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0.58 KB
- 文档页数:5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滕王阁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滕王阁序》读后感1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
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
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槛外长江()自流。
”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
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
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
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
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
望阎大人海涵。
”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
《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
通观全文,俯拾皆是。
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
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
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
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
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
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
而且运用灵活。
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
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
傲物,文人相轻有关。
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
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
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序》读后感2
泱泱华夏诗史,“初唐四杰”妇孺皆知,其中造诣最高的`恐怕非王勃莫属。
明陆时雍在《诗境总编》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出了四杰各自所的诗风,更肯定了王勃的地位与成就。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才学俱富,诗歌和骈文的创作均有建树。
但相较而言,他的骈文功底更为深厚,他创作的骈文更胜一筹。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珍视友情的真情男儿;“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让人们读起来就不禁感叹历史沧海桑田的巨变;一篇《滕王阁序》更是让无数后人“望而却步”,感叹它“可望而不可即”。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命运好像和子安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哭笑不得”。
才华横溢并没有让他得意官场,相反,带给他的是接踵而至的祸难。
因作檄周王鸡而被逐出朝廷,子安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从此,他便渐渐偏离了仕途,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虽是无意,作诗尽兴,但却被高宗品读出了挑动诸侯战乱的味儿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祸不单行,子安又因擅杀官奴险些丢掉性命,幸逢皇帝改号,才赦免了他。
在遭遇了两次打击之后,子安便与仕途彻底地远离了。
之后,子安就悄然地离开了朝廷,从平步青云转眼间成为一无所有。
任何人被这迎头一击都会头晕目眩,不知方向。
但子安似乎有着异常迅猛的反应力,他很快就从这“当头一棒”中凊醒了过来。
身处
逆境的子安开始透视自己,鞭策自己,完善自己。
在流放的两年日子里,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恃才傲物、玩世不恭才是导致这一切祸难发生的根本原因。
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即便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但只要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就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
做人应该低调,应该谦虚,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
《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谦谨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这就是子安最终确立的人生目标,明确而又唯一的目标。
与那些没有目标或是心怀多个理想的人,未过而立之年的子安似乎比他们更早熟一些。
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理想的真谛,懂得了在人生中审视自我,在审视中感悟人生。
人生应该承载理想,生命应该赋予意义。
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逆境中葆有勇气和信心,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正如汪国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逆境磨练一个人的同时往往也造就了一个人。
大彻大悟后的子安发出了深藏在内心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怀才不遇的王勃虽然有有志难伸的愤慨,却无自暴自弃的颓放,他的矢志不渝诠释着一颗心的顽强与坚毅。
人生无常,盛衰有时,但只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不断勖勉自己,就会一步步朝着目标攀登,不在人世的流沙中沉沦。
人生的失意让子安看到朝廷官员的欲壑难填、尔虞我诈,同时也让他更深一层次的明白,一个人只要保持着内心的明净,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准则,即便是“酌贪泉”也会“觉爽”,即便是“酌贪泉”也只会衬托一颗心的真纯。
白岩松曾写过一本书,书名《痛并快乐着》。
初读此题,定会觉得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其实不然。
这句话与子安的“处涸辙以犹欢”简直是异曲同工。
“并”字的运用,增添了这句话的分量,提升了这句话的境界。
可以说,“并”字才是这句话的灵魂。
它表现了白岩松对于困难的独到的认识,展现了他幽默的性格,更体现了他处世的一种豁达的态度。
许多人极力推崇这句话,视其为经典,可是又有几个人知晓,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早已有人说过这句话
了。
更确切的说,人们应该记住的是子安,而不是白岩松。
一颗心的明净让我折服,令我钦佩。
可惜啊,子安在去交趾看望父亲的路上溺水而亡,年仅二十八。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躁动的时代,我们行走于世,会越来越感到步履艰难,但只要心如明镜台,就会轻松、坦然地走完我们的一生。
【《滕王阁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