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1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范本
新历史主义小说: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
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它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塑造过去的故事。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以及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构思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情节时,作家通常会选择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并围绕这个时期展开故事。他们不仅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影响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非常鲜明。他们不仅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动机,还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这些人物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因此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成为了塑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在描绘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作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场景描写和对话。场景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对话则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通常非常清晰,各部分之间具有连贯性。作家会以一种流畅、自然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历史情境。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作家还会设置高潮部分,通过紧张的情节安排和激烈的冲突,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在撰写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过程中,作家需要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他们通常会避免使用生僻字或方言,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故事内容。作家还会注意语言的质朴和流畅,以及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以实现最佳的阅读体验。
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
《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凯瑟琳·巴特勒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非洲裔美国家庭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种族隔离和社会歧视的艰难生活。小说以新历史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其深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这部
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文
化和权力的相互关系。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历史和现实
的反思和批判。在《沃森一家去伯明翰-1963》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试图通过小说来呈现和解释美国历史上的种族隔离和社会歧视的问题,以及非洲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通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反思。小说的背
景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南方,这是美国种族隔离和社会歧视最为严重的时期。主人公沃森一家以及其他非洲裔美国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受尽种种歧视和不公平
对待。作者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再现,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美国的真实面貌,强调了种族隔离
和社会歧视对非洲裔美国人的影响和伤害。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和描绘,作者向读者展现
了非洲裔美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事
件对个体的影响。
作者通过小说对历史、文化和权力的批判来反映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小说中对种族隔
离和社会歧视的描写和批判,实际上是对当时美国的历史、文化和权力结构的反思和批评。作者试图通过小说呈现出这种现实,并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状态来揭示社会和权力对
论新历史主义批评
◎陆 扬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紧衔解构主义走红文坛,在保罗·弗莱看来,虽然它主要以文艺复兴文学为其研究对象,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在今天也还余
音未绝。海登·怀特早在1973年发表《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可视为新历
史主义的先驱。以格林布拉特等人在1983年创办的《表征》杂志为标志,新历史主义批
评勃兴之后,其另一个别称是“文化诗学”。而在阿尔都塞、福柯、巴赫金、格尔兹等各路
影响中,福柯的权力理论首当其冲。艾伯拉姆斯认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可以佐证他一以贯
之的“文有所为”的立场。但是新历史主义断言文学影响历史一如历史影响了文学,这
个命题对于文学的历史功能的估计,似乎多少还是过于乐观。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文化诗学 格林布拉特 艾伯拉姆斯 弗莱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8-0079-07
新历史主义批评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有鉴于它是紧衔着解构主义走红文坛,而且时当解构主义遭遇来自左右两翼的批评,新历史主义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后来者居上,替代解构主义,成为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中的第一范式。虽然,范式嬗替、时时更新的观念,随着理论本身生生死死的浮沉,业已风光不再,但是在耶鲁大学文学教授保罗·弗莱看来,虽然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对象是“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他这样归纳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方面:
新历史主义事实上自己用“早期现代”这
个词取代了“文艺复兴”。实际上它近年来在
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后现代和后殖民是一种颠覆性的文化理论,新历史主义就是一种重新书写历史的新历史诗学。新历史主义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体”、“历史”和“意识形态”中,使“本文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本文性”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范畴。新历史主义的主将是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前者以研究文艺复兴的“自我塑型”去重写文学史,进而创建一种“文化诗学”,并将文学看作是人性重塑的心灵史。而后者则注重“元历史”的构架和“话语”转义学的研究,进而确定了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地位。本文将主要讨论海登"怀特的理论。与新历史主义众多理论家专治文艺复兴文学不同,海登"怀特专治19世纪欧洲意识史。由于他众多的著作和不同凡俗的理论创见,使他成为文学理论和历史学界的著名人物,而奠定他学术地位的是其代表作《元历史》和《话语转义学》。
一、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
1、多学科的整合和新方法的整体挪用。
2、从历史话语的含混处发掘历史权力运作的真相。
3、新历史主义注重作品意义的重释。
4、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和现实的互动。
二、格林布拉特的理论。
“历史与人”是人把握自己的最基本的思维范式,然而,
在20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诞生以后彻底颠覆了这一范式,进而重新界定历史与人的生成、历史与文化、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历史与权力、历史与意识形态、历史与文化霸权、历史与文化诗学等一系列思维模式、文本策略和叙事方法。新历史主义以反抗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特别关注“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试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论文摘要]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它的产生具有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原因。新历史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新特点。福柯哲学、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等多种理论都是斯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历史文本
新历史主义于1982年登上舞台,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在《文类》杂志的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新历史主义”的旗号。它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历史文学转向中最主要的后现代文学批评思潮之一。它把历史的纬度重新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历史和文本构成生活
世界的一个隐喻。文本是历史的文本,也是历时与共时统一的文本。”作为一种文本分析形式,新历史主义日益受到关注,它不仅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也已渗透到了其它学科中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背景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主要受到了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1.旧历史主义存在严重缺陷,旧历史观被唾弃
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可供客观认识的领域。历史是独立于研究者、认识者的,也独立于研究手段和工具。如果历史研究者能够在把握历史的过程中排除主观因素,公正地、中性地使用语言工具,就能够发现历史“真相”,获得关于历史的不容置疑的“真理”。基于这种认识,旧历史主义强调社会发展规律存在的可能和必然作用性,并允许作长期的社会预测;把思辨的历史哲学
看成是一种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可以解释具体真实历史的发展方向问题。
一.新历史主义在历史批评方法论上也受到解构思维的深刻影响,也倾向于以历史的文本性的基点从而颠覆作为宏大叙事的历史叙事,但在文化层面却更加重视从文本的历史性角度出发重构历史叙事的文化动因。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文本历史主义,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是一种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
这里的文本历史主义,即文本历史性,新历史主义把他看作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的基点之一,另一个是历史文本性,这个等下会细讲。(后一句)其实是对文本历史主义的进一步解释,也就是说,历史是主
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跨学科特即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文本与传记、心理学、社会、思想以及其他艺术等放置在一起加以分析细读,文学打破了自治的领域,参与到与其他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和循环之中。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参加意识形态的塑造。
二.内涵: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它在70年代末已经初露端倪,即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方法,而且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论界的认可。新历史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是哈佛教授格林布拉特和斯坦福教授怀特,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格林布莱特1982年为《文类》杂志文艺复兴研究专号写的一篇导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批评等形式主义批评的审美壁垒遭到解构主义批评的瓦解,文化诗学赞同解构批评对文本开放性的
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80年代得以正式命名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创立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1943——;他在1982年文类杂志第一期专刊的前言中打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旗号,以后这个称谓逐渐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英国的路易斯艾德里安蒙特鲁斯等;
由于新历史主义理论来源的复杂性、批评取向的多样性以及它作为一个学术流派的松散性和跨国性,造成了对其归类评析的特殊困难;尽管如此,人们对其基本内涵还是形成了一些大致趋同的看法;这些大致趋同的看法体现了作为一个批评流派的不可取代的共性,这种共性可简洁地概括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
“新历史主义”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回归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不是要简单地回复到旧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它吸收了非历史主义批评的若干成分,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一些理论成分;新历史主义批评要回归的“历史”不是所着力考察的以、制度为主的状况,而是一种“性的”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历史主义批评;正如格林布拉特自己所承认的,他们的批评实践很难划入哪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营垒,只能置于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来加以说明;另一个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也说过:“新历史主义既过于历史化,又不够历史化,既过于形式主义,又不够形式主义,而这完全取决于以何种历史和文学理论为基础来对
《愤怒的葡萄》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一、《愤怒的葡萄》概述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
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一。小说以大萧条时期加利福尼亚的葡萄园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农民家庭为了生存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故事主要围
绕着贫困、压迫和失落展开,呈现出一幅充满悲壮和沉重气氛的画面。
二、新历史主义解读
1. 文本与历史的关系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与历史总是相互联系的,文本不能脱离历史来解读。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通过描绘农场主对农民的剥削和
压迫,呈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阶级分化的现实情况。这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普遍问题,也暗示了美国社会的阶级困境。
2. 权力与压迫的表现
小说中展现了社会底层农民在资本家和强权者的压迫下进行的不屈抗争。斯坦贝克通过描绘农场主的残暴和农民的苦难,传达了对当时社
会中权力和压迫的批判。这与新历史主义关注权力和反权威的立场相
契合,呈现出了文本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3. 文本与权力关系的深层解读
新历史主义还认为文本中所呈现的权力关系往往不止于表面,而存在着更深层的权力运作。在《愤怒的葡萄》中,不仅有农场主对农民的直接压迫,还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的权力运作,这些都导致了农民的困境。这些深层权力关系的解读,为我们理解文本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三、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愤怒的葡萄》不仅是一部关于农民斗争和社会问题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新历史主义的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呈现的社会现实,还能深入思考当时社会的阶级与权力问题。从文本中所揭示的深层权力关系,我们也可以反观当今社会,思考权力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一种文化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的相
互关系。
新历史主义的关键概念包括权力、历史、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批评者认为文学作品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受到该时代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个人创作的产物,也是文化和历史的反映,是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新历史主义批评者通常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他们关注历史的片段、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和边缘群体的经验。通过对历史主题的重新解读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分析,他们试图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文化现象。
新历史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和再现,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事件的反应和影响。他们认为历史是被叙述和重构的,因此不同历史记载可能存在差异。他们试图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隐含的意识形态,挑战权威历史叙述的普遍性。
新历史主义注重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强调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他们认为文本和历史密切相关,不能被隔离开来分析。他们通过文本所传达的语言、符号和意象来研究历史和文化。他们关注作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化模式,以及作品中展
现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冲突。
总之,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和政治相互关系的文化批评理论。通过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现象和权力关系,揭示历史叙述的权威性和意识形态,他们试图理解文学作品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
实
拙文《历史·文本·意识形态: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和文学批评刍议》提出: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并不能实现历史现实的回归,它只能提供对于历史的又一种阐释。[1]限于当时的材料和文章的篇幅,这一论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在过去几年中,新历史主义可算是我国文学理论界比较关注的一
种西方理论思潮,然而对其理论的局限似乎讨论得还不太多。本文拟在这方面再作一点探索,并请教于同行。
新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起点
正如新历史主义始作俑者斯蒂芬·格
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及后来许多提倡或反对该学派的文论家所指出的,所谓“新历史主义”,乃是一种受到人类学“厚描”(thickdescription)说的启发,并把这样一种描述历史文本的方法与某种旨在探
寻其自身可能意义的文学理论杂交混合后
而形成的一种阅读历史——文学文本的策略,“厚描”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ZZordGeertz)等人论述人类文化属性
形成过程时使用的一个术语。在后者看来,独立于文化的人性是根本不存在的。这里的“文化”不是指习俗传统一类具体的行为
模式,而是指主宰和控制行为的一整套制约机制——如计划、程序、规则、指令等。因此,我们迄今获得的有关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把人置于他所处环境之中、对他与所处文化机制的关系反复加以描述而逐渐形成的。格林布拉特认为,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也是这样。文学阐释,尤其是在阐释文学作品所可能包含或表现的历史意义时,也必须将文学作品纳入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范式之中,而这种生活范式是一种超越作品,却能赋予作品一完整意义的集体性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着名的“自我形
莫言小说新历史主义叙事分析
莫言是当前中国文坛最为著名和影响最为深远的小说家之一,其小说虽然不同于一些
以批判现实为主要手段的文学作品,但却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历史责任感。本文将针对
莫言小说中新历史主义叙事进行分析。
首先,莫言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体现在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的再现和解读上。
他将历史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人物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通过深度的叙述、对细节的
描摹、对事件背后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表达了对于历
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批判性思考和感悟。
例如,《红高粱》以小说形式呈现了中国北方乡村在民国初期动荡时期的生活,展现
了中国农民群体的悲苦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物背景。而《蛙》
则通过对文革时期农村知识分子被批斗的再现,勾勒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表现
出对于中国文化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独特解读。
其次,莫言小说的新历史主义叙事还体现在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态度上。他对历史
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既不完全接受和肯定历史事件和人物,也不是单纯的否
定和批判,而是站在现代的角度,用深入思考的方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理解和解释,
展现出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力度。
比如《丰乳肥臀》描写了一位平凡的中国妇女的一生,以其生活经历来反思中国社会
的演变和历史变革,观照从辛亥革命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妇女的伤害。《蛇身》则通过对贵州山区的两个家庭命运的对比,表现出人类为了生存而采取极端方式
的动机和后果,对于野蛮和文明的界限和人类道德价值等问题作出了思考。
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解与遐想
——结合陈忠实小说《白鹿原》
一、整体理解与学习解读
新历史主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这种阐释文学文本历史内涵的独特方法日益得到文论界的认可。“新历史主义批评”是指由美国批评家史蒂芬·格林布拉特所代表的一种文化批评,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这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拨,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另外,新历史主义关注文学的政治功能及其运作方式,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揭露、批判和反抗的行为。其次,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的维度,所以在进行文学批评和文本阐释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文化批评特色。再者,新历史主义批评与旧历史主义的区别还在于视角转移,新历史主义批评多数通过描写家族史发展来当时影射社会。强调历史无主角、无主流,是百姓日常性的存在,源于小民百姓近乎本能、无意识的生存活动。
新历史主义下的文学正如是用文学来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文本——精神史、心灵史。历史小说所描绘的是作家想象虚构的世界,历史的背景和事件空虚化,但是它又始终关注着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全新角度切入去描绘另一层历史的真实,用现代的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历史。《白鹿原》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主要侧重于巨细无遗地描绘日常生活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