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药浓度检测推广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血药浓度监测实施方案及流程一、页血药浓度监测实施方案及流程二、目录1.页2.目录3.摘要4.背景和现状分析4.1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4.2当前血药浓度监测的现状4.3存在的问题和挑战5.项目目标5.1提高监测准确性5.2优化监测流程5.3提升监测效果6.实施方案6.1监测设备的选用6.2监测人员的培训6.3监测流程的优化7.预期效果8.风险评估与控制9.实施时间表三、摘要四、背景和现状分析4.1血药浓度监测的重要性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情况,从而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2当前血药浓度监测的现状目前,血药浓度监测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监测设备的精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4.3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监测设备的选用问题。
目前市场上监测设备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选用合适的监测设备对于提高监测准确性至关重要。
监测人员的培训问题。
监测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监测流程的优化问题。
监测流程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优化监测流程是提高监测效果的关键。
五、项目目标5.1提高监测准确性通过选用高精度、高准确性的监测设备,并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血药浓度监测的准确性。
5.2优化监测流程通过分析现有的监测流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监测流程,提高监测效率。
5.3提升监测效果六、实施方案6.1监测设备的选用根据监测需求,选用高精度、高准确性的监测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6.2监测人员的培训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操作,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6.3监测流程的优化分析现有的监测流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监测流程,提高监测效率。
血药浓度监测一、血药浓度监测工作制度1)每日工作应及时准确完成当日的标本测定工作,并及时将结果通知临床;加急样品随到随做2)化验单及时输机,及时送回化验单;3检验记录需完整无误;姓名、性别、床号、病例号、病情诊断、待检测项、结果、报告人等4及时定购试剂等消耗品,并保持记录完整;5有外送检品时及时联系临检中心测定,登记回馈临床测定结果;每季度结算测定样本二、职责临床药师负责对检验科的检验结果报告单进行记录,并配合医师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患者的用药指导;三、治疗药物监测操作规范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采集时间在患者用药5~7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达稳态根据临床的初步判断及测定目的进行标本采集;对怀疑用量不足、疗效不好或观察疗效者一般应测定谷浓度,采血时间为早上用药前;对超量使用或怀疑出现毒副反应者一般应测定峰浓度,采血时间根据测定的药物的达峰时间进行采集有不明者及时向实验室咨询;患者处于无发作也无中毒表现的稳定状态时,采血时间可为随机的,但间隔一定时间复查时应与前一次测定时采血时间相一致;监测服缓控释剂型者的血药浓度可在达稳态后任何时间测定,但最好测定服药前的空腹血药浓度;标本采集后应连同TDM申请表立即送实验室测定;5.测定后,应及时填写血药浓度检测报告单当天完成,临床药师对结果进行记录;6.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要求:对实验室开展的TDM项目,收集群体参数值Ka、K、Vd、Cl、T1/2及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列成表,方便查找,并及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时更新;熟悉掌握测定药物的使用、相互作用、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的表现等,并及时收集最新的资料;接到TDM申请后,实验室立刻通知负责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人员或相关专科的临床药师,由其到相应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或毒副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实际临床疗效、是否出现毒副反应等,结合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解释;对需调整个体化用药方案者,可根据测定结果、期望浓度及群体药动学参数,按照药动学的理论及计算方法,计算最大维持剂量、负荷剂量、给药速率、给药间隔等条件许可时购进药动学参数计算软件,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及药物剂量拟定给药方案;将解释的结果及需调整剂量而拟定的给药方案写到血药浓度报告单上,并与医生探讨;如临床调整给药方案,则在给药后一面观察临床疗效,达稳态后测定血药浓度,若实测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且临床有效,表明用药方案合适;若实测血药浓度小于最低有效浓度,且临床效果不佳,则需修改用药方案,而如临床仍有效,则不必修改用药方案;若实测血药浓度大于治疗浓度,应特别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如临床仍无效,则必须修改用药方案,并再测血药浓度,直至摸索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是否调整用药方案,应以临床实际疗效及是否出现毒副反应为准,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仅仅提供可能产生治疗效应和毒副反应的参考范围,因此分析血药浓度的量效关系时首先应当重视的是患者的实际临床效应;7.临床药师参与相关临床科室的工作过程中,对重点病例提醒医生及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配合实验室对结果进行解释,追踪重点病例临床效应;8.实验室要对调整用药方案及其他重点病例进行追踪监测;对测定的TDM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每年对其进行分析,评价;9.结合临床,开展相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TDM历程如下:治疗决策医师/临床药师→处方剂量医师/临床药师→初剂量设计医师/临床药师→调剂药师→投药护师/药师→观察医师/临床药师/护师→抽血医师/临床药师/护师/检验师→血药浓度监测临床药师/检验师→药动学处理临床药师/医师→调整给药方案医师/临床药师;四、检查指标:血中药物浓度;五、各项指标的意义: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同时也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六、危急值设置:地高辛>ml;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记录报告日期:年月日报告人:。
分析丙戊酸钠( VPA)、卡马西平( CBZ)血药浓度监测( TDM)结果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BZ)血药浓度监测(TDM)结果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常规服用丙戊酸钠患者120例和卡马西平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均接受血药浓度监测,评估不同药物的血药浓度达标率及在不同血药浓度时的治疗效果。
结果: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标率68.33%,卡马西平血药浓度达标率70.00%。
丙戊酸钠达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34%显著高于不足患者45.45%,不良反应率3.66%显著低于过量患者93.75%(P<0.05);卡马西平达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不足患者42.31%,不良反应率2.38%显著低于过量患者100.0%(P<0.05)。
结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用药中需重视血液浓度的监测,维持适宜的血药浓度,以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血药浓度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临床对各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其中药物治疗作为最为普遍治疗方法,可能因为药物剂量不足导致疗效不佳,药物剂量过多加重副作用,而由于部分药物需要依据个体化差异调整剂量,此类患者应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实现个体化治疗[1]。
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作为抗癫痫药物,需要长期服用控制症状,而且药物治疗窗窄,安全范围小,因此对行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需重视血压浓度监测。
为此,本次研究对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常规服用丙戊酸钠患者120例和卡马西平患者120例进行研究。
丙戊酸钠组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10岁-80岁,平均年龄(41.15±4.94)岁;卡马西平组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9岁-80岁,平均年龄(41.28±4.91)岁。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 TDM)意义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同时也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通俗地讲,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人体血液中的稳态浓度。
所谓稳态血浓度是指规则服药后当机体的吸收量和排泄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血药浓度。
TDM的使用使临床医生第一次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时候能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知道为什么患者在特定药物剂量治疗下反应不佳或者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剂量仍然出现药物副作用。
举例来说,过去往往需要2至3种药物治疗才能控制癫痫病人的发病,TDM应用之后,超过80%的病人只需服用1种药物即可有效控制病情,条件是每天监测该药物的血浆浓度。
临床意义:31. 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 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 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探讨新药的给药方案4. 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5. 降低治疗费用6. 避免法律纠纷需要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检测:1. 目前认为只有那些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的药物才有必要进行监测。
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特别是苯妥英钠,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药量低不能控制发作,药量高易发生中毒,所以在最初服药时和每次调整剂量前应测定其血浓度。
丙戊酸钠血浓度波动大,且其血浓度和疗效无很好的相关性故测定意义不大。
2. 由于个体差异,即使同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的疗效也会有所不同。
当药物剂量已达到常规剂量仍不能控制发作时,首先应测定血药浓度明确是否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3. 初次服用某种剂量或增加剂量后发作无明显变化,在调整剂量前必须了解其血药浓度。
时间上需在初次服药或增加剂量后达5个半衰期以后测定。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并利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同时也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TDM的使用,使临床医生第一次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时候,能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知道为什么患者在特定药物剂量治疗下反应不佳或者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剂量仍然出现药物副作用。
举例来说,过去往往需要2至3种药物治疗才能控制癫痫病人的发病,TDM应用之后,超过80%的病人只需服用1种药物即可有效控制病情,条件是每天监测该药物的血浆浓度。
分析技术60年代末,气相色谱(GLC)开始用于血药浓度检测,可以把标本中的多种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分离开来,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这一发展不仅促进了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并且把血药浓度测定从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实验室逐渐过渡到临床化学实验室。
几乎和色谱法同时发展起来的免疫分析法很适合于血药浓度的测定。
最早用于TDM分析的是放射免疫法,至今仍用于地高辛等少数药物的分析。
70年代中期,酶标放大免疫技术(EMIT),使TDM实现了自动化分析,加快了TDM为临床服务的速度,由于测定试剂稳定,标本需量少,仪器要求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化,目前应用非常广泛。
晚近发展起来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特别适合于测定半抗原,试剂更加稳定,但仪器和试剂的价格比较昂贵。
由于免疫分析法受到药物抗体种类数量的限制,有些需要进行TDM的药物没有相应抗体供应,70年代以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HPLC)不受到抗体的限制,可同时进行几种药物的定量、定性和动力学研究,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其缺点是检测慢,不适应临床大量本监测。
故血药浓度监测需要有不同的分析技术来相互补充以满足临床监测需要。
一般来说,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检测:1)目前认为只有那些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的药物才有必要进行监测,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序号药物名称有效浓度范围给药方法和取样时间血样要求
1 地高辛0.8-2.0ng/ml 连续给药一周后,服药前取血测定
谷浓度,服药后6小时测定峰浓度,
怀疑中毒立即取血测定抽血2ml于干燥试管,立即送检
2 茶碱10-20ug/ml 静脉滴注:给药后30分钟内取血
测定峰浓度;
口服:达稳态后(成人16-37hr,
儿童6-44hr),服药后2小时(缓
释制剂4小时)取血测定峰浓度,
服药前取血测定谷浓度。
3 苯妥英钠10-20ug/ml 静脉:给药后2-4小时取血,
口服:达稳态后(7-10天)取血。
4 卡马西平4-12ug/ml 达稳态后(初次用药7-14天,或
改变剂量3-5天),服药前取血测
定谷浓度。
5 丙戊酸钠50-100ug/ml 达稳态后(成人2-2.5天),服药前
取血测定谷浓度。
6 苯巴比妥10-40ug/ml 达稳态后(2-3周),取血测定稳态
浓度。
7 万古霉素峰浓度:
25-40ug/ml
谷浓度:
5-10ug/ml 静脉滴注:滴注60分钟,给药结束后30-60分钟时取血测定峰浓度,再次给药前30分钟内取血测定谷浓度(要求:峰浓度和谷浓度同时测)。
8 环孢霉素A 骨髓移植:
100-200ng/ml
肝移植:
200-300ng/ml
肾移植:
100-200ng/ml 口服给药,服药前取血测定谷浓度抽血2ml于肝素
抗凝管,立即送
检。
9 他克莫司
(FK506)5-15ng/ml 清晨服药前取血抽血2ml于
EDTA抗凝管,
立即送检。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一、重点1.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的左义、性质。
2.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及对血药浓度的影响。
3.体液pH对药物扩散的影响。
4.房室模型及消除动力学模型,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及意义。
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单剂、恒速静脉滴注、固左间隔时间和剂量多剂用药及非线性消除动力学的药时关系表达式及主要参数的汁算:多剂函数式的应用原则。
5.TDM的药效学与药动学依据。
6.TDM常用标本种类及药物组成特点,取样时间确怎原则及常用预处理方法。
7.常用临床化学检测技术在TDM应用中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8.当前迫切需要开展TDM的主要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地高辛、苯妥英钠、环抱素、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碳酸锂、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及抗心律失常药。
9.TDM的临床应用及根据TDM结果调整剂量的方法。
二、难点1.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药物单剂、固左间隔时间和剂量多剂用药的药时关系表达式及主要参数的计算:多剂函数式的应用原则。
2.TDM常用标本种类及药物组成特点,取样时间确左原则。
3.苯妥英钠的药动学特点及剂量调整方法。
4.环抱素的药动学特点及样品要求。
5.根据TDW1结果调整剂虽的方法。
三、常见题型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 .临床上经常使用但不需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的药物是A digoxinB phenytoinC aminophylineD penicillinE phenobarbital【本题答案】D2.药物通过毛细血管的吸收、分布和肾小球排泄时,主要的转运方式是A主动转运B被动扩散C滤过D易化扩散E胞饮【本题答案】C3.药物经生物转化后,总的结果是、A药物活性的火活B药物活性的升高C药物的极性升高,有利于转运到靶位D药物的极性升高,有利于排泄E药物的极性升高,有利于分布【本题答案】D4.有关生物利用度(F)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指经过肝脏首过消除前进入血液中的药物相对量B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C又称吸收分数,表示血管外用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数D血管外注射时,F=1E 口服用药方式的F值,由口服左量药物的AUC与静注等量药物后AUC的比值计算出【本题答案】A5.有关一级消除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药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髙低无关B药物血浆消除半衰期不是恒左值C为恒比消除D为绝大多数药物消除方式E也可转化为零级消除动力学方式【本题答案】B6.人的总体液疑约0.6L / kg体重,若某药的表观分布容积(Vd)=4L/kg体重,贝IJ提示A该药主要分布于细胞外B该%主要分布于细胞内c该药主要分布于血液中D该药可能是弱酸性药物E该药主要以分子态脂溶性存在【本题答案】B7.U+进入唾液的主要方式为A被动扩散B易化扩散C滤过D主动转运E胞饮【本题答案】D8.有关“首过消除”的叙述,止确的是A某些药物排泄过程中的•种现象B白过消除强的药物,相同剂量下的血药浓度几乎没有个体差异C某些药物转运过程中的一种现象D所有药物都有首过消除,但程度不同E某些药物口服通过胃肠粘膜吸收,及第一次随门静脉血流经肝脏时,有部分被肝细胞及胃肠粘膜中酶代谢转化,从而使进入体循坏的毎减少的现象【本题答案】E9.有关肝药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上B主要催化单加氧反应C活性有限D底物特异性低E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本题答案】A10.有关生物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在心、肝、肾的微粒体进行B第一相反应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相反应为结合C又称为消除D使多数药物药理活性增强,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E药物经生物转化后,有利于分布【本题答案】B11.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标本采集时问一般选择在A任一次用药后1个半寿期时B血药浓度达稳态浓度后C药物分布相D药物消除相E随机取样【本题答案】B12.理想的TDM应测定A血中总药物浓度B血中游离药物浓度c血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浓度D血中与有机酸盐结合的药物浓度E视要求不同而异【本题答案】B13.下列关于苯妥英钠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性大,不宜肌内注射B对神经元细胞膜具有稳左作用c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有效D常用虽时血浆浓度个体差异较小E可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本题答案】D14.下列关于环泡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免疫激活剂B剂量与血药浓度问存在良好相关性c与血浆蛋白无结合D分布呈单室模型E呈双相消除【本题答案】E15.下列关于阿米替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存在“治疗窗”现象B代谢产物几无活性C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D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E “首过消除”较强【本题答案】B16.若需单独测左游离药物浓度,则样品去蛋白预处理时不能采用A超速离心法B沉淀离心法C层析法D超滤法E电泳法【本题答案】B17.关于口服给药错误的描述为A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B多数药物口服方便有效,吸收较快C 口服给药不适用于首过消除强的药物D 口服给药不适用于昏迷病人E 口服给药不适用于对胃刺激大的药物【本题答案】B18.弱酸性药物中毒,为加速其排出体外,可采取的措施为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E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本题答案】C19.进行TDM的标本多采用A全血B血淸C尿液D唾液E血浆【本题答案】B20.不宜用肝素抗凝血进行TDM的药物是A地髙辛B苯妥英钠C茶碱D氨基糖昔类抗生素E坏抱素【本题答案】D21.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推测,一般药物需要经过几个半寿期后才能达到稳态浓度A 1〜2B 3〜4C 5〜7D 8 〜10E 11 〜15【本题答案】C22.可同时进行治疗药物及其代谢物浓度监测的技术是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B免疫化学法C毛细管电泳技术(CE)D荧光分光光度法E离子选择电极【本题答案】A23・ The following are mechanisms of drug permeation EXCEPTA diffusionB hydrolysisC filtrationD pinocytosis or endocytosisE special carrier transport[key] B24・ Distribution of dmgs to specific tissuesA is independent of blood flow to the organB is independent of the solubility of the drug in that tissueC depends on the unbound dnig concentration gradient between blood and the tissueD is increased for drugs that are strongly bound to plasma proteinsE has no effect on the half-life Of the dnig[key] C25・ If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a drug declines with a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this means thatA there is only one metabolic path for drugdispositionB the half-life is the same regardless of plasma concentrationC the dnig is largely metabolized in the liver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has a low bioavailabilityD the rate of elimination is proportionate to the rate of administration at all timeE the drug is not distributed outside the vascular system[key] B(二)单项选择题(B型题)(1〜2题共用备选答案)A主动转运B被动扩散C滤过D易化扩散E胞饮1.口服药物通过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的主要方式是【本题答案】B2.血管外注射给药时,药物通过毛细血管的吸收的主要方式是【本题答案】C(3〜7题共用备选答案)A地高辛B苯妥英钠C环抱素D阿米卡星E阿米替林3.代谢产物均无活性的药物是【本题答案】B4.几乎全部以原型药形式从肾脏排泄的药物是【本题答案】D5.口服及肌注均吸收慢、不完全且不规则,剂量与血药浓度问无可靠相关性的药物是【本题答案】c6.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25%的药物是【本题答案】A7.存在“治疗窗”,且“首过消除”较强的药物是【本题答案】E(8〜12题共用备选答案)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B免疫化学法C毛细管电泳技术(CE)D光谱法E离子选择电极8.TDM的推荐方法是【本题答案】A9.现阶段TDM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本题答案】B10.分离效率和灵敏度最髙的方法是【本题答案】C11.碳酸锂的床旁检测可采用【本题答案】E12.检测成本最低,一般临床实验室易于推广的方法是【本题答案】D(三)多项选择题(X型题)1.有关药物“分布”描述正确的是A指药物随血液循环输送至全身并部位,并进入细胞间和细胞内的可逆性转运过程B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达到均匀分布C受药物本身理化性质的影响D受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大小的影响E受体液pH差异的彫响【本题答案】ACDE2.下列有关房室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代动力学房室是按药物转运速率以数学方法划分的概念B多数药物按单房室模型转运C房室模型为药物固有的药代动力学指标D用同一药物试验,在某些人呈二室模型,而在某些人可呈单室模型,E同一药物口服时呈二室模型而静脉注射则可呈单一房室模型【本题答案】ADE3.零级消除动力学指A为饱和消除方式B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恒宦值c英消除速度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