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 格式:pdf
- 大小:257.24 KB
- 文档页数:3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学科创新与发展地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旨在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以及地理思维能力。
然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地理学科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地理学科创新的重要性地理学科作为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的学科,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传统的地理学科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当代问题的关注。
因此,地理学科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地理学科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历史、经济、生态等,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其次,地理学科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学科教学方式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
而创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如地理实地考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投入感。
最后,地理学科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地理学科创新与发展的方向在地理学科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 融合跨学科内容地理学科既涵盖自然地理又涉及人文地理,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增强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例如,可以将地理与历史学科结合,探讨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引入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
因此,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地理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开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式,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与地理野外实习相结合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初探摘要:针对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选题,期望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野外实习有效性一、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任务,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门新课程应运而生。
它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了新的课程体系,显现出决策界、实践界、理论界这一共同体在认识上的交汇与价值上的认同,并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实施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它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理解该课程的学科内涵并对其进行价值定位是课程实施的先行条件;直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认真反思,是课程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坚持生活化原则,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设课程开发的条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望获得实际收效的重要举措。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实践操作有所滞后,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寻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根据,另一方面又要对实践现状不断反思,以期对这一课程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针对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选题,期望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德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面临的现状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从小父母包揽的太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缓慢。
同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只埋头教书应试,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造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为低下。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自然地理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自然地理部分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旨在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现状当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多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实验操作、模拟演示等方式展开。
然而,部分教师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未能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2. 学生参与度与兴趣的现状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高,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强。
同时,部分实践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参与。
三、人教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丰富,涵盖了地质、气象、水文、生物等多个领域。
在实践教学方面,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实践资源不足部分学校因资金、场地等限制,难以充分开展自然地理实践教学。
此外,部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实践活动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2. 教师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 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地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有效评价。
五、改进策略1. 加强实践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地理实践基地,购置实验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同时,应加强与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等单位的合作,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
2.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3.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评价。
基于3S技术的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摘要】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是自然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
本文在对传统野外实习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以秦皇岛柳江盆地野外实习基地为例,借助3s空间信息技术并结合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情况,探讨区域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为高等院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 3s技术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柳江盆地【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b003)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k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6-02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的特征、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1],其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内容主要涉及地质与地貌、土壤、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2-4],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途径[5]。
就目前而言,自然地理学正处在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由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的转变时期[6],且其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使其不能充分地发挥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的作用,需要进行指导方法的改进[7]。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已在地学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8],由于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数据具有明显时空分布特点,因此,将3s技术引入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采集更加精准的野外观测数据[9],表达一些野外看不到或不明显的地质现象,进而丰富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在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研究区域概况二、研究方法由于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根据此特点,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结合“3s”技术,完善并改进沿途考察、记录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其具体的过程如下:其次,在整体了解实习线路的基础上,对沿途实习的地质观察点进行讲解、观察,特别对于一些重点设置的观察点,并借助gps实现对野外数据的采集,除了记录地理位置和海拔等数据外,还主要包括野外露头上的岩性(沉积岩、岩浆岩)、地貌、地质现象、地质边界线、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数据,通过gis创建与地理位置相对性的空间数据库,借此培养学生的获取第一手数据的能力。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研究摘要:以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为例,分析其在野外实习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在目前强调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下,对如何提高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进行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改革建议:必须通过更新优化实习内容,积极推进探究性野外实习模式,加强野外实习过程的量化管理,优化、稳定实习路线等方式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些措施将为把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建设成创新型的实习课程奠定基础.关键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南京地区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2].教学中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感知与分析,使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基本掌握对一个地区进行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这在培养地理专业人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跨长江而居,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现象丰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地理相关专业学生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庐山实习,2011年将实习地点变更到南京地区.在此之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自然地理课题组在南京地区作了大量、详细的考察工作,选定实习路线,编制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等.实习内容涵盖南京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典型的自然地理要素,具有重要的实习意义.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南京地区的自然地理实习经历了5年,这期间的野外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只有对问题的症结进行分析,才能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便指导今后的野外实习工作.1.1野外实习时间短,实习任务重自实习地点变更到南京地区后,实习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减到1周,实习任务繁重,这就导致每部分实习内容都要压缩,一些相对次要的内容要删减.另外,每个实习点留给学生观察、测量、实验、绘图及讨论的时间也相应缩减,难以保证学生规范地完成实习任务.自然地理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删减掉的内容只是相对次要,实习的过程中缺少了这些内容会影响学生对自然地理综合性的认识,也会影响学生对地理区域整体格局的判断.1.2教学内容缺乏深层次的融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内容分为地质、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和气候的单要素内容教学,甚至不同部分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教授,缺乏对地理事物整体性的把握,没有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及规律进行分析,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理念的形成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地理研究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实习内容中加入了诸多案例,如南京水环境治理的方案,长江水污染如何治理,南京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开发等.这促进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及其它学科的融合,但自然地理实习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限于传统的地理要素分析,这种融合限于少数地点.此外,传统的自然地理与新技术(GIS,RS和GPS)的融合水平也较低.1.3实习成绩评定不科学实习成绩评定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4].目前,主要是采用学生撰写野外实习报告来展示学生实习的成果.实习报告有固定的提纲,对实习报告的内容、格式都有一定的要求,以此训练学生总结问题、撰写报告的能力.然而,教师通过评价一篇实习报告来评价学生整个实习过程的成绩,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表现的评价,这与自然地理实习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的理念是不相符的.仅通过一篇实习报告来评定实习成绩还会出现其它问题,如(1)抄袭问题.学生知道是依据实习报告定分数,因此部分学生通常实习过程懈怠,只需抄袭其他学生的报告即可拿到高分.另外,由于每年实习内容相似,通常出现应届学生抄袭往届学生实习报告的问题.(2)实习报告质量堪忧.学生实习报告多是知识文字、数字和图片的简单堆砌,缺乏对现象、数据和问题深入的量化分析.1.4实习路线不稳定自然地理实习路线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稳定性影响到野外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根据实习内容设计了8条实习路线(其中一条是备用路线),共15个实习点.受一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某些实习点受到破坏,影响实习的正常进行.如南京江浦滨江实习点的实习内容为:滨江河漫滩堆积;支流河口的堰塞及其生态特点;堤内人为土壤形成.由于实习时间在7月,恰好是长江的汛期,实习时间遇上长江发大水,则这个实习点不得不被迫取消.再如南京六合横山实习点的实习内容为:古大河冲积物;新近纪玄武岩覆盖;熔岩方山指示的地貌倒置过程.在这个实习点仅实习了1年,第2年这里被开发成一个挖沙场,实习点被人为破坏,导致这个实习点被迫取消.2解决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问题的思路2.1更新优化实习内容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实习内容的调整与优化,主要包括:(1)南京地区自然环境丰富多样,每年的野外实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囊括自然地理要素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适时地充实、更新实习内容,增强实习内容的丰富性.(2)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内容应当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深入考察分析各地理要素特征类型、形成机理及分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地表综合体整体规律的研究,增加资源、环境与人地关系等实际应用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内容.(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内容要与地理学的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相联系,要与带队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实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会产生一定的创新火花,有助于完善实习内容,提高学生实习的兴趣.(4)自然地理实习要加强遥感、GIS和GPS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实地应用[5].2.2积极推进探究式野外实习模式对于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要视情况而定.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也并非处处适用[6].南京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内容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初级的认知实习,中级的综合实习及高级的探究性实习[7].初级的认知实习只需要学生认识地理要素及现象,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最高效的;中级的综合实习要求进行时空演化及地理要素关联性分析,对于这类实习内容,采用“填鸭式”与“创新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师生协同型”比较高效,师生协同创新,通过讨论与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高级的探究性实习要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实习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发现问题,采样、测量、分析问题、相互讨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起到引导与总结的作用[8].这种模式让艰苦的实习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野外综合实践能力.但由于师资及实习条件有限,不可能每个学生完成一项独立的创新型实习内容,通常是分组完成一个课题,以小组的形式对一个课题开展调查、采样,获得的数据又以个人的形式进行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这样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地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2.3加强野外实习过程的量化管理野外实习成绩评定仅凭实习报告是导致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评价体系中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准备、出勤、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评价,对撰写的实习报告进行评价[9-10],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构建一套多层次的自然地理实习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有利于促进实习效果的提高.2.4因地制宜,优化实习路线南京地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路线的制定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要考虑到实习路线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区域内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的地区差异[11].同时,要考虑实习路线的稳定性,尽量不选择容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破坏的实习点或路线.2.5积累实习资料,编写实习教材2011年至今,每年实习结束后,自然地理课题组将当年实习的所有资料记录下来,包括当年实习的内容,实习中所获得的数据,实习中迸发出的灵感,实习的经验以及实习过程等.2012年,自然地理课题组根据南京地区自然地理的实习内容,编撰了《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以此书为基础,根据每年所积累的数据,以及对南京地区自然要素的详细调查、整理和分析,计划编制《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材》,希望此教材不仅是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进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教材,也能成为南京地区自然地理实习的指导性教材,为南京其他高校或外地高校选择南京作为自然地理实习区提供参考.3结束语南京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一门专业平台课,这项实习自从变更到南京地区后经历了5年,暴露出的问题通过查找其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措施:(1)更新优化实习内容;(2)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探究性野外实习模式;(3)加强野外实习过程的量化管理;(4)因地制宜,优化实习路线,稳定实习路线;(5)积累实习资料,编写实习教材.参考文献:[1]赵媛.南京地区地理综合实习指导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2]左盘石,李航飞,罗莹华.地理实习基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以丹霞山、庐山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6):108-112[3]朱高龙,吴文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1-134[4]赵曦,刘耀林,刘艳芳,等.综合性大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以武汉大学庐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21-124[5]李恒凯,刘小生,潘颖龙.基于GIS的探究式自然地理学野外实台系统[J].地理科学,2012,32(8):1026-1032[6]衣华鹏,张鹏宴.泰山地区实习基地建设与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8(6):54-57[7]韩志勇,李徐生,王腊春.探讨庐山野外地理实践教学的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15(2):79-81[8]张瑞虎.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4):65-68[9]李恒凯,邹凤琼,刘加兵,等.基于GIS的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教学辅助系统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5):19-23[10]倪杰,龚建周,林淑玲,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优化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13(3):177-179[11]杜忠潮,史兴民,苏英.高师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价值工程,2012(9):232-234。
小学地理教学创新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教育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我在小学地理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创新的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下是我分享的几个具体案例:一、自然地理案例——“从山到海”在自然地理教学中,我通过“从山到海”的案例,让学生从地势高低、地质成因、植被分布等方面了解了山地、平原和海洋三个不同地貌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带领他们登山、观察山的形态和植被分布情况;随后,带领他们来到平原地带,学习了解了平原的地势和土壤特点;最后,我们前往海边,观察了海浪冲刷岩石的过程。
通过实地观察和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并且体验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人文地理案例——“博物馆之旅”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我开展了“博物馆之旅”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选择了本地的历史博物馆、美术博物馆以及民俗博物馆,每个博物馆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展品。
在参观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
同时,我鼓励学生参与博物馆的互动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学习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还培养了对于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三、实践地理案例——“环保行动”在实践地理教学中,我以“环保行动”为案例,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实践地理知识。
在学习了解了地球资源有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保清理活动。
学生们穿戴统一的环保装备,拿起垃圾袋和工具,清理校园内的垃圾,并进行分类。
在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校园垃圾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环保责任,并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小学地理教学创新案例可以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实践地理等多个方面展开,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和参与环保行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学科探■素Disciplines Exploration“课程思政"融入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改革探究邱孟龙李涛(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119)摘要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对于落实殳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课程思政”在融入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二者未能有效融合、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路径,强调野外实习教学要树立思政理念,提升教师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优化实习评价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01:10.16400/ki.kjdkx.2020.12.036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into Physical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QIU Menglong,LI Tao(Northwest Land and Resource Research Center,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19)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cultivating people's morality in the field",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idea of"cultivating people's morality in the field".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into the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of natural geography,such as the lack of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 he two,teachers' weak awareness of"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path,emphasizes that the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should establis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teache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and optimize the practice evaluation system.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physical geography;field practice;teaching reform“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包括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现状调查研究摘要: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及广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与不足,提出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最终目标的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当前,高等教育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仍有较大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国家创新发展动力的提升[1]。
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该工程明确指出要重点解决“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文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即指自然地理实验教学与野外实习)为重点,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整合各类实验及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学习,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 国内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普遍开展了以增加基础课课时、压缩专业课课时,重视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改革[2]。
在改革过程中,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改变了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的设置,将原来的按照分支学科设置的课程,如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等,变为设置综合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或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3-5]。
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属性、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尺度较大、以及专业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较低、实验教学仪器单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实验方面,开设的实验项目少、实验课时不足、实验项目以标本观察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等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