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干尖线虫病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4
水稻干尖线虫病
Rice Nematode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
首先于1915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产区。
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
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5%,秕谷率增加15%,千粒重减少7%。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害,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和穗部。
一般幼苗期不常表现症状。
仅有少数在4~5片真叶时出现干尖,即叶尖2~4cm处逐渐卷缩变色,叶尖枯死,呈浅灰褐色。
病健界限明显,继而病部捻曲、歪扭。
这种干尖常在移栽或连续风雨时易脱落。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病株多在孕穗期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叶片尖端1~8cm处细胞逐渐枯死,变成黄褐色、半透明、捻曲而成干尖,渐成灰白色,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弯曲而明显的褐色锯齿状界纹。
成株病叶的干尖不易脱落,收获时都能见到。
清晨露水多时,干尖因露水浸透,伸开平直,呈半透明水浸状,露水干后又卷曲成捻纸状。
受害严重时,病株剑叶比健株剑叶显著短小,狭窄,呈浓绿色,除少数因剑叶捻转或卷缩造成抽穗困难外,大多数能抽穗,但穗短粒少,瘪谷多,千粒重降低。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诊断水稻干尖线虫病,一是看叶尖是否扭曲,二是看病健交界处有无锯齿状纹。
此外,幼穗分化前可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线虫,幼穗分化后则在穗上能分离到线虫。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病原
病原形态:病原为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线虫。
雌雄虫体
都为细长蠕虫形,体长620~880μm,头尾钝尖、半透明。
体表环纹细,侧区有4条侧线。
雌虫比雄虫稍大。
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弱,约10μm,茎部球中等大小。
中食道球长卵圆形,峡部细。
食道腺覆盖肠,覆盖长约为体宽5~6倍。
排泄孔距虫体前端约58~83μm处。
阴门位于虫体后部,阴门唇稍突起。
卵巢1个,前伸,较短,常延伸到虫体中部稍前方。
卵母细胞2~4行排列。
受精囊长圆形,充满圆形精子。
雄虫尾向腹部弯曲。
交合刺强大,呈玫瑰刺状。
尾末端有星状尾尖突。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生物学特性:稻干尖线虫幼虫和成虫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力较强。
在干燥稻种内可存活3
年左右。
线虫耐寒冷,但不耐高温。
活动适温为20~26℃,临界温度为13℃和42℃。
致死温度为54℃,5min;44℃,4h或42℃,16h。
线虫正常发育需要70%相对湿度。
在水中甚
为活跃,能存活30d左右。
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
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在0.2%升汞和氰酸钾溶液中浸种8h还不能灭死内部线虫,但对硝酸银很敏感,在0.05%的溶液中浸种3h就死亡。
除危害水稻外,尚能危害粟、狗尾草等35个属的高等植物。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发病规律
稻干尖线虫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因而带虫种子是本病主要初侵染源。
线虫在水中和土壤中不能长期生存,灌溉水和土壤传播较少。
当浸种催芽时,种子内线虫开始活动,播种带病种子后,线虫多游离于水中及土壤中,但大部分线虫死亡,少数线虫遇到幼芽、幼苗,从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潜存于叶鞘内,以口针刺吸组织汁液,营外寄生生活。
随着水稻的生长,线虫逐渐向上部移动,数量也渐增。
在孕穗初期前,愈在植株上部几节叶鞘内,线虫数量愈多。
到幼穗形成时,则侵入穗部,大量集中于幼穗颖壳内、外部。
病谷内的线虫,大多集中于饱满的谷粒内,其比例约占总带虫数83%~88%;秕谷中仅占12%~17%。
雌虫在水稻生育期间可繁殖1~2代。
在田间线虫可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发病。
线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稻壳作为商品包装运输的填充物,而把干尖线虫传到其他地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
管好田水,防止串灌、漫灌,可减少线虫随水近距离传播危害。
播种后半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病害控制
1.严格进行检疫稻干尖线虫是种传病害。
该病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危害,实施检疫是防治
该病的主要环节。
为防止病区扩大,在调种时必须严格检疫。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选用无病种子在无病区或无病田选留无病种子,是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
3.种子处理病种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液浸种杀死种子内线虫。
←温汤浸种:先将种子在
冷水中预浸24h,然后在45~47℃的温水中浸5min,再移入54℃温水中浸10min,取出后用冷水冷却后,摊开晾干,即可催芽播种;或是干燥种子在56~57℃热水中浸10~15min,不需预浸。
↑盐酸液浸种:用0.5%盐酸溶液浸种72h,取出后用水冲洗,催芽播种。
→药液浸种:用5.5%浸种灵II号、线菌清或50%巴丹,后催芽播种。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水稻干尖线虫病
Rice Nematode
水稻干尖线虫病又称干尖病、白尖病。
首先于1915年在日本九州发现,目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水稻产区。
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水稻产区均有发生。
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以上。
一般病穗比健穗平均短5%,秕谷率增加15%,千粒重减少7%。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症状
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受害,发病部位主要是叶和穗部。
一般幼苗期不常表现症状。
仅有少数在4~5片真叶时出现干尖,即叶尖2~4cm处逐渐卷缩变色,叶尖枯死,呈浅灰褐色。
病健界限明显,继而病部捻曲、歪扭。
这种干尖常在移栽或连续风雨时易脱落。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病株多在孕穗期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剑叶或上部第二、三叶片尖端1~8cm处细胞逐渐枯死,变成黄褐色、半透明、捻曲而成干尖,渐成灰白色,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弯曲而明显的褐色锯齿状界纹。
成株病叶的干尖不易脱落,收获时都能见到。
清晨露水多时,干尖因露水浸透,伸开平直,呈半透明水浸状,露水干后又卷曲成捻纸状。
受害严重时,病株剑叶比健株剑叶显著短小,狭窄,呈浓绿色,除少数因剑叶捻转或卷缩造成抽穗困难外,大多数能抽穗,但穗短粒少,瘪谷多,千粒重降低。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诊断水稻干尖线虫病,一是看叶尖是否扭曲,二是看病健交界处有无锯齿状纹。
此外,幼穗分化前可在病叶的病健交界处分离到线虫,幼穗分化后则在穗上能分离到线虫。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病原
病原形态:病原为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属滑刃目滑刃线虫属线虫。
雌雄虫体
都为细长蠕虫形,体长620~880μm,头尾钝尖、半透明。
体表环纹细,侧区有4条侧线。
雌虫比雄虫稍大。
唇区扩张,缢缩明显,口针较细弱,约10μm,茎部球中等大小。
中食道球长卵圆形,峡部细。
食道腺覆盖肠,覆盖长约为体宽5~6倍。
排泄孔距虫体前端约58~83μm处。
阴门位于虫体后部,阴门唇稍突起。
卵巢1个,前伸,较短,常延伸到虫体中部稍前方。
卵母细胞2~4行排列。
受精囊长圆形,充满圆形精子。
雄虫尾向腹部弯曲。
交合刺强大,呈玫瑰刺状。
尾末端有星状尾尖突。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生物学特性:稻干尖线虫幼虫和成虫在干燥条件下存活力较强。
在干燥稻种内可存活3
年左右。
线虫耐寒冷,但不耐高温。
活动适温为20~26℃,临界温度为13℃和42℃。
致死温度为54℃,5min;44℃,4h或42℃,16h。
线虫正常发育需要70%相对湿度。
在水中甚为活跃,能存活30d左右。
在土壤中不能营腐生生活。
对汞和氰的抵抗力较强,在0.2%升汞和氰酸钾溶液中浸种8h还不能灭死内部线虫,但对硝酸银很敏感,在0.05%的溶液中浸种3h就死亡。
除危害水稻外,尚能危害粟、狗尾草等35个属的高等植物。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发病规律
稻干尖线虫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因而带虫种子是本病主要初侵染源。
线虫在水中和土壤中不能长期生存,灌溉水和土壤传播较少。
当浸种催芽时,种子内线虫开始活动,播种带病种子后,线虫多游离于水中及土壤中,但大部分线虫死亡,少数线虫遇到幼芽、幼苗,从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潜存于叶鞘内,以口针刺吸组织汁液,营外寄生生活。
随着水稻的生长,线虫逐渐向上部移动,数量也渐增。
在孕穗初期前,愈在植株上部几节叶鞘内,线虫数量愈多。
到幼穗形成时,则侵入穗部,大量集中于幼穗颖壳内、外部。
病谷内的线虫,大多集中于饱满的谷粒内,其比例约占总带虫数83%~88%;秕谷中仅占12%~17%。
雌虫在水稻生育期间可繁殖1~2代。
在田间线虫可从病株传到健株,引起发病。
线虫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稻种调运或稻壳作为商品包装运输的填充物,而把干尖线虫传到其他地区。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
管好田水,防止串灌、漫灌,可减少线虫随水近距离传播危害。
播种后半月内,低温多雨,有利发病。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病害控制
1.严格进行检疫稻干尖线虫是种传病害。
该病仅在局部地区零星危害,实施检疫是防治
该病的主要环节。
为防止病区扩大,在调种时必须严格检疫。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选用无病种子在无病区或无病田选留无病种子,是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
3.种子处理病种可采用温汤浸种或药液浸种杀死种子内线虫。
←温汤浸种:先将种子在
冷水中预浸24h,然后在45~47℃的温水中浸5min,再移入54℃温水中浸10min,取出后用冷水冷却后,摊开晾干,即可催芽播种;或是干燥种子在56~57℃热水中浸10~15min,不需预浸。
↑盐酸液浸种:用0.5%盐酸溶液浸种72h,取出后用水冲洗,催芽播种。
→药液浸种:用5.5%浸种灵II号、线菌清或50%巴丹,后催芽播种。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