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英语“听后”活动设计的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337.33 KB
- 文档页数:4
探讨初中英语“听后”活动设计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2-04-22T02:14:35.743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5月作者:吴盼盼[导读] 听后活动是听说课堂的关键环节。
在听后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存在“入戏”难的问题,使得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例,提出合理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入戏”的三大举措:运用多模态视角、巧用双方信息差、设计开放化情境。
为保证活动有效性,本文也提出加强教师指导的两个方法:师生互动展示操作范本和提供聚焦意义的评价量表。
吴盼盼乐清市乐成第一中学 325600
摘要:听后活动是听说课堂的关键环节。
在听后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存在“入戏”难的问题,使得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例,提出合理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入戏”的三大举措:运用多模态视角、巧用双方信息差、设计开放化情境。
为保证活动有效性,本文也提出加强教师指导的两个方法:师生互动展示操作范本和提供聚焦意义的评价量表。
关键词:初中英语;“入戏”难;情境设置;教师指导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5-070-03
一、问题的提出
1.听后活动的教学目标及本文的聚焦点
听说教学是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作为听说课堂的输出环节,听后活动服务于多个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听后活动,学生在收集、梳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通过复述、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内化语言。
最后,这也是一个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发展语言的过程。
在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围绕语篇的主题,解决与社会、生活、学习相关的问题。
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有机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经过判断、分析、比较、提炼、概括、评价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文化意识,产生情感共鸣。
本文聚焦的是第三类的听后活动,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
此类语言实践活动旨在于运用新的语境,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
2.听后活动中创设情境的理论依据
初中英语课标指出,语言知识的呈现要以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创设一些具体的语境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务。
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知识的机械叠加,而是在某种情境下,学习者以自身内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建构对事物新的理解。
因此,设计活动情境化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原则。
在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将活动置于情境中,使学生在感知语言、了解文化、触动情感、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内化课程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文化品格。
基于情境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学生能否进入情境,能否“入戏”,关乎学生能否运用情境全面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3.听后活动存在“入戏”难的问题
在笔者的听说课堂上,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运用目标语言和文本的话轮结构。
但是,在新的情境下,学生的输出存在机械使用目标语言,学生未设身处地地投入新的语言情境。
以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上册Module 1 How to learn English Unit 1 Let’s try to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为例。
本模块的话题是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涉及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模块功能是提关于英语学习的建议。
笔者设计的听后语言实践活动是Pair work: Your classmate Jack wants to improve his English, and he isn’t good at listening. Can you help him and give him some advice?学生的回答乍一听,都很优秀。
这是其中的一个例子A: How about listening to the radio? B: That’s a good idea. I’ll try.然而,同班同学Jack是寄宿生,且没有携带手机,如何能通过听广播提高英语听力?显然,这个建议这并不符合Jack的现实情况。
但是笔者发现不少的学生都提到这个建议,且几乎所有的“Jack”都是全盘接收他人建议,没有结合Jack的真实情况提出质疑和补充。
这也反映了本次活动中学生没有充分“入戏”,还游离在情境之外。
在这个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关注了目标语言的使用,但是没有达到运用目标语言做事的效果和目的,只是流于目标语言形式的重复,而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针对性策略
1.情境导入,引学生“入戏”
为了保证听后活动的输出质量,教师必须充分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模块主题、教材情境和口语交际的目的,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入戏”。
想要学生进入情境并习得语言,在心理学上有两个前提:一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语言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语言环境。
二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语言过程。
因此,为了提高听后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语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M. A. K. Halliday的语域理论,创设真实生活化的情境,需要包括三个社会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场即话语范围,即话语参与者正在从事的活动;语旨即话语基调,涉及讲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语式即话语方式,是语言使用者和传播媒介之间关系的语言反映。
根据语域理论,笔者认为真实完整的情境创设,是基于某种交际目的,同时会提供时间、空间、人物及关系、交际方式、语用及语言知识,即告诉学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与什么人采用何种方式以何种语言进行交流。
本文将结合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上册,从以下3个角度讨论如何合理设置情境。
⑴运用多模态视角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文字、图像、声音、颜色和音乐等元素,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进行交际的多元渠道和媒介,文字和其它符号资源共同存在,一起建构意义。
多模态教学理念主张借助多种渠道和教学手段调动学习者的感官,协同参与语言学习过程,进而培养学习者的多元能力和技能。
为创设真实情境,引学生“入戏”,笔者运用多模态视角,改进情境的呈现方式。
现以Module 12 Help Unit 1 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help arrives?为例,展示如何运用多模态视角。
本模块的话题是safety and first aid,其模块功能是谈论安全和急救措施。
基于同班同学Tom在班级篮球比赛中左脚受伤的场景,笔者设计如下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由比赛现场照片配上青春活泼的音乐制成的视频。
最后,画面定格在Tom受伤的场景,此时教师顺势呈现听后任务。
Group work: Suppose we are on the playground watching the match now, what can we do to help him? One acts as Tom, and the other two are his classmates. Talk about and demonstrate what you can do to help him at that moment.
运用学生生活中曾经出现的画面,通过视频的形式,创设一个贴近模块主题和模块功能的真实完整的生活化场景。
与纯文字相比,多模态的话语能更快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带学生进入情境,使输出更加真实,在做事情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⑵巧用双方信息差
信息差,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传递信息的不同所造成的差距或不对等,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对等, 才有使用目的语来交流信息和“做”事的必要。
在信息差交际活动中, 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信息, 只有与别人分享才能解决问题或者做出决定。
巧妙的运用信息差,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现以Module 4 Planes, ships and trains Unit 1 He lives the farthest from school.为例,展示如何运用信息差。
本模块的话题是Modes of transportation,其模块功能是描述和比较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
笔者设计的听后活动:You and your friend are planning to have a picnic in Qinghe Park on Saturday afternoon. Suppose it is 2 pm on Saturday and you and your friend are at Chenmu Square,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friend about how to get to Qinghe Park and make a decision.同时在屏幕上用图片呈现做出决定需要参考的因素:如周六的天气情况、携带的食物、费用、时间。
另外,笔者给每组的A同学提供了从晨沐广场到清河公园的各种途径的具体信息,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的费用和时间。
由于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面对同一话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学生间本就存在信息差。
教师可以巧用这些固有的信息差,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信息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得学生在分析、比较、评价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快速“入戏”。
⑶设计开放化情境
情境的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为核心,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出发,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和经验存在差异性,他们对同一情境的认同感是不同的,所以在设置情境的时候,教师以话题为焦点开展课堂活动,设计开放化与多样化的交际任务。
让学生在表达时,能“言之有我”,能联系自身背景知识,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能有更个性化的表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语言意义的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
现以Module 10 The weather Unit 1 It might snow.为例,展示如何设计开放化情境。
本模块的话题是weather,其模块功能是描述不同的天气。
笔者设计的听后活动:
情境1:Lucy always wants to have a picnic with her friend in Qinghe Park. This Saturday both of them are free and they plan to have a picnic together.
Today is Saturday. (展示气温和天气:10-14°C, windy and cloudy) Suppose you are Lucy and her friend. Now you are in Qinghe Park, and talk about whether you will have a picnic today.
情境2:
Have you ever met such kind of situation? You can’t do things you like, such as riding a bike around Yueqing and climbing Dongta Mountain, just because the weather is not suitable. What do you always want to do with your friend? What kind of weather makes it impossible? Make up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and talk about the terrible situation (when, where, who, what).
因为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存在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情境,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生活接近或者更有感而发的情境进行表达。
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交际目的,并引导学生明确情境创设的要素,即人物关系、时间、场合等,学生有能力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情境。
有时,学生所创设的情境会突破教师创设时的局限,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更能“入戏”。
2.加强教师引导,保证活动有效性
教师是听后任务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在理解情境后,学生能否成功地将他们的理解转换成目标语言,提高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任务的能力,与教师的课堂指令和课堂行为有着重要的联系。
教师要保证在活动前和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同时,教师应在学生展示后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与反馈,有效监控他们的语言输出。
同时,英语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话语是他们需要的语言输入和模仿对象;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借助这种语言来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和开展课堂教学。
综合以上因素,要保证听后活动的顺利推进,学生能在“入戏”后成功地输出语言,还需教师的指导。
本文将结合外研版《英语》新标准八年级上册,讨论如何加强教师指导。
⑴师生互动,提供操作范本
听后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或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是必要的,这一教学行为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活动内容,同时能为学生的迁移创新提供语言支撑。
在师生互动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会关注目标语言、关注对话的口头表达中的一些技能,如发起交谈、维持交际、结束谈话等。
同时,这一教学行为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热情,提供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语言和心理支架。
现以Module 11 Way of life Unit 1 In China, we open a gift later.为例,展示如何提供操作范本。
本模块的话题是social behaviour or customs,其模块功能是描述不同的习俗和社会行为。
根据听后活动的内容(Jan. 1st is Daming’s birthday. On December 31st, Betty, Tony and Lingling are in the classroom and are talking about choosing a gift for him. Suppose you are Lingling, talk with Betty and Tony about what to choose as the gift.),笔者为该活动编写了一段对话,并和学生一起示范展示。
教师扮演Lingling的角色,学生扮演Betty和Tony的角色。
在师生示范后,保留对话的框架,并将对话中的情感和暗示话轮逻辑转化的Everyday English标注出来, 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示范内容见下文: Betty: Hello, Tony! What can we prepare for Daming? I hear tomorrow is his birthday. Tony: Really? I think we can give him a clock. Lingling: But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idea. We mustn’t give him a clock, because it means death in China. It’s bad luck. Betty: Oh! You can’t be serious! Why not give him a box of chocolate? I know he likes eating chocolate a lot. Tony: Oh, you remembered! That’s a good idea! I agree with you. Lingling: Em, I notice he has a sweet tooth. But I think eating too much chocolate is bad his health. Tony: All right. Then what about an English dictionary? Lingling: I agree with you. He can use it to learn English. Betty: Perfect! I also think it can be a wonderful gift. Tony: Ok, now let’s go to the bookstore and buy one.当然,学生可以自行编对话,不必局限于模板的表达。
但是在对话模板的辅助,中下层次的学生也能在“入戏”后,表达自己的想法,顺利实现语言的迁移创新。
⑵聚焦意义,提供评价量表
有效的输出活动设计还应考虑教学评价与反馈,将希望达成的教学目标设计成评价量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评价量表可以在输出活动前、后分别呈现,活动前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活动后则作为检验的标准,以自我检测、同伴互评或教师评价等方式检验达成度。
为了确保学生“入戏”,且学生的输出能聚焦意义,针对性的评价量表需包含以下方面:学生的语言输出是否涵盖目标语言;是否基于情境联系实际;是否能实现交际目的;是否能运用口语技巧。
笔者为Module 1 Unit 1设计了如下的评价量表。
表1 评价量表
ChecklistI give to A.I give to B (Jack).涵盖目标语言Does A use different kinds of ways to give advice?Does Jack respond(回应) in different ways?情境联系实际Does A give useful and practical advice?What advice does Jack accept?运用口语技巧Do they use any body language, such as smiling and looking at each other?实现交际目的Can Jack’s problem be solved?
在使用这张量表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评价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同的学生。
这一要求让学生在观看表演时更投入,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评价者。
同时,整个过程融合了生生互评和师生共评,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说技能,在评判交际目标是否达成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结语
通过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入戏”后,能自主规避一些不符合情境的语言输出,以上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就像优秀的表演首先需要优秀的剧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提供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合理的情境。
但是,学生能否将语言内化和整合后,进行迁移创新,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情,在听前和听中活动中搭好支架,听后活动中做好教师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崔歌,张海燕.2008.论信息差任务设计与外语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1):101-104.[2]夏谷鸣. 2017,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C]//王文斌, 杨鲁新, 徐浩, 编.2016中国基础外语教育年度报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姚彬. 2020. 综合能力指向的初中英语听后活动设计与思考[J]. 英语学习(教师版),(12):9-12.[4]叶汉中.2019.多模态视角下高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探索——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2 Unit 6 Lesson 2 Great Buildings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1):60-65.
[5]叶晓娜.2021.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探究——以Unit 6 Pets Listening & Speaking为例[J].英语教师,21(16):154-156.[6]袁辉. 2017. “思维品质”核心素养引领的英语教学活动设计[J]. 教育理论与实践,(29):47-49.
[7]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8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