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
- 格式:ppt
- 大小:281.50 KB
- 文档页数:33
试论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国际化,涉外继承公证的需求逐渐增加。
而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国际私法、国内法律和国际公约的交叉运用。
本文将就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展开讨论。
对于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法律冲突。
在国际私法中,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不同国家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不同,导致在同一事项上产生不同的适用结果;二是因为事务的要素跨越不同国家的管辖范围,即所谓的国际要素。
在继承公证中,当涉及到涉外继承、继承人、遗产等国际要素时,就会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律的适用问题。
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还需考虑国内法律和国际公约的适用。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各国的国内法律规定。
不同国家的继承法律体系不同,有的国家采用公证继承制度,而有的国家则采用立遗嘱继承或者法定继承制度。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需要根据各自国家的法律规定对继承事项进行处理。
各国之间还可以通过签订国际公约来规定涉外继承事项的适用原则,例如《继承国公约》等。
在继承公证中,可以参照相关的国际公约规定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还需考虑到具体案件的情况和当事人的意愿。
虽然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规则,但是在具体案件中仍然需要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和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当涉及到涉外继承的情况时,如果当事人对适用的法律有明确的选择,则应当优先考虑当事人的意愿。
在具体案件中需要考虑到遗赠人的意愿、继承人的利益和遗产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终的法律适用。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还需考虑到当事人的诉讼地和管辖法院的法律适用。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当事人通常会涉及到多国之间的法律纠纷和诉讼,此时需要考虑到涉及诉讼的法院的法律适用。
一般来说,根据涉外继承公证的法律适用规则,通常是以遗产所在地或者当事人的居住地为法律适用的依据。
处理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规定有哪些涉外继承是指在继承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有⼀个或⼏个涉及国外的继承,即有涉外因素的继承。
涉外因素是指在民法典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或与继承遗产有关的法律事实中,有涉及外国的因素。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1.主体涉外2.客体涉外3.继承有关的法律事实涉外根据我国民法典和民法典的规定,我国处理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规定是:(1)动产适⽤被继承⼈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不动产所在地法律;(2)中华⼈民共和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条约、协定办理。
?处理涉外遗嘱继承,我国⽬前尚⽆明确的法律适⽤规定,实践中多参照⼀般民事⾏为和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原则。
(⼀)办理涉外继承公证,申请⼈为法定继承⼈的,应提交下列证件和材料:1、申请⼈的⾝份证明(居民⾝份证、护照、通⾏证)及复印件;2、申请⼈所在单位⼈事(劳资、组织)部门或其⼈事档案管理部门出具的申请⼈与被继承⼈及其他继承⼈之间的亲属关系证明信函;3、被继承⼈的死亡证明;4、被继承遗产的产权证明;5、被继承⼈的婚姻状况、⽗母、⼦⼥情况证明及有关亲属的亲属关系证明;6、法定继承⼈中已死亡的,应提交死亡证明及其婚姻状况、⼦⼥情况证明。
7、如不能亲⾃向公证处提出申请,需要委托他⼈代理的,则应提供委托授权书和代理⼈⾝份证明及其复印件。
(⼆)申请⼈为遗嘱继承⼈的,应提交下列证件和材料:1、同法定继承⼈应提供的1⾄5项证件及材料;2、被继承⼈⽣前所⽴的有效遗嘱。
如该遗嘱为被继承⼈在域外所⽴,则该遗嘱还须经⽴遗嘱地公证机构公证,并经我国驻外使领馆认证;3、有遗嘱执⾏⼈的,应提交执⾏⼈的⾝份证件及复印件;4、如不能亲⾃向公证处提出申请,需要委托他⼈代理的,则应提供委托授权书和代理⼈⾝份证明及其复印件。
我国涉外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具有涉外因素的遗产继承时有发生。
目前世界各国在有关继承的立法与实践问题上的规定却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涉外继承的法律冲突。
为了解决这一法律冲突,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定继承问题上应当采用区别制,而对遗嘱继承问题应就遗嘱能力、遗嘱方式、遗嘱解释等分别适用各自的冲突规则。
【关键词】涉外继承;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法律适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具有涉外因素的遗产继承时有发生。
由于各国的继承制度有很大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与涉外继承有关的法律冲突问题。
因此我国有关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值得探究。
1.涉外继承概述所谓涉外继承,就是指公民死亡时,依法将其个人所有的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所有的、具有涉外因素的一种法律制度。
继承中的涉外因素,是指继承法律关系的几个因素(主体、客体、权利义务)中,至少有一个因素是与外国有联系的。
涉外继承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情况:(1)被继承人是外国人;(2)继承人、受遗赠人是外国人,或在继承人、受遗赠人中有外国人;(3)遗产在外国。
(4)继承关系中的法律事实(被继承人死亡或其生前立遗嘱的行为)发生在国外。
涉外继承与国内法的继承一样,也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之分。
法定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未留下遗嘱或者遗嘱无效或者遗嘱继承人拒绝继承遗产时,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继承的制度。
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及其继承的遗嘱份额系由死者生前通过遗嘱加以指定的一种继承方式。
涉外法定继承与涉外遗嘱继承则指具有涉外因素的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
下面将分别讨论我国有关涉外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
2.我国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1)我国现行法律在涉外继承法律适用问题上采取分割制,即不动产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动产继承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
对于被继承人的住所地,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3条规定:“涉外继承,遗产为动产的,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即适用被继承人生前最后住所在国家的法律。
试论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涉外继承公证是指在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个人财产继承时,当事人可以行使继承人的权利,通过公证机构进行公证,认定遗产的继承人和继承份额,并确保合法有效的继承权利得到保护。
但是,在涉外继承公证中,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不同,法律适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试图探讨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首先涉及到法律适用原则。
根据国际私法的规定,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财产继承问题,其法律适用原则应遵循“国籍原则”、“居住地原则”和“遗产所在地原则”。
各国法律制度中,都设有分布财产的原则。
通常根据遗嘱,依据遗嘱的内容将遗产分配给继承人。
如果没有遗嘱,人们就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继承方式和继承比例。
涉外继承公证中,当事人所属的国家和其在涉及财产继承问题的国家的法律制度通常不同。
因此,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存在差异,对于公证机构来说,需要依据不同原则确定法律适用。
1. 国籍原则国籍原则是指当事人所属国家的法律制度适用于相关案件。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如果当事人所属国与涉及财产继承的国家不同,公证机构可以考虑适用当事人所属国的法律制度。
例如,当某个人的国籍是中国,他在国外有遗产需要继承,而该国的法律制度规定按照遗产所在地法律制度处理继承问题,此时,公证机构就应该参考中国的法律制度,依照中国的相关民法规定处理此案件。
2. 居住地原则例如,某个人在自己的国家内没有住所,而在其他国家定居,他在其他国家买了房产,并在该国居住,但他的国籍还是属于自己的祖国。
此时,当他需要继承他在其他国家内的房产时,公证机构就可以参考遗产继承人所在国家的法律制度来处理此案件。
3. 遗产所在地原则涉外继承公证的法律适用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难度很大。
在实际操作中,公证机构预计将面临如下问题:1. 制定适用法律原则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作,因为需要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对比。
在实际操作中,公证机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和处理相关国家的法律制度,以确保公正客观的制定适用法律原则。
论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作者:王丽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11期一、涉外继承的一般法律适用原则对于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我们仍然应该将传统的适用规则放在首位,即区分动产与不动产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
这样做的理由是,传统的区别制是我国解决涉外继承实践中一直采用的方法,新颁布的《法律适用法》对法定继承也区分了动产与不动产,这一方法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很多国家也是这样规定的。
区别制的方式没有变化,但其具体连接因素应该适当调整,遵照《法律适用法》的规定方式:动产的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惯常居所地法;不动产的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对连接因素的调整就是运用“惯常居所地”代替了“住所地”。
“惯常居所地”在各国立法与国际立法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其必将循序渐进的最终取代“住所地”。
我们在立法中也应顺应这一趋势,除非能对“住所地”的适用进行更好的改进。
Dnotl 报告也建议,继承准据法的客观连结点应采用惯常居所地,因为,一方面,惯常居所地是一个事实概念,除了少数例外情况,通常比较容易判断,另一方面,就继承案件而言,在大部分情况下,惯常居所地都是被继承人社会的、职业的和家庭的生活中心,是其主要遗产的所在地,其遗产债权人也主要位于该地。
二、允许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继承领域的适用,最终发展趋势是充分发挥当事人的自由,尽量减少对准据法选择的限制,而目前,已经引入意思自治原则的国内与国际立法对此都做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对于刚增加连接因素,引入意思自治原则的我国,为了使其在实践中能够恰当发挥效用,我国立法不能一步就达到意思自治原则的极致,否则会使该原则在我国的适用陷入僵局。
运用意思自治原则选择法律的方式只能是明示的方式。
因为默示的方式本身就已经具有不确定,在各国立法之间可能存在对默示方式的承认与否与如何识别的冲突,这种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的冲突更是很难调和的,而且在冲突规则层面,各国与国际立法实践也都规定为明示的方式。
中国⼈的涉外继承的法律适⽤如何依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有权对被继承⼈的遗产进⾏继承,⽽我国遗产继承过程中产⽣的纠纷,适⽤继承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进⾏处理,那么中国⼈的涉外继承的法律适⽤如何?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中国⼈的涉外继承的法律适⽤是怎样的现如今,不少遗产继承当中可能都会有涉外因素。
⽽这⽅⾯也是⽐较容易发⽣纠纷的,我国对涉外遗产继承也做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中国⼈继承涉外遗产和外国⼈继承涉外遗产两者适⽤的法律都不同,两者都要分情况来确定。
根据《继承法》第36条第7款的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境内的外国⼈的遗产,动产适⽤被继承⼈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据此,在涉外遗产继承中,中国⼈继承遗产时:1、如果被继承⼈住在国外,遗产在国外的不管不动产还是动产均适⽤外国法律;2、如果被继承⼈住在国内,遗产在国外的,动产适⽤中国的法律,不动产适⽤外国的法律;3、如果被继承⼈住在国外,遗产在国内的,则动产适⽤外国的法律,不动产适⽤中国的法律;4、如果被继承⼈(必须外国⼈)住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遗产都在我国境内的,则动产和不动产均适⽤我国法律。
⼆、外国⼈如何继承遗产根据《继承法》第36条第2款规定,外国公民继承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被继承⼈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据此,在涉外遗产继承中,外国⼈继承遗产时:1、如果遗产在我国境内,不管被继承⼈是不是中国⼈,只要他居住地也在我国境内,则动产和不动产均应适⽤我国的法律;2、如果遗产在我国境内,被继承⼈⽣前居住在国外,则动产适⽤外国法律,不动产适⽤我国法律;3、如果中国公民作为被继承⼈时,其遗产在国外的,⽽该公民居住在境内的,则动产适⽤我国法律,不动产适⽤外国法律;4、作为被继承⼈的中国公民如果⽣前居住在国外,遗产在境外的,则动产和不动产均适⽤外国的法律。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日益频繁,涉外继承案件也随之增多。
涉外继承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冲突和适用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涉外继承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分析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继承制度,以及解决涉外继承法律冲突的方法。
二、涉外继承的概念及法律适用原则(一)涉外继承的概念涉外继承,是指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等要素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情况。
涉外继承包括跨国继承、跨境继承和海外继承等形式。
(二)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原则1. 属地原则:以继承人的国籍、住所地、财产所在地等要素确定适用的法律。
2. 国际惯例原则:以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作为解决涉外继承法律冲突的依据。
3. 最密切联系原则:以与继承法律关系最密切的联系因素为依据确定适用的法律。
4. 保护原则:在适用外国法时,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弱者权益的保护。
三、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继承制度(一)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以民法典为依据,主要特点如下:1. 继承权人: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
2. 继承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3. 继承份额:法定继承份额、遗嘱继承份额。
4. 继承时效:一般为10年。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英美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以判例法为依据,主要特点如下:1. 继承权人:遗嘱继承人、法定继承人。
2. 继承方式: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3. 继承份额:遗嘱继承份额、法定继承份额。
4. 继承时效:一般较短,如美国为6年。
四、解决涉外继承法律冲突的方法(一)直接适用国际条约1. 国际私法条约:如《关于解决国家间法律冲突的公约》(海牙公约)。
2. 国际继承法条约:如《关于国际继承的公约》(海牙公约)。
(二)适用国际惯例1.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的国际法渊源。
2.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国际公约。
试论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涉外继承公证是指,在双方国籍、属地法等不同的情况下,为依法合理办理遗产继承公正的公证行为。
涉外继承公证的法律适用问题涉及到接受公证的主体权利和义务、公证事项的认证以及公证手续的程序等方面。
首先,涉外继承公证中的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双边和多边协定、国内法律等进行判断。
根据《国际私法公约》,在继承人和遗产外国籍或非居所国籍不同的情况下,其继承权的适用法律应当依据遗产人的国籍,即遗产人、继承人和遗产所在地之间的国家法律之间衔接的法律关系。
因此,涉外继承公证实施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判断主体权利和义务的法律适用,从而保证公证行为的合法性和效力。
最后,涉外继承公证中公证手续的程序也涉及到法律适用问题。
在处理跨境遗产的继承问题时,需要进行多种程序,如遗嘱认证、遗产评估、继承人资格审查等。
这些程序都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例如对于涉及到多个国家的遗产继承案件,除遵守本国法律和国际公约外,还需要采取多种协调措施,如与涉外律师团队合作,约定公证适用的法律、程序等。
另外,对于需要涉外司法程序的涉外继承公证案例而言,必须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及具体案件情况,确定公证书的格式、内容等。
综合来看,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是较为复杂的,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国际公约、双边和多边协定、国内法律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公证机关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加强与律师、司法部门等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为涉外继承公证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支持,确保公证行为的合法性和实效性。
试论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涉外继承公证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法律适用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国际公约以及国际私法的相关规定。
本文试论在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并对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涉外继承公证的定义和特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涉外继承公证的概念和特点。
涉外继承公证是指在涉外继承案件中,为了证明和确认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继承份额等相关问题,对继承事项进行公证的行为。
由于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文化传统,因此涉外继承公证具有跨越国界、法律适用多元、程序复杂等特点。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法律适用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
具体来说,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用的法律体系:涉外继承公证中,首先需要确定适用的法律体系。
根据国际私法的相关规定,涉外继承公证一般适用被继承人的国籍法,或者被继承财产所在地的法律。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适用的法律体系时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比较。
2. 国际公约的适用:在涉外继承公证中,国际公约的适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国际公约对于继承事项有着详细的规定,因此在处理涉外继承公证案件时需要考虑到国际公约的适用情况。
3. 国际私法的适用:国际私法是研究涉外民事关系的一门法律学科,其规定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法律适用原则和程序规定。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国际私法的适用问题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我国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规定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目前的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规定。
目前,我国在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上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该法的相关规定,涉外继承公证一般适用下列法律:1. 被继承人的国籍法:在处理涉外继承公证案件时,我国一般适用被继承人的国籍法。
第十八章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涉外法定继承和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
一、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一)关于涉外法定继承法律适用原则的两种主要制度1、同一制,也称单一制,是指在涉外继承中,不将遗产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依据同一个法律适用原则确定准据法,即继承适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
2、区别制, 也称分割制,是指在涉外继承中,将遗产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分别依据不同的法律适用原则确定准据法,即动产适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而不动产则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3、同一制和区别制的比较。
采用同一制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简单方便,依这种制度,不管死者的遗产分布在多少个国家,也不管他的遗产中既有动产,也有不动产,都将其视作一个单一的财团,全都一律对待。
而且在同一制下,一项遗嘱处分的有效或无效,一个人有无继承资格,都统一由一个法律作出裁判,这就避免了区别制的困难与麻烦。
但这一做法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对于遗产中的不动产,因没有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而可能带来承认与执行上的困难。
(二)我国关于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原则。
我国目前关于继承法律适用的规定采用的是区别制,依《民法通则》的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一)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1、关于遗嘱能力的法律适用原则在对涉外遗嘱继承采区别制的国家,动产的遗嘱能力由立遗嘱人的住所地法确定。
不动产的遗嘱能力由物之所在地法调整。
在对涉外遗嘱继承采同一制的国家,对于遗嘱能力的法律适用问题,采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来加以解决。
2、关于遗嘱方式的法律适用原则目前许多国家在确定有关遗嘱方式的法律适用原则时深受1961 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制定的《遗嘱处分方式法律冲突公约》的影响,对遗嘱方式采用宽松灵活的法律适用原则。
根据该公约的规定,遗嘱处分在方式上只要符合以下所列法律之一的,即为有效:(1) 遗嘱人立遗嘱时所在地法;(2) 遗嘱人立遗嘱时或死亡时的国籍国法;(3) 遗嘱人立遗嘱时或死亡时的住所地法;(4) 遗嘱人立遗嘱时或死亡时的惯常居所地法;(5) 就不动产而言,物之所在地法。
试论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涉外继承公证指的是在跨国婚姻、业务、财产等情况下,当一方或几方需要继承财产时,需要通过公证机构进行涉外继承公证。
在此过程中,法律适用问题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涉外继承公证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涉外继承公证是涉及多国法律体系的,因此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往往会遇到困难。
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
1.遗产继承的具体法律适用问题。
根据《私法典》,遗产继承是指继承人继承死者留下的遗产的行为。
若该遗产在多个国家内留有遗产,那么将涉及多个国家的法律适用问题。
有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推定继承权,有的国家的法律规定了维护婚姻关系等。
因此,在遗产继承公证过程中,应该首先明确涉及的国家法律规定。
涉及继承执行程序的法律适用问题主要包括继承公证经过的程序、证明无债权的程序、涉及移交财产的程序等。
这些程序通常由当地的执行机构处理,但在多国涉及时,法律适用会变得更加复杂。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继承人往往需要转移遗产或所继承的遗产为财产。
这些转移通常需要按照当地的法律进行操作。
但对于涉及多国法律体系的情况,涉及财产转让的法律适用问题会更为困难。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遗产继承往往与资产税相关,因为遗产继承的财产需要进行评估,并需要缴纳相应的税款。
但不同的国家对税收的规定也不同,因此涉及资产税的法律适用也是涉外继承公证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涉外继承公证中,如何解决法律适用问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方法。
1.选择适用法律涉外继承公证,首先应该明确涉及到的国家的法律,根据各国法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遗产继承规定,并在公证文件中进行注明。
例如,在美国等国家,遗嘱将会对遗产继承进行规定,因此需要在公证文件中注明相关遗嘱内容。
2.通过国际公约如果有关国家已经签署了国际公约,涉外继承公证可以考虑通过国际公约来解决法律适用问题。
例如,遗产继承涉及国家之间的财产转移,可以采用《遗产继承国際公约》或《私国际法典》的规定。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涉外继承案件在我国逐渐增多。
涉外继承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法律适用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涉外继承案件的概念、法律适用原则、具体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涉外继承案件的概念涉外继承案件,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继承案件。
这类案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继承人、被继承人或者继承财产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2. 继承法律关系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3. 继承案件的诉讼程序或判决需要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和执行。
三、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原则1. 国际惯例原则:在国际上,关于继承的法律规定存在较大差异。
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可以参考国际惯例,寻求解决争议的途径。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涉外民事关系应当适用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在继承案件中,最密切联系的法律通常是指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遗产所在地法或者被继承人国籍国法。
3. 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原则: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应当遵循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原则,确保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院在相同情况下作出相同或相似的判决。
4.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在适用外国法律时,应当遵守我国公共秩序,不得违反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涉外继承案件的具体法律适用1. 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根据我国《继承法》第35条的规定,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律,即被继承人生前最后居住地国家的法律,是处理涉外继承案件的基本法律依据。
在适用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可以通过被继承人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等因素来确定。
(2)尊重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的效力: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应当尊重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的效力,不得违反该法律的基本原则。
2. 遗产所在地法遗产所在地法是指在遗产所在地国家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遗产所在地法也是重要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