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本文将介绍“十、让学生喜欢数学,实践中学习——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探讨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提高数学能力的实践方法。
一、课堂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主要内容是针对圆相关知识的学习。
谈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并与学生一起学习测量圆的直径、半径等尺寸,并运用比例关系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
二、课堂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道者,更像是一个引领者。
他们将孩子们引向知识,而非强加知识。
教师引导孩子们互动讨论,互相交流。
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采取多种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将孩子们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完成某些任务或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动手实践式教学数学课程应该是充满乐趣和实践的。
数学是一门练习类学科,学生需要不断重复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如游戏、实验、小组活动等。
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带有圆形的物体的直径和半径,用比例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从而理解圆相关知识。
3.个性化教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和学习习惯,教师需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强项和弱项,了解他们的学习节奏。
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和灵活应对。
三、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1.培养兴趣数学本身是一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科。
教师应该促使学生产生兴趣。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趣味数学题或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索知识,收获成就感。
2.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是人们学习数学最有趣的一部分。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如测量各种物品的大小,计算购物时的价格,统计生活中的数据等。
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3.加强练习数学并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学科,任何人都可以掌握。
学思行悟课堂教学理念一、学,学会自己发现双减政策下重点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学会自己发现知识,学会自己探索知识,学会学习知识。
对于一位教育者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时,教师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不如说教给学生如何寻找答案,用何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双减政策下數学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比如说在初中知识学习一元二次方程,谁会让学生举一反三,明白元和次分别代表着什么样的含义,再问学生一元三次方程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数学学习的意义学习数学。
同时学还要让学生建立预习的习惯,学会预习,学会学习。
二、思,学会科学探究思,就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带着科学探究的精神,去探索知识,去考察知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本身就需要学生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深思,比如说学生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有理数》这一节学习内容时,学生会认识有理数,会认识数轴,还会认识相反数和绝对值,但是在学习相反数和绝对值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会不容易区分相反数和绝对值,比如说“-5”的绝对值和相反数都是5,但是“5”的绝对值和相反数不一样,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结合的思维,让学生将数轴和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结合起来学习,有理数这一节这些内容,比如说“-6”在数轴上可以表示为零点向左6个单位,“-6”的相反数是0点向右6个单位,“-6”的绝对值是-6到0点的距离,也就是6。
当学生掌握了数学结合的思维之后,学生学习知识会更简单,并且会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
三、行,学会用知识实践行,是知识掌握的开始。
学生学习数学,如果只是掌握数学知识层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益处并不大,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能够应用知识的人才,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自然应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会让学生应用知识。
那么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知识实践的平台,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并且尝试将习题之外的考察形式引入到课堂中,比如说可以通过“知识实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某一个知识点的探索和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数学的实用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很多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和无聊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数学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他们的生活无关。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菜市场的价格计算来教学生应用四则运算,通过建筑中的几何形状来教授几何知识,通过风速的计算来教授比例等等。
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学生能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数学是一门充满逻辑和系统性的学科,很多时候规律是可以被自主发现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活动,让学生去探究其中的规律。
设计一道有趣的图形题目,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规律,再来证明这个规律。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会感到自己在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识,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之一,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数独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能力,数学趣味竞赛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习数学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常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难题,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更加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只要学生能够找到方法和途径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让每个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做题。
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而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规律、发现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体验到数学的神奇和乐趣。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运用逻辑、分析和抽象等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启发性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到解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和畏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培养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启发性讨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赋予数学学习更多的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幸福的体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1、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上课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没有安排任何的复习铺垫,而是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
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
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虽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地方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特别关注学生,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开放教学的能力,万万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学生。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规律和现象。
虽然数学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课程,但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引入教学在开始任何一堂数学课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在买东西时需要计算价格、在制定旅行计划时需要计算路程、在测量房间的面积和体积时需要使用数学公式等。
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多元化教学数学类别繁多,学生因为缺乏兴趣而对于某些数学分支不感兴趣是很正常的现象,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不同,使用多元化教学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对于数学感到新奇好玩,从而打破线性思维、调整创新思维。
1.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是指以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它们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情感体验和深刻理解。
比如“数学之旅”场景,可以将学生带到不同的数理科学博物馆,展览馆、数学题目竞赛中心、大学数学竞赛现场等多角度看待数学,使学生接收到更多关于数学的信息,将抽象的变为具象的。
2.游戏教学游戏元素的融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因为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趣味体验。
比如,“数学小游戏”是一种比较有趣的数学趣味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想不同的场景,开发不同类型数学游戏,涵盖逻辑推理、代数公式、概率统计等多个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法是指利用多种现代丰富的媒体资源将教学活动更好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以其图像、声音、动态等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教育经验。
比如,“数学课程视频”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视觉、音频等方式全面地了解数学的概念和应用,学习更加有趣。
三、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带入现实中的应用场合,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验证知识的正确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和实践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方法对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以讲授为主导,学生以记忆和机械运算为主要形式。
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和困难。
教师应该尝试使用一些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数学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际运用,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又如,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数学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教师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资源也对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实验器材、教学设备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
引入一些生动形象的教材,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数学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实验器材和教学设备来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又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辅助资料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魅力。
只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环境也对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习氛围和课堂氛围等。
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幸福感。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无尽的乐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枯燥乏味的内容,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抗拒情绪。
如何让学生品味到数学的魅力,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数学,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分享一些方法和经验,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让学生品味数学之“味”,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家长也要注意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数学,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数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知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故事是人类传递知识和情感的方式之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内涵和应用。
《费马大定理》、《数学怪物》等数学故事书籍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数学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
数学游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好方法。
数学游戏是一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它融合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数学的教育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猜谜游戏》、《数学填字游戏》等数学游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过组织或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组织数学竞赛、参与数学建模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精髓。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数学一直被认为是许多学生最困难的科目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讲解和练习来学习数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成为了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总结了目前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后,我们发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借助教学工具和技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借助教学工具和技术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局限于纸上练习和课堂讲解,缺乏生动直观的教学工具和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和技术,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数学游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幻灯片展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也可以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不仅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和形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思考和求解问题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共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体悟近期,我有幸参与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与实践,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启示。
大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点碎片化的局限,将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首先深入研究了初中数学教材,梳理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构建大单元的教学框架,我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教学单元。
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我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让他们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考方式。
通过这次学习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个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其次,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数学思考方式。
当然,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如何更好地整合知识点,使之既符合大单元的要求,又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平衡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水平。
回顾这次学习与实践的历程,我深感收获颇丰。
大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问,它既有严密的逻辑,又有无穷的奇妙。
在学生看来,数学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可能是因为学习数学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推导,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它的乐趣。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呢?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并不仅仅是无聊的计算和推导,它也包含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和思维游戏。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谜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知识,比如数学的历史故事、数学家的传奇经历等,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舒适和愉快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和投入到学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提供更加舒适和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来提升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内容,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乐趣。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和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体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趣味性、激发求知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给予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享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快乐。
希望通过老师们的努力,学生们都能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爱上数学这门神奇的学科。
让小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数学摘要:小学数学的掌握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规律等特点。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让其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大厦,从而使小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本文从五大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体悟”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设置;探索挑战;沟通联系;反思总结;师生互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因此,小学生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所需要的是在原有的知识构架基础之上,通过自身的悟性,对即将要掌握的知识去“体悟”。
现在,笔者在这里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让小学生在情境设置中“体悟”数学学习无论是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学生都需要真正地投入当中,才会切实地感受到知识的积累以及掌握。
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只有当学生沉浸于其中,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中,其知识以及对于知识的认知等方面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比如,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课中,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如下一些步骤:(1)比一比。
让学生在多媒体给出的多种图案中,区分出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封闭图形,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2)画一画。
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图形,体会一下周长的含意。
(3)评一评。
让学生指出自己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其获得强烈的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概念。
(4)走一走。
在讲台上放置一个轮胎,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体验一下周长。
这样几个环节,不仅让学生亲身感知了周长,还激发了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建立了感性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概念,体会了周长的意义,很好地体现了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此后,我又让学生找了找生活中圆形事例,留给学生时间去找一找实物,充分了解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小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整个课堂氛围特别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小学生在探索挑战中“体悟”数学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得以进行的。
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数学2008学年勒流中心小学邵蔼玲“快乐体悟学习策略”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地中快乐地学习数学、快乐地体悟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课堂上营造贴近学生课堂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快乐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图片,如河面上的桥做成三角形形状,铁闸,铁栏等,利用电脑播放给同学们看,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我利用硬纸皮制作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上讲台亲手拉一拉两个图形,结果发平行四边形两个对角一拉,它的形状和大小都变了,而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从而我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通过这样结合生活情境来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能使学生通过从生活当中熟悉的情境,轻松快乐地感知数学知识。
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快乐尝试。
“把问题情景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教学新知识时,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特别、新奇,让学生快乐地尝试解决。
在教学《邮票的张数》时,学生知道了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和是180张这个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先设一个未知数为x ,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你们认为怎么列出方程呢?学生想了想,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很快就列出了方程:x+3x=180,但是学生对解这个方程有很大困难,有的学生认为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x ,变为3x=180-x,这个方程变得更加麻烦了,等式两边都有未知数了,还是解不了,同学们愁眉苦脸,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先从等式左边入手,可不可以将x+3x 简化,然后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苹果加上三个苹果是多少?学生很快就答出:四个苹果,那么一个x加上3个x是几个x呢?这个时候,学生豁然开朗,拿起笔在练习本上计算起来,不一会功夫,就有很多学生举手了,他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浅谈数学教学中“体悟学习”理念及实施策略作者:卞希莲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10期摘要:体悟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自主感悟知识的学习策略。
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营造的、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体悟学习”;主体性行为;实施策略最近学到这样一种观点:学习者有两大认识境界,一是理性的逻辑,一是感性的觉悟。
所谓“体悟”学习,实际上是强调了后一种境界,即非理性的觉悟。
对此我深有感触,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1.“体悟学习”是实现知识智能化的一种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要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学生的认知要从结构向智能转化。
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
而“体悟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和分析等活动,实现知识智能化的一种学习方式。
“悟”是一种智慧升华,“悟”是一种哲学境界。
我们的不少教师,津津乐道于思维层次较低的识记、演算、分析、推理,而对思维层次较高的带有跃进性的联想、想象、感悟、创造,缺少足够的关注。
评价一堂课,如果在师生密切配合下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便认定是一堂好课;如果师生各抒己见,不能默契配合,就认定是一堂失败的课。
这种认定能说全错,但至少是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的。
因为“悟”的境界的造就是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创造灵感的萌动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
2.“体悟学习”中的“悟”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而不是被动性行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个主体常常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教师给的。
许多教师喜欢用许多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于是,各种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多数成了教师的表演,或者成了教师导演下的学生活动。
于是一个个本来希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反而成为陷学生于被动之中的绳索了。
GVANGJSIH GYAUYUZ理科园地·【摘要】本文以《直线、射线、线段》教学为例,提出从不同节点进行渗透设计,以启动学生思悟动机的教学建议,认为应在预习阶段、导学阶段、突破阶段和训练阶段做好应对设计,以提升教学适配性,促使学生在学用结合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直线、射线、线段》思悟动机【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35-02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初步学习线段、射线、直线,他们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多的旧知铺垫,教师在执教时要有渗透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看中思、在做中悟。
如何让学生形成思悟意识,这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预习阶段、导学阶段、突破阶段、训练阶段,都是思悟渗透的良机,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以便顺利启动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亮点。
一、预习渗透,确立学习启动点在预习阶段开展思悟渗透,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适时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的学习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确立学习的启动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教师从预习环节开始体悟渗透,先拿出一些铅笔,然后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些铅笔长短不一,很像我们要学习的线段,通过目测观察,这些铅笔哪一根最长?”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体验,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和梳理,归纳总结出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学生很快就找到最长的铅笔,并进行对接性阅读,将教材中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进行重点阅读。
在反馈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展示观察所得。
学生将观察对比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对接解读:线段有两个端点,固定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
这样,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开展教学,在预习环节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利用几支铅笔建立直观学习情境,学生的观察非常直接,然后利用目测比较,进而对线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作者: 樊朝霞[1]
作者机构: [1]江苏省如皋泗阳北京路实验学校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77-7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89期
主题词: 接地气;激情;思悟;数学课堂
摘要:面对当下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儿童,如何给他们一个心向往之的别样数学课堂?笔者的探索与实践如下。
1.给学生一个接地气的数学课堂。
作为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应用型学科,数学天生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与未知数学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不断领略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美景,从而实现生活逻辑、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
数学教师感悟随笔数学教师感悟随笔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学的魅力与意义。
课堂上,看到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充满热情地探究数学世界,解决各种难题,我倍感欣慰。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地体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一、教学是互相成长的过程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单是学生在学习,而我也在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常常需要我不断地深入学习、努力钻研,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而在和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也常常受到他们的启发,从而增长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
因此,我深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过程是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数学学科最重要的不是考试成绩,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强调的是过程的重要性。
尽管学生的答案有时不是很准确,但是只要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掌握了一些技巧,就算达不到完美的成果,也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而且,过程中的自学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耐心是教师的必修课教育教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师必须保持强烈的耐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习惯,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不断地尝试和探究,要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尝试。
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耐心和耐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四、感性诠释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的艺术。
在我的教学方法上,我经常避免采用枯燥抽象的公式和符号讲解,而是通过感性的解释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诠释知识。
例如,在讲解圆周率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圆桌面积、设计花坛等,来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作用。
这种生动的解释方式,能够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到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不仅让我和学生共同成长,更是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自我成长和努力,才能将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数学
【摘要】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转变为关注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精力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教学知识及其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体悟教学迁移同化反思总结师生评价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为此数学教学既要注重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过程。
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学生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的个性,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体悟”教学。
一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体悟”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本人以往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
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
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深究,在反思总结中“体悟”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
因此,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
通过反思,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
以教学中,当学生暴露口算除法有多种想法时,教师创造性地提供了一个变式,让学生深究,从而强化对口算方法和转化思维认识,又加入了优化的策略思想。
这样的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三实践探索,在操作情境中“体悟”学习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
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
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本人作了以下设计。
第一,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理解周长。
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
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
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
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第二,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了解周长。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了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面对新的问题,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不同的学生也能依靠各自的知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与体验。
四营造氛围,在师生评价中体悟学习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朱熹不是说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无异人也”。
本人在教学中很注重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评价。
对于一些后进生实行“暂不答分”,“舍得送分”,对于一些特优生的
表现,实行“突破满分”。
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师生的鼓励声中,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去攀登知识的高峰。
课堂上师生自发的热烈鼓掌,既是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
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