技术的研究,把过多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益于人类的物质。
①如果将CO2和H2以1︰4的比例混合,通人反应器,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可获得一种重要的能源。
请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CO2 +4H2→________+2H2O
②若将CO2和H2以1︰3的比例混合,使之发生反应生成某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则生成的该重要化工原料可能是____ (填字母)。
A.烷烃B.烯烃C.芳香烃
21.莽草酸是合成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达菲(Tamiflu)的原料之一。
莽草酸是A的一种异构体。
A的结构
简式如下:
(1)A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1mol A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需要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
(4)A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可得到B(B的结构简式为),B的同分异构体中既含有酚羟基又含有酯基的共有__ 种,写出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22.常温下,向25mL0.1mol·L-1M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1HA溶液,中和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MOH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
(2)HA的电离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 mol·L-l(写出计算结果)。
(3)D点时,溶液中c(A-)+c(HA)___________ 2c(M+)(填“>”“<”或“=”);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若此时测得混合溶液的pH=a,则c(HA)+c(H+)=___________mol·L-l(用含字母a的计算表达式表示)。
23.化学反应原理对生产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两个温度相同的密闭容器A和B,容器A保持容积不变,容器B保持压强不变,起始时向容积相等
的A、B中分别充入等量的C(碳)和H2O(g),发生反应:C(s)+H2O(g)CO(g)+ 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并分别达到平衡。
①H2O的体积分数:V(A)%_____V(B)%。
(填“>”、“<” “=”)
②达到平衡后,在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氦气,则A中H2O的转化率_______(填“ 增大” “减小”、“不变”);B中化学平衡_________移动(填“不”“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
(2)某温度下,测得0.01mol·L-1 NaOH溶液的pH=10,则在该温度下Kw=______;在此温度下,将pH=11的NaOH溶液aL与pH=2的H2SO4溶液bL混合,若所得溶液为中性,则a:b=_______(假设混合时体积不变)。
24.某有机化合物A的结构简式如下:
(1)A的分子式是________。
(2)A在NaOH水溶液中充分加热后,再加入过量的盐酸酸化后,可得到B、C、D和
四种有机物,且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为B>C>D,则B、C、D的结构简式分别是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3)下列物质中,不能与B发生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_(填空序号)。
①浓H2SO4和浓HNO3的混合液 ②CH3CH2OH(酸催化) ③CH3CH2CH2CH3 ④Na ⑤浓溴水
(4)在B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1,3,5三取代苯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B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岑溪市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化学模拟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答案C D C C D C A C D C 题号1112131415161718
答案B D A
(1)
(2分)
球形冷
D B C B
二、填空题
19.直形冷凝管 B 上口倒出干燥(除去水和醇)CD C
20.B A 饱和碳酸钠溶液分液生石灰蒸馏 C H4B
21.羟基、羧基、碳碳双键C7H10O5 1 mol 3
22.(1). MOH=M++OH-(2). 2.5×10-6(3). = (4). c(A-)>c(M+)>c(H+)>c(OH-)(5). 0.05+10a-14
23.> 不变向正反应方向1×10-121:10
24.C18H17O5N CH3CH2COOH CH3COOH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