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菊--墨菊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39.18 KB
- 文档页数:4
世界名菊--墨菊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
顾昌华;郑利锋
【摘要】通过墨菊花的组织培养,研究了外植体不同取材部位及不同消毒剂对外植体培养的影响,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及芽诱导和增殖的影响及不同育苗方式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菊花的外植体顶芽以2%次氯酸纳+0.1%升汞消毒各5 min,侧芽以0.1% HgCl2消毒5 min最适宜;芽诱导较好的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0.1 mg/L;愈伤组织较好的培养基是MS+6-BA 1.5 mg/L+NAA 0.2 mg/L;适宜墨菊花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 +NAA 0.05~0.1 mg/L;练苗以漂浮育苗方式,成活率达90%.
【期刊名称】《种子》
【年(卷),期】2006(025)006
【总页数】2页(P93-94)
【关键词】墨菊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作者】顾昌华;郑利锋
【作者单位】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554300;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55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世界名菊墨菊花(Dendranthema moritolium)是双子叶植物中菊科菊属的一种草本花卉,也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墨菊花不仅可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
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深受人们的喜爱。
墨菊花的常规繁殖方法如扦插、分株、嫁接、压条、播种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市场规模化生产。
目前国内外大规模生产墨菊花一般采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墨菊花,笔者对墨菊花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
1.1 材料:墨菊花采自本院植物园,取其顶芽、侧芽、幼叶、幼茎等为外植体。
1.2 培养基:以 MS为基本培养基,pH 值5.5~5.7、琼脂8 g/L,诱导培养基附加蔗糖20 g/L、生根培养基附加蔗糖20~30 g/L。
诱导培养基:MS+6-BA(1.0,1.5,
2.0)mg/L+NAA(0.05,0.10,0.2)mg/L,继代培养基:MS+6-BA(1.0 ~
2.0)mg/L+NAA(0.1 ~0.2)mg/L、生根培养基:1/2 MS+NAA(0.05 ~.10)mg/L。
1.3 光照条件:本院植物组织培养室,微电脑光照培养厢(SPX-250 B-G型),培养温度(24±2)℃,光照强度 1 600 lx,光照 12 h/d。
1.4 方法与步骤:从植物园采来的墨菊花,剔除枯叶,剪去老叶、剪掉每一张叶片留叶基部1.5~
2.0 cm,用自来水加少量洗衣粉,冲洗3~6 h,然后将材料取出置
于小烧杯中,用蒸馏水冲洗2~3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进行表面消毒及接种。
消毒处理采用7种不同消毒剂,先用70%酒精。
浸泡或用酒精棉球擦外植体30~45 s,用无菌水冲洗2次,再用不同消毒剂处理;(1)、用0.1%升汞处理(5 min);(2)、2%次氯酸钠(5 min);(3)、10%次氯酸钠(5 min);(4)、4%H2O2(10 min);(5)、
0.1%HgCl2(5 min);(6)、饱和液漂白粉上清液(20 min);(7)、2%次氯酸钠(5 min)
与0.1%升汞(5 min)。
消毒处理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之后用无菌滤纸或脱脂纱布吸干水分,然后将外植体顶芽、侧芽、幼芽、幼叶(已展开的剪成1 cm2);幼茎(0.5~1 cm长小段),分别接种到高压无菌的不同激素配比的诱导培养基中,每种类型培养基分别接种
20瓶,每瓶接种2个外植体,然后置于微电脑培养器内培养。
7 d后观察不同消
毒剂处理情况,剔除污染瓶,分别在处理后15、30 d观察愈伤组织和茎尖芽的分
化,统计结果。
将诱导培养基中的芽或愈伤组织剪下,转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中,培养2~3代后(组培苗长到3~4 cm),再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培养20 d后观察,统计结果。
1.5 练苗方法:生根的组培苗长到苗高3 cm左右,白根露出,有侧根时,揭开培养瓶盖,于实验室通风处进行炼苗2~3 d,取出小苗,小心洗去根部残留培养基,
用多菌灵或百菌清洗液杀菌1~2 min,移栽到基质。
炼苗基质:(1)泥沙土与腐质土;(2)石+珍珠岩+腐质桔杆。
炼苗方式有普规育苗和漂浮育苗。
2.1 不同消毒剂处理对外植体培养的影响
综合分析见表1,外植体适宜的消毒方式为顶芽2%次氯酸钠+0.1%升汞5 min,成活率84.2%,污染率低 1(6.0%),死亡率低(9.8%);侧芽以 0.1%HgCl2 5 min
处理,成活率80.2%,污染率13.9%,死亡率6%。
外植体较适宜的消毒方式为1%次氯酸钠5 min,顶芽:成活率 70.8%,污染率 10%,死亡率20.2%;侧芽:成活率69.0%,污染率 13.0%,死亡率18.0%。
2.2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和芽分化诱导的影响
表2表明,接种培养15 d后,培养基上外植体为顶芽、侧牙的接种瓶中,均有愈伤组织和新生芽出现,30 d后外植体为芽、叶的接种瓶内出现大量的分化芽和较
多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顶芽、侧芽分化要优于叶、茎的诱导。
芽诱导较好的培养基是MS+6-BA 2.0 mg/L+NAA 0.1 mg/L,其次是 MS+6-BA 1.5
mg/L+NAA 0.05 mg/L,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茎是 MS+6-BA 1.5 mg/L+NAA 0.2 mg/L。
将诱导培养基上长出的分化芽,分成单芽分别接种到不同浓度的6-BA与0.1
mg/L NAA的培养基上,15 d后观察分化的芽数(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6-BA 1.5~2 mg/L对芽分化诱导效果较好,所诱导的芽叶片浓绿,芽粗壮,分化数量较多,因此,适宜墨菊花继代增殖的培养基为 MS+6-BA 2.0 mg/L+NAA 0.1
mg/L。
2.3 生根培养
将继代2~3代培养基上长出的3 cm长分化芽分成单个,分别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15 d后,培养基上长出5~8条较细的根,20 d后,根伸长1~5 cm,生根率达100%,培养基上长出4~5条较粗壮的根,外植体损伤面有愈伤组织膨大,表明1/2 MS+NAA 0.05 mg/L为适宜的生根培养基。
2.5 炼苗
由表4可知,炼苗以疏松基质、石英砂+珍珠岩+腐质土较好,育苗方式以漂浮育苗育出的组培苗,长势好、苗粗壮、叶色浓绿、成活率高。
3.1 墨菊花外植体消毒比较难而且污染率较大,污染的微生物种类多,有细菌、酵母菌、霉菌、菌落,颜色复杂,还需继续研究。
3.2 墨菊花外植体,HgCl2消毒剂虽然消毒效果好、成活率高、污染率低,但消毒处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危害外植体,因此要用无菌水多次反复冲洗。
3.3 芽诱导培养基中激素6-BA浓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出现玻璃化苗。
不同墨菊花品种,诱导培养基诱导数量配比不同,还需进一步探讨。
3.4 炼苗是试管苗移栽入土的一个重要转折、常规育苗、一次性育苗入土驯化苗虽然省工、省时,但是成活率不高、长势弱,提倡采用漂浮育苗,成活率高、苗长势好。
【相关文献】
1 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8.
2 杨增海.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农业出版社,1987,2.
3 王清涟.植物组织培养.农业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