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83 KB
- 文档页数:4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一、什么是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
成语中的大部分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有其特定的来源。
成语的意思精辟,有许多包含字面之外的意义,不等于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汉语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也有三字(如“破天荒”)、五字(如“一言以蔽之”)、七字(如“无事不登三宝殿”)、八字(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非四字成语。
有的成语甚至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如“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二、成语的来源(一)古代神话例如: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巫山云雨、天衣无缝……天衣无缝:太原郭翰,盛暑乘月卧庭中,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曰:“吾天上织女也。
”徐视其衣,并无缝。
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现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没有破绽。
(二)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买椟还珠、杞人忧天、邯郸学步、朝三暮四、拔苗助长、自相矛盾、愚公移山、叶公好龙、画龙点睛、鹬蚌相争、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比喻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喜欢。
(三)历史故事我们学过的有:三顾茅庐、一鼓作气、门庭若市、鸿鹄之志、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图穷匕见……我们即将要学的有: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鸿雁传书等。
退避三舍:《左传》:春秋晋公子重耳重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四)文人作品(古书成句)中学教材中出自文人作品的的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岳阳楼记》);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师表》);水落石出、觥筹交错(《醉翁亭记》);崇山峻岭、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兰亭集序》);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沧海一粟、杯盘狼籍(《赤壁赋》);千呼万唤、门前冷落(《琵琶行》);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劝学》);揭竿而起、深谋远虑(《过秦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萍水相逢、老当益壮(《滕王阁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授课人:宜昌市七中李颖教学目标:一、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二、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三、梳理学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梳理学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自主收集、积累成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谈一谈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
如果要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的话,你们会怎么说呢?生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
PPT演示中华炎黄研究会理事陈汉东先生所作《中华文化之歌》,引领学生齐读。
读后思考:为什么说到中华文化,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成语这种语言形式来描述和概括呢?明确: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效果,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二、了解成语的来源看图猜成语,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明确:成语的来源主要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等五种。
三、了解成语的特点通过对胸有成竹、唯利是图等学生熟悉的成语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成语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修辞作用2、结构形式固定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4、形式多样四、学生活动:成语与生活将学生分为七组,以小组为单位抽签选取衣食、住行、动植物、教育、品行、学识、情感等七个方面的内容,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利用工具书,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写出最多相关成语的小组获胜。
五、探究成语的文化特色以与服饰相关的成语为例,如凤冠霞帔、披麻戴孝等,引导学生了解:服饰是古人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
进而明确,成语就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扇窗,通过积累和学习成语,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倡导学生课下多做这样的研究性探索。
六、学习成语的相关知识1、出示易读错的成语,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成语的读音。
2、出示易写错的成语,让学生上台改一改,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成语的字形。
成语:中华民族的微缩景观三维目标:1.了解成语的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4.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词典。
5.教学时数一、编写意图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那么这文化中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观呢?今天,我们将从成语的学习中获得一些启示。
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
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可以说,梳理带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一)梳理成语,可以采用下边的方法:1、呈现方式:列表、做卡片、写目录、作论文等。
2、内部分析: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等。
(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1.教学时间:建议本课内容的教学时间为1至2课时。
2.参考资料:建议教师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几种成语工具书。
3.学习方式:建议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活动时间:建议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少于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
5.教学评价:建议教师采用记分制,即小组长将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按5分制作记录,最后由教师和小组长商议确定学生的得分。
小组长实行轮流制。
打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主、合作、质疑、创新、效果。
(三)如何利用教材?《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为梳理打下基础。
但是,教师不必局限于教材,可以扩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四)下列表格教师可以参考使用。
使用时注意:学生必须先阅读教材;学生根据表格诸项填写并交流;“成语的特点”一栏有难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课题: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课型:讲课人:广元市实验中学王利兴专题研究·研读课教课目标:1、明确成语的本源,认识成语的结构特点。
2、学习累积成语的方法。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教课重点、难点:1.学习累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常用成语。
教课方法:点拨法、研究法。
学习指导:1.课前预习:正确阅读,掌握定义及研究对象特点。
2. 借助字词典,查阅部分成语意思。
3. 认真听讲,做好笔录,能独立归纳重点。
4. 踊跃商讨,理解成语的广博精湛及文化精髓。
第一课时教学学生活动备注教师活动环节导 1. 什么叫成语、成语有何特点;学2. 理解成语的本源方式、成语的结构关系;内3. 成语与其余术语的差异是什么 ?容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学 生自 1. 经过阅读课文,掌握成语的定义学2. 认识相关成语的各项知识内3. 识记相关成语的意思及运用容4. 认识成语与其余术语的差异提 纲一、导入:同学们,今日大家 欣喜若狂 地抵达学校,要上课了,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 ,老师对大家提点建议:希望同学们听课时 聚精会神 ,谈论时各抒己见 ,回答时力争 对答如流 ,自然,你假如 吞吞吐吐 也许词不达意 时,也不要有 后顾之忧 ,因为我不会对大家 求全责备 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 同心协力 、集思广益 把这节课上到集思广益 ?请你们 异口同声 地回答我!请问刚刚老师的这一段话有 什么特点?二、归纳(一)成语的定义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明白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2. 通过学习成语,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语的定义、特点和来源。
2. 教学难点:成语的运用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特点和来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成语,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成语图片、例句等。
2. 教学材料:成语故事书籍、成语卡片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成语是什么,引出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2. 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用PPT展示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明白成语的重要性。
3. 讲解成语的来源:介绍成语的来源,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底蕴。
4. 分析具体成语:挑选几个成语,分析其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
5.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成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成语。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几个成语,编写一个小故事,运用所学的成语。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成语的故事与寓意学习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寓意。
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感受成语的魅力,培养对成语的兴趣。
2. 第七章:成语的分类与运用讲解成语的分类,如动物成语、植物成语、地理成语等。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场合和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
3. 第八章:成语的游戏与练习通过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游戏,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成语。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的用法和含义。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能够通过成语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成语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成语故事、文化背景的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成语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成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的理解。
2. 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成语故事、文化背景的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成语的魅力。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成语的用法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成语教材。
2. 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教学资源:收集成语故事、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和用法,通过举例巩固学习成果。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探究成语“画龙点睛”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4. 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个成语,进行课堂展示,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及其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纠正发音,讲解成语的注意事项。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成语。
2. 教师批改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延伸1. 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分享成语学习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所学成语。
九、课堂小结2. 学生谈收获,对成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成语的正确运用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成语的用法和文化内涵。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练习,提高运用成语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成语资料卡片:准备相关成语的资料卡片,包括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文化内涵。
2.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成语的图片和例句。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语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讲解成语:讲解成语的含义、用法和文化内涵,举例说明成语的运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成语的用法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4. 互动练习:学生分组讨论,练习运用成语进行思考和表达。
六、教学延伸1. 成语故事讲解: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成语,讲解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2. 成语接龙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成语运用能力。
3. 成语应用作文: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练习题答案评估:对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成语应用作文评估:对学生的成语应用作文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等,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成语的特点及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了解成语承载的极其丰富的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正确运用成语。
重点: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华文化。
难点:正确使用成语。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表演一段相声《成语奇谈》。
(点评:这两位同学一出场就落落大方,神采飞扬;一开口就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可见高一()班的同学真是个个聪明伶俐,不同凡响。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成语就是其中的一颗最璀璨最夺目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一睹它的风采。
(出示标题)(这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对成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二、成语的特点:1、文字精练汉语是全世界上公认的最精练丰富的语言,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汉语精练丰富的原因之一。
成语一般以四字为主,寥寥可数的几个字里往往包含着富有哲理的语言和一段非常生动的历史。
学生互动:兔年说兔(说出与兔有关的成语)老师重点讲述成语“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势力、冷酷的君臣之道。
2、表现力强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学生互动:猜成语(请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所给纸片上的成语,通过动作来表现来让大家猜。
)点评:台上的同学,表演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台下的同学对答如流、毫厘无爽。
3、形式多样成语的形式虽以四字为主,而三字、五字、七字、八字的成语也不少。
学生抢答:成语碰碰对。
(主要针对八字成语)一夫当关()生于忧患()宁为玉碎()千里之行()四体不勤()差之毫厘()人为刀俎()明修栈道()十年树木()项庄舞剑()兵来将挡()学富五车()(过渡语):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特点做了一些简单的梳理。
成语文字精练、表现力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学习,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通过成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成语的定义与分类1. 成语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特点和构成,理解成语的意义。
2. 成语的分类:介绍成语的分类,如:寓言成语、历史成语、动植物成语等。
3. 成语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成语的基本方法,如:阅读、记忆、运用等。
第二课时:成语故事与成语接龙1. 成语故事:讲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成语的魅力。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第三课时:成语与文化1. 成语与传统文化:分析成语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历史、哲学、道德等。
2. 成语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成语中吸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课时:成语辩论与表演1. 成语辩论:组织学生进行成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成语表演: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剧,展示成语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成语。
2.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2. 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如:成语记忆、运用能力等。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进行全面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成语教材,如《成语故事》、《成语接龙》等。
2. 辅助材料:提供成语卡片、成语故事书籍、成语接龙游戏等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成语。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开封高中2023届语文组李建威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学习课型。
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分在于同学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课型之中。
老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同学供应所谓的“标准答案”。
探究并非要同学搞什么创造制造,而是培育同学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究,富有创新精神。
选择成语作为学问梳理的对象,我是这样考虑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
同学们整理学过的汉语成语,不仅是对学问进行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巡礼。
梳理,就是对过去所学学问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通过梳理,同学对学问有了新的熟悉和体验,从中把握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二)学情分析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同学都变得有点急功近利,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对自己的人文修养要求有所降低。
在语文学习方面,同学不注意基础学问的积累,在这种形势之下,新教材的编写注入了这种梳理学问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育同学整理和积累学问的力量。
依据这一专题的特点和同学的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目标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二、说教法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主动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加者,是课堂的主导,而不是课堂的主体。
而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同学“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意梳理”。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一)三维目标:1.明确成语的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华文化。
难点:正确使用成语。
(三)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设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教室上课,老师对大家提点建议,就是同学们必须在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你如果吞吞吐吐或者答不上来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请问刚才老师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生答:成语)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那么这文化中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观呢?今天,我们将从成语的学习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学生活动:猜一小会儿——看图猜成语(幻灯片)教师小结:成语的来源1.神话传说2.寓言故事3.历史故事4.文人作品5.外来文化学生练习:露一小手——根据成语的五大来源,说说你记忆中每一类的成语还有哪些?三、成语的文化内涵: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
汉语成语的内容,涉及自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礼仪习俗,做人,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了解了这些成语,不仅可以印证并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1)成语与自然文化:“江山如画”“凄风苦雨”“傲霜斗雪”小结:这类成语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
(2)成语与服饰文化“凤冠霞帔” “珠围翠绕”“荆钗布裙”小结: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
(3)成语与建筑文化:“雕梁画栋” “曲径通幽”小结: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一、教材理解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学习课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梳理探究”就是根据这两个方面设计的。
梳理,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方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系统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此次选择成语作为知识梳理的对象,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并正确运用容易用错的成语。
建构学习成语的知识体系,充分认识成语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规律性特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成语使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相关网站或者搜索,培养学生查找、搜索、筛选、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学习根据一定的要求查找、搜集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成语的优点,加深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探寻成语来源,并能根据其特点规范运用成语,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成语含义,学会准确恰当得运用成语。
教学难点:掌握成语使用中得十大误区。
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归纳法、实践法课时安排1——2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要上课了,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老师对大家提点意见:希望同学们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你如果吞吞吐吐或者词不达意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这节课上好?请你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请问刚才老师的这一段话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成语定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定义和来源,理解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与来源2. 成语的分类与结构3. 成语的文化内涵4. 成语的正确运用5. 成语典故举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语的定义、来源、分类、结构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成语的正确运用和典故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来源、分类、结构及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典故,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五、教学准备1. 课件:成语definition、source、classification、structure、culture、correct use、examples。
2. 教材:《成语故事》、《成语词典》。
3. 教学资源:互联网、图书馆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典故,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定义和来源。
2. 讲解成语分类与结构:分析成语的分类,如动物成语、植物成语等,并讲解成语的结构特点,如AABC、ABAC等。
3. 探讨成语文化内涵:以成语“精卫填海”为例,引导学生探讨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如勇敢、坚持等。
4. 成语正确运用:通过例句,讲解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正确运用,如“他的决心像精卫填海一样坚定。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编写句子,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分类和结构,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提高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3. 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成语学习中的疑问。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成语典故,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
2. 练习正确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成语的特点及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了解成语承载的极其丰富的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正确运用成语。
重点: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华文化。
难点:正确使用成语。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表演一段相声《成语奇谈》。
(点评:这两位同学一出场就落落大方,神采飞扬;一开口就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可见高一()班的同学真是个个聪明伶俐,不同凡响。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成语就是其中的一颗最璀璨最夺目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一睹它的风采。
(出示标题)(这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对成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二、成语的特点:1、文字精练汉语是全世界上公认的最精练丰富的语言,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汉语精练丰富的原因之一。
成语一般以四字为主,寥寥可数的几个字里往往包含着富有哲理的语言和一段非常生动的历史。
学生互动:兔年说兔(说出与兔有关的成语)老师重点讲述成语“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势力、冷酷的君臣之道。
2、表现力强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学生互动:猜成语(请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所给纸片上的成语,通过动作来表现来让大家猜。
)点评:台上的同学,表演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台下的同学对答如流、毫厘无爽。
3、形式多样成语的形式虽以四字为主,而三字、五字、七字、八字的成语也不少。
学生抢答:成语碰碰对。
(主要针对八字成语)一夫当关()生于忧患()宁为玉碎()千里之行()四体不勤()差之毫厘()人为刀俎()明修栈道()十年树木()项庄舞剑()兵来将挡()学富五车()(过渡语):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特点做了一些简单的梳理。
成语文字精练、表现力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鲍俊华知识与能力:1、明确成语的来源,成语的运用以及成语的文化内涵。
2、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过程与方法:自主积累,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常用成语。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大家兴高采烈地来到教室,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老师对大家提点意见:希望同学们听课时聚精会神,讨论时各抒己见,回答时力争对答如流,当然,你如果吞吞吐吐或者词不达意时,也不要有后顾之忧,因为我不会对大家求全责备的。
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跟老师一起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这节课上到集思广益?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二、了解什么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
学好并运用好成语,并非易事,因此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多媒体展示图片,猜成语,了解成语来源嫦娥奔月钻木取火——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画蛇添足黔驴技穷指鹿为马请君入瓮——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卧薪尝胆图穷匕见四面楚歌不耻下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文人作品:乐不思蜀望梅止渴舍生取义老骥伏枥回头是岸——外来文化:三位一体象牙之塔火中取栗立地成佛四、运用要求:读对、写对、用对1、读音:人才济济乳臭未干大腹便便如法炮制虚与委蛇2、字形:相形见绌(拙) 病入膏肓 (盲) 沧海一粟 (栗) 一愁莫展(筹)3、成语误用类型(1)、望文生义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目无全牛: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各自为政: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
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2)、对象误用例2 、这些女孩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值豆蔻年华,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警花。
课前准备:
布置全班学生分组分类收集成语、搜集媒体上错用成语的例子并查出该成语的正确意思,做成书面作业交给组长。
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学习本组搜集来的成语,做成演示文稿(包括误用的例子和该成语的正确解释),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组交流。
学习目标:
1、明确成语的来源。
2、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3、正确理解、使用常用成语。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2、正确理解、使用常用成语。
学习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今天有很多老师听课,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啊?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呢?下面我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请你找一个最能体现你此刻心情的成语,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同学们小声讨论)
二、教师点评。
三、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将课下给成语进行分类的成果上黑板展示。
(四个学生展示)
四、教师点评。
五、给学生二十分钟时间,将课下搜集到的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上黑板展示并讲解。
要求学生认真听,有疑问马上向主讲人提问,并随时准备被主讲人请出来用成语造句。
(五个学生展示)
六、教师点评。
七、学生谈谈各自学成语的心得体会。
八、教师小结。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2、学习积累成语的方法。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理解、使用所学的常用成语。
二、学情分析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之下,学生都变得有点急功近利,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对自己的人文修养要求有所降低。
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种形势之下,新教材的编写注入了这种梳理知识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这节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
根据这一专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导入:漫漫人生路,岁月的小河悄然无声、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驶出生命中长长的一段。
蓦然回首,沿途时而春意盎然,柳暗花明;时而秋意浓浓,萧瑟凄凉。
我们有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也有过垂头丧气、黯然神伤。
俱往矣,美好的人生不是停滞不前,缅怀曾经的辉煌,也不是自怨自艾,痛斥先前的不争,而是要胸怀阳光,活在当下,急起直追,将人生这场直播演绎得五彩缤纷、无怨无悔。
这段话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突出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学过程:1.概念学习:什么是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
大多有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活动一:看图猜成语,梳理成语的来源(1)小组内讨论交流预习成果,并对个人分类进行整合,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成语归类结果(每类不少于5个),教大家记住它们。
(2)小结:成语有很多归类方法,适合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的好方法来不及介绍,可以课后把它教给你的好朋友。
关键看谁记得最多最牢2、学习成语结构:主谓关系?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并列关系?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动宾关系?平分秋色大显身手偏正关系?世外桃源一盘散沙补充关系?轻于鸿毛遗臭万年3、成语与文化成语是语言宝库的精华,也是文化的沉淀。
成语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的水平,而且还包含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睿智的治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