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74.00 KB
- 文档页数:40
抗肿瘤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级标准(WHO)0度I度II度III度IV度血液系统(成人)血红蛋白(G/L) ≥11095~109 80~94 65~79 <65白细胞(×109/L) ≥4.03~3.9 2.0~2.9 1.0~1.9 <1.0粒细胞(×109/L) ≥2.0 1.5~1.9 1.0~1.4 0.5~0.9 <0.5血小板(×109/L) ≥10075~99 50~74 25~49 <25出血无淤点轻度失血明显失血严重失血消化系统胆红素≤1.25N* 1.26~2.5N 2.6~5N 5.1~10N >10NSGOT/SGPT ≤1.25N 1.26~2.5N 2.6~5N 5.1~10N >10N碱性磷酸酶≤1.25N 1.26~2.5N 2.6~5N 5.1~10N >10N口腔炎无红斑、疼痛红斑、溃疡、可进食溃疡、只进流食不能进食恶心、呕吐无恶心暂时性呕吐呕吐、需治疗难控制的呕吐腹泻无暂时性(<2天) 能耐受(>2天) 不能耐受、需治疗血性腹泻泌尿系统尿素氮≤1.25N 1.26~2.5N 2.6~5N 5.1~10N >10N肌酐≤1.25N 1.26~2.5N 2.6~5N 5.1~10N >10N蛋白尿无+, <3G/L ++~+++3~10G/L ++++, >10G/L 肾病综合征血尿镜下血尿严重血尿严重血尿、血块泌尿道梗阻肺无症状轻微活动后呼吸困难休息时呼吸困难需完全卧床发热(药物所致) 无低于38度38~40度高于40度发热伴低血压过敏无水肿支气管痉挛、无需治疗支气管痉挛、需治疗过敏反应皮肤无红斑干性脱皮、水疱、搔痒湿性皮炎、溃疡剥脱性皮炎、坏死、需手术脱发无轻微脱发中度脱发、斑秃完全脱发、可再生完全脱发感染无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重度感染伴低血压心脏节律正常窦性心动过速休息时心律110次/分单灶PVC,房性心律失常多灶性PVC室性心律不齐心功能正常无症状,但有异常心脏体征有症状,心功不足,但无需治疗有症状,心功不足,治疗有效有症状,心功不足,治疗无效心包炎无有心包积液,无症状有症状,但不需抽水心包填塞,需抽水心包填塞,需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神志清醒暂时嗜睡嗜睡,时间不到清醒的50% 嗜睡,时间多于清醒的50% 昏迷周围神经正常感觉异常及/或腱反射减退严重感觉异常及/或轻度无力不能耐受的感觉异常及/或显著运动障碍瘫痪便秘无轻度中度重度,腹胀腹胀,呕吐疼痛无轻中重难治1.N指正常值上限2.便秘不包括麻醉剂引起者3. 疼痛系指与治疗有关的疼痛,不包括疾病本身引起的疼痛,根据病人对止痛药的耐受情况也可以有助于判断疼痛的等级。
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毒性患者的健康教育1.主要表现主要是指化疗药物对周围末梢神经产生损害作用,患者可出现肢端麻木,进一步引起自主神经障碍等症状;严重的是对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引起感觉异常、震动感减弱、肢体麻木、刺痛、步态失调、共济失调、嗜睡、精神异常等。
长春新碱最易引起外周神经变性,表现为肢体远端麻木,常呈对称性,也可出现深腱反射抵制,停药后恢复较慢。
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可引起便秘、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膀胱无力。
氟尿喀唳及其衍生物大量冲击时也可发生可逆性小脑共济失调、发音困难、无力。
DDP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
2.主要药物DDP,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酰胺、诺唯本、紫杉醇类、L-OHP,氟尿嗜唳等。
3.处理措施(1)做好患者用药指导,化疗方案确定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的症状,应加强保暖,防止受凉。
饮食应温软,水果用热水浸泡加温后食用。
备毛绒手套,化疗当天患者开始戴手套,以免接触床档、输液架等金属物有冷感而加重肢端麻木。
因低温刺激可诱发咽喉痉挛,故应指导患者用温开水刷牙、漱口;洗头、洗脸、洗手、沐浴均用热水。
(2)注意巡视观察,定期做神经系统的检查,一旦出现异常,遵医嘱予营养神经的药物维生素&、维生素B6、烟酰胺等,改善神经中毒症状。
(3)奥沙利粕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外渗,禁止使用冷敷,应局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封闭后以喜疗妥外涂,再用50%葡萄糖加维生素B2湿热敷。
紫杉醇类主要引起外周神经毒性,这种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通常在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DDP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50%左右,常见神经毒性是周围神经损伤,运动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DDP神经毒性治疗方法为减少或者停止用药,氨磷汀有保护作用。
L-OHP末梢神经毒性尤为明显,用药当天或者次日需要预防性戴手套,防寒保暖。
5-FU 类主要预防性使用维生素B6O(4)肢端麻木较重,手拿物品时感觉迟钝者可采取热毛巾外敷,按摩局部或局部用50%葡萄糖加维生素BZ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30分钟,或50%的硫酸镁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30分钟,均能减轻不适。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
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
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4.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地塞米松、氯丙嗪等。
目前常用5-HT3受体拮抗剂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抗肿瘤药的副作用在临床应用时,考虑目前的多数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大,就像一把“双刃剑”,应在慎重选择有效药物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毒副反应并及时处理,那抗肿瘤药的副作用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肿瘤药的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肿瘤药的副作用骨髓抑制作用多数抗肿瘤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通常依次影响到白细胞(尤其粒细胞)、血小板的数目减少,最后影响血红蛋白,出现全血性减少。
白细胞减少的后果多较严重,应及时进行积极处理:①减量或停药。
当白细胞减少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防止过度抑制。
②使用升白细胞药。
瑞血新、吉粒芬、惠尔血、吉巨芬和利血生等。
③补充血液成分。
小剂量多次输新鲜血,输白细胞、血小板或白蛋白。
④预防感染。
对严重骨髓抑制的病人,应严密保护性隔离,抗生素应用等。
胃肠道毒性①恶性呕吐。
是肿瘤化疗最常见的早期反应,发生率65-85%。
这不但影响病人的情绪和进食,甚至造成营养、代谢障碍和其他并发症。
化疗所致呕吐包括急性呕吐、持续性或迟发性呕吐和可预现的呕吐。
治疗:目前以5-HT3受体拮抗剂效果最好,常用药物格拉司琼(欧智宁、康泉)、昂丹司琼(恩丹西酮、枢复宁)及托烷司琼(欧必停、赛格恩)等。
②黏膜炎。
化疗药物可引起口腔、舌、咽喉、食管等粘膜的炎症反应,出现红斑、溃疡、出血和疼痛。
护理很重要,要保持口腔温润和清洁。
可口服制菌毒素,用5%碳酸氢钠,3%双氯水漱口。
严重口腔炎应停用化疗,积极应用抗菌素和支持治疗。
③其他。
如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和便秘等,处理主要是调整剂量方案,必要时停药,并及时对症处理。
其他器官毒性①皮肤毒性。
最常见的是脱发,与应用药物、给药剂量和时间及个体差异有关。
停药后可再生,且头发较前更黑更好。
主要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其他皮肤副作用,如血管外渗所致的局部皮肤坏死,色素沉着及皮疹等要注意观察和预防。
②肝脏毒性。
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暂时升高,常见的肝损害组织学改变则有脂肪浸润、肝细胞坏死、肝内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Ⅰ目的为安全、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部。
Ⅲ规程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丝裂霉素和氮芥: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患者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患者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患者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肿瘤的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化疗中使用的多数抗肿瘤药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对机体的某些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并且可能限制药物的用量、阻碍疗效的发挥。
根据抗肿瘤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不同,临床将其分为:①立即反应: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热、过敏。
②近期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损伤。
③远期反应:诱发肿瘤、免疫功能抑制、不孕等。
因此,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应加以重视,现根据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组织、系统的不同,总结如下: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防治胃肠道毒性作用出现的时间、程度与患者体质有关,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3〜4小时出现。
一、恶心、呕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
顺钳是迄今为止致吐作用最强的化疗药物。
防治:5—HZ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疗效较好;甲氧氯普胺、苯海拉明、地塞米松、西咪替丁等联合应用于止吐;对使用培美曲塞化疗所致的呕吐产生了条件反射,可用苯二氮卓类镇静药止吐,同时应防止水、电解质失调。
可以给予胃粘膜保护药物,泮托拉哇钠等。
中药生脉注射液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二、黏膜炎化疗药质会影响增殖活跃的黏膜组织,引起口腔炎、唇损害、舌炎、食管炎和口腔溃疡。
常见于甲氨蝶吟、氟尿嗑咤、卡倍他滨、依托泊昔、培美曲塞、放线菌素D o 防治:做好口腔护理;加强营养,多饮水;不吃对口腔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可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益口含漱液漱口。
减少溃疡发生率,溃疡处可用口腔溃疡膜、锡类散等治疗,也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及亚叶酸钙溶液漱口。
必要时应用抗感染、抗真菌药物。
三、腹痛多见于长春碱类、去氧氟尿昔、阿糖胞昔、替尼泊昔、利妥昔单抗等。
防治: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可对症处理,给予雷尼替丁、奥美拉喋等。
四、腹泻容易引起腹泻的药物有氟尿喀咤及其衍生物、羟基胭、阿糖胞甘、甲氨蝶吟、依托泊昔等。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判定及处理
单选题
1.不属于抗肿瘤药物的近期毒性反应是(D)
A.骨髓抑制
B.脱发
C.恶心呕吐
D.生长发育迟缓
2.属于抗肿瘤药物的远期毒性反应是(C)
A.神经系统毒性
B.肝毒性
C.对生育能力的影响
D.肾毒性
3.属于抗肿瘤药物的近期毒性反应是(A)
A.过敏反应
B.生长发育迟缓
C.致癌
D.对生育能力的影响
4.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基本采取哪种不良事件评定标准(A)
A.WHO 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B.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C.NCI 不良事件常用术语评定标准
5.最容易引起出血的靶向药物是(B)
A.曲妥珠单抗
B.贝伐珠单抗
C.利妥昔单抗
D.尼妥珠单抗
6.引起骨髓抑制相对较轻的抗肿瘤药物是(B)
A.蒽环类药物
B.紫杉醇
C.吉非替尼
D.吉西他滨
7.肾毒性大需要水化的抗肿瘤药物是(A)
A.顺铂
B.厄洛替尼
C.培唑帕尼
D.埃克替尼
8.有明显心脏毒性的靶向药物是(B)
A.曲妥珠单抗?
B.克唑替尼
C.塞瑞替尼
D.阿来替尼
9.靶向药物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D)
A.腹泻
B.高血压
C.手足综合征
D.脱发
10.服用阿帕替尼时需要每日监测的是(B)
A.血常规
B.高血压
C.心电图
D.CT。
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标准主要基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
通常,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0级:无不良反应。
2. 1级:轻度不良反应,患者有明显不适,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
3. 2级:中度不良反应,患者有明显不适,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
4. 3级:重度不良反应,患者有严重的不适,需要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干预。
5. 4级: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需要紧急治疗。
除了严重程度外,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也是重要的判定标准。
通常分为以下几级:
1. 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1%。
2. 偶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至10%之间。
3.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至50%之间。
4. 非常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50%。
对于不同的药物和不良反应类型,判定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肿瘤药物时,应该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以确保得到适当的治疗和管理。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反应和慢性反应。
急性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口腔溃疡、脱发、皮肤过敏等。
慢性反应主要发生在长期用药后,常见的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肺毒性等。
正确的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抗肿瘤药物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体温升高、心率增加、呼吸困难等。
定期监测这些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注意观察神经系统反应:抗肿瘤药物常常会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炎、感觉异常等。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躯体感觉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注意口腔护理: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口腔溃疡,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口粮摄入。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腔护理产品。
4.自我观察肠道反应:腹泻和便秘是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密切注意自己的排便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合理饮食和使用轻度泻剂。
5.肝功能监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合理管理脱发:脱发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可以采取稍微温和的洗发水、使用柔软的刷子,并避免使用热风吹风机和热烫器等方式减少对头发的伤害。
7.保护心脏功能:一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心脏相关问题。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心脏情况,如心悸、呼吸困难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定期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你知道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什么吗?你对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知识,欢迎阅读。
1.1 皮肤毒性皮肤毒性多见于靶向作用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临床药物,包括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主要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尼莫珠单抗等。
该类药物对皮肤、毛发和指甲具有特殊的毒副反应,最常见的包括痤疮样皮疹、皮肤瘙痒、手足综合征、脱发和色素沉着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类似痤疮的皮疹,一般在用药后两周内出现,多见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部位,对于轻度皮疹可局部涂抹皮肤外用药,同时保持身体清洁及皮肤湿润,通常可明显缓解。
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亦可引起手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0%和19%,其中索拉非尼引发3~4 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其表现为痛感强烈、皮肤功能丧失,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停药,需待毒性反应降低为1 级后再恢复原用药剂量。
因此,在口服靶向治疗药物之前应先告知病人服药后可能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相关症状,并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且避免日晒。
患者对于皮肤不良反应一般可耐受,其防治首先应确定病变程度,轻度及中度不良反应可进行简单的临床处理,不需要更改药物剂量。
而经处理后不能缓解的'重度皮疹则考虑减量或者停药。
1.2 心血管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肌缺血/ 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及Q-T间隔延长等,可发生于多种靶向药物。
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主要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心脏的毒性为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促、心律失常等。
因此,在使用该药前,应对患者的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在治疗期间应监测左心室功能,当曲妥珠单抗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时,心衰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应避免同时使用紫杉醇或蒽环类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及安全性评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多,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便是抗肿瘤药物。
这些药物作用于癌细胞,破坏其正常分裂和生长等生命活动,以达到抑制病变发展和减缓病情恶化的效果。
然而,正如一把双刃剑,这些药物同样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
因此,对于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毒性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是因为抗肿瘤药物的毒性不仅会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合适的试验模型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1.试验模型的选择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需要借助一定的试验模型来进行。
常用的试验模型有:细胞模型、动物模型和人体模型。
细胞模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试验模型。
其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肿瘤细胞、正常细胞或混合细胞等等进行处理和观察。
细胞模型可以通过细胞毒性、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等指标进行判断。
动物模型亦常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研究。
其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症状,选择符合条件的动物模型进行试验。
比如小鼠、大鼠、猪等等。
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反映抗肿瘤药物的毒性,还能更好地了解药物对机体的整体影响。
人体模型则是在进行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
其利用健康志愿者或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和毒性研究。
2.通过毒性的形式来判断抗肿瘤药物的毒性类型众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造血系统毒性抗肿瘤药物会直接破坏骨髓细胞,抑制造血功能和减少血小板、白细胞等细胞的生成。
②神经系统毒性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抗肿瘤药物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且可导致治疗后神经症状的出现,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③心肌毒性常见于铂类化合物和蒽环类化合物等抗肿瘤药物,其在心肌中积累会导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受损,从而引发心脏疾病。
④消化系统毒性抗肿瘤药物会直接对胃肠道内膜细胞产生损伤,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出现。
肿瘤靶向治疗相关的毒性反应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由恶性肿瘤导致的患者死亡人数已位居全部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三位。
2020 年全世界约有1 930 万新发恶性肿瘤病例,其中1 000 万患者死于恶性肿瘤。
目前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由于化疗药物存在细胞毒性及不良反应较多,因此临床上需要靶向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小的治疗手段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分子靶向治疗是指使用靶向特定分子( 分子靶点) 的药物或其他物质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其具有较强的靶向性、疗效性,近年来作为临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但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同样会出现一些毒性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和发展。
一、皮肤毒性反应皮肤毒性反应是众多靶向药物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79% ~88% ,皮肤毒性反应的出现可能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影响后续治疗甚至导致治疗计划中断。
此外,严重的皮肤毒性反应还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降低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增加额外的医疗负担。
由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存在于皮肤组织当中,因此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相关药物的患者最易出现皮肤毒性,如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包括厄落替尼、拉索菲尼、西妥昔单抗等。
以上药物会对皮肤、指甲、毛发等有特殊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黏膜炎和皮疹。
1.黏膜炎靶向治疗药物引发的黏膜炎症往往易出现在口腔黏膜上,形成口腔黏膜炎,溃疡部位相对较浅,其周围会有异常疼痛,中央部分呈灰色,周围伴有红斑,常始发于治疗后5 天。
Reyes-Habito 等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服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后出现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口干、口腔溃疡等。
Sonis 等通过给78 例实体肿瘤患者应用雷帕霉素进行治疗后发现,66% 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溃疡。
针对此类靶向抗肿瘤药引起的黏膜炎症,临床上通常采取减少给药剂量、延长给药周期甚至是停药处理等措施以减轻毒性反应,但无论是减量或停药均会影响药物作用,而目前有研究使用氨磷汀、谷氨酰胺、口服抗氧化剂( 如锌剂、维生素E 等) 、盐酸苯海拉明、己酮可可碱、水杨酸盐等药物治疗皮肤毒性,其效果还需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药物毒副反应判定标准:NCI-CTC 2.0版本现在所使用的抗癌药因不能选择性杀死癌细胞,故同时也损伤机体的正常细胞。
另外,致死性毒副反应的最大耐受量与治疗用的剂量之间的差别很小,故化疗的毒副反应不可避免。
完整的化疗疗效评价应根据抗肿瘤效果和毒副反应综合判定,即抗癌药的毒副反应的判定与抗肿瘤效果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临床上评价化疗毒副反应的方法有“WHO 的毒副反应判定标准”、“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CTC)”等。
为此,需要新的国际通用的毒副反应判定标准GCP(Good Cinical Practice)。
1988年NCI-CTC进行了修订,这个新的NCI-CTC药物判定标准已经被国际上广泛应用。
本文就NCI-CTC2.0版本进行简介。
一、治疗不良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治疗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系指接受化疗、放疗和手术疗法等治疗的患者产生的所有异常征象,包括临床的异常检查值、症状和体征等,它与治疗可有或可无因果关系。
而不良药物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为接受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与医药品的因果关系不能否定者。
ICH(日美欧医药品同步协调国际会议)建议不使用“毒副反应(side effect)” 这个词,而推荐“药物不良反应”这个术语。
二、抗癌药的药物不良反应除所有的抗癌药一般都发生血液毒性和消化道反应外,每个抗癌药又可发生特有的多种多样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1)血液毒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2)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口腔内膜炎)3)心毒性(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4)肺毒性(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5)肝毒性(肝功能障碍)6)肾毒性(肾功能障碍、肾小管损害)7)膀胱毒性(出血性膀胱炎)8)神经毒性(末梢神经障碍、中枢神经障碍)9)皮肤毒性(皮肤角化、肥厚、色素沉着、皮疹、指甲改变、毛发脱落、渗出性皮肤障碍)10)性腺毒性(性功能不全)11)过敏反应(呼吸困难、血压降低、血管性浮肿)12)继发癌三、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标准自从1979年发表“WHO毒副反应判定标准”以来,其作为癌症化疗最权威的药物不良反应判定标准在世界上广泛应用。
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一)骨髓抑制大多数抗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且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由于血细胞半衰期不同,后通常粒细胞减少发生较快,血小板减少次之,而发生较晚。
1.粒细胞减少除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外,大多数抗癌药对白细胞影响较大,并且出现的早晚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如氮芥、环磷酰胺等表现为近期毒性作用,大剂量冲击治疗时停药后3~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
有些药物如长春花碱、甲氨喋呤、羟基脲等,则多在用药后10~14天白细胞开始下降,第20天开始回升,表现为中期毒性作用。
而丝裂霉素、卡氮芥、环己亚硝脲、甲基苄肼、6-巯基嘌呤及马利兰等在用药后3周才出现白细胞下降,4~6周后有所回升,表现为延期毒性作用。
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后果为严重,严重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尽量不要对造血系统近期、中期和延期毒性反应的抗癌药物联合应用。
每次疗程前及治疗中定期复查血象,并据此调整药量。
当粒细胞降低于1.0×109/L,并且持续7天以上,发生严重感染的机会明显啬,此时病人无论有无发热,均可予预防性抗菌素治疗,新鲜血输注。
如病人出现发热,应及时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并尽快联合使用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
近年来,临床开始应用基因重组的集落刺激因子配合舯瘤化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G-CSF和GM-CSF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成和向外周血释放,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加快外周血象的恢复。
2.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严重出血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当血小板低于2万,内脏出血的危险性加大;当血小板低于1万时,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对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显著减少,可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例如强的松10mg,每日1~2次),并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
最新研究发现了一些能促进血小板生长的细胞因子,例如TPO、白介素-III和白介素-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