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 格式:ppt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1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一、病原病原为腹泻病毒,本病毒有囊膜,对胰醚、乙醇、氯仿等敏感,对低PH(PH<3.0)敏感,对热不稳定,56℃很快失活。
大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
二、流行病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头、猪、鹿及小代鼠。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亚临诊感染居多,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以上,病死率90-100%。
老疫区则病例较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毒与猪温病毒在分类上同为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
1、急性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
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
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
病牛精神沉郁,厌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
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2、慢性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镜上的糜烂,此种糜烂可在全鼻镜上连成一片。
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
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淋巴结不肿大,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1年以上。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犊牛。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对病毒进行识别,为病毒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随着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建立了多种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诊断方法,本文将主要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和选择。
1 临床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对牛具有较大的危害,该病的潜伏期7~10d。
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病症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病牛将出现持续高烧、精神不振等症状。
严重时,将会引发腹泻,致使牛体内水分流失,使其体温升高,进而引发牛的死亡。
(2)慢性病症病牛的体温长期偏高,临床表现不如急性腹泻剧烈,但同样会对牛造成较大影响。
而且,牛的眼角、鼻腔会出现大量的分泌物,导致牛逐渐消瘦,使其失去健康的体征。
该病后期,病牛会极度消瘦,黏膜会出现大量的充血,肠道伴有粘液、气泡等,导致牛无法正常采食,使其逐渐衰弱而死亡。
所以,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避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应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方式,使病变能够得到及早预防,降低粘膜病对牛的影响。
2 实验室诊断技术2.1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诊断结果较为准确。
采用该技术检测时,需要对BVD-MDV抗原进行检测,对其分布状况进行确定,对抗原,需要采用过氧化物酶进行处理,制作组织切片,抗原将固定在组织中,确保抗原检测精确度。
切片需要采用0.02%蛋白酶进行处理,在4℃环境下,对切片进行消化处理,提高切片对酶的亲和度。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属于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对组织的影响较为严重,对病毒抗原应进行严格检测,提高病原检测技术的有效性。
对BVD-MDV可以采用间接鉴定形式,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切片的着色检查,借由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进而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确保染色后的细胞能够肉眼可见。
2.2 蛋白A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电镜检查是病毒诊断的重要方式,能够实现病毒粒子的检测,对病毒粒子进行敏感识别。
2015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芦刚(盘锦市双台子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盘锦124000)科研◎畜牧兽医[中图分类号]S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42-0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本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
1病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
为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80nm,呈圆形。
本病毒能在胎牛肾,睾丸,肺,皮肤,肌肉,鼻甲,气管及猪肾等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也适应于牛肾传代细胞系。
BVDV株中有的能引起培养细胞形成空泡及死亡,有的毒株只能使培养细胞产生较少的可见变化,感染细胞呈现正常状态。
病毒主要分布在血液,精液,脾,骨髓,肠淋巴结,妊娠母畜的胎盘等组织及呼吸道,眼鼻的分泌物中。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为3以下易被破坏,50℃氯化镁中不稳定,56℃很快被灭活,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人工感染。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毒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今年来自欧美一些国家猪的感染率很高,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呈亚临床感染。
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是放牧还是舍饲,大小都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不高,约为5%,病死率为90%-100%,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
科学养牛今日畜牧兽医年第期E -m a i l :j r x m s y @126.c o m5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BVD-MDV )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症为主要特征。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国家。
1983年我国李佑民等首次从流产胎儿的脾脏中分离到BVDV 。
目前我国新疆、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查出了该病。
由于大部分感染BVDV 的牛呈隐性感染,不表现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本文就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病例做一详细的诊治分析。
1发病情况保定市某奶牛场饲养68头奶牛,2007年7月12日,该牛场中有5头6月龄牛相继发病,其中1头牛于3天后死亡。
经流行病学调查,该牛场曾于2004年发生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当时犊牛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2006年4月该场又发生过犊牛腹泻、死亡。
根据发热、腹泻、口腔黏膜溃疡等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2临床症状急性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体温升高至41℃~42℃,颊黏膜乳头出现出血斑,上颚出现浅表溃疡,严重腹泻,稀粪呈水样,后期带有黏液和血液。
未死亡感染牛转为慢性,表现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间歇性腹泻,齿龈发红,鼻镜上有多个糜烂病灶,甚至整个鼻镜糜烂病灶连成一片。
3病理变化剖检尸体消瘦,脱水;皮下组织充血,鼻腔黏膜潮红,充血;整个消化道广泛性出血、水肿,其中十二指肠点状出血,肠壁菲薄,空肠黏膜条状出血,肠内容物为红色,含有大量气泡和黏液;真胃弥漫性出血,水肿,有小的溃疡;淋巴结肿大,切口外翻,有浑浊液体流出。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牛羊疾病)模拟试卷1(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分数:2.00)A.流涎增多√B.呼吸困难C.头颈部水肿D.四肢关节肿胀E.体表淋巴结肿大解析:解析: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数牛不表现临床症状,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口腔黏膜、食管和整个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糜烂,整个消化道淋巴结发生水肿。
因此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流涎增多。
2.蓝舌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 )(分数:2.00)A.蚤B.蚊C.蜱D.库壕√E.螨解析:解析:蓝舌病是由蓝色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虫媒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通过库蠓传播。
因此,蓝舌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库蠓。
3.牛海绵状脑病俗称( )(分数:2.00)A.库鲁病B.痒病C.疯牛病√D.克雅病E.蓝舌病解析:解析: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是以脑组织发生慢性海绵状变性、功能退化、精神错乱、死亡率高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
因此,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
4.牛弓首蛔虫成虫寄生于犊牛的( )(分数:2.00)A.直胃B.小肠√C.大肠D.肝脏E.肺脏解析:解析:牛蛔虫病是由牛弓首蛔虫等寄生于犊牛小肠内,引起的以下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因此,牛弓首蛔虫成虫寄生于犊牛的小肠。
5.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的( )(分数:2.00)A.真胃√B.瘤胃C.结肠D.盲肠E.肺脏解析:解析: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的真胃,也称捻转胃虫。
因此,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的真胃。
6.预防牛皮蝇蛆病,可以在皮蝇飞翔季节对牛体喷洒的药物是( )(分数:2.00)A.乙醇B.苯酚C.过氧乙酸D.福尔马林E.拟除虫菊酯√解析:解析:牛皮蝇蛆病是由牛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疾病。
成虫产卵和幼虫在皮下移行时,患牛烦躁不安、消瘦、产乳量下降、贫血,幼虫在皮下移行时形成血肿、窦道,最后形成结缔组织包囊,继而化脓菌侵入形成脓肿。
2024年第3期世界热带农业信息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病原体是一种BVDV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该病毒可以引起牛只的急性和慢性感染,导致牛只出现繁殖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和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BVD-MD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牛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中国,随着养殖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BVD-MD病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加强BVD-MD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BVD-MD的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分析和防控措施分析展开讨论。
1流行病学分析BVD-MD传播和流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一些地区疫情发生率高,尤其是在传统牛业发达的地区,病毒传播更加广泛。
同时,在冬春季节,气候干燥,牛只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疫情[1]。
此外,牛只之间的密切接触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集体饲养场、交易场所等场所易于形成传染病的传播源,也是疫情发生高危区域。
因此,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和监测,对疫情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BVDV病毒具有强大的潜在传播能力,因为感染病毒的牛只往往并不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毒很容易通过牛只间的接触和体液等途径传播,从而增加了病毒在养殖场内流行的可能性。
因此,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应加强对病毒的诊断和研究,以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临床症状分析BVD-MD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感染的牛只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发热、腹泻、消瘦、呼吸困难、泪流、鼻流等症状。
一些牛可能只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有些病例甚至可能无症状[2]。
在慢性期,牛只可能表现出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不育、泌乳量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症状。
BVDV感染还可能引起牛只永久性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这是一种严重的病情。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ViralDiarrheaVirus简写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牛病毒性腹泻代表着一组由单链RNA病毒组成的不同的瘟病毒.本文对其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严重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粘膜病、免疫抑制、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症等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进行了综合论述.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1、发病机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黄病毒科还包括典型猪瘟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2个基因型,即世界范围内分布的BVDV-1型和局限于美国境内的BVDV-2型,由BVDV-2引起的疾病更严重。
初次感染动物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但是也可以通过子宫分泌物、流产胎儿、尿液、乳汁、精液、粪便和唾液传播。
BVD还可以通过病毒污染的孕体进行传播。
据报道,需要动物之间有相对紧密的接触才可传染本病。
初次感染动物会发生暂时性病毒血症,并伴随有发热、轻微食欲不振和腹泻、精神沉郁和免疫抑制,患畜经过免疫抑制几天后康复。
某些患畜表现为眼鼻有分泌物,流涎,口腔糜烂,偶尔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
多数动物感染后临床症状轻微或不表现临床症状。
在病毒血症时期,妊娠母畜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根据母畜的发病时间以及是否感染胎儿,牛病毒性腹泻病可以导致早期孕体死亡、流产、产出有先天缺陷的活犊或死胎,产出长期感染的犊牛或血清反应阳性犊牛,此犊牛对病毒具有免疫力。
非细胞毒株BVDV在长期感染的动物体内变异,结果导致黏膜病变。
黏膜疾病一般被认为是散发性疾病,通过影响单个动物继而影响少数动物。
但是,如果牛群中有大量的长期感染的牛,有黏膜病变的动物排出细胞毒性病毒,从而感染其他长期感染的牛,暴发牛病毒性腹泻病。
牛病毒性腹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由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由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羊传染病羊传染病。
病畜和带毒者的鼻腔分泌物病畜和带毒者的鼻腔分泌物、、乳汁乳汁、、眼泪眼泪、、尿、粪、精液等都含有病毒精液等都含有病毒,,通过直接通过直接、、间接接触和消化道接接触和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本病多见于6-1818月龄犊牛月龄犊牛月龄犊牛,,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生于冬春季节,,多以隐性感染和慢性病例为主感染和慢性病例为主,,急性者少见急性者少见。
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动很大与死亡率变动很大。
一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瘟病毒属的成员。
单股单股RNA RNA RNA,,有囊膜的病毒有囊膜的病毒,,大小为大小为505050--80nm 80nm,,呈圆形呈圆形。
本病毒可在胎牛肾本病毒可在胎牛肾、、睾丸睾丸、、肺、皮肤皮肤、、肌肉肌肉、、猪肾等细胞培养物增殖传代猪肾等细胞培养物增殖传代。
二、流行病学(一)易感动物易感动物::本病可感染黄牛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牦牛、、绵羊绵羊、、山羊山羊、、猪、鹿等鹿等。
(二)传染源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
(三)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为消化道。
也可通过胎盘传播盘传播。
(四)流行特点流行特点::新疫区发病较多新疫区发病较多,,可达50%50%,,病死率可达病死率可达909090--100%100%,,老疫区发病和死亡较少死亡较少,,多发于冬末和春初多发于冬末和春初。
三症状急性病例发烧急性病例发烧404040--4242℃℃,白细胞减少胞减少,,鼻眼有浆性分泌物鼻眼有浆性分泌物;;口流涎流涎,,呼吸有臭味呼吸有臭味,,以后腹泻以后腹泻,,带有粘液带有粘液((成胶冻状成胶冻状))和血和血;;跛行。
慢性病例基本同上慢性病例基本同上,,妊娠母畜流产或产死胎和先天性缺陷流产或产死胎和先天性缺陷。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的研制与免疫效果评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的研制与免疫效果评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种疾病是严重威胁牛群健康的病原体,对牛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控制这些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制出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
本文将介绍一种三联灭活疫苗的研制过程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首先,研究人员从三种病原体中分离出不同株系,并通过不同培养基和条件进行大规模培养。
研究人员通过多次传代,筛选出适宜的毒株C1和HB01分别用于制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牛副流感的病毒抗原。
同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鉴定E2蛋白的序列。
在获得病毒抗原和E2蛋白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灭活方法制备了三联疫苗。
灭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病毒的完全灭活,同时尽量保持病毒抗原的免原性。
制备好的灭活疫苗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疫苗的病毒含量、清晰度和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实验。
实验使用健康的牛作为试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种三联疫苗,对照组接种无关疫苗或生理盐水。
在接种后的特定时间点,研究人员从试验动物体内采集血清样本和黏膜组织样本,利用血清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免疫效果的评估。
实验结果显示,接种三联疫苗后,实验组牛的抗体水平显著增加,且黏膜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牛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免疫效果评价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保护效力评价实验。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牛暴露在病原体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牛的发病情况和病程。
实验结果显示,接种三联疫苗的实验组牛具有显著的抗病毒能力,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热、腹泻、黏膜溃疡、母畜繁殖障碍、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1、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在基因结构抗原方面存在着相关性。
该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仅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存在一定的变异,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能力,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两种生物类型。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处于血液和组织内的病毒在低温条件下稳定,真空冻干的病毒可在- 70℃~- 60℃的温度下保存多年,在26℃~37℃的条件下放置24 h,大部分病毒丧失活性,在pH值3以下或56℃条件下几分钟即可将其完全灭活。
对氯仿、乙醚、胰酶等较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将其杀灭。
2、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春季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在规模化牛场常呈暴发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牛对该病都有易感性,但以6~18个月龄的牛发病率较高。
肉牛的发病率要高于奶牛。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同属内的猪瘟病毒和绵羊边界病毒存在抗原相关性,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而且能够突破宿主特异性发生交叉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仅可感染牛,也能感染绵羊、山羊、猪、鹿和其他反刍动物。
病牛和康复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病牛及带毒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以及流产的胎儿都含有大量病毒。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牛可通过与病牛直接接触被感染,也可经被病牛污染的饮水、饲料、器具等被感染。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牛病毒性腹泻又称黏膜病,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常以腹泻为主要特征。
1.病原本病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为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
2.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牛都有易感性,但以犊牛的易感性高且常出现症状,耐过的牛能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急性期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均含有病毒,口服和注射均可使健康牛感染发病。
在自然条件下,羊在传播本病上可能起重要作用,人工接种可使绵羊、羚羊、家兔、仔猪和鹿等动物感染。
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
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食入或吸入病毒感染和传播。
本病常年发生,以冬春多见,发病率2%~50%,严重病群病死率超过90%。
3.临床症状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持续2~3天,有的还发生第二次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鼻镜及口黏膜糜烂,舌面坏死,流涎增多。
鼻眼有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加快,轻咳,体温下降时出现3~5天的大量腹泻,混有坏死的细胞、组织和血液,粪便恶臭。
有的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多发病后1~2周死亡,病死率30%。
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见于鼻镜上有糜烂,可连成一片。
眼常见有浆液分泌物。
在口腔内很少有糜烂,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最明显。
皮肤成为皮屑状,多数死于2~6个月后,也有一年以上的。
4.解剖病理改变80%患畜在鼻唇镜及鼻孔有糜烂及浅溃疡。
口腔黏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
特征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与直线排列。
瘤胃黏膜偶尔出血和糜烂,第四胃炎性水肿和糜烂。
肠壁水肿、增厚。
大小肠呈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溃疡性和坏死性炎症。
犊牛有严重小脑发育不全与脑窒积水。
蹄部趾间皮肤呈急性糜烂溃疡和坏死。
5.诊断据临床症状和口腔、食道、胃肠的特殊病变,可作初步诊断。
确诊需实验室分离鉴定病毒。
6.防治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发生,加强检疫。
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要点-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发病时大多呈隐性感染,仅少数(5%-25%)呈急性发作,以发热、厌食、消瘦、咳嗽、鼻漏、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淋巴组织显著损害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应用实验室诊断法对该病进行确诊。
该病需与牛瘟、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等相鉴别。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重在管理和预防。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要点。
1、病原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是一种RNA病毒,至今还不能归属于任何病毒属。
病毒大小约为35~55um的圆形颗粒。
在胎牛皮肤肌肉或肾细胞中生长繁殖的病毒一般不引起细胞致病,有些毒株则可引起细胞致病作用。
感染病毒后可获得长期而坚强的免疫力。
2、流行特点该病很易通过病牛粪便经口感染或将病牛血液、脾或其他组织注射于健牛而传播。
病毒人工接种还可使家兔、绵羊、仔猪、鹿和羚羊等动物感染。
通过分离病毒和血液检查发现血清中和抗体,证明该病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
由于这是一种能形成病毒血症的疾病,研究人员设想在感染的急性期,病畜的分泌物中可能含有病毒,粪便、血液和脾组织均可能含有病毒。
研究人员曾从3周前接种病毒的牛的血液棕黄层(白细胞)分离到病毒,经口或注射方式接种病毒均能感染成功。
在自然情况下该病极易传播,临床病例仅见于牛,常于冬春季节流行。
绵羊、山羊或猪在自然情况下是否能感染该病尚未查明,但在牛群中传播病毒方面起重要作用,在美国曾见H尾鹿等动物发生类似该病的疾病。
各种年龄的牛对该病都有易感性,但幼龄牛常易表现临床症状,可能易感性较高。
有抗体的牛所占比例很高,说明大多数牛为轻度或隐性感染。
3、症状和病变病毒性腹泻,人工感染潜伏期为2~3天,自然感染潜伏期为7~10天左右,该病有时在牛群中仅见少数轻病例,严重时可引起普遍口腔和胃肠道的病变。
有时可全群突然表现临床症状,拒食和腹泻是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