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97.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2课时地球表面形态[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雁荡山为浙江省出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布尤为独特。
下图为该类景观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1~2题。
1.构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A.大理岩B.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2.该类景观的发育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 A.③②①地壳下沉B.②①③地壳下沉C.②①③流水侵蚀D.②①③地壳抬升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形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为岩浆岩。
第2题,图示景观主要是由地壳抬升、河流侵蚀而形成的。
答案 1.B 2.D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地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分别是() A.向斜内力作用后,流水沉积B.背斜内力作用后,外力侵蚀C.断层外力作用后,地壳抬升D.海沟板块运动后,外力侵蚀4.若只考虑岩层的软硬程度,依地形的凹凸起伏来推断,图中乙、丙、丁三种岩层由硬至软排列应为()A.乙、丙、丁B.乙、丁、丙C.丙、乙、丁D.丙、丁、乙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从岩层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所以甲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成因是地壳运动形成褶皱后,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
第4题,不同性质的岩层软硬程度不同,岩性较软的简洁被侵蚀,而岩性较硬的不简洁被侵蚀,保留在地表海拔较高的位置。
读图可知,乙岩层露出地面最高,说明岩石最坚硬;丁岩层露出地面最低,岩层最软。
答案 3.B 4.A(2021·三明模拟)地质构造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
结合有关学问,回答5~6题。
5.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
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A.①B.②C.③D.④6.读地质剖面图,推断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定与实际应用。
第5题,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格外坚实,适宜于建大坝。
第6题,山地断层处经常有泉水出露。
答案 5.D 6.C(2021·济南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2021《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区域地理综合冲关2021《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区域地理综合冲关区域地理综合突破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有25个子题,每个子题得2分,共计50分。
在每个子问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合适的。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2题。
1.关于a、B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a“土地面积大,人口稀少,农产品商品率高,B”土地B集约种植,粮食单产高,C“土地a以绵羊为主,羊毛产量大,D”土地B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这是正确的。
2“发展a、B产业的共同优势是a”矿产资源丰富,B”劳动力充足廉价,C”海陆交通便利d〃高技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雄厚a地位于西欧,人口稠密。
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乳畜产业。
B地为季风水田农业,具有水利工程量大、规模小、集约种植、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等特点。
问题2:a地位于西欧,B地位于长江三角洲。
两地矿产资源相对贫乏;土地a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土地B是中国的高度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与a区相比,B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发展水平较低。
总之,()()1C项是正确的。
回答1 b2。
C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3~4题。
3.至于对图示区域的物理和地理特征及其成因的描述,a“由于板块的挤压,形成了巨大的断层带和高山。
B”是正确的,因为它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
C“有许多河流和湖泊,主要分布在裂谷沿线。
D”该地区气候干燥,主要是内陆河流和湖泊。
4“与同纬度的咖啡种植区相比,该地区的气候优势是a“平均温度高,C”光照充足b.热量充足d.降水丰富()()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东非大裂谷,该地由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图中高大山脉主要由火山活动而形成,a项错误;图示区域地势高,为高原地形,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b项错误;河流、湖泊是由裂谷形成后地壳下陷形成的,主要沿裂谷分布,c项正确;该区域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较为湿润,d项错误。
创新设计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集训第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课时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第3课时产业转移[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1·海南地理,12~13)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据此完成1~2题。
1.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A.研究B.设计C.零部件生产D.组装2.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解析第1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是土地、劳动力价格低,所以W公司最早把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组装环节转移到我国。
第2题,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W公司必须将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答案1.D 2.B(2015·山东潍坊一模)在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抱团转移成为一种新型转移模式。
如南通纺织和服装等企业组团“扎堆”投资有30多年纺织产业历吏的太康,在太康形成了一座“南通纺织城”。
据此完成3~5题。
3.太康吸引南通纺织产业迁入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交通便捷,进入市场快B.中原地带,市场广阔C.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D.基础设施完善4.与企业个体分散转移相比,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环境改变较小B.协作条件较好C.接近原料产地D.地租更加便宜5.纺织和服装等企业抱团转移对南通市的影响主要是( )A.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经济发展B.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社会失稳C.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D.短期内造成部分劳动力失业解析第3题,太康位于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纺织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选项C正确。
第3课时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2·江苏地理,15~16)下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 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2.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解析第1题,以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为载体,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可知,我国GDP的增长快于能源消费增长,故单位GDP能源消费逐年降低,在2010年最低,故A、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能源消费量是逐年增加的,故B 选项错误。
第2题,考查GDP与能源增长的相关关系。
由图可知两者是共同增长,故A项错误;能源是可以在地区间进行运输和传送的,故B项中“取决于”说法错误;我国目前每年从海外进口大量石油,故D项错误;结合图和现实,C选项明显正确。
答案 1.D 2.C(2012·大纲文综,1~2)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4.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解析第3题,需要对各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有大致的了解,中国的人口大约为13.7亿,美国约为3亿,印度约为11亿,日本约为1.3亿。
然后根据各个国家煤炭的消费量计算大致的人均煤炭消费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美国的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
第4题,注意题干要求,“借助图示资料推算”,因此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难以推算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能源进出口量,但是资料中有煤炭生产量和煤炭的消费量,因此可以计算煤炭的自给率。
第2课时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0·安徽文综,23~24)《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1~2题。
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C D.波动上升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答案 1.D 2.C(2009·浙江文综,2~3)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C~5°C,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3~4题。
3.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解析第3题,全球变暖会导致洪涝、干旱、沙尘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温度升高,热量增多会使中国的自然带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会移至秦岭—淮河以北。
故选B项。
第4题,控制全球变暖关键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且公众可积极参与。
B项中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公众不可能参与。
C项中多种水稻会增加CH4排放量,CH4也是温室气体。
D项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不能抑制全球变暖。
答案 3.B 4.A(2014·豫东、豫北十校第四次联考)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