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课后习题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26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
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欧阳光明(2021.03.07)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第10章目标参照测验
10.1 复习笔记
一、目标参照测验概述
(一)目标参照测验的产生
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常模参照测验模式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测验都只关心个体间的差异)逐渐被人们发觉,目标参照测验(亦称标准参照测验)应运而生。1962年戈莱塞(R.Glaser)和克劳斯(D.Klaus)首先提出目标参照测验的概念。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定义
目标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个体在所规定的测量内容上的行为水平,因此其出发点是个体本身的绝对水平,而不再是个体间的水平差异。戈莱塞认为:“所谓目标参照测验,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而缜密编制的测验,并且,被试在测验上所得结果,也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直接进行解释的。”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
(一)内容范围的确定
一个测验的内容范围包括所欲测量特质中蕴含的全部行为。任何一个内容范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内容范围具有边界;每一内容范围内容均可分为几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更细更小的类,当每一类的内容及其在此内容范围内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以后,内容范围就有了明确的结构。
(二)测验项目的内容效度分析
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首先要对构成测验的每一个题目是否合适以及有效进行分析,即检验题目与测验内容范围所要求的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这一过程一般缺乏客观的统计分析手段,通常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
专家评定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其中比较直观和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要求有关内容领域的专家填写项目内容评定表,在五级量表上对每个题目所测内容与项目编制者所欲测量的目标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定,通常情况下,需要同时邀请多位专家进行评定,以考察专家评定之间的一致性。
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术语:
(1)测量
答: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某种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事物的属性”是指所要测量的客体或事件的特定特征。“量尺”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度量工具。“定量描述”是指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属性的量的确定。
(2)心理测量
答: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科学水平。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心理测量的量尺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经过长期的编制、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要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水平绝非易事。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
(3)绝对参照点
答: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参照点可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绝对参照点是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4)相对参照点
答: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参照点可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当然是绝对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在人们难以找到绝对参照点的情况下,就必须改用相对参照点。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
1、心理测量的含义、特点;测量的含义;要素;以及测量的量表
(1)心理测量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2)心理测量的特点
–间接性:与物理的直接测量不同,从外显行为推测,以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
–相对性:测量的结果是与其所属团体比较而言。
–客观性:即测验的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S.S.Stevens)
事物:测量对象,在心理测量中,想测量的当然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
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
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4)测量的要素:
参照点:①测量工作中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②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起点,如长度/高度
③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如温度[水冰点]、海拔[海平面]
单位①理想的单位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不能有不同解释
②其次应有相同的价值,即两个单位点之间差异相等。
(5)测量的量表:量表: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系列。
①命名量表:数字仅仅代表分类,无任何意义;不可比较,如男女
②顺序量表:可比较,没有相同单位和零点,不能加减;如名次
③等距量表:可比较,有相同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不可乘除;适用多种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等,如温度
④比例量表:最理想的量表,有等距的的单位和绝对零点,有倍数关系;如年龄。
2、什么是心理测验,如何理解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量的功能;
(1)什么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①行为样本:有代表性的题目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练习与思考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练习与思考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
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解答要点:
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1、在能力测量方面。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2、在人格测量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3、在教育测量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
6.1 复习笔记
一、测验的难度
(一)难度的定义
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二)难度的计算
测验的计分方法不同,项目难度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1.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
(1)通过率
如果不考虑被试作答是猜测成功的机遇,二分法记分测验项目的难度通常以通过率来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式中,P代表项目难度,N为全体被试数,R为答对通过该项目的人数。以通过率表示项目的难度时,通过人数越多,P值越大,其难度越小;通过人数越少,P值越小,难度越大,题目越难。
(2)极端分组法
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则可以先将被试依照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分成三组,总分最高的27%被试称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被试为低分组(),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然后求项目的难度。
。式中分别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
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分别代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人数。
2.非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
对于论述题,每个项目不只有答对和答错两种可能结果,而是从满分至零分之间有多种可能结果。对这类项目,常常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其难度。
式中x为被试在某一项目上的平均得分,为该项目的满分。
(三)测验难度水平的确定
进行难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选项目,项目的难度水平取决于测验的目的、项目形式以及测验的性质。
(1)如果测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试在某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不必过多地考虑难度,只要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内容就可以选用,甚至那些100%通过或通过率为0的项目都可以采用。
(2)如果测验的目的是用于选拔录用人员,就应该将项目的难度控制在接近录取率左右,即较多地采用那些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简史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测量信度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测量效度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常模参照测验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目标参照测验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测验等值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学绩测验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能力测验(上)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能力测验(下)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人格测量
14.1复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
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
(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2(33.(1 (21.简述"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3.CTT 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精心整理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①所用的复本不是真正的平行测验;②产生的迁移效应会影响信度的大小。
对分半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分半的方法会影响测验的信度。
对同质性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①题目间的相关性;②测验所测内容的单一性与异质性。
对评分者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3.??=6/6-1[1-(0.80+0.81+0.79+0.78+0.80+0.82)/16.00]
???=6/5×(1-0.3)
???=0.84
4.①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
页脚内容
.
②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
③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
④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
⑤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
第五章测量效度?
1.什么是测量的效度?它与信度的关系这样?
2.什么是内容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3.什么是结构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怎样把握结构效度?
4.什么的实证效度?它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何异同?
第11章学绩测验
11.1 复习笔记
一、学绩测验概述
(一)学绩测验的性质
学绩测验是对个体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或训练之后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的测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绩测验和一般的心理测验不同,它更希望测量个体通过一次或一个时期的学习训练之后,这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
(2)学绩测验与能力测验一样在测量学中属于最佳行为测验。
(3)编制学绩测验对于主试来讲就是要设计出与被试认知特质紧密相关的试题并组拼成试卷,通过施测、评阅将被试的认知发展水平与一个数字系统中的某个确定值相对应,以便区别被试的水平差异。
(4)与典型行为测验不一样,学绩测验担心所编测验达不到诱发被试发挥出最高水平的目的。
(5)学绩测验所测为认知性心理品质。认知性心理品质的优劣表现在两个方面:认知内容的多寡和认知能力的高低。
(6)学绩测验通常用于对个体经学习、训练之后学习成绩的鉴定和诊断,有时也用来预测被试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的成就,但是它与一般的性向测验又有不同:性向测验所测认知能力较具广泛性,有时还带有情感因素,其根本目的是要为被试能不能参加这种专门学
习或训练提供依据。
(二)学绩测验的作用
(1)学校使用学绩测验鉴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2)学绩测验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总结学习经验,纠正不足,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
(3)学绩测验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
(4)学校还使用学绩测验甄别学习困难儿童,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及时制定和采取补救措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全面提高专业能力。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得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得必要性与可能性?ﻫ解答要点:
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得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就是一种理论、ﻫ(2)心理与教育测量得内容就是复杂得,内隐得,其测量只能就是间接得、ﻫ(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得精确度很低。
3.(1) 从心理与教育测量得理论基础来瞧,心理测量就是可能得、ﻫ(2)人得心理现象与知识水平如同其她一切物理现象一样就是有差异得,这种差异既有质得方面,也有量得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得数量。
1。简述”心理特质”得含义、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得基本假设ﻫ
2。心理测量得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ﻫ3。CTT模型及其假设得重要内容就是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得相对稳定得行为方式,什么?ﻫ答案要点:ﻫ
就就是人得心理特质。
(1)特质就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得行为得概括,具有一定得抽象性。ﻫ (2)特质就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得反应"、
(3)特质就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得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得。
(5)可以对人得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得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与施测过程。
3、CTT模型就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就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
(1)若一个人得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得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得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ﻫ(2)真分数与误差分数之间得相关为零、ﻫ(3)各平行测验上得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ﻫ第四章测量信度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
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解答要点:
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
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1、在能力测量方面。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2、在人格测量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3、在教育测量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第三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1)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1)在能力测量方面。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2)在人格测量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3)在教育测量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之答禄夫天创作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丈量概论
1.与物理丈量相比较,说明心理丈量的特点。
3.如何才干证明心理丈量的需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心理与教育丈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2)心理与教育丈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丈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丈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丈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丈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需要测定出这些差别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丈量理论的基本假设
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丈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含哪些?
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心理特质指表示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
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分歧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条理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丈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丈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
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检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检验反复丈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检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第四章丈量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