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R值评分法研究青海省1990~2006年以来的地震预报效能
- 格式:pdf
- 大小:157.75 KB
- 文档页数:4
R值用于地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问题与改进
王晓青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2000(016)003
【摘要】在回顾地震预测效能检验研究的基础上,对R值评分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推导,给出了预报指标"有异常"与"无异常"状态下预报地震发生的R值及其相互关系,多异常状态下地震发生的R值分布计算及其与方法总的R值的关系及在异常取值间隔与预报时空尺度不一致的情况下R值的正确计算与预报方法等结果.最后讨论了与预报评分相关的一些问题.
【总页数】7页(P256-262)
【作者】王晓青
【作者单位】中国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基于AHP的新疆天山中东段中强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及效能评估 [J], 张琳琳;聂晓红;郭寅;
2.基于AHP的新疆南天山西段中强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及效能评估 [J], 张琳琳;聂晓红;刘建明;魏芸芸;刘萍
3.R值在华东地区地震预测中的研究 [J], 梁久亮;李敏莉;刘泽民;郑先进;沈小七;黄显良
4.基于AHP的新疆天山中东段中强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及效能评估 [J], 张琳琳;聂晓红;郭寅
5.华北块体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预测效能评估 [J], 贾漯昭; 宋美琴; 谢健健; 邢康; 高家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4卷㊀第2期2022年3月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C H I N A 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J O U R N A LV o l .44㊀N o .2M a r c h ,2022㊀㊀收稿日期:2022G01G28㊀㊀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20I E S L Z 05); 十三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 F B 0504104)㊀㊀第一作者简介:赵怀群(199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G I S 技术应用研究.E Gm a i l :Z h a o h u a i q u n @y e a h .n e t .㊀㊀通信作者:陈文凯(1983-),男,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G I S ㊁遥感技术应用研究.E Gm a i l :c w k 2000@y e a h .n e t.赵怀群,何少林,陈文凯,等.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J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2):432G439.D O I :10.20000/j.1000G0844.20220128002Z HA O H u a i q u n ,H ES h a o l i n ,C H E N W e n k a i ,e t a l .Ar a p i d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o f e a r t h q u a k e i n t e n s i t y ba s e do nt h ea f t e r s h o c k s e q u e n c e :a c a s e s t u d y o fM e n y u a n M 6.9e a r t h q u a k e i nQ i n g h a iP r o v i n c e [J ].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 ,2022,44(2):432G439.D O I :10.20000/j.1000G0844.20220128002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赵怀群1,何少林1,陈文凯1,司宏俊2,尹欣欣1,张㊀灿1(1.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日本东京163-8001)摘要: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产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黑箱期 内研判灾情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h 内的余震序列,采用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评估地震烈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震后30分钟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可以初步判定重灾区及灾区范围,但灾区范围略小于实际调查结果;利用1.5h 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与现场调查结果比较吻合,2h 内余震序列计算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利用精定位的余震序列得到的地震烈度比常规余震序列得到的结果更精确,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精定位方法.在此次地震中,使用余震序列评估的烈度范围表现出烈度越大准确度越高的特点,使用该结果确定的重灾区范围是比较准确的.该方法丰富了现有的烈度快速评估体系,但还需深入研究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关键词:地震烈度;余震;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地震应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中图分类号:P 315.5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G0844(2022)02-0432-08D O I :10.20000/j.1000G0844.20220128002Ar a p i d e v a l u a t i o nm e t h o d o f e a r t h q u a k e i n t e n s i t y ba s e d o n t h e a f t e r s h o c k s e q u e n c e :a c a s e s t u d y o fM e n yu a n M 6.9e a r t h q u a k e i n Q i n gh a i P r o v i n c e Z H A O H u a i q u n 1,H ES h a o l i n 1,C H E N W e n k a i 1,S IH o n g ju n 2,Y I N X i n x i n 1,Z H A N GC a n 1(1.L a n z h o uI n s t i t u t e o f S e i s m o l o g y ,C E A ,L a n z h o u730000,G a n s u ,C h i n a ;2.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I n c .,T o k y o 163-8001,J a pa n )Ab s t r ac t :T h e r a p id a s se s s m e n t p r o d u c t of e a r t h q u a k e i n t e n s i t y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b a s i s f o r j u dg i n gt h ed i s a s t e rs i t u a t i o nd u r i n g t h e"b l a c kb o x p e r i o d "o fe m e r g e n c y r e s po n s ea f t e rad e s t r u c t i v e e a r t h q u a k e .B a s e do n t h e a f t e r s h o c ks e q u e n c ew i t h i n2ha f t e r t h e M 6.9e a r t h q u a k e i n M e n y u a n ,Q i n gh a i P r o v i n c e ,w e u s e d a g r o u n dm o t i o n a t t e n u a t i o nm o d e lw i t h t h e s h o r t e s t f a u l t d i s t a n c e t o r a p i d l y e v a l u a t e t h e e a r t h q u a k e i n t e n s i t y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i n t e n s i t y di s Gt r i b u t i o no b t a i n e db y u s i n g t h e a f t e r s h o c ks e q u e n c ew i t h i n30m i n u t e s a f t e r t h e M6.9m a i n s h o c k c a n 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h a r d e s t s t r i c k e n a r e a a n d t h e d i s a s t e r a r e a s,b u t t h e s c o p e o f d i sGa s t e r a r e a s i s s m a l l e r t h a nt h ea c t u a l s u r v e y r e s u l t.T h e i n t e n s i t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b t a i n e db y u s i n g t h e a f t e r s h o c k s e q u e n c ew i t h i n1.5h i s 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 t h e f i 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r e s u l t s,a n d t h e c a lG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u s i n g t h e a f t e r s h o c k s e q u e n c ew i t h i n2hh a v e n o o b v i o u s c h a n g e.T h e s e i s m i c i nGt e n s i t i e s o b t a i n e du s i n g t h e r e l o c a t e da f t e r s h o c ks e q u e n c e a r em o r ea c c u r a t e t h a nt h o s eo b t a i n e d f r o mt h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a f t e r s h o c ks e q u e n c e,b u t a s u i t a b l e r e l o c a t e dm e t h o dn e e d s t ob e s e l e c t e d.I n t h i s e a r t h q u a k e,t h e i n t e n s i t y r a n g e e v a l u a t e db y u s i n g t h e a f t e r s h o c k s e q u e n c e s s h o w s a c h a rGa c t e r i s t i c t h a t t h e a c c u r a c y i s h i g h e rw i t h g r o w i n g i n t e n s i t y,a n d t h e h a r d e s tGh i t a r e a s d e t e r m i n e d u s i n g t h e r e s u l t a r e a c c u r a t e.T h e p r o p o s e dm e t h o d e n r i c h e s t h e e x i s t i n g s y s t e mo f r a p i d i n t e n s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b u t i t s a p p l ic a b i l i t y a nd c o n d i t i o n s ne e d t ob ef u r t h e r s t u d i e d.K e y w o r d s:s e i s m i ci n t e n s i t y;a f t e r s h o c k s;s h o r t e s tf a u l td i s t a n c e;g r o u n d m o t i o na t t e n u a t i o n m o d e l;e a r t h q u a k e e m e r g e n c y;M e n y u a n M6.9e a r t h q u a k e i n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0㊀引言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37.77ʎN,101.26ʎE)发生6.9级(M W6.6)地震,震源深度10k m.地震发生后,青海㊁甘肃两省应急部门迅速开展应急响应工作.各级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对灾情信息具有迫切需求,要求有关部门能在最短时间内研判灾情,辅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并实施行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被认为是应急救援的黄金时段,而震后数小时,特别是0~2小时是获取灾情信息的 黑箱期 ,这一时间内主要通过地震台网和互联网收集灾情数据并作简要分析[1].地震烈度反映了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2],因此,地震烈度快速评估图是部署应急工作的重要依据.目前,已有的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将烈度初步评估图作为重要产出.地震烈度经验模型成为国内研究热点,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基于震中距的烈度衰减关系,该模型在7.0级以上的大地震中得到的重灾区与实际结果差异较大,并且容易受到区域和震例的影响[3G5].针对国内地震烈度研究重点关注震中距模型,而断层距模型应用和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陈文凯等[6G7]引入了基于日本地区强震动观测数据拟合得到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并与震源破裂过程结合,提出了利用反投影能量点和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关系快速获得地震烈度的技术思路,该方法在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中得到了验证,为应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张灿等[8]将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结果应用到地震灾害情景模拟中,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在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评估中的适用性.地震发生后,地震观测台站可以记录大量余震信息,余震数据在地震重灾区判定中得到了较多应用.A I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拾取余震的数据量和精度,余震分布和重新定位的主震使我们能够洞察主要发震断层和次级断层的复杂结构[9G10].余震的空间分布似乎总表现出沿主震断层分布的趋势, K i s s l i n g e r等[11G12]认为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发生在主震破裂面上,其分布可以反映主震破裂面的基本特征.科学界广泛认为主震引起的应力变化导致了余震的发生.M e n d o z a等[13]的研究指出余震的空间分布既反映了同震最大位移区外围滑动的延续,也反映了主震破裂边界附近次级断层的活化. Y i n等[14]对2008年汶川地震中余震演化和分布的研究也表明主震发生后触发了余震,早期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滑动边界以下或周围区域,并且断层的几何形状通常限制了前24小时内的早期余震的发生.N e o等[15]的研究表明余震区的面积是主震破裂区一个很好的一级近似,余震的空间分布代表了主震破裂和持续震后滑移的应力释放,早期余震也通常小于整个地震持续时间内的余震比,余震倾向于集中在主震破裂的边界附近.O z a w a等[16]在对复杂断层带主震和余震序列模拟中发现非常早期的余震是主震破裂程度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约束良好的余震位置来估计主震断层面的长度是合理的.尽管余震可能是由主震破裂后引起的次级断层应力变化导致,但大多数沿断层两侧展布的余震分布在主断层轨迹的1~1.5k m范围内[17].前文所述研究中对早期余震的时间界定比较模糊,本文将早期余震的时间限制在震后0~2h内,并认为该时334第44卷第2期㊀㊀㊀赵怀群,等: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㊀㊀㊀间段内的余震序列可以粗略刻画出主震破裂的大致趋势,用其代替地表破裂数据,通过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计算的烈度结果可以满足震后 黑箱期灾情信息服务需求.我们在此次青海门源6.9级地震应急响应阶段,使用该方法进行了地震烈度初步评估,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1㊀灾区概况与数据获取此次地震震中所在的门源回族自治县(下称门源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地形复杂,该区域地震频发.2016年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已有研究认为2016年的地震对本次地震发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8].门源县与甘肃省张掖市㊁武威市相接,是中国 一带一路 建设中联通东西㊁沟通南北的重要区域,地震对河西走廊范围内的交通和 西气东输 等工程设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沿线区域中强地震高发,需要高度关注这一区域的地震安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准确判断灾情㊁进行应急响应意义重大.我们获取了甘肃省地震台网记录的门源县6.9级地震后2h内的余震信息,并将这些数据用于地震烈度初步评估,余震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图1㊀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h余震分布图F i g.1㊀A f t e r s h o c k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m a p w i t h i n2ha f t e r t h e2022M e n y u a n M6.9e a r t h q u a k e i n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2㊀研究方法2.1㊀最短断层距模型本文采用的基于最短断层距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综合考虑了地震震级㊁断层种类和场地特性三个因素[19],是司宏俊等[6,20]由日本强震动观测数据拟合得到的距离衰减式,该模型形式简单㊁参数较少㊁方便计算,经历史震例和实际地震应急工作检验,适用于中国西部地区中强地震的烈度评估.计算时,根据W e l l s震级与破裂长度经验公式获取研究区范围,然后格网化研究区域,输入地表破裂数据后,判断与格网中心距离最近的地表破裂点,以此计算各中心点的地震动参数.在此次地震烈度初步评估中,我们以主震发生后2h内的余震数据代替了实际地表破裂数据或反投影得到的能量点.模型如下:R n=(x1-x2)2+(y1-y2)2+h2㊀(1)R=R2n+h2㊀(2) l g P G A=0.50M W+0.0043D-l g(R+0.0055ˑ10(0.5M W))-0.003R+0.61(3) l g P G V=0.58M W+0.0038D-l g(R+0.0028ˑ10(0.5M W))-0.002R-1.29(4)l g AMP=1.83-0.66l g v S30㊀(5)P G V v S30=AMP P G V㊀(6)其中空间格网中心点的坐标为(x1,y1),余震坐标为(x2,y2);h为覆盖土层的厚度(k m),取值为1; R n为震源距离,R为断层最短距离(k m);P G A为地震峰值加速度(c m/s2)㊁P G V为地震峰值速度(c m/s),M W为门源地震矩震级,取值为6.6;D为震43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源深度(k m ),取值为10;AMP 为地形放大系数,v S 30为地表下30m 深度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2.2㊀基于最短断层距模型烈度评估方法的探索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以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关系为核心的地震烈度评估体系,实现了根据实地调研的地表破裂数据和远场地震台网反投影获得的能量点快速估计地震动范围.在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㊁海地7.3级地震㊁墨西哥7.1级地震等国内外破坏性大地震的烈度评估中,使用该方法体系均得到了比较准确的烈度结果,为国内外地震应急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参考①,如图2中所展示的青海玛多7.4级地震烈度评估结果.图2㊀基于断层距的地震动衰减模型的烈度评估方法体系F i g .2㊀I n t e n s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m e t h o d s y s t e mu s i n g th e f a u l t d i s t a n c e Gb a s e d g r o u n dm o t i o na t t e n u a t i o nm o d e l ㊀㊀实地调研的地表破裂数据往往要在地震发生后几天内获得,不能满足地震 黑箱期 内对烈度结果的需求.因此地震应急阶段主要采用反投影技术得到震源破裂结果[21G23]或地表破裂经验公式计算的破裂长度进行烈度评估,反投影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欧洲地震台网或其他国家台网实时观测数据.为丰富现有的方法体系,探究近场台网数据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我们拟使用余震数据对门源6.9级地震烈度进行初步评估(如图2中红色框所示).3㊀结果分析3.1㊀不同时段余震评估的烈度结果我们使用门源6.9级地震震后2h 内的余震代替地表破裂数据,以0.5h 为间隔计算了四个时段内的烈度分布.如图3所示,用于对比的等震线来源于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地震烈度图,烈度评估结果与实地调研后绘制的等震线总体较吻合,可以初步判断重灾区分布.计算结果显示四个时段内各烈度范围动态增大,震后0.5h 内余震计算结果显示震中附近存在范围较小的Ⅸ度区,各烈度区范围均小于实际调研的烈度范围;震后1h 内余震计算的Ⅸ度区范围扩大,长度基本与已发布的等震线Ⅸ度区域一致;震后1.5h 内余震数目增多,并向主震断裂两侧展布,但主要集中于震中附近,Ⅸ度区域的计算值与等震线较一致,Ⅷ度区范围扩大,但未超过调研结果的Ⅷ度范围;2h 内余震计算的烈度较1.5h 内余震计算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Ⅸ度区发生微小改变,此时余震慢慢向主震破裂及其周围区域填充.在处理余震数据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次地震0.5h 以后已经有零星的余震在距离震中非常远的地点出现,见图1中主震下方分布较远的余震,其明显偏离主震断层,应为主震发生后导致次级断层的应力变化所致.我们将此类明显远离震中余震簇集区域的零星余震视为 噪声 ,并在评估地震烈度时534第44卷第2期㊀㊀㊀赵怀群,等: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㊀㊀㊀①陈文凯和卓明的个人通讯图3㊀不同时段余震计算结果(地理底图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网址w w w.w e b m a p.c n )F i g.3㊀A f t e r s h o c k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f o r 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p e r i o d s 予以排除,否则,烈度评估结果会出现明显的偏差.3.2㊀基于余震的烈度评估结果检验(1)烈度变化趋势沿地表破裂线方向绘制模型计算结果和实地调研烈度的剖面线,如图4(b )所示,剖面线展示了模型结果和实地调研烈度的变化趋势.对于2022年门源6.9级地震,基于余震的烈度评估结果与实地调研结果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当实地调研的烈度值大于6时,模型结果与实调烈度的分布范围比较相似,高烈度区域的范围变化更相似,并且模型计算结果的范围小于实调烈度的范围.在烈度评定工作中会综合考虑震灾现象和区域社会经济等因素,导致绘制的烈度图与模型计算结果存在偏差,这种现象是合理的,说明基于余震的烈度评估方法对于本次地震是适用的,并且该模型结果对于重灾区的判定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图4㊀地震烈度剖面图F i g .4㊀S e i s m i c i n t e n s i t ypr o f i l e 63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㊀㊀(2)仪器烈度检验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发生后,青海㊁甘肃两省位于震中附近的强震动台站记录到了此次地震的强震动数据,并生成了仪器烈度分布图.本文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获取了其中78个台站的仪器烈度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的图层进行叠加.如图5(a )所示,仪器烈度值与模型结果总体相似,即使个别台站测定烈度与计算烈度不一致,其也在模型计算结果因受场地效应影响而向外延伸的方向上,如图5(a )中西北方向2个烈度值为7的台站分布在模型Ⅶ度区向外突出的方向上,可以猜测该处的仪器烈度分布异常主要是由场地效应导致.图5㊀仪器烈度检验F i g .5㊀I n s t r u m e n t i n t e n s i t y te s t ㊀㊀本文按已发布的等震线范围对仪器进行分类,共分为Ⅷ度以上㊁Ⅶ度以上㊁Ⅵ度以上烈度区内的台站,以及全部的台站,统计了各台站位置处的实测值和模型预测值,计算了它们之间的R M S E 和R 2,结果如图5(b )所示.R M S E 又称标准误差,用来衡量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偏差,值越小表示模型预测越精确;R 2也称决定系数,是反映模型拟合优度的重要统计量,其值越大表示模型预测越准确.针对此次门源6.9级地震台站实测与模型预测的结果,R M S E 和R 2反映了该模型在判定重灾区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随着与震中位置距离的扩大,模型预测的烈度值精度下降,说明利用早期余震序列与司宏俊版地震动衰减关系预测的地震烈度可以用于判断重灾区范围,为震后 黑箱期 内的应急工作提供相对精确的数据支持.3.3㊀基于精定位余震的烈度评估采用双差精定位方法得到余震序列常用于研究发震断层的结构和性质,重定位后的余震空间分布更紧凑㊁大致沿断层分布,展示了地震序列的动态触发过程.本文使用了根据H y p o D D 双差算法得到的相对定位余震序列,利用基于最短断层距离的地震动衰减模型计算的烈度结果如图6所示,精定位图6㊀精定位余震计算结果F i g.6㊀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r e l o c a t e da f t e r s h o c k s 734第44卷第2期㊀㊀㊀赵怀群,等: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㊀㊀㊀余震评估的烈度分布与常规余震评估结果总体相差不大,但是精定位余震得到的高烈度区域更紧凑,2h内精定位余震计算的Ⅸ度区范围更接近实地调研结果,有助于更准确地判定重灾区分布,并省略了筛选 噪声 余震的步骤.此外,精定位方法影响了烈度评估的准确性,本文使用的精定位余震计算的Ⅸ度烈度范围较实调结果明显向下方偏移.在烈度评估过程中,我们还使用了其他精定位方法得到的余震序列,获取的烈度分布则相对适中.因此,需要提高余震定位的精度,选择更合适的精定位方法.4㊀结论与讨论本文利用早期余震序列对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烈度进行初步评估,是对以基于最短断层距的地震动衰减模型为核心的地震烈度评估方法体系的完善.中强地震发生后数小时内的 黑箱期 ,灾区数据较少,主要依靠经验模型评估受灾情况.本文尝试将震后2h内的余震序列代替地表破裂数据,利用地震动衰减模型评估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发现模型评估结果比较符合实地调研结果,并且高烈度区域的预测结果比低烈度区域的预测结果更精确.该方法对此次地震是适用的,可以辅助判定地震重灾区的分布.常规发布的余震序列数据量小,且非常分散,在使用基于最短断层距离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前需要剔除 噪声 余震,使用此类余震序列计算得到的高烈度范围通常较大.精定位的余震序列空间分布更紧凑,大致沿断层分布,使用精定位余震得到的烈度分布范围也更精确,但该方法受到余震精定位方法和精度的限制,需要选择合适的精定位技术.依据陈文凯等[6]的研究和已积累的震例计算结果,本文所用方法可能适用于M Wȡ6.5㊁有明显地表破裂,且破裂形式简单清晰的地震.余震的触发机制复杂,将时间限制在震后2h内是为了获得能大致刻画主震破裂特征的余震序列,避免引入过多分布较远的 噪声 ,但当出现地震发生机制复杂㊁有共轭断层㊁地震震级较小或无明显的地表破裂等情况时,本文所用的方法可能并不适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利用全球中强地震震例进行规律性探索,找到利用极早期余震评估地震烈度的适用条件和规律.致谢:感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㊀聂高众,安基文,邓砚.地震应急灾情服务进展[J].地震地质,2012,34(4):782G791.N I EG a o z h o n g,A NJ i w e n,D E N G Y a n.A d v a n c e s i n e a r t h q u a k ee m e r g e n c y d i s a s t e r s e r v i c e[J].S e i s m o l o g y a n dG e o l o g y,2012,34(4):782G791.[2]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地震烈度表:G B/T17742 202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S t a t eA d m i n i s t r t i o n f o rM a r k e t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P o p u l e sR eG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t h e P e o p l e s 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T h eC h i n e s es e i s m i c i n t e n s i t y s c a l e:G B/T 17742-2020[S].B e i j i n g:S t a n d a r d sP r e s s o fC h i n a,2020.[3]㊀曹彦波,李永强,李兆隆,等.云南漾濞6.4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J].地震工程学报,2021,43(4):751G759.C A O Y a n b o,L IY o n g q i a n g,L IZ h a o l o n g,e ta l.R a p i da s s e s sGm e n t o f d i s a s t e r s c a u s e db y Y a n g b i M6.4e a r t h q u a k e i nY u nGn a nP r o v i n c e[J].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2021,43(4):751G759.[4]㊀王德才,倪四道,李俊.地震烈度快速评估研究现状与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4):1772G1784.WA N G D e c a i,N IS i d a o,L IJ u n.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o fr a p i da sGs e s s m e n t o ns e i s m i c i n t e n s i t y[J].P r o g r e s s i nG e o p h y s,2013,28(4):1772G1784.[5]㊀张苏平,陈文凯,周中红,等.中国西部地区大地震(M Sȡ7)烈度衰减关系改进[J].自然灾害学报,2015,24(1):104G113.Z H A N GS u p i n g,C H E N W e n k a i,Z HO U Z h o n g h o n g,e t a l.I mGp r o v e m e n t o f i n t e n s i t y a t t e n u a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l a r g ee a r t hGq u a k e(M Sȡ7)i nt h e w e s t e r na r e ao fC h i n a[J].J o u r n a lo f 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2015,24(1):104G113.[6]㊀C H E N WK,WA N GD,Z HA N GC,e t a l.E s t i m a t i n g s e i s m i c i nGt e n s i t y m a p s o f t h e2021M W7.3M a d o i,Q i n g h a i a n d M W6.1Y a n g b i,Y u n n a n,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 s[J/O L].J o u r n a lo fE a r t h S c i e n c e,2022(2022G03G06)[2022G01G28].h t t p s://d o i.o r g/10.1007/s12583G021G1586G9.[7]㊀张灿,陈文凯,司宏俊,等.青海玛多7.4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J].地震工程学报,2021,43(4):876G882.Z H A N GC a n,C H E N W e n k a i,S IH o n g j u n,e t a l.I n t e n s i t y r a p i de v a l u a t i o nof M a d u o M7.4e a r t h q u a k ei n Q i ngh a iP r o vi n c e,2021[J].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2021,43(4):876G882.[8]㊀张灿,陈文凯,林旭川.基于地震动参数的城市建筑物震害模拟: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J].地震工程学报:2022(1):172G182.Z H A N GC a n,C H E N W e n k a i,L I N X u 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d a mGa g e s i m u l a t i o no f u rb a nb u i l d i n g sb a s e do n g r o u n dm o t i o n p aGr a m e t e r s:a c a s e s t u d y o fC h e n g g u a nD i s t r i c t i nL a n z h o uC i t y[ J].C h i n aE a r t h q u a k eE n g i n e e r i n g J o u r n a l,2022(1):172G182.[9]㊀廖诗荣,张红才,范莉苹,等.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研发及其在2021年云南漾濞M S6.4地震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0):3632G3645.L I A OSR,Z H A N G HC,F A NLP,e t a l.2021.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a r e a l t i m e i n t e l l i g e n t s e i s m i e p r o c e s s i n g s y s t e ma n d i t s a p p l iGc a t i o n i n t h e2021Y u n n a nY a n g b i M S6.4e a r t h q u a k e[J].C h iG83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地㊀震㊀工㊀程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G e o p h y s,2021,64(10):3632G3645.[10]㊀I M P R O T A L,L A T O R R E D,M A R G H E R I T IL,e t a l.M u l t iGs e gGm e n t r u p t u r e o f t h e2016A m a t r i c eGV i s s oGN o r c i a s e i s m i c s e q u e n c e(c e n t r a l I t a l y)c o n s t r a i n e d b y t h e f i r s t h i g hGq u a l i t y c a t a l o g o f e a rGl y a f t e r s h o c k s[J].S c i e n t i f i c r e p o r t s,2019,9(1):1G13.[11]㊀K I S S L I N G E R C.A f t e r s h o c k sa n df a u l tGz o n e p r o p e r t i e s[J].A d v a n c e s i nG e o p h y s i c s,1996,38:1G36.[12]㊀蒋海昆,曲延军,李永莉等.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统计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4):1110G1117.J I A N G H a i k u n,Q U Y a n j u n,L IY o n g l i,e ta l.S o m es t a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o f a f t e r s h o c k s e q u e n c e s i nC h i n e s eM a i n l a n d[J].C h iG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G e o p h y s,2006,49(4):1110G1117.[13]㊀M E N D O Z A C,H A R T Z E L L S H.A f t e r s h o c k p a t t e r n sa n d m a i ns h o c k f a u l t i n g[J].B u l l e t i no f t h e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o fA m e r i c a,1988,78(4):1438G1449.[14]㊀Y I N XZ,C H E NJH,P E N GZ,e t a l.E v o l u t i o na n dd i s t r i b uGt i o no f t h e e a r l y a f t e r s h o c k s f o l l o w i n g t h e2008M W7.9W e nG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i n S i c h u a n,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S o l i dE a r t h,2018,123(9):7775G7790.[15]㊀N E OJC,HU A N G Y,Y A O D,e t a l.I s t h eA f t e r s h o c kz o n ea r e a a g o o d p r o x y f o r t h em a i n s h o c kr u p t u r ea r e a[J].B u l lS e i s m o l S o cA m,2020,111,424G438.[16]㊀O Z AWA S,A N D O R.M a i n s h o c ka n da f t e r s h o c ks e q u e n c e s i m u l a t i o n i n g e o m e t r i c a l l y c o m p l e xf a u l tz o n e s[J].J o u r n a l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R e s e a r c h(S o l i d E a r t h),2021,126(2):e2020J B020865.[17]㊀Y U K U T A K EY,I I O Y.W h y d o a f t e r s h o c k s o c c u r?R e l a t i o nGs h i p b e t w e e n m a i n s h o c k r u p t u r e a n d a f t e r s h o c k s e q u e n c eb a s e do nh i g h l y r e s o l v e dh y p oc e n t e r a nd f o c a lme c h a n i s md i sGt r i b u t i o n s[J].E a r t h,P l a n e t s a n dS p a c e,2017,69(1):1G15.[18]㊀李振洪,韩炳权,刘振江,等.I n S A R数据约束下的2016年和2022年青海门源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滑动分布[J/O L].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2022G01G13)[2022G01G28].h tG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d e t a i l.a s p x?d o i=10.13203/j.w h u g i s20220037.L I Z h e n h o n g,H A NB i n g q u a n,L I UZ h e n j i a n g,e t a l.S o u r c e p a r a mGe t e r s a n d s l i p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of t h e2016a n d2022M e n y u a n,Q i n gGh a i e a r t h q u a k e s c o n s t r a i n e d b y I n S A Ro b s e r v a t i o n s[J].G e o m a t i c s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o fW u h a nU n i v e r s i t y,2022(2022G01G13)[2022G01G28].h t t p s://k n s.c n k i.n e t/k c m s/d e t a i l/d e t a i l.a s p x?d o i=10.13203/j.w h u g i s20220037.[19]㊀司宏俊,翠川三郎.断層タイプ及び地盤条件を考慮した最大加速度 最大速度の距離減衰式[J].日本建築学会構造系論文集,1999,64(523):63G70.[20]㊀S IH,H A O K X,X U Y A,e t a l.A t t e n u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e a k g r o u n d m o t i o n sd u r i n g t h e M W7.9W e n c h u a ne a r t hGq u a k e,C h i n a[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7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Gf e r e n c e o nU r b a nE a r t h q u a k eE ng i n e e r i n g(7C U E E)&.5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Gf e r e n c e o n E a r t h q u a k e E n g i n e e r i n g(5I C E E),2010.[21]㊀WA N G D u n,MO R I J i m.S h o r tGp e r i o de n e r g y o f t h e25A p r i l 2015M W7.8N e p a l e a r t h q u a k ed e t e r m i n e df r o m b a c k p r o j e cGt i o nu s i n g f o u r a r r a y s i nE u r o p e,C h i n a,J a p a n,a n dA u s t r a l i a[J].B u l l e t i no f t h e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2016,106(1):259G266.[22]㊀R E N,Z H I K U N,MO R IJ i m,e ta l.B a c k p r o j e c t i o na n a l y s e sf r o mf o u r r eg i o n a l a r r a y s f o r r u p t u r eo v e rac u r v e dd i p p i n gf a u l t:t h e M W7.724S e p t e m b e r2013P a k i s t a ne a r t h q u a k e[J].J o u r n a l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R e s e a r c h(S o l i dE a r t h),2016,121(3):1948G1961.[23]㊀WA N G D,MO R I J.R u p t u r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2011o f f t h e P a c i fGi cC o a s to f T o h o k ue a r t h q u a k e(M W9.0)a si m a g e d w i t hb ac kGp r o j e c t i o no f t e l e s e i s m i cPGw a v e s[J],E a r t h,P l a n e t s a n dS p a c e,2011,63(7):603G607.934第44卷第2期㊀㊀㊀赵怀群,等: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㊀㊀㊀。
对我国90年代年度地震预报的评估
石耀霖;刘杰
【期刊名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7)001
【摘要】采用R评分方法,对中国地震局1990到1998年的年度地震预报进行了统计和评估。
随机猜测预报R为0,完全准确预报R为1,我国90年代的年度预报R评分平均为0.184,如果把地震局实际预报与选取最大背景概率地区预报相结合,可以使R评分提高到0.336。
统计表明,中国年度地震预报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人烟烯少、台站缺乏的高地震背景概率区,预报效果较低;但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重点监测地区,中国地震局年度预报高于随机预报,实际预报取得了一定效果。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石耀霖;刘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地学教学部,北京;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3
【相关文献】
1.基于R值评分的年度地震预报能力评价 [J], 马宏生;刘杰;吴昊;李杰飞
2.2006年度地震预报研讨会会议纪要 [J],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3.90年代地震预报的展望 [J], 卢振恒
4.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换届大会在云南大理召开 [J], 黄辅琼;李晓芳;李敏;刘杰;刘丽芳;赵小艳;刘阳;张天宇;欧阳鑫;李秋凤;高伟
5.我国工程专业评估工作亟待加快——兼读ABET 2004∽2005评估年度准则 [J], 陈以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王培玲;胡玉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14(0)S1
【摘要】利用震级—序号法、多种方法定量分析法和G-R关系等方法,计算研究了不同时间段内青海地区中小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并给出了青海地区及其他研究区域内不同时间段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
【总页数】5页(P40-44)
【关键词】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青海地区
【作者】王培玲;胡玉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32
【相关文献】
1.辽宁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J], 王亮;李彤霞;王岩;张志宏
2.山西地区不同时段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J], 王霞;宋美琴;李丽;罗勇
3.云南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J], 刘丽芳;李志海;蒋长胜
4.江西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J], 董俊;肖孟仁;晏绮云;项月文
5.青海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J], 余娜;张晓清;杨晓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12修订)【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1号【发布部门】青海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2.09.28【实施日期】2012.12.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修改依据】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青海省实施办法》等十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一号)《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已由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2年9月27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2年9月28日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1999年9月24日青海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2年9月27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及周围的地震地质环境与地震活动的分析,按照建设工程设防风险水准,给出与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或者地震烈度,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本条例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动参数或者地震烈度。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国土资源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的工作。
第五条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预报能力评分R值的应用
吴平静;马莉;赵树贤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许绍燮院士1973年提出的预报能力评分R值,除了用于地震预报效能评价外,还可用于判断物理量的聚集程度和关联信息评价.本文给出了3个应用实例:余震序列响应周期扫描,确定太阳风磁场优势聚集方向,余震序列与其震前太阳风磁场方位的关联性评价.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吴平静;马莉;赵树贤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再谈地震预报R值评分法 [J], 罗兰格
2.改进R值评分方法的一点更正及其多种用法 [J], 罗兰格
3.基于R值评分的年度地震预报能力评价 [J], 马宏生;刘杰;吴昊;李杰飞
4.用R值评分法研究青海省1990~2006年以来的地震预报效能 [J], 屠泓为;陆广海;孙洪斌
5.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Ⅱ:暴雨检验评分模型及评估试验 [J], 陈法敬;陈静;韦青;李嘉鹏;刘凑华;杨东;赵滨;张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省2006年公众气象服务效用定量评估李有宏;贺敬安;张海珍;巨克英;张丽萍;刘海明【期刊名称】《青海科技》【年(卷),期】2009(16)2【摘要】青海省气象局于2006年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定量评估"工作.根据对全省695份随机抽样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总体评价较满意,天气预报基本准确;公众关注的气象信息类型前四项依次为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天气实况信息、未来0~12h天气预报、未来3d的逐日天气预报;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主要渠道依次为电视、手机短信、广播;绝大多数公众收听(看)天气预报的次数为1天1次;较为关注晚上播出的天气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仍是公众需求的首选;青海省2006年的气象服务水平在全省公众中产生的效用,用货币来衡量至少为1.8亿元人民币.【总页数】4页(P16-19)【作者】李有宏;贺敬安;张海珍;巨克英;张丽萍;刘海明【作者单位】青海省气象台,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气象局,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气象局,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气象台,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气象局,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青海省共和县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及需求分析 [J], 张海春;李乐2.采用影子价格法的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定量评估——以京沪穗为例 [J], 谢宏佐;许广浩;刘寿东3.黄金提取方法的环境负荷效用指数及定量评估探讨 [J], 兰新哲;金志浩;卢才武4.基于非线性加权综合法的公众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估 [J], 张晓美; 李筱竹; 吕明辉5.2006年福建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用调查统计分析 [J], 方耕官秀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中海. 青藏高原1990年以来的M W ≥6.5强震事件及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J]. 地震科学进展, 2024, 54(1): 10-24.doi:10.19987/j.dzkxjz.2023-170Wu Z H. The M W ≥6.5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since 1990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control-earthquake effect of active tectonic system[J]. Progress in Earthquake Sciences, 2024, 54(1): 10-24. doi:10.19987/j.dzkxjz.2023-170学术论文青藏高原1990年以来的M W ≥6.5强震事件及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吴中海1, 2, 3)※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 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3) 中国地质调查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 ≥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一轮相对缓慢的地震能释放期,但1990年以来的强震发生率和地震释放能显示出逐步增高趋势,并可能预示下一轮地震能快速释放期的临近。
活动构造体系控震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中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新一轮M W ≥6.5强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尤其是其中的巴颜喀拉挤出构造单元的强震活动最为显著,指示其目前正处于构造活跃状态,而且这一状态可能仍将持续。
综合研究认为,在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充分认识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判断区域未来强震时空迁移过程及最可能出现的构造部位。
青海地区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宽频带资料分析
高原;吴忠良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1998(014)001
【摘要】1988年至1990年,青海地区发生了4次震级大于6.0的地震,本文利用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波形模拟,结合地质结造的背影资料对这几个地震的震源破裂和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
通过台站的视震源时间函数(aSTF)和视时间差(aTD)的分析,特别对震源的复杂性进行了讨论。
本文的研究从震源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应力的压力轴为接的水平的NE方向,而随着向青藏高
【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高原;吴忠良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院;国家地震局预报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3
【相关文献】
1.应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资料测定国内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J], 任枭;刘瑞丰
2.用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青海西捷6.8级地震的震源过程 [J], 刘振;周蕙兰
3.宽频带波形资料在测定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和环境应力值中的应用研究 [J], 成瑾
4.利用GDSN宽频带资料研究青海地区1988—1990年强震的震源过程 [J], 高原;
吴忠良
5.用P波波形资料测定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方法 [J], 姚振兴;郑天愉;曹柏如;王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拟合相关系数在青海地区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李滔;马建新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2
【摘要】根据Gutenberg-Richter公式对青海省东部及邻区(N34°-39.5°,E96°-104°)地震频次和震级的统计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震中附近一定范围内中小地震的拟合相关系数有明显的下降现象.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统计计算,提取出了可信度较高的中期预报指标,预报评分为0.631.
【总页数】5页(P184-188)
【作者】李滔;马建新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5
【相关文献】
1.地震拟合优度在青海中强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J], 李滔;马建新;孙丽;丁宁霞
2.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的异常特征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J], 郭德科;胡风英;李炳文;杨立升
3.大柴旦6.6级地震前的地震拟合相关系数异常分析 [J], 李滔;马建新
4.中强地震前地震群集度CV值的异常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J], 郭德科;赵卫红
5.地震体波面波和地震活动性的某些谱分析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J], 陈化然;冯德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