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的印记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2. 掌握稻作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3. 理解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4. 探讨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导学内容:一、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1. 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 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稻作文化如何传入东亚其他国家,成为东亚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稻作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 稻作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 稻作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重要塞位;3. 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耕文化的贡献。
三、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1. 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2. 稻作文化如何增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 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
四、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稻作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现状;2. 稻作文化如何与摩登农业技术相结合,推动农业摩登化;3. 稻作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导学活动:1. 阅读《稻作文化的印记》相关资料,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2. 小组讨论稻作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4. 小组展示关于稻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研效果,分享对于稻作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
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深入了解了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掌握了稻作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理解了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让稻作文化的印记在我们心中永存。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 掌握稻作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 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导学内容1. 稻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2. 稻作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3. 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
4. 稻作文化的传承与珍爱。
三、导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稻田美景、稻作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稻作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2. 导入主题介绍稻作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是指以稻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农业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3. 进修历史渊源讲解稻作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史前时期的采集野生稻到农耕稻作的发展演变,引导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塞位。
4. 探讨影响讨论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进社会经济发展、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稻作文化的重要性。
5. 强调传承珍爱强调稻作文化的传承与珍爱意义,呼吁学生珍惜传统文化遗产,积极参与稻作文化的传承和珍爱工作。
四、导学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稻作文化的短文,包括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影响和传承珍爱等内容。
2. 制作一份展板或PPT,展示稻作文化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收集稻作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或影视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
五、评判方式1. 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
2.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3. 学生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态度的改变。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参观稻田、稻作文化展览或农耕体验活动。
2. 鼓励学生开展稻作文化传承与珍爱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参与农耕劳动或志愿者效劳等。
3. 邀请专家学者或农业工作者进行讲座或交流,深入探讨稻作文化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稻作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 掌握稻作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 理解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
4. 能够分析稻作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启迪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变3. 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4. 稻作文化的启迪和意义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稻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2. 进修(1)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讲解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2)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变讲解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演变过程,包括稻作品种的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提升。
引导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分析稻作文化对于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粮食生产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4)稻作文化的启迪和意义探讨稻作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启迪和意义,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珍爱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稻作文化的精神。
3.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稻作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农业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拓展延伸1. 参观稻田或农业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稻作文化的知识。
2.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开展农耕体验活动,亲身感受稻作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稻作文化的作文,表达对于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2. 制作一份关于稻作文化的展示板,展示给同砚和老师。
3. 收集有关稻作文化的图片和资料,整理成册,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于稻作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对农业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单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2.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3.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二、重点难点1.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
2.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
三、课前预习1.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________游,大多由________冲积而成。
2.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____ ___ 半岛上地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国家。
3.湄公河平原地处_______带,这里________,________,土壤深厚、肥沃,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_____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四、课堂导学自主学习:1.读图.思考:越南和泰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区域?2.介绍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提示: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热量带)合作探究:3.结合水稻生长特性以及该地自然条件特征,说说湄公河平原为什么盛产水稻?(结合课本p56图3-2、图3-3)自主学习:4.阅读课本P57图3-4及文字,说说水稻生产的特点。
5.湄公河平原种植水稻的人文条件有哪些?阅读课本P57-P58,完成下列问题6.稻作生产对民居的影响。
7稻作生产对饮食的影响。
8.稻作生产对风俗节日的影响。
9.稻作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课堂练习】1.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 )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人口稠密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下列各项内容与湄公河平原人们生产、生活风俗不符的是 ( )A.插秧和收割的季节,田野里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B.这里有渠道、河流、大片的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C.村民们彼此相隔较远,各干各的D.这里的许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3.下列关于湄公河平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网密布B.人口稠密C.稻田成片D.单产高、劳动生产率高4.湄公河平原的房屋大都尖顶,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说明了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干燥阴凉B.四季分明C.高温多雨D.干旱少雨【反思总结】自学反思、查漏补缺,检查知识点,标注情况。
《稻作文化的印记》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掌握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3.培养学生对稻作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1.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稻作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3.稻作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稻种选择、种植技术、水稻收割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稻作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稻作文化产生兴趣。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稻田,了解稻作文化的实际情况。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稻作文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对稻作文化产生兴趣。
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稻田,了解稻作文化的实际情况。
第三课时:讲解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包括稻种选择、种植技术、水稻收割等。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稻作文化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对稻作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实地考察报告:学生完成实地考察报告,对稻作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3.小组讨论效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出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稻作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性,还掌握了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传承稻作文化,为珍爱和发展稻作文化做出贡献。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1《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能力目标:(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初步形成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水稻生产的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3.情感目标: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新案例,确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与稻作生产的关系;稻作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课前预习】、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上,地跨、、、等国家。
2、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从纬度来看,位于纬度;从气候类型及特点来看,是气候,高温;从水文条件看,水网,灌溉方便;从地形条件来看,冲积平原,土壤、。
3、水稻生产: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完成。
湄公河平原人口,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
4、特色聚落景观:湄公河平原上的(建筑),以木、竹为主要建材,往往悬离地面,以适应的环境。
5、当地人的生活:人们的日常饮食以为主,还有各种米制品。
6、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柬埔寨的传统节日“”;越南民间的戏。
【课堂练习】、从纬度位置看,湄公河平原主要位于()A.低纬度B,中纬度c.高纬度D.中高纬度2、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劳动力充足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如果我们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是()A.当地人举办“御耕节”B.大面积的麦田c.悬空木结构民居D.密集的水渠4、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居民生产和生活特点的是()A.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机器B.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c.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D.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5、下列地区中,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的是()A.华北平原B.美国中部大平原c.湄公河平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6、观察教科书P59图3-5“平原上的高脚屋”,湄公河平原上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它与我国南方地区的房屋相比,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联系两地的气候,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同点?www.5y。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掌握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认识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稻作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
难点: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课主题《稻作文化的印记》。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关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分析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稻作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稻作文化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 资料:关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的资料。
3. 课件:制作与本课主题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4. 视频:关于稻作文化的宣传片或纪录片,增强学生对稻作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江南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稻作文化的相关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稻作文化的印记》学案设计东湖中学张云萍一、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三、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对于水稻的认识有限,而且大多数是城里的孩子,有些甚至连水稻都没见过。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水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得出结论。
初一(10)班是我任班主任的班级,这个班级比较活跃,比较喜欢集体回答,让人感觉有些凌乱。
而公开课则可能会出现没有集体回答,也没有举手回答的情况。
所以对于问题要精心设计,评价要激励到位。
四、内容分析(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说明水稻生产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学法指导运用资料、地图、图片以及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分析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水稻生产区。
3.1.1 稻作文化的印记(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难点: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
【课前自学与课内交流】一、课前预习1.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____ _游,大多由____ _冲积而成。
2.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____ ___ 半岛上地跨____ _、____ _、____ _和____ _等国家。
3. 湄公河平原地处____ _带,这里____ _,____ _,____ _,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____ _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4.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课堂互学1.读图探究: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请你联系图册P42页图,介绍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提示: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热量带)2. 读图探究: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结合上图分析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
(提示: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3.观察图3—4并阅读教材文字,说说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的特点。
4.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图片和文字,探究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项目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口分布聚落景观、民居日常饮食文化活动人际关系三、随堂巩固1.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是 ( ) A.生产主要用机器 B.人们居住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C.生产水平较高 D.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2.以下符合湄公河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A.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B.面积不大,但地势平坦C.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D.干旱缺水3.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作为支撑,悬空架设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 )A.湄公河平原 B.美国中部大平原 C.东欧平原 D.日本关东平原4.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 )A.东欧平原 B.东北平原C.湄公河平原 D.亚马孙平原5.下列关于湄公河平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网密布 B.人口稠密 C.稻田成片D.单产高、劳动生产率高6.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 )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人口稠密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7.下列各项内容与湄公河平原人们生产、生活风俗不符的是 ( ) A.插秧和收割的季节,田野里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B.这里有渠道、河流、大片的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C.村民们彼此相隔较远,各干各的D.这里的许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8.如果你去湄公河流域旅游,以下不太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 A.水网密布B.大面积的麦田C.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的房子 D.各种米制食品9.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 ( )A.小麦B.水稻 C.玉米 D.大豆10.湄公河平原的房屋大都尖顶,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说明了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干燥阴凉 B.四季分明C.高温多雨 D.干旱少雨11.将下列平原与其所在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A.恒河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a.亚洲C.尼罗河三角洲 b.非洲D.珠江三角洲 c.欧洲E.波德平原 d.南美洲F.亚马孙平原12.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与反思名校资源(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湄公河平原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是喜高温多雨的农作物,因此了解湄公河平原的地域位置对获知其具备特天独厚的稻作生产自然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当地鲜亮的人文景观,烙印着独特的稻作文化印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当地自然景观、感受纷呈人文景观根底上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关注人地关系和因地制宜的意识。
七年级同学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较好,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情景的设置有利于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该学科初一以地理知识为主,而同学刚开始接触、缺少生活经验,所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重视利用和充分挖掘已有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进行分析。
考虑到农村的学生对水稻生产比拟熟悉,可充分给予信心和引导,鼓舞学生在运用根本地理技能解读图片有效信息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思维的拓展延伸。
二、学教目标1.阅读位置图和地形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域位置。
2. 从地形图、气候特征图中猎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其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3.描述和感想水稻生产情况,分析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特点。
4.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观和社会生活特色,感想人文景观与地域环境的紧密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5.学以致用,结合新案例剖析,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开展的观点。
三、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依据地图、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稻作文化印记。
2.教学难点:解析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第—人称,情景化教学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结合讲述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授。
稻作文化的印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阅读位置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地理位置。
(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运用所学方法,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明白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二、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三、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资料及形象生动的图片。
2、制作好PPT。
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图片展示2、小组讨论法3、讲述法、问答法六、教学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五种基本地形吗,平原有什么基本特征,海拔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图片展示:平原的位置图和基本特征)教师:世界上有许多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实际上,人们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一下湄公河平原及其区域生活。
2、讲授新课教师: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展示:①中南半岛地形图②中南半岛年降水量图。
板书: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从气候、水土、人口、光照等不同角度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启发,总结湄公河平原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高温无霜,光照充足;②季风影响,雨量充沛;④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③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稻作文化的印记学案一、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根据资料分析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3.坚持和谐的人地观.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2.难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四、学习过程通过前面几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有许许多多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各地的气候也千差万别,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差异。
于是七年级八班的文丽同学就利用暑假到一个平原地区去旅游。
他选择了泰国的湄南河平原去旅游。
下面是文丽同学的所见、所闻和所问……一)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和气候:教师告知学生查阅课本20页图4—1,结合教师出示的湄南河平原图及亚洲地图。
1.查找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2.湄南河平原纬度、气候类型、水文等情况。
二)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及生长条件和过程:水稻及其生长条件:文丽到湄南河平原看到这样一种农作物,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作物?1.猜谜语。
出示谜语: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
谜底:稻谷因为这一农作物十分重要,于是文丽查阅了有关资料(水稻生产条件,水稻生产过程)。
出示水稻生产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高温);充足的水,灌溉便利平坦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
2、水稻为什么会成为这里的主要农作物?(请你用湄南河平原自然条件进行对照说明)水稻生产的过程:出示水稻生产的过程并配以图片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晒谷。
[探究一]从上述一组图片中你读出了什么?三)民居与水稻生产:以下是文丽拍摄的照片:出示民居图片,出示文字,在泰国,干栏式民居十分普遍,“干栏式”实际是建筑学上的名称,俗称“高脚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2. 通过学习稻作文化的印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古代稻作文化的遗存,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稻作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3. 史料分析:教师展示古代稻作文化的遗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课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或者农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稻作文化的影响。
2. 开展稻作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如水稻种植、稻田绘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稻作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导学案——稻作文化的印记一、学习目标1、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2、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学习过程【图寻湄公河平原位置】观察下图,完成自主学习题:图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主要位置图2:湄公河流经国家图1、湄公河上游段在中国境内称为,流出中国后主要流经、、、、这五个国家。
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著名的。
2、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部的半岛上。
【图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图1: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图2: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与降水结合地图和图表,说一说湄公河平原和气候有什么特点。
1、地形:;地势特点:。
2、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合作探究]讨论湄公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图解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观察课本图3-4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回答:1、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主要包括、、、等环节。
2、结合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图,分析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的特点。
【图说湄公河平原人文环境】小组合作:以四人为小组,请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及P59-60图文,探究稻作生产给人们的生产留下了哪些印记?【延伸拓展】:寻找我们身边稻作文化的印记我们所居住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在自然条件上与湄公河平原有很多相似之处: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稻田鱼塘遍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农产品种类众多,被称为“鱼米之乡”,思考: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民选择耕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湄公河平原的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3、水稻生产对我们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可以从民居饮食、民风民俗、社会风尚等角度去思考)【课堂小结】梳理本课内容,建立知识框架。
第三单元第1课家住平原(课时1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水稻生产的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难点:探究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三、【课前预习导学】阅读材料,回答以下的问题《水稻小知识》: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位列“五谷”之首位,相传由神农氏教授给人民种植。
它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喜高温潮湿。
经过改良,它可以扩大到暖温带和中温带,。
水稻的生长除了充足的水分和高温以保证其生长外,还需要平整的土地,方便的灌溉。
在粮食作物中,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作物。
水稻的种植过程比较繁杂,需要经过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等环节,因此水稻农业地区往往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
水稻一年可种1-3次。
在家畜中,水牛是唯一适应水田农作的牲畜1.种植水稻需要怎样的自然条件?(可以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考虑)2.种植水稻除了所需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怎样的条件?四、【课堂导学】第一节稻作文化的印记※了解平原查阅图册,说一说世界上的平原往往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一)探悉湄公河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1.阅读书本P58的第一段,说一说湄公河平原的位置特点。
湄公河平原位于半岛上,该半岛位于洋和洋之间。
它地跨,,和等国家。
2.结合图3-2及3-3,说一说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地形:气候:3.将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预习导学一的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作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湄公河平原地处热带,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为种植水稻提供了良好的农业条件。
(书本上划出)(二)湄公河水稻生产与人口1.观察图3-4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结合【课前预习导学】,说一说水稻生产的特点。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一、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三、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水稻的认识有限,而且现在大多数孩子,有些甚至连水稻都没见过。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水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得出结论。
四、内容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说明水稻生产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重难点
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难点: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学法指导
运用资料、地图、图片以及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分析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水稻生产区。
五、课前预习
1、湄公河平原在()半岛上的()境内。
2、湄公河的流向是(),注入()。
3、湄公河平原气候类型是(),其特点是()。
4、湄公河平原主要农作物是()
5、湄公河平原上分布着全国()的人口。
6、湄公河平原的民居是围绕着()和()悬空架设的。
7、在湄公河平原,人们崇尚()、()。
六、学习过程
(导入)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各地的气候也千差万别。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差异。
下面我们就到平
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湄公河平原,这里主要种植水稻,那么水稻生产给湄公河平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新课)
1、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
阅读材料,思考:水稻生产需要哪些自然条件?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
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
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
抽穗适温25~35℃。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出示世界地图,提问: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
出示湄公河平原地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
得出结论:
2、稻作文化的印记
小组合作探究:稻作文化给湄公河平原的人们留下了什么印记?
湄公河地区稻作生产湄公河地区人们的生活
(1)说一说水稻生产的流程:
()()()()()()提问:从水稻种植的流程来看,水稻生产是怎样的农业生产?
提问:那么,人口高度集中是不是也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生产?
(2)展示泰国民居图,介绍干栏式民居。
思考:这样的特色民居跟水稻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3)PPT显示:春耕礼的图片和资料。
问:从春耕礼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可以看到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的哪些影响?
【课堂小结】
七、课堂达标测评
1、水稻成为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的自然原因不包括()
A、土壤深厚、肥沃
B、高温多雨
C、灌溉平原
D、地狭人稠
2、湄公河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B水稻C玉米 D 高梁
3、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主要特色是()
A、精耕细作
B、粗放经营
C、产量较高
D、需较多劳动力课外延伸
4、下列关于高脚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紧邻山坡或者河道
B、因地制宜
C、屋子结实耐用
D、在湄公河平原可见
八、课外延伸
1、嵊州适合水稻生产吗?与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有何相似之处?
2、世界上的所有平原地区都适合种植水稻吗?比如亚马孙平原,比如西西伯利亚平原......
九、板书设计:
湄高温
公充足的水,灌溉便利人口分布
河(水网密布)形成稻影响
自土壤肥沃(平原)作民居特色
然阳光充足(低纬)生
条产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