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稼说》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稼说》“曷尝观于富人稼乎”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稼①说苏轼曷尝观于富人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②,而地力得全。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人之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③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人之所以大过今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④,与吾子..同年。
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面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简注】①稼:庄稼,种庄稼。
①更休:轮作。
①闵闵:担心,小心翼翼。
①得:这里指考中进士。
【阅读指要】本文是苏轼为赠友人张琥而作的。
文中用种庄稼进行譬喻,通过正反对比说明美稼要厚基础、饱地力、早播种、待成熟而收获;又推及治学用世,再讲古人“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治学经验,并将自己的治学心得托出共勉。
文章说理透彻,造语自然,用意深切。
【阅读训练】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平居..所以自养……( )(2)信.于久屈之中( )(3)与吾子..同年( )(4)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2.下面与“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B.弱者养之以至于刚。
C.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D.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
3.作者在文中述及古人“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治学经验,强调溢而后流,满而后发,以与今人对比,暗含了对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批评。
苏轼总结一生的诗句苏轼总结一生的诗句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总结一生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总结一生的诗句 1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狱中寄子由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总结一生的诗句 2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夸赞人全面发展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三首》
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
稽列传》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对人全面发展的赞美和期望。
“厚积”才能“薄发”吗?作者:孙劼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20年第17期一位语文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多读书,多观察。
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足够的积累,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这位老师的话,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且十分赞同。
但是,“厚积才能薄发”的用法真的对吗?有人说这是对成语的误用,也有人说这是对成语的活用,一时争执不下。
实际上,“厚積薄发”语出苏轼的《稼说·送张琥》。
张琥是苏轼的好友,在张琥即将赶赴京城时,苏轼写下了这篇文章,用种庄稼打比方,谈做学问的道理。
文中有一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十个字的临别赠言,既概括了苏轼的人生经验,又饱含着朋友间的真诚情义。
苏轼在这十个字中,对朋友提出了四点告诫,前两点关系到学习态度,后两点关系到治学态度。
学习态度方面,“博观”指开阔视野,广采博览,爱书如命;“约取”指眼光独到,目标明确,取其精华。
治学态度方面,“厚积”指培植根茎,重视积累,追求扎实;“薄发”指自我约束,质量第一,宁缺毋滥。
苏轼提出的这四点,构成了完整的学术精神。
只有在这些方面加强修炼,才有望成为大学问家。
由此可以看出,“厚积才能薄发”是站不住脚的。
苏轼从两个方面提出治学的要求,引用者却把“厚积”和“薄发”误解成了条件关系,“厚积”成了“薄发”的前提,“薄发”成了“厚积”的目的,“厚积”就是为了“薄发”。
这显然不是苏轼想表达的意思。
如果要说条件,“厚积薄发”作为整体才是条件。
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只有“厚积薄发”,才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发他人之所未发;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
关于努力和坚持的诗歌
郑板桥《竹石》: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曹操《步出夏门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稼说送张琥》: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诸葛亮《诫子书》: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伙伴鼓励的诗句以下是一些关于伙伴鼓励的诗句: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3.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曹丕《燕歌行》4.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5.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夏日山中》6.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7. “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林逋《省心录》8.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10. “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
已回花渚棹,悔听酒垆琴。
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
山巅更高处,忆上上头吟。
”——韩偓《别绪》11.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12.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过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峨岩!”——苏轼《慈湖夹阻风》13.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张籍《蓟北旅思》14. “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詹玉《醉蓬莱·归故山》15.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16.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秋瑾《红毛刀歌》17.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18.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孟郊《登科后》19. “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
”——边贡《重赠吴国宾》20. “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21. “马迹车声断已无,邻翁笑语自相呼。
厚积薄发的古诗
厚积薄发的古诗
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琵琶记》【元】高明
【译文】
人在默默奋斗的时候,是没有人关心你的,一旦成名,天下人都会来关注你。
【出处】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稼说送张琥》【宋】苏轼
【译文】
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出处】
《稼说送张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杂说。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杜甫
【译文】
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译文】
宝剑的锐利刃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挨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译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出处】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语出自苏东坡的《稼说》一文,意即:读书要广博而善于取其精要,要有丰富的积累而谨慎地运用知识。
苏东坡的这一关于学习的主张,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个极好的治学方法。
纵观上下五千年,哪一位学有所成者不是众览群书、学富五车?想要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从书本中去寻找不失为一个良策。
有人反驳说,在生活实践中更能让我们积累经验。
那么如果我们已从书本上了解了事物的本质特性,然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探索求证岂不是更加完美、更加深刻?书籍,尤其是前人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而编著的书籍,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只要我们肯去钻研阅读,肯用心去求证,那么前人的业绩就可以由我们继续去发扬,我们甚至可以突破前人的观点,树立新的观点,就好比前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台阶,我们只需踩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大量的科学定律就足以说明这样的事实,不需要我在这里长篇累牍。
再者,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各种微观的、宏观的思想理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道法自然、忠孝礼义、上善若水、淡泊明志... ...这些思想至今影响着我们,感染着我们,而且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经过千百年的验证而依然不破,依然在被后人所颂扬。
这样的思想,只要我们从书籍中去汲取,便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自己,净化灵魂。
我们不得不叹服书籍的神奇!当然,我们倡导博览群书,并不是要你把前人的思想全部拿来,也不是说只要前人著书立传,我们就把前人的思想全部予以肯定。
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人类思想的进步,都决定了世上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大自然如此,人的思想也是如此。
这时就需要变通,而东坡先生的“约取”、“薄发”恰好可以在这时发挥作用。
取前人思想的精要,慎重运用知识,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状况而加以运用,这才是一个真正会读书、真正懂得运用书中知识的人。
如今的书籍种类众多,不是说只有前人的书才有可读性。
现时的书评论述、都市文学、网络原创、时事评论等等,有很多很多都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一生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
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稼说送张琥》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晁错论》
4.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5.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6.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
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
8.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9.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0.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苏轼《梁贾说》原文及译文赏析梁贾说苏轼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
茹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
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②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
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
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
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
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顾。
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
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
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
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
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
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③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16、解释加点字:(4分)(1)茹杏实、海藻()(2)则唾而不顾()(3)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4)前之丑稍稍复故()17、翻译下列句子:(6分)(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非妾妇之罪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乡之人憎其行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则向墙而欷歔D 倦游以归子以无瘿归19、本文第②段划“”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
(4分)20、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2分)参考答案16、(1)吃(2)回头或回头看(3)更换(4)渐渐(4分)17、(1)(梁贾)想旧都的人和邻里,十分之九比不上自己。
(补主语,十九,莫若)(3分)(2)你怎么足够配得上我,赶快离开。
(若,当,亟)(3分)18、A(2分)19、第一句用“愤不饮”“愤不食”等行为描写或正面描写,突出梁贾对妻子的厌恶之情。
关于博的名言或佳句
-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汉)王充《论衡》
- 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宋)苏轼《稼说》
- 士为学当笼络宇宙,天之所覆宜皆知之。
——(元)许有壬《至正集·安南志略序》- 看书多撷一部,游山多走几步。
倘非广见博闻,总觉光阴虚度。
——(清)袁枚《随园诗话》
- 博而不杂,约而不漏。
——(清)章学诚《博约》
- 学贵博,非博无以集众美。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 多闻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清)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
-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书信集·致颜黎民》
- 要想当专家,首先应该是“博士”。
——茅以升《全速前进》
这些名言或佳句,都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表达了广泛学习、拓展知识面的理念。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形容学问的诗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每个人的学问不一样,那有什么诗词写的是学问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形容学问的诗词,欢迎阅读。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原指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后比喻共同商讨,互相砥砺)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杜牧《留诲曹师等诗》(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还探寻问题的本质。
)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题弟侄书堂》(勤奋。
“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做学问当竭尽全力)5.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深阅读)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7.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1.惜时;2.心态影响对外物的感受与看法)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惜时努力)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惜时努力)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惜时努力)11.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戴复古《寄兴二首》(借喻一个人不能十全十美,不宜求全责备)1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13.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世上不缺人才,而是缺能识别人才的人)1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对人才的渴求)1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可用来形容伟大作家的伟大成就)1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鼓励勤学苦练的诗句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鼓励勤学苦练的诗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刘过《书院》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之要》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5、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
——齐己《感时》6、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9、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10、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少年行》11、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陆机《短歌行》1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13、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偶成》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15、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张耒《示秬秸》16、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1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18、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李白《短歌行》19、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佚名《金缕衣》2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2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2、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李隆基《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23、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佚名《生年不满百》2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2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东坡问稼典故东坡问稼,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字东坡)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关于稼(农作物)的问题。
这个典故源于苏轼在《答刘模季书》中的一段话:“天下之事,无难于稼穑者。
今者我有一问,公之以闻:一穗麦子,可以种几穗?吾闻农夫每岁秋后,便以一穗麦子种田,取万斗之利。
若逐穗求之,实难极矣。
公以为何如?”这段话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苏轼对于农业生产中种子的繁殖问题的疑问。
苏轼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农业生产中的种子繁殖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通常会将一部分优良的种子保留下来,用于下一年的播种。
通过种子的不断繁殖,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作物收成。
然而,苏轼的问题却是针对麦子这种作物的,他想知道一穗麦子可以种出多少穗新的麦子来。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探讨麦子的繁殖能力和种子的利用率。
苏轼的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和讨论。
有的人认为,一穗麦子可以种出多穗新的麦子来,因为麦子的穗上有很多颗小麦粒,每颗小麦粒都可以发芽生长,形成一株新的麦子。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一穗麦子只能种出一穗新的麦子,因为只有颗粒齐全的小麦才能发芽生长,形成新的麦子。
针对苏轼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一个类比的例子。
他们说,一颗树上的果实可以种出一棵新的树,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同样,一穗麦子可以种出多穗新的麦子来。
这种观点认为,麦子的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利益。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一穗麦子只能种出一穗新的麦子,因为麦子的发芽率并不是100%,并且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想种出更多的麦子,就需要播种更多的麦子种子。
对于这个问题,苏轼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是,他通过这个问题,表达了对于农业生产中种子利用率的关注和对农民智慧的赞赏。
他认为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收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的来说,东坡问稼这个典故不仅反映了苏轼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农民智慧的赞赏和对农业生产的思考。
厚积勃发的诗句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汉·司马迁《滑稽列传》译文:这鸟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云天;不鸣叫则罢,一鸣叫就震惊世人。
5、只有不停的进取,才能够不丢人。
——韩寒6、空洞只能找东西来填补,不是用记忆,而是只能靠积累现在形成新的自己。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工作上的信誉是最好的财富。
没有信誉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
9、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
——华罗庚10、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11、《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1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稼说送张琥》【宋】苏轼【译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15、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6、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译文:在你努力的时候别人不会关注到你,一举成名后,就会被大家熟知。
17、唐·李白《行路难·其一》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1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稼说送张琥》译文: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战国·荀子《荀子·劝学》译文:土堆积起来就成了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水汇积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出来;不断积累善行,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境界。
xx:北宋时期监察御史对xx的群体构陷一代文豪苏轼(苏东坡)自幼饱读经书,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很想有一番作为,期望实现自己人生的夙愿。
他在一首《沁园春》词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政治抱负和豪迈情怀。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大有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李太白“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气魄。
然而,性格决定命运,他天真浪漫、敢于直言的个性与当时官场专制腐败的生态环境格格不入,水火难容,以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一生比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经历的挫折更多,遭遇的磨难更大,受到的打击更惨。
苏东坡不仅一生屡遭权贵、小人的谗毁,动辄得咎,先后8次被革职、降级、外贬,大量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冤案的磨难和贬斥的途中,一生壮志难酬,理想破灭,而且曾经遭遇诬陷,陷身囹圄,差一点被明正典刑地处死。
苏轼悲剧性的人生命运多是那些利用手中监察、纠弹等职权的监察御史们对他深文周纳、罗织罪状、横加构陷,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他头上造成的。
御史们罗织各种罪状对他的构陷一波接着一波,从未消停,伴随着苏轼的一生。
御史xx诬陷xx贩运私盐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逝,神宗赵顼继位。
当时的宋王朝政风吏治每况愈下,内忧外患令北宋朝廷寝食不安,改革积弊势在必行。
赵顼登上神宗皇帝的宝座后,决心励精图治,改革弊政。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向神宗进言,谈论新法的弊病。
劝告神宗不要“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引起推行新法的王安石强烈不满,御史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他当侍御史知杂事一职也是王安石的提携。
他见王安石对苏轼反感,为了讨好王安石,谢景温就利用自己御史的职权到皇帝跟前检举苏轼,诬奏苏轼在父亲苏洵去世,扶柩返川时,曾在船中贩运私盐,企图给苏轼治罪,并兴师动众下令对淮南、江南、东西荆、湖北、夔州、成都六路转运司严加调查,搜集罪证,并逮捕水师士兵和船上篙工严加穷究。
形容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的诗句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战国时期苟子的《劝学》。
这句话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枚乘传》。
意思是说,泰山上流下的水溜能穿透岩石,很细的绳索能磨断树干。
水并不是钻石头的钻,绳索也不是锯木头的锯,但是一点一点地磨擦,就使得石穿木断了。
它告诉人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事情一定会成功。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三首》,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李白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行路难》。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出自宋代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博观:指大量的看书,多多阅读,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来。
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
多多积蓄,慢慢放出。
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出自秦朝李斯所著《谏逐客书》。
意思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苏轼《稼说》
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①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②,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③,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苏轼《稼说》④)
【注】①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②铚:镰刀。
耰:捣土块的农具。
艾:通“刈”,收割。
③闵:勉,勉力。
④这是苏轼赠与同事张琥的一篇杂说。
翻译:
你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
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
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
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
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
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
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
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
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
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
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