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6、7的加法》教学反思
《6、7的加法》教学反思范文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我利用小火车游戏进行6和7的分合的练习。安排这样的复习,是想让旧知识成为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
例题以学生的植树劳动为题材,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自己提出问题,并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但由于我之前没有进行相关的训练,这里学生说的并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问应该怎样提,我想这也是与我问题的设计有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加强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范文一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
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 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
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 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通用16篇)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篇1
昨天晚上在网上看了一些前辈有关这课的反思,收获很多。课题为分与合,还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了分的过程,忽略了合,而合的过程就是下一节加法的基础。由于班上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这节课我是以零基础来给学生上的。从学生的上课状态、作业情况来看,比前几节课要好一些,看来备课的第一步还是要备自己的学生。
这一节课看似简单,其实还是很有层次性的,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加减法、退位、进位都有影响。比如进位加法,凑十法,就是把两个数合成事,退位减法就是退一当十,然后把十分成两个数,减去要减的那个数。
这节课没有使用,直接用小磁铁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错。小磁铁简单又熟悉,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老师的问题上。而动手分的过程,比课件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分教师配合板书,学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语言说是这样,但在数学里为了更加简洁,我们用这样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能够更多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篇2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1
今天,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学习了6、7的分与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2-5各数的分与合,学生对于学习2-5分与合的时候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我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气球的图片以后,在提出“用两只手拿6个汽球,可以怎样拿”的问题后,要求学生用学具代替摆一摆,并在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不同的分法。在交流的时候,我一直试图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表达,由一种分法想到另一种分法。例如,当学生说出“一只手里拿着5个汽球,另一只手里拿着1个汽球”,并表示出“6可以分成5和1”时,我及时提问:“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由6分成5和1推想出6分成1和5。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根据填好的结果说一说,从而完整地掌握6的分与合。教学完6的分与合后,在学习7的分与合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并完成书本上的填空,然后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本节课不足:在教学7的分与合时,我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填空,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做题的'速度很快,做好了就无所事事,因此在那边乱说话,而一小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不出来,就不做了,在那边发呆。教师没有引导好。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第一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分与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该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等活动中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
本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有以下收获:
1、《分与合》中主要是对4和5的合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分与合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分红花对“4和5的分与合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所以在教学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强调有序思想时,我也是充分地尊重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请学生自己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4和5的分与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自然渗透有序的思想方法。
2、在游戏中练习,寓教于乐。在课堂上,我通过“猜一猜”、“出卡片”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在课的最后,我没有丢弃我的故事情景,继续利用虎妈妈过生日,请我的学生自己把小礼物(缺了叶片的向日葵)补完整送给虎妈妈,不仅及时巩固了今日所学,而且也使得整堂课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3、及时肯定、及时表扬。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应充分地利用并及时写出来、及时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分与合。同时,对于那些动脑筋、发言积极的孩子,也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做到完全放手。4的分与合是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相信有了4的基础,5的分与合对于学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我多给学生机会,把2、3的机会让给他们,让他们多说多练,淋漓尽致地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色彩。
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反思心得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想想做做”第1、2题,让学生通过*作学具和*思考,学会计算在例题和“试一试”中未涉及到的其余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第3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第4题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体会算式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灵活计算。第5题让学生通过看卡片说算式的活动,进一步练习得数是6、7的加法。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通过看图填不同算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感受这些算式的排列规律。
学生进入正规的一年级学习生活已经一个月多,一些学习常规已经知晓,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有关0的加减法,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可能在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的基础上自主、有序写出7的加法算式会出现困难。
新知:得数是6的加法得数是7的加法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在教学时,想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习、感受“一图两式”,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8、9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问题意识。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为以后加减法做孕妇。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得出8、9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并领悟8、9的分与合的规律。
教学用具:电脑课件、实物图片(8个苹果)、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说说7的分与合?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些苹果(磁性黑板上贴了八个苹果),我要请一个小帮手,把苹果拿走几个,老师不看他拿的,只看剩下的就能很快猜出他拿走了多少个苹果。谁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帮手?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看看老师猜得对不对。
老师: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谁知道其中的秘密?猜猜看。
学生:老师知道一共有8个苹果,是根据8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
老师:你们很聪明、猜得对,如果你们学习了8的组成,会比老师猜得还快。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与合(2)。板书
老师:猜猜8的分与合有几组?我们来分分看看对不对。
2、动手操作。
个人探索:你能把这8个苹果图片分成两组吗?有几种分法?怎样分才能又快又不漏掉呢?可以边摆边说,摆完后,和同学互相说一说。
小小组合作:组员交流各自的分法。
全班交流:指名到实物台展示,一个人摆,一个人带着说8的分与合。老师板书
看到8的分与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苏教版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苏教版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多措并举,培养自学能力。借助预习单,让学生独立识字、学生听录音感知课文内容,较好地预习了课文内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进一步培养。
2、循序渐进,提升概括能力。为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更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我通过让学生填空,再用精炼的语言提炼出小标题,为学生完成理清文章脉络,以及讲帮事扫除了障碍,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有机结合,情感能力并重。在精读环节,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写批注的形式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弄明白正面与侧面描写均体现了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进而为后面读写结合的训练做好铺垫。
不足之处:
在精读感悟环节,如能放手让学生以演促悟,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由于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的能力不够强,在复述这一环节,有些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较多,而自己的语言运用较少,形成了半背诵半复述的状态。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尝试用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时,不必强求学生的用词是否与教师的预设一致,只要学生运用的词语精炼且可以概括大意即可。
2、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当时历史背景的资料,课堂上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中国古代这种敬畏词语、沉入词语的品评风气——从表达的妥贴与精准出发的“推敲”文化,并继续传承。
《螳螂捕蝉》的故事由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中的《吴王欲伐荆》改编而来,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等到开始深入研读文本,才发现麻烦大了:这篇课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范文一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
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 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
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 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67分与合》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6和7的分成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的:
1、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2、继续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点数7,知道7的实际意义。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准备:
1、贴绒教具,吹泡泡的熊猫1个,大泡泡7个(红5个,绿2个),小泡泡6个(红2个,绿4个)不同动作的小熊猫7个。
2、每人一份玩具小熊猫、小皮球(将画好的熊猫头和皮球贴在青霉素瓶盖上)各7只,每人一袋拼图材料(圆形、七巧板、小棍、积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全体小朋友围在黑板前,出示贴绒教具组成的熊猫吹泡泡图。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请小朋友看是谁
在干什么
(小熊猫在吹泡泡)教师:它吹的泡泡有大的,还有小的,都什么颜色啊
(红的、绿的)它吹的泡泡真好看。
现在,请小朋友坐下来听小熊猫要请你们做什么
二、基本部分1、点数小熊猫吹出的大小泡泡。
(复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教师:小熊猫请你们数数它吹了几个大泡泡,几个小泡泡
大泡泡和小泡泡哪个多
哪个少
(大泡泡比小泡泡多1,小泡泡比大泡泡少1)想一想,用什么办
法让大泡泡和小泡泡一样多
(引导幼儿说出添上或去掉1个)2、请幼儿用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物体的数量。
再次学习7的形成,并知道7比6多1,6比7少1。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许多小熊猫图片,请小朋友猜猜比6多1只是几只
请把小盒里的小熊猫图片取出来,数一数是不是7只。
小熊猫很喜欢玩皮球,老师敲几下,请小朋友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几个皮球。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及教学反思-7.2 6-7的分与合丨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6-7的分与合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用生动形象的物品或场景进行具体分合的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有趣、轻松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6-7的分与合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发现身边有哪些事情可以用6-7的分与合来计算。
三、教学过程
1.引入(10分钟)
1.老师出示6条鱼和7条鱼,问学生这些鱼一共有多少条;
2.引导学生讨论,发现7+6=13,即将7条鱼与6条鱼合在一起,可以得到13条鱼;
3.向学生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6-7的分与合。
2.探究(35分钟)
1.具体操作:老师先出示一些物品(比如小球、积木、糖果),然后让学生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有6个,另一份有7个,让学生发现两份物品的总数是多少,并在黑板上写下来;
2.游戏环节:老师出示一场景(比如操场上的学生、教室里的桌椅等),让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有6个人/物品,另一组有7个人/物品,让学生发现两组的总数是多少,并在黑板上写下来;
3.贴近生活:老师出示一些生活场景(比如家里的鸭蛋、苹果等),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可以用6-7的分与合来计算。
3.运用(15分钟)
1.练习:老师出题,让学生用6-7的分与合来计算题目中的物品数目;
2.竞赛:分组竞赛,看哪组学生先完成计算任务。
4.反思(5分钟)
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选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6-7的分与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都很高,通过一些生动的场景和游戏形式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6-7的分与合来计算,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缺乏耐心,容易分心,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来引导他们专注于本课的学习。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利有弊,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在教学6的组成时,主要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的优越性。第一次:先让学生说一说将6个圆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指名乱说,让学生体会乱而容易重复,且找不全,近而引导学生发现“有顺序的涂色,可以把6的组成不重不漏地找出来”。第二次:在学生涂色后,有学生没有有序涂色,通过展示不同的涂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序的思考。第三次:在学生学习了6的组成后,组织学生记一记,使学生感受有顺序的记起来更快。
二、渗透类比的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2——6的组成,能够有序的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为此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没有让学生再动手操作,而是创设了“喜羊羊分正方体”的教学情景,说“喜羊羊已经分好了,你能根据它分好的情况找到7的组成吗”在学生找到3组后提出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初步尝试用类推的方法寻找答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和大家交流一个问题:教材在编写2——5的分与合时,比如5的组成,先分的是1和4,接着2和3,后面有顺序排下去,但在教学6的组成时,先是6能分成5和1,接着4和2,有顺序排下去,7的组成也是如此。我个人认为按5的那种排法学生易于记忆,但不明白教材在6、7组成的编排上有何意图。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与合》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分与合单元最后一个新授课,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2~5、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没觉得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10的分与合是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和用“凑十法”教学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引探教学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创设了猴妈妈带猴宝宝到果园里收果,请学生帮忙分9只猴宝宝的生活情境,把学生从严肃的课堂气氛中带入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为学习10的分与合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数每串智慧珠有几个,并同时板书“10的分与合”。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比一比,第一串和其它四串有什么不同?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我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等实际操作,启发学生学会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动口归纳的学习方法。接着让学生说看到了10的这五种分法,还能想到什么?我根据学生说出的不同分法,板书10的另外五种分法,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方法从大到小的顺序;第二种方法从小到大的顺序。
6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数字6和7的含义和数值大小。
2.能够将数字6和7进行分割和合并。
3.培养学生对数字6和7的敏感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数字6和数字7的卡片或图示。
2.数学活动游戏素材(如拼图、数字卡片等)。
3.数学游戏或活动板书。
教学步骤:
一、导入(约5分钟)
1.教师展示数字6和数字7的卡片或图示,让学生观察并回忆数字6和7的形状和数值大小。
2.通过问题导入,例如:“你能分辨数字6和数字7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数字6和7分别比几大?”
二、探究分割数字6(约15分钟)
1.教师将数字6的卡片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分辨并描述数字6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字6分割成两部分,例如:“你们能用多种方式把数字6拆分成两个数吗?请讨论并找出发言。”
3.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4.教师汇总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发现,数字6可以分割成1和5、2和4、3和3等等。
三、探究分割数字7(约15分钟)
1.教师将数字7的卡片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分辨并描述数字7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字7分割成两部分,例如:“你们能用多种方式把数字7拆分成两个数吗?请讨论并找出发言。”
3.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4.教师汇总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发现,数字7只能分割成1和6、2和5、3和4等等。
四、合并数字6和7(约20分钟)
1.教师出示数字6和数字7的卡片,让学生将两个数字进行合并。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字6和数字7合并成一个数,例如:“你们能用多种方式把数字6和数字7合并成一个数吗?请讨论并找出发言。”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后,我更加体会到兴趣对于孩子们学习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以“趣”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人物情境。
用课件出示第42页主题图,围绕大扫除这已情境贯彻于课堂的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环节设计合理,内容充实。
通过学具和计数器等地辅助学习,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巩固知识。
三、关注细节,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思想品质的教育。
“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观察主题图时,我教育引导学生要讲卫生、爱集体,学会与他人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只有团结、努力才会有更多收获。在书写6、7时,适时纠正、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
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数学课的教学,应处于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我要适时掌握。
二、对于本课相关知识的复习应想得更周到。
逸夫小学刘丽娟《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数出数量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材,有师生进行打扫教室的情境图,计数器,尺子图,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
由于教材呈现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一节课呈现内容、形式太多,学生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题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课件演示、卡片等形式,刚入学的学生没有上过课件上的数学课,所以教学效果比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