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同步练习演示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6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劝学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材助读】
1.本文为什么以“劝学”为题?
2.对于学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预习反馈:
1、强记字音:
中()輮()舆()
有()槁暴()砺()
参省()臾()跂()
楫()生()蛟()
跬()骐骥()驽()
锲()镂()跪()
蟮()螯()
2、荀子其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一位文学家,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后,他又是一位教育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1:研习第一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自主探究: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小组合作: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展示交流:由学生上黑板进行解读,展示学生能力。
归纳总结:中心句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使用比喻论证说明学习的意义在于改变和提高自己。
学生活动2:研习第二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自主探究: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高中语文必修上《劝学》教案
教案模板
教案题目:《劝学》
教学学科:语文
教学年级:高中必修上
教材版本:教育部: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粤教版、沪科版等教学目标:
1.了解宋代文学家梅尧臣及其作品《劝学》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理解《劝学》一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劝学》一文的主旨思想;
2.分析《劝学》一文的修辞手法;
3.运用《劝学》一文中的思想观点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运用《劝学》中的思想观点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1.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如何理解劝学的重要性?
2.梅尧臣及其作品《劝学》的背景介绍。
二、阅读与分析(30分钟)
1.集体阅读《劝学》一文;
2.分组讨论,每小组整理出文中的主旨思想和核心观点;
3.小组汇报,进行整理和总结。
三、解读修辞手法(30分钟)
1.讲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排比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3.学生进行个人总结。
四、实际运用(30分钟)
1.以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为例,运用《劝学》中的思想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发挥想象力,展开“劝学”的主题创作;
3.小组展示作品。
五、文学鉴赏(30分钟)
1.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劝学》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
2.学生进行讨论,对《劝学》中的文学表现进行评析;
3.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和反思。
六、课堂小结(10分钟)
1.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劝学》
班级:姓名:学号: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掌握积累“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于、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了解活用、通假、古今异议等现象和固定句式。
3、学习文中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二)预习内容: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参省
..()()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2)多音字
①一语中.的②久假.不归
中.流砥柱寒假.
③强.劲强.人所难倔强.
(3)辫字组词
(1)楫辑缉揖
(2)镂缕偻褛
(3)跂歧伎岐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3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思考。)
。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疏通文章的内容,就文中发现的疑难的字词句进行讨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是如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二单元:获得教养的途径
第一课劝学
本节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建议: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随堂讨论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以下资料仅作参考):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2、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0 劝学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说(zhòng)蓼.蓝(liǎo)锲而不舍.(shè )
B、輮.以为轮(róu)槁暴.(bào)用心躁.也(zào)
C、跂.而望矣(qì )跬.步(guǐ )金石可镂.(lòu)
D、生.非异也(xìng)二螯.(áo)骐.骥一跃(qí)
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下列句子“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下列句子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的判断,不正确的一句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表示转折关系)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示递进关系)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示并列关系)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示顺承关系)
5、下列句子中“绝”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B、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非常)
D、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6、下列句子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指声音宏大)
《劝学(节选)》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背诵课文
三、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 学习过程:
(一)1.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劝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的第一课,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在端正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3、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三、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复习初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劝学》导学案
荀子
学练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内知识精粹
文学文化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识记字音
中(zhòng)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望
磨砺(lì)
镂(lòu)刻跬(kuǐ)步
理解词义
1. 重点词
学不可以已.(停止) 木直中.绳(合乎)
虽有.槁暴(通“又”) 金就砺则利.(变得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 吾尝跂.
而望矣(抬起脚后跟)
声非加疾.也(强) 假.
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
教案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下面是WTT 给大家带来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透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
“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
劝学(节选)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某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 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的使用情况。
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设计思想
《劝学》是荀子的名篇,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来劝勉学习,因此,讲解本文首先应从论述文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
本文大量使用比喻论证,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可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本文是学生上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字词句的串讲也是授课过程中的重点。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