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优秀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3篇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篇一一课时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
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导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比喻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的是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比喻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比喻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的是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鉴赏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比喻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刹那间乌云翻滚,像泼墨一样迅速扩散开来。
远处还没有遮盖整个山顶,眼前却已经是大雨倾盆,又密又大的雨点像无数颗白色的珍珠在船上欢蹦乱跳。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了。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赏析】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怀。
“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
“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
“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
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的窜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
“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卷地”,突出了风来的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的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译文简短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中国古典文学巨匠及唐朝诗人白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他不朽的名篇,描述了他醉眠在湖景望楼中的春景。
诗中给出的景色引人入胜,形象地描绘了春日湖边的自然美景。
诗中所提到的繁华长桥,碧水碧天,垂柳吹笛,红莲绿草,晚霞景物都是李白幽静优美的时尚,展现出文人雅士的宁静心态,并把个人情感融入到景色中,让读者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见证李白的思维和情感的宣泄,令人为之动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被世人评价为天下第一佳句,也被誉为“宋诗四大名句”的其中之一,其中的语言,节奏,耐人寻味的意境使之成为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
诗篇前六句,李白写出了春日湖边景色,描绘出一幅宁静星空,湖水清澈如磨,枝叶芳草扶疏,满楼芳菲,一片片密密的红莲卷起,一片片晚霞渐渐显露;最后三句,李白写出了他的自我感受,把自己的心情注入到湖景望楼上,把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宣泄出来,并在最后强调:“永夜恹恹欢意少”,表明个人把心情揉合到湖景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欢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文字表达出李白对夏夜之美景的独特感受,他把一切都押在笔尖,把自己的心情注入到湖边的景色中,以一种视觉的方式让读者融入到自然之美中去。
让人沉浸在静谧自然之中,仿佛置身于湖边的景色中,感悟到那种宁静的境界。
诗歌的内容散发着梦幻般的气息,充满着晚春的气候,诗中所描述的景色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踏上了一趟芳草的旅程,以一种视觉的方式体会李白的情感,令人折服。
夏夜静谧,星空闪烁,湖水清澈,满楼芳菲,碧水碧天,垂柳吹笛,红莲绿草,映衬着李白微醺的神态,展现出文人雅士淡定安祥的态度,让人产生一种恬静与宁静的情绪。
诗中醉中之乐极具穿透力,也让人发出一种质朴、随性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湖景望楼上,感受生活的真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语言优美,全文句精挑细选,将李白对春日景色独特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朝是一个注重诗文意境表达的文学时代,唐朝诗人以「句式清雅,意境耐人寻味」而享誉天下,李白《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是其中的佳作,因此以「宋诗四大名句」的荣誉称号而流芳千古。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诗词
【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译】: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全诗赏析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译文]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留连不已。
[出自] 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宗五年(公元1072年)当令。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逐:追赶。
无主,到处:都是说明景色的随意自然。
令:为使得,感觉。
徘徊:此处为留连之意。
译文1:活生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枕在水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的晃动,船被风一吹也知道和月亮留连不已。
译文2: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译文3:那些被放生的鱼根本不怕人,而且还追着人走。
没有主人的荷花开遍湖里,那么舒适惬意。
以水为枕,躺着看山,那山似乎并没有高昂着头,而是在仰视着自己。
风吹动没有系缆的船,摇来摇去,似乎不是船在摇,而是月亮在徘徊不定。
赏析: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
首句写动物,次句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
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俳徊”的景面。
蓝灰色的湖面,轻泛波纹,点缀几片深色荷叶,木桨轻摇,划出两圈涟漪。
笔墨简炼、清淡,点出夏夜静谧的气氛。
画面的中心部分是人物和圆月。
诗人双手枕头,脸露微笑,一副醉意朦胧,悠悠自得的神态。
一轮圆月、几弯山岱的倒影,与小船交相叠复,产生水天一体,人月徘徊的神妙意境。
画家不仅绘出了诗意,反映了诗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成功地刻划了诗人的性格,在构图、用笔、用色上颇见功力。
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诗歌鉴赏】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去忽吞噬,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又名钱弘)所建。
3、醉书:饮酒醉酒时写出的作品。
4、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5、啰:遮挡,遮盖。
6、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7、冲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冲珠”形容雨点,表明雨点小,杂乱无序。
8、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9、忽:忽然。
0、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者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一句写下云:黑云像是泼了的黑墨水,还未顾得上把山盖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创作背景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
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及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
本诗是其第一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文与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五首,我们先来看看这五首诗的全文: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接下来,我们对这五首诗进行详细的注释。
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这句诗中“翻墨”形容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大片的乌云滚滚而来,但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雨”指雨点很大,很密集,看上去像白色的珠子。
“跳珠”形象地描绘出雨点溅落在船上,如同珍珠在跳动。
急骤的雨点胡乱地跳进了船里。
“卷地风来忽吹散”,“卷地风”指狂风从地面席卷而过。
忽然间一阵狂风刮来,把乌云吹散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再看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天空一般开阔湛蓝。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出了夏天西湖边暴雨骤来骤去的奇特景象。
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放生的鱼鳖追赶着人们前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无人看管的荷花四处盛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躺在水上的枕席上,能让人感觉山在俯仰晃动。
“风船解与月裴回”,船儿在风中自在地飘荡,仿佛在与月亮一起徘徊。
这一首诗写出了西湖边的悠闲自在之景。
其三“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黑色的菱角和白色的芡实价格便宜,随意购买。
青色的茭白胡乱地系着,包裹在绿色的盘子里。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忽然回忆起曾经在会灵观品尝新收获的食物,如今滞留江湖,只能靠这些来加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和当下处境的感慨。
其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游湖的女子划着木兰船,向人们献花,细雨斜风打湿了她们头上的翠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赏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
他那时是坐在船上。
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
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
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
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
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
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的古诗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其中一首为: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的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诗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2.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简析]
3.示儿⑴
【南宋】陆游
死去元⑵知万事空⑶,
但⑷悲不见九州⑸同⑹。
王师⑺北定⑻中原⑼日,
家祭⑽无忘⑾告乃⑿翁⒀。
[1]
3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⑴示儿:给儿子看。
⑵元:通原,本来。
⑶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⑷但:只是。
⑸九州:这里代指中国。
⑹同:统一。
⑺王师:宋军。
⑻北定:将北方平定。
⑼中原:金兵占领的地区。
⑽家祭:家中的祭典。
⑾无忘:不要忘记。
⑿乃:你的。
⒀翁:父亲。
诗词译文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什么都可无牵无挂。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2注释
诗名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1) 将晓:天将要亮了。
(2) 篱门:篱笆的门。
(3)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4)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5)“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6)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7)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8)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9)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0)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1)南望:远眺南方。
(12)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1.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同题诗有二首,这是第二首。
2.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3译文
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
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满怀希望地望着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注释
(1)芙蓉山主人:这里指作者投宿的人家。
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
(2)苍山:青山。
(3)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
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做白屋。
(4)贫:清贫的。
(5)犬吠:狗叫。
(6)夜归:晚上归来。
(7)日暮:太阳落山。
3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6.书①湖阴先生②壁
宋·王安石
茅檐③(yán)长扫净无苔④,
花木成畦⑤(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⑥将⑦绿绕,
两山排闼⑧(tà)送青来⑨。
其二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注释
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⑦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拓展:《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
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3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
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7.江畔独步寻花
唐代大诗人杜甫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一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本诗突出了诗人内心欢悦、兴奋的感情,歌颂、赞美了春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的生活的中心思想
感情。
诗中成功地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加亲切有味、朗朗上口了。
同时,此诗也运用了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色,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以及希望早日平息战乱,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