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8
锦衣卫的历史简介在明朝,锦衣卫三字可说是恐怖的代名词。
因为他们的存在,朝野人人自危,整个大明朝离心离德。
因此,有人认为,他们才是大明朝灭亡的元凶。
下面是锦衣卫的历史简介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建明之初朱元璋设置拱卫司,统领校尉、隶属都督府,为皇帝侍从军事机构,后改拱卫司为拱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拱卫指挥使司又重新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别设仪鸾司归其统领。
后又将仪鸾司改为锦衣卫,下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五职,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挥使。
朱元璋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锦衣卫的权利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只是替皇帝管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增添了很多。
除拥有侍卫职权外,还有权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
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
他们用刑十分残酷。
廷杖为其中一种,初期杖满即停刑,后期直到打死为止。
还有一种是用300斤重的立枷,很快就可将犯人压死。
这种对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致使民1/ 5情激愤、怨声载道。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后来在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诏狱。
锦衣卫除拥有众多特权外,还拥有大量田地。
直到成化年间,他们的权势地位才逐渐削弱。
1420年又设东厂。
1477年明宪宗更设西厂。
明武宗又增设内行厂,统称厂卫制度,开创了中国特务制度的先河。
锦衣卫酷刑锦衣卫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
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锦衣卫的官职等级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锦衣卫的官职等级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锦衣卫官职等级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
锦衣卫制服配置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
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
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明史·舆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
……次则飞鱼……。
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
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
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
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
”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
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
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飞鱼服飞鱼《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
”具有神话色彩。
《林邑国记》:“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
”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明史·舆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王朝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会发给其“驾帖”,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证。
最大的是都督(特务头子) 还有千户百户这两个相对主要的官职锦衣卫的级别一般都不是很高最高领导也不过五品左右但身为于东厂比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极大的实权所以千户百户听起来官小可实际上却是连内阁首辅都不愿意招惹的锦衣卫指挥使编辑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3-4]。
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
[5]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明帝国锦⾐卫各层职位及锦⾐卫职责!官职列表: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四所千户⼗四⼈,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
锦⾐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为朱元璋设⽴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锦⾐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领称为锦⾐卫指挥使,⼀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洪武⼆⼗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卫废除。
明成祖时,锦⾐卫⼜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有明⼀代,锦⾐卫⼀直存在。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包括皇亲国戚,并进⾏不公开的审讯。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量的⽇军军情。
延续⾄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信于咒⽔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锦⾐卫。
顺治⼆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
清朝的锦⾐卫仅存在⼀年。
扩展资料:创⽴背景:朱元璋设置锦⾐卫以消灭功⾂为⽬的,罗织罪状,置⽆罪者于死地。
朱元璋担⼼⾃⼰死后,下⼀代皇帝驾驭不了⽂武功⾂,所以他⼏兴⼤狱,假借若⼲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武功⾂屠戮殆尽,《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两案,株连且四万。
'⾜见其酷烈程度。
作俑之始,就是皇帝⼼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洪武⼆⼗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卫废除。
不过,始作俑时⼼术已坏⽽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恢复锦⾐卫。
明朝锦衣卫相关历史资料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明代有许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刑狱系统,包括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明之锦衣卫,《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说清了锦衣卫的性质,东西厂、镇抚司狱等机构的性质,也就容易说明了.东厂始于明成祖,一开始就是从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机构,其特务性质更为明显,所以正式建立后即专以宦官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其后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东西厂下面则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死者相属”.镇抚司狱也是明太祖时建立的诏狱,其后亦由宦官负责.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狗腿子们,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时,械、镣、棍、拶、夹棍,五毒俱用,血肉溃烂,即是一例.这终于使整个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专制黑暗的皇朝.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据明史记载,东厂、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犯人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死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来说,只要犯人被抓进来,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刷洗:就是将犯人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犯人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犯人死去.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犯人烧焦.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犯人毒死,目的是使犯人尝遍了死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站重枷:明代的这一刑法却很特别,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座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犯人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死.据明朝野史记载,厂卫杀人的酷刑还有剥皮、铲头会、钩肠等刑罚,据说,这些刑罚又要胜过以上所说的几种酷刑.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和锦衣卫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责杖进谏触怒或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洪武年间,公侯如朱文正、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死的.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注:东厂,官署名.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大内行厂,官署名.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督察全国官吏和民众.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当初众多大内高手大明特工横行天津城.提起特务,很多人都会想到从事秘密工作、刺探军事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明朝时期,特务可是个公开的人物,当时的特务人员一般都出自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由皇帝做最后的决定.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3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满清乾隆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卫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满清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满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身影随处见统一穿褐色制服――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厂卫衙门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附:锦衣卫在对外战争中的一些功绩:万历朝鲜战役,锦衣卫还是起到前线收集敌军情报的作用. 日军方面甚至还有被锦衣卫收买的军官.但当时情报工作比不上日本的忍者是事实. 不过比起几百年后清国的军情工作那远远好的多了.锦衣卫是用来安内的,不是用来攘外的.任何一个政权机构,都有其特定的职能.如此看来,对外战争中,除了兵部,吏户礼刑工都没有用.呵呵.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明朝锦衣卫的官职
1. 锦衣卫指挥使呀,那可是头儿呢!就好比是军队里的元帅,权力大得很呢!比如说陆炳,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指挥使,跺跺脚朝廷都得震三震!
2. 指挥同知呢,也是相当厉害的角色,相当于副指挥使嘛!像朱宸濠叛乱的时候,要是没有锦衣卫的指挥同知们出谋划策,那还得了!
3. 指挥佥事,这职位也不简单呀!就像球队里的主力队员,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像纪纲,就是从指挥佥事一步步起来的。
4. 千户大人,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好比地方上的大员,管理着一大片呢!像千户刘守有,那也是令人敬畏的存在呀!
5. 百户,别看职位不大,作用可不小呢!就像是基层的小头目,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比如说某个百户成功破获了一起谋反案。
6. 总旗,这也是不可小觑的呀!如同一个小团队的领导者,带着手下冲锋陷阵!总旗李毅不就曾立下赫赫战功吗?
7. 小旗,虽说是基层中的基层,但也是锦衣卫的一份子呀!好比一颗螺丝钉,少了可不行!某个小旗在执行任务时的勇敢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8. 校尉,那也是有本事的人才能当的呀!就像江湖中的侠客,有着自己的本事!像那个有名的校尉王五。
9. 力士,力气大得惊人呢!好比大力士,执行任务时可少不了他们!力士张猛能单手举起大石。
10. 缇骑,那可是锦衣卫的标志性存在呀!就像一阵旋风,所到之处让人畏惧!缇骑出动的时候,那场面,真的是震撼呀!
我觉得明朝锦衣卫的这些官职各有各的特点和重要性,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又强大的组织。
龙源期刊网
锦衣卫是何职
作者:
来源:《学苑创造·C版》2014年第08期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常常会看到“锦衣卫”之称,这是怎样一种官职呢?
锦衣卫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设的御用拱卫司演变而来的,于1384年正式改立,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也是明朝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的长官被称为指挥使,由皇帝指派亲信心腹担任。
锦衣卫下辖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锦衣卫有三项职能。
一是具有皇帝禁卫军的作用,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人数约1500人,到明末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二是皇帝的私人警察。
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其巡察缉捕之权。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皇帝要逮捕人,也可以通过锦衣卫直接去抓并且由他们审讯。
锦衣卫下辖的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北镇抚司负责传达、受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三是“执掌廷杖”。
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行刑者是锦衣卫校尉,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下手狠辣。
由此看来,说锦衣卫是皇帝的爪牙和走狗并不为过。
锦衣卫的官职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锦衣卫的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锦衣卫创立背景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
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锦衣卫职能编制侍卫仪仗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校尉和力士组成。
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
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总共100人。
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御门听政的时候,锦衣卫堂上官一员侍立在御座西侧,负责传旨。
锦衣卫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
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
每年正旦、冬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
仪仗队伍共有四千人余人,其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
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每当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
他们有的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
由于具有仪仗队的职能,所以锦衣卫的服饰异常华美。
明朝锦衣卫官职引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期间涌现了许多具有带头作用的官员和机构。
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锦衣卫。
明朝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队,负责保卫皇室和朝廷的安全。
锦衣卫官职则是这个重要部门中的职位体系,编号和层级相当繁琐。
本文将介绍明朝锦衣卫官职的相关内容。
一、明朝锦衣卫的概述明朝锦衣卫可以追溯到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初。
成立初期,锦衣卫主要负责朝廷官员的安全和巡查监控。
他们侦查阴谋并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并负责执行一系列警务和军事任务。
二、明朝锦衣卫官职的层级明朝锦衣卫官职分为多个层级,下面是官职和层级的详细说明:1. 总督:锦衣卫最高领导人,由皇帝亲自任免。
总督负责管理整个清军,并指挥各级官员。
2. 总兵:总兵是总督的副手,负责组织和指挥各支队伍执行任务。
3. 千户:千户是总兵的下属,负责指挥团队,执行各项任务。
4.百户:百户是千户的下级,负责指挥百人队,执行各种巡逻、勤务任务等。
5. 护卫:护卫是百户的下属,是锦衣卫的基层成员,执行巡逻和护卫任务。
除了以上层级外,还有其他中层和基层的锦衣卫官职,根据不同的任务和需要,官职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和调整。
三、明朝锦衣卫官职的选拔和晋升明朝锦衣卫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主要依靠皇帝和朝廷的认可和任命。
在选拔方面,首先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以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忠诚度。
选拔出的官员被任命到不同的官职,根据表现和成就,可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四、明朝锦衣卫官职的职责和任务明朝锦衣卫的职责和任务非常多样,涉及安全保卫、侦查情报、打击罪犯以及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人身安全。
2. 审查官员和朝廷成员的身份和背景。
3. 监视和抵御外来入侵。
4. 侦查和打击敌对势力、政治阴谋和叛乱。
5. 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行为。
五、明朝锦衣卫官职的影响和衰落明朝锦衣卫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强大的机构,为朝廷和皇室提供了稳定和安全的保障。
古代锦衣卫到底是什么样他们到底有多厉害呢本文导读:现在只要一提到“锦衣卫”,大家都会很熟悉地从那些电影电视剧里面找出几个非常典型的片段,锦衣卫就是一种穿着飞鱼服,佩戴着绣春刀的人物,个个身手不凡,武艺高强,他们的职责就是贴身保卫皇上、暗地里保卫忠良之士、私下里护国护民的工作,不过,当时的锦衣卫真是如此地神奇吗?在明朝的时候,锦衣卫可是排在亲卫军的头上,他们是不听命于任何的督抚,直接受天子的命令,所以一般来讲地位的确是比很多的卫军还要高一些的。
锦衣卫是用去负责皇城内内外外的保卫工作,而是直接作为皇帝的亲近侍卫。
锦衣卫的最高指挥使长官是正三品的官员,可以世袭,但不过不怎么管事。
锦衣一词主要是得名于他们服装的特殊性,在明朝的时候,衣服的雍容华贵显示了不同阶级的身份地位,这也是极其的严格,是不允许任何人逾越的,他们身上的绣春刀其实到现在为止是没有什么具体的实物出现的,不过很多的学者根据明朝时候的画卷来进行考证,认为样子基本就是常见的腰刀,不过腰刀比较短,而且是有一定的弯曲的,比较容易被拔出来以及防御。
锦衣卫类似于现在的情报局,不仅有保护皇上的职责,还有悄悄暗中刺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担任着监视高等级层次的官僚以及管制兵器制造等工作。
但值得一提的就是,锦衣卫本职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缉拿、拷问等工作,他们的情报侦察对朝中的一些大臣没有什么作用。
而且在明朝比较没人性的制度“廷杖”。
正是有锦衣卫负责执行,有很多的忠言之士因为触犯了皇上而惨死在他们的手下。
在明朝接近灭亡的时候,锦衣卫的情报勘测能力近乎于无,即使到了崇祯帝自杀、老百姓避难的时刻。
锦衣卫却还一直在查京城沦陷的这种“谣言”,将造谣者送去判刑。
所以为什么这样子荒唐的现象会出现,基本上还是世袭这一现象的弊端,不只是锦衣卫,包括太监也是,要知道当时太监的有些侄子竟然有被封为伯爵的,地位比那些一品官还要高得多,所以由此看来明朝的政治昏庸到这种地步也是正常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锦衣卫这种职务的军籍制度几乎崩溃了,买官现象非常严重,如此的贪污现象基本都是导致一个机构的终结甚至是一个朝代,所以明朝初期朱元璋大肆诛杀贪官现象,其中基本上也是为了防止如此昏庸的局面出现。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工作时间: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被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此其下管理职尚有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对外有参口口事(缺两字,私参知某事,见朝鲜王朝实录)、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内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
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
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会发给其“驾帖”,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证。
最大的是都督(特务头子) 还有千户百户这两个相对主要的官职锦衣卫的级别一般都不是很高最高领导也不过五品左右但身为于东厂比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有极大的实权所以千户百户听起来官小可实际上却是连内阁首辅都不愿意招惹的锦衣卫指挥使编辑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1-2]。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3-4]。
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
[5]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6-7]设立哈密卫[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锦衣卫的官职等级
中国历史上,锦衣卫是一种重要的军事部队,也是一种贵族军队。
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皇室的贴身侍卫和保护者。
他们的官职等级以下为列表:
一、大将军:
大将军是最高级别的锦衣卫官职,也是皇帝的贴身侍卫。
大将军有权保护皇室,在重要场合协助皇帝,并监督锦衣卫部队运作,控制严格军事训练和排廊。
二、统帅:
锦衣卫统帅是次要官职,一般会配备给有经验的士兵,他们能够有效监督,组织军事训练,部署管理军队,及时上报关于军队及武装力量的信息。
三、太尉:
太尉是统帅的副官,负责协助统帅管理锦衣卫军,同时负责集结、军事训练指挥、情报收集、军纪维护等重要任务。
四、中郎将:
中郎将是军队的中级官职,他们要负责组织锦衣卫等级军队的排廊,建立武器装备,组织行动,组织作战。
五、都统:
都统是下级官职,一般都是由强大的将领来担任此职务,他们主要负
责对军队进行培训和管理,确保军队有效作战,保护皇帝免受外敌入侵。
六、营统:
营统是较下级别的官职,主要负责军队训练、培训以及排廊的细节工作,并负责向上级领导上报军队的动态。
七、骑兵统:
骑兵统是最低级别的官职,负责管理有关兵力和重型武器装备的骑兵
部队,制定行动计划,并协助上级官员战斗作战。
总之,锦衣卫的官职等级有大将军、统帅、太尉、中郎将、都统、营
统和骑兵统七级,它们的责任和权限从大到小也有明显的差异。
此外,每个等级的官职都有其特定的任务,与其它官职有明显的區別。
只有
全面掌握这些官职的职能权限,才能充分发挥出锦衣卫的作用。
锦衣卫的历史小故事
锦衣卫是明朝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的机构,这个机构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朱元璋攻占金陵后不久设立的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下令改为应天府。
同年七月,朱元璋在应天府设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设置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任命冯国用为都指挥使。
在此之前,冯国用便已经负责统领朱元璋的亲兵。
攻打集庆路之前,朱元璋收降陈兆先的部众三万六千人,当时这些降卒疑惧不安,朱元璋为打消他们的疑虑,从中挑选五百人,晚上让他们担任自己的侍卫,把原先的侍卫、亲信全都撤走,只留下冯国用、冯胜在身边。
这些人见朱元璋如此信任他们,无不尽力图报。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冯国用去世,冯胜承袭兄长的职位,掌管亲军。
锦衣卫是什么意思
词语解释:
(1) 明代护卫皇宫亲军。
明太祖时始设,权力极广、兼理侦察、逮捕、审讯之事。
也是明代的一个特务机构
引证解释:
⒈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
明洪武十五年始设。
原为管理护卫皇宫的禁卫军和掌管皇帝出入仪仗的官署,后逐渐演变为皇帝心腹,特令兼管刑狱,给予巡察缉捕权力。
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引
《明史·兵志一》:“﹝洪武﹞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
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有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廵察缉捕。
”
《明史·刑法志三》:“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
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於法。
”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沉鍊谤訕大臣,沽名钓誉,着锦衣卫重打一百,发去口外为民。
”
清昭槤《啸亭杂录·銮仪卫》:“本朝鑾仪卫相沿明锦衣卫之制而不司缉探之事。
”
吴晗《朱元璋传》第八章三:“锦衣卫和廷杖两桩敝政,在明朝整个统治时期发生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
国语词典:
明代的禁卫军。
掌仪仗、护卫、巡察缉捕、侦察审讯等事。
后为皇帝的耳目亲信,遂附势骄横,荼毒天下。
明末与东厂相依,更加酷毒百姓,并称为「厂卫」。
锦衣卫的官职等级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锦衣卫的官职等级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锦衣卫官职等级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
锦衣卫制服配置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
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
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明史;舆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
……次则飞鱼……。
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
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
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
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
”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
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
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飞鱼服飞鱼《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
”具有神话色彩。
《林邑国记》:“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
”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明朝锦衣卫的官职等级明朝的锦衣卫,那可是个光鲜亮丽的存在啊,简直就像当时的“特工”一样。
他们穿着华丽的锦衣,走到哪儿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锦衣卫可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职务,背后可藏着一整套复杂的官职等级。
你想想,走在街上,旁边有人窃窃私语,“嘿,那家伙可不简单,是锦衣卫啊!”那种自豪感,不言而喻。
锦衣卫的头儿叫做“指挥使”,这职位听起来就挺牛的,简直可以说是顶尖的领头羊。
他的手下可都是精英,听说一个指挥使手下至少得有好几位“千户”,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千户,名副一个千户就管着一千个小兵,平时就像个小皇帝,吩咐一声,众人就得行动,神速得很。
不过,这个指挥使也不是可以随便当的,得有背景,有手段,还得会来事儿。
毕竟这可是明朝,权力斗争那是如火如荼。
然后是那些“百户”,这也是个大头目,跟千户比起来,百户就是小一点的将军。
不过,百户手下的士兵也不比千户少,管个百十个士兵,平时也是威风凛凛的。
你想啊,若是在街上碰到个百户,保准有不少人会心生敬畏,哎呀,这位可是要人尊敬的角色。
再往下就是“十户”,这个级别就相对亲民点了,他们负责的范围小点,但也有自己的威风,毕竟一声令下,十个兄弟就得齐心协力,干活可不含糊。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锦衣卫到底干啥呢?这可不是单纯的当个花瓶,锦衣卫可是明朝的“治安官”。
他们负责抓捕犯人、查处奸细,还得负责皇帝的安全,简直就是全能战士。
想象一下,夜深人静的时候,锦衣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黑暗中,瞬间就能让坏人吓得腿软。
这种感觉,真是太爽了,做了坏事的人看见他们,就像见了鬼,哎呀,完了,今天要被抓了!不过,话说回来,锦衣卫的生活并不轻松。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人陷害。
明朝的权力斗争就像是在打麻将,谁都想赢,谁都想翻盘。
锦衣卫们在权力的旋涡中,常常得四处奔波,真是心累啊。
想想他们随时可能被调到其他地方去办案,那种感觉,心里可得承受多少压力啊!在那种环境下,锦衣卫的兄弟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明朝历史】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明朝朱元璋建立锦衣卫明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废除仪鸾司,改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从的军事机构。
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不过是替皇帝掌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大增。
除掌管侍卫职权外,还有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的权力,实际上是明朝设立的特务组织。
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他们用刑极为残酷,痛楚往往十倍于官刑。
魏忠贤掌管锦衣卫时,又设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酷刑。
这种对犯人严刑逼供、非法凌虐的做法,导致民情激愤、怨声载道。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不得不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废除了锦衣狱。
但到了明成祖时期,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司专门处理诏狱。
锦衣卫除拥有诸多特权外,还拥有大量田地,直到成化年间,他们的权势地位和有所削弱。
在明朝,锦衣卫三字可说是恐怖的代名词。
因为他们的存在,朝野人人自危,整个大明朝离心离德。
因此,有人认为,他们才是大明朝灭亡的元凶。
1382年5月29日(明讲武十五年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将仪鸾司废除,改立锦衣卫。
锦衣卫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皇帝的侍卫机构。
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四月,建明之初朱元璋设置拱卫司,统领校尉、隶属都督府,为皇帝侍从军事机构,后改拱卫司为拱卫指挥使司。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拱卫指挥使司又重新更名为亲军都尉府,别设仪鸾司归其统领。
后又将仪鸾司改为锦衣卫,下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南北镇抚司镇抚、千户五职,皇帝任命自己心腹出任指挥使。
朱元璋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
锦衣卫的权利锦衣卫建立前的仪鸾司只是替皇帝管理仪仗的普通侍卫机构,改为锦衣卫后,权力增添了很多。
除拥有侍卫职权外,还有权巡察缉捕和审理诏狱。
锦衣卫属下的镇抚司承办由皇帝命令查办的案件。
锦衣卫(明朝官署名)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中文名锦衣卫创办时间公元1382年机构性质军政特务机构都指挥使毛骧(第一任指挥使)主要职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废止时间公元1661年(咒水之难)目录1机构简介2创立背景3职能编制▪侍卫仪仗▪侦缉廷杖4军事编制5官职等级6制服配置▪蟒袍▪飞鱼服▪斗牛服7影响评价8历任指挥9档案揭秘▪设立形制▪著名首领▪与东西厂1机构简介编辑“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
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明《出警入跸图》(9张)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
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出自《明史》)锦衣卫,是明代专有军政特务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明成祖时,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
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
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
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2创立背景编辑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
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若干由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足见其酷烈程度。
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时,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
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3职能编制编辑侍卫仪仗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
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
校尉、力士拣选民锦衣卫冠服之盔甲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总共100人。
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御门听政的时候,锦衣卫堂上官一员侍立在御座西侧,负责传旨。
锦衣卫将军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
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
每年正旦、冬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
仪仗队伍共有四千人余人,其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
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每当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
他们有的《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
《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伞盖下为万历皇帝,红衣者为锦衣卫校尉,着甲扛刀者为锦衣卫大汉将军)由于具有仪仗队的职能,所以锦衣卫的服饰异常华美。
校尉穿的官服因袭了元代礼服的样式,《长安客话》中称其“鹅帽锦衣”,也就是用鹅毛装饰的帽子和颜色亮丽的衣服。
每当皇帝祭祀或巡游时,作为侍从的锦衣卫校尉更要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
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袍的隆重礼服,官员到了一定品级才能穿着。
绣春刀轻巧短小,除非御赐,否则不能擅自佩戴。
景泰年间,锦衣卫指挥使和当值侍卫又获准穿着麒麟服,这是公、侯、伯、驸马才有资格穿的礼服。
锦衣卫大汉将军在当值时要穿戴饰以小旗的头盔、对襟的罩甲。
盔甲有金盔金甲、红盔红甲和红盔青甲等各种颜色。
腰间还要悬挂宫禁金牌和佩刀,手持金瓜或斧钺。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中能清楚地看到随驾扈从的锦衣卫官军。
侦缉廷杖“巡查缉捕”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锦衣卫冠服之圆领甲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案件。
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
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
负责行刑的就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
受杖官员被扒掉官服,用草绳捆绑,趴在地上,受杖80棍,行刑校尉每5棍一换,共用16人。
行刑校尉以司礼监太监的表情动作为下杖轻重的依据:若太监两脚成外八字张开,受刑之人尚能留下一条性命;若太监两脚尖靠拢,受刑之人就要毙命杖下。
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余次,杖毙的大臣达50多人。
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
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
他们的这项任务被皇帝特许,并逐渐演变为军事特务的职能。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左锦衣卫校尉金牌;右.锦衣卫指挥使腰牌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
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
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
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1]4军事编制编辑明初军制为“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五千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四十八处。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5官职等级编辑指挥使一人,正三品;锦衣卫飞鱼服实物图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锦衣卫绣春刀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如宪宗朝张渺正)。
[2]6制服配置编辑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蟒袍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
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蟒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
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说:“蟒衣如像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明史·舆服志》:“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
……次则飞鱼……。
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
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
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
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
”这段记载可知,蟒衣有单蟒,即绣两条行蟒纹于衣襟左右。
有坐蟒,即除左右襟两条行蟒外,在前胸后背加正面坐蟒纹,这是尊贵的式样。
至于曳撒是一种袍裙式服装,于前胸后背饰蟒纹外,另在袍裙当膝处饰横条式云蟒纹装饰,称为膝襕。
飞鱼服飞鱼飞鱼服《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
”具有神话色彩。
《林邑国记》:“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
”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
《明史·舆服志》:“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
帝怒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
张瓒对曰:‘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
飞鱼类蟒,亦有二角。
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
飞鱼纹,《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
”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
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
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
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着飞鱼服。
斗牛服明朝赐予一品官员的官服,上绣虬属兽斗牛,故名。
斗牛服清《渌水亭杂识》卷二:“明朝翰林官,五品多借三品服色,讲官破格有赐斗牛服者。
”《明史·舆服志三》:斗牛服与蟒服、飞鱼服,因服装的纹饰,都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
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
《晋书·张华传》:晋惠帝时,广武侯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请通晓天文的雷焕去询问,雷焕说是丰城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就让雷焕为丰城令。
焕到任,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乃一以送华,一以自佩。
后张华被杀,剑忽不见。
雷焕死后,其子持剑过延平津,船至江中,剑忽跃出,堕水。
但见二龙蟠萦有文章,水泯警沸,于是失剑。
《天水冰山录》:着从严嵩家抄没的财产名录,其中有五爪云龙过肩妆花段(缎),各种颜色质料的蟒龙纹衣料。
如蟒龙补、过肩蟒龙。
蟒、蟒补、过肩蟒、过肩云蟒、百花蟒;斗牛、斗牛补、斗牛过肩、斗牛过肩补;飞鱼、飞鱼补、飞鱼过肩、飞鱼通袖等各式衣、圆领、袍、袄、女衣、女袍、女袄、女披风等成衣和织成衣料,即按照成衣款式的结构裁片排料而织制的服装匹料。
明代斗牛服在北京南苑苇子坑明墓、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墓、广州郊区明墓均有实物发现。
[2]7影响评价编辑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并直接呈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