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能合作助强_中国制造_李洁
- 格式:pdf
- 大小:30.86 KB
- 文档页数:1
宁波精达召开“生产制造质量回顾及品质提升”沟通会
无
【期刊名称】《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年(卷),期】2024(59)1
【摘要】“产品品质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
精细的工艺生产流程,加上严格的生产管理标准,才能保障每台出厂设备符合内控标准。
”2024年2月23日,宁波精达品管部联合、零部件、换热器、微通道、压力机事业部以及工程技术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召开2024年度“生产制造质量回顾及品质提升”沟通会。
宁波精达总经理李永坚做了重要发言,他要求充分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他说,宁波精达一定要把高质量的这张牌打好,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的品牌。
让每台从精达出厂的装备能给客户留下一个高品质,强品牌的好印象。
【总页数】1页(P112-112)
【作者】无
【作者单位】宁波精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应用Q-DAS CAMERA(R) Concept提升企业精益生产水平基于工业产品质量数据的绩效评价系统开发与运用
2.基于工业产品质量数据的绩效评价系统开发与运用应用Q-DASCAMERA(R)Concept提升企业精益生产水平
3.田世宏与国家认监
委相关负责人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情况健全质量认证体系提升中国制造品质4.提升饮用水品质向健康生活致“净”——饮用水处理装置产品质量提升会暨首批通过QB/T4143、QB/T4144产品发布会召开5.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宁波)宁波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技术部研究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能经济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于晓飞 梁 靓 车玲洁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要:研究德国“工业4.0”,能够从智能化、信息化角度分析全球制造业的新动向,也对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课题结合全球制造业发展动向、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导向,提出:(1)把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优势结合起来,强强联合走向第三国;(2)把美国制造业回归与德国工业4.0结合起来,权衡利弊,形成中国特色的工业4.0;(3)在制造业强国建设上,要注意中国与德国、美国的制造业优势差别,加快实施中国版工业4.0。
关键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295-02一、德国“工业4.0”的出台背景在全球,德国是制造业最出色的国家之一,竞争力非常强,特别是装备制造行业,全球领先。
2006年德国发布《德国高技术战略》,目标是通过创新,克服其成本劣势,使德国保持全球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2013年,在《德国高技术战略》与《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的基础之上,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10年德国又提出《创意·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目的是根据国家重大任务制定研究和创新政策,有针对性地激发科研与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为德国和全球面对的重大挑战找到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2013年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布了专门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
该战略已经得到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
二、工业4.0是什么?“工业4.0”是什么?德国“工业4.0”战略希望能够将信息物理系统和信息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帮助制造业更好的转型,转向智能化方面。
“工业4.0”是互联,西门子、博世和蒂森克虏伯的专家提到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希望能够连接设备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
“—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选择作者:玄欣田来源:《对外经贸实务》 2017年第11期“一带一路”战略关注于亚欧非的互联互通,其所倡导的合作方式并非中国单方盈利,而是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国际产能合作方式的选择,既是本国利益和他国福利的同时改善,也决定了国际产能合作可以实现的战略纵深。
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国际产能合作路径的构建应着重关注传统优势产能弱化态势的改善与新兴发展方式的构建,以及以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为发展引擎的新兴产业优势的高效培育。
在客观分析当下我国国际产能合作态势的基础上,探析其表现出的主要矛盾,进而客观、科学选择未来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新特征(一)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了中外新兴产业的开发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既有以轻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有以水泥等为代表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还有在高铁、电力、大型通信网络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和多晶硅、光伏、风能和核电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截止2016年底,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0多份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制度化运作,与36个国家建成了77个合作区。
201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01.1亿美元,流向制造业的投资3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16.7%。
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178.6亿美元,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57.5%,占同期总投资额的10.5%,有效推动了我国国际产能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新兴产业的开发。
比如,雅万高铁是中国从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到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全方位“走出去”的首个项目;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瓜达尔港建设、中英核电项目、中越光伏项目、中俄原油管道复线工程、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设,以及南方电网在老挝的高压电网建设中,都直接应用了自主技术与管理标准,促进了加工制造和技术研发等领域跨国直接投资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国内相关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带动了中国铁路、电力等优势行业的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带动了相关国家的新兴产业发展。
2015年第10期继“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倡议之后,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我国又提出了国际产能合作这一战略性新建议。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阐述了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促进当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和构建共赢互利世界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主要目标,在专项财税支持政策、融资支持、中介机构、政府服务等方面都有突破。
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推进装备和产能国际合作。
9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我国产能合作的新愿景”分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将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是“合作”,不仅仅是指产业和能力的输出,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发挥相关国家的比较优势,将产业整体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去,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能力。
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可以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3个相互关联的维度进行解读。
首先,是企业层面。
企业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微观主体和市场执行者。
这里的企业,既包括大型企业(含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又包括中小企业(多数是非公企业)。
强调根据市场规律和国际竞争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由企业自主决策。
其次,是产业层面。
在产业层面,强调根据产品的劳动分工程度和技术复杂度,不同国家在某个产业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或者产品内分工合作的过程。
再次,是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看,国际产能合作通常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国际分工模式(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流动等),具有跨越国家地理边界、包含产品分工合作、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跨国合作模式。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际产能合作还应包括合作方在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等领域的跨国合作,其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某个行业的国际规划话语权等软实力。
国际产能合作是基于市场交易的原则;但我国倡议的国际产能合作还具有“我国特色”和我国传统价值观,例如“义利并举”、“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等特色。
人民日报/2015年/8月/17日/第023版国际扩大利益汇合点开创合作新模式——国际产能合作系列报道之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产能合作试点,打响了产能合作“头一炮”。
中央与地方政府牵头,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形成合力,不断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积极主动开展产能合作顾大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资司司长):为落实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与哈开展产能合作试点,打响了产能合作“头一炮”。
目前中哈已举行了5次对话,签署了备忘录,形成了早期收获项目清单,包含48个项目,金额达303亿美元,签署28项合作文件,协议总金额超过230亿美元。
中哈产能合作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具有开创性意义,成功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双边产能合作样板。
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牵头对外开展产能合作的国家已达12个。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形成合力,国家发改委于7月6日与河北省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首个产能合作委省协同机制,将河北省作为产能合作示范省,在建设多双边合作机制、制定产能合作规划、争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设立产能合作基金等方面对河北省予以支持。
河北省将结合钢铁、水泥、玻璃、光伏等重点领域和亚洲周边国家、非洲及中东欧国家等重点区域,制定扶持激励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建立动态更新的重点项目库,积极推动产能合作。
双方确定,河北省企业在南非、塞尔维亚等国家钢铁、水泥、光伏、玻璃等领域的13个项目,将作为首批产能合作重点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协调推动。
全国各地就务实推进产能合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除河北省外,辽宁省提出了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及项目清单,着力推进重大合作项目。
各省也在加强对外合作机制建设,如黑龙江省发挥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犹太州等地方政府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的作用,协调推进产能合作重大事项;山东省借助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中韩自贸区等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对日韩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跨越。
/要充分了解国际产能需求,加快推进有实力、有意愿、有技术的浙江企业“走出去”;明确本地高端制造业需求,促进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全球领军企业“引进来”精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需求拓展国际产能合作新空间□潘晓霞车玲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开放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浙江必须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精准对接国际需求,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资源全球化配置,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争当开放型经济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浙江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现状在新形势下,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美国、瑞典、德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成为浙江对外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目的地,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境外投资项目逐渐增加,在全球投资布局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跨国经营程度大幅提升。
传统制造业成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领域。
“十二五”以来,钢铁、建材、石化、轻纺、水泥、有色等行业成为浙江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
在钢铁领域,结合国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青山钢铁等企业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设炼铁、炼钢、钢材等生产基地。
在建材领域,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态势,红狮控股、锦江集团、巨石集团等企业开展成套技术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向世界,在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尼、尼泊尔、老挝、埃及、越南等国家建设一批水泥生产加工、玻璃纤维等建材生产基地,在贝宁、阿联酋等国家建设一批境外营销基地。
在石化领域,依托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宁波石化产业基地、中国(嘉兴)新材料化工园区,浙江恒逸、龙盛集团、传化股份等在文莱、荷兰、美国等国家建设了一批生产基地。
南京玻纤院成立博士后工作站
佚名
【期刊名称】《玻璃纤维》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9月8日上午,江苏省专家管理处领导、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领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领导、南京玻纤院领导及相关人员在我院工大礼堂中举行了博士后工作站揭牌仪式.
【总页数】1页(P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22
【相关文献】
1.南京玻纤院科技信息中心成功在宁举办玻纤制品技术培训班 [J],
2.协同创新行稳致远开创南京玻纤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访江苏省建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董事长赵谦 [J], 郝然; 闵茜
3.以创新文化引领以图强精神聚力——2018全国企业文化(中国建材集团南京玻纤院)现场会在南京召开 [J], 陈瀚舟[1]
4.南京玻纤院牵头制定的2项真空绝热板国家标准批准发布 [J], 贺林竞
5.南京玻纤院与韩国海圆MSC株式会社签署“电熔法矿物棉纤维”二期EPC项目[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质量强国是兴国之道,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
《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推进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
质量已然成为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这种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
《优质制造》一书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完成的。
全书剖析了我国制造质量所面临的问题,阐述质量为先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之举;通过质量变革的历程分析以及借鉴发达国家质量管控经验,给出了对我国质量发展与提升的启示;围绕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与示范案例,分析了其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全球经济环境下品牌的制胜效应,促进全社会对质量品牌的关注和认同。
书中还归纳整理了9家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的质量特色,这些获奖组织的做法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质量管理的最高成就,对全社会学习、交流、传播质量先进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优质制造的内涵特征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和目标的指导思想中提出5个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质量为先”是通过“向质量进军”迈向“中国制造”强国的第一步。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挡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
既要有“从无到有”的产品创新,同时也要有“优质产品”攀登“世界级品牌”的精益求精。
“优质制造”成为升级的重要标志之一。
优质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综合应用质量基础设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共性关键技术,融合客户精准需求分析、先进基础工艺、基于统计的过程监控、健康维护等面向设计、生产和服务的优质技术,考虑互联网+、服务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影响,以全面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和质量效益提升为宗旨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人民日报/2015年/8月/17日/第023版国际创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处长刘武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质增效升级任务艰巨,需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决定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2012至2014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速3.4%,明显低于危机前5%以上的增速,今年一季度仍未有明显起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提出,世界经济要避免陷入长期低迷的“新平庸”,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
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一些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这对于防止经济衰退是必要的。
但要使世界经济强劲复苏,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同时做文章,必须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内推进结构性改革,对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各国应继续发扬同舟共济精神,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开创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
国际产能合作,即产业与投资合作,就是在一国发展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引入别国有竞争力的装备和生产线、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共建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提升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的需求强劲,一些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化比较严重,需要通过改善设施来拉动投资、促进增长。
哈萨克斯坦拟投资90亿美元实施“光明之路”计划,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巴西政府已启动总额650亿美元新一轮物流投资计划(PIL),正大力兴建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
欧盟推出了投资总量为3150亿欧元的“容克计划”,支持交通和能源网络等建设。
目前,中欧已就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成共识。
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2024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文(精选17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2024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范文(精选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1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
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 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
“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
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
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际能源合作走出平稳发展之路——专访国勘公司副董事长、
党委书记郭月良
李诗晓
【期刊名称】《中国石化》
【年(卷),期】2022()10
【摘要】“中国石化负责任国际化大公司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本刊记者:作为集团
公司唯一从事境外上游油气资产投资与经营的公司,十年来,国勘公司在摸着石头过河、有效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李诗晓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海外管理者要有“软实力”——专访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詹麒
2.我们非常重视审计——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军专访
3.
赖国香:搭一个“缤纷石界”的国际舞台约一场“石情画意”的行业大秀——厦门
国际石材展20周年前夕,专访厦门国际石材展主承办单位厦门会展金泓信展览有限公司创始人、副董事长赖国香4.“西飞国际将成为大型客机的主要制造商”——
专访中国一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
造股份公司总经理孟祥凯5.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加快推进铁法
能源公司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荣德在铁法能源公司科技工作暨第六届职工技能大赛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9月28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制造业执行的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碳排放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限制和减少碳排放。
其中之一就是制定并执行适用于中国制造业的碳排放标准。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解释和说明中国制造业执行的碳排放标准,并对其概述进行全面地讨论。
文章将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标准概述、实施碳排放标准的效果与影响分析。
首先,在“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部分,我们将介绍什么是碳排放标准及其在中国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还将探讨执行这些标准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接下来,在“中国制造业碳排放标准概述”部分,我们将详细描述这些标准是如何被制定和修订的,并简要介绍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我们还将说明哪些制造业领域适用这些标准,并介绍执法机构的角色。
最后,在“实施碳排放标准的效果与影响分析”部分,我们将评估执行碳排放标准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标准在国际合作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的作用评估。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制造业执行碳排放标准的全面解释和说明,并概述相关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主题,我们将能够了解中国制造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采取的行动以及取得的成果。
文章也旨在引起读者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并为未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2. 碳排放标准解释说明2.1 什么是碳排放标准碳排放标准是指政府为控制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制定的法规或指导性文件。
该标准规定了不同行业和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能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达到国家或地区设定的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目标。
碳排放标准通常包括企业总体碳排放限额、单位产值或产品能源强度的限制要求等内容,旨在通过限制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促使企业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之路作者:暂无来源:《时代汽车》 2015年第11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制造业做大做强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满怀实业兴国梦想,探寻工业强国之路。
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中国制造起步于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从小到大,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现代化工业国、再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作为未来10 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 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瞄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增强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敏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变化,生动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具有强大的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只有发展起来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
近现代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
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均基于规模雄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强大制造业。
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穷与落后,实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甚至超越,也是通过推动工业化、发展制造业来实现的。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
鉴此,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和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新兴经济体不甘落后,希望借助更有利的比较优势,编织制造大国梦想。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双向挤压”的挑战中杀出一条血路,化挑战为机遇,强筋固本、夯实根基。
共生理论视角下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探析与机制构建*——以中哈产能合作为例张洪梁松*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利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研究”(项目编号:15CGJ019)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生理论视角下山东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研究”(项目编号:J15WG22)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国际产能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本文尝试性地将共生理论引入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中,以中哈产能合作为例,通过分析发现中哈产能合作在组织模式上具有连续性,在行为模式上呈现由非对称性向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结合中哈产能合作共生关系的现状,提出了优化国际产能合作共生模式的目标和机制,以期为我国产能合作的长期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产能合作共生理论共生模式一、引言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依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开始由全球商品供应者向资本供应者转变。
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升级版,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将富余的优质产能向国外转移,既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优化升级,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对先进装备与工业生产线的需求,还可以为实施“再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提供经济增长动力。
这一概念源自于2014年底中哈两国达成的产能合作共识,2015年两国进一步开展实质性合作,先后签署了资金总额236亿美元的产能合作文件,以及《关于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框架协议》,并初步选定了第二批42项合作项目。
以中哈产能合作为先导,短短一年时间内我国主导参与的国际产能合作遍地开花,已与亚、非、欧、拉美等地区的十多个合作意愿强烈、合作基础较好的国家达成合作意向或开展合作试点。
目前,国际产能合作在业界和新闻界受到广泛关注,而学术界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和探讨几乎是空白。
第16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讲产业转移与国际合作一、选择题(2024·山东日照模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规定,将在2025年底前适时启动海南全岛封关运作,这是全面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的标志。
“一线放开”就是海南和国际的联系实行进口货物零关税;“二线管住”,就是从自贸港进入境内其他区域要按照海关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全岛封关运作后,自贸港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目前,每人每年离岛免税购物额度为10万元,不限次数;允许开展离岛的贸易及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联系,用“海南+N”的思维方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
据此完成1~2题。
1.实施离岛免税政策有利于海南( A )A.扩大旅游消费量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强化种业基地建设2.推进海南自贸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 C )A.发挥资源优势,承接各类产业转移B.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城市趋同发展C.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促进协同发展D.开展良性竞争,提升区域综合实力[解析]第1题,离岛免税有利于培育海南省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海南省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A正确;离岛免税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错误;离岛免税不能提高环境承载力,C错误;离岛免税不是农业,故不能强化种植业基地建设,D错误。
故选A。
第2题,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承接其产业转移,A错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是为了协同发展,不是趋同发展,B错误;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利于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同发展,C正确;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不是为了良性竞争,D错误。
故选C。
(2024·浙江模拟)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数值越大则差异越大。
黄河流域的区域经济差异分为上中下游间的差异和上游内、中游内、下游内的差异两部分。
下图示意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间和上中下游内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
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5月/21日/第A04版国际“3乘3”模式亮相李克强再推国际产能合作记者王子约以“超级高铁推销员”的新名片为代表,推进中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已经成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外交“必备菜”。
近日,正在拉美访问的李克强多次阐述中国产能合作的理念。
当地时间19日中午,李克强在巴西利亚与巴西总统罗塞夫共同出席中巴工商界峰会时提出中拉产能合作的“3乘3”新模式,以产能合作为突破口,推动中拉合作转型升级,打造中拉合作升级版。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昨日表示,此前已经为李总理出访提前到拉美“站台”。
下一步将与拉美国家在钢铁、机械、轻工纺织、建材等行业加大合作力度,具体的项目正与拉美主要国家商议当中,将会落实一批产能合作重点项目。
有接近高层的官方研究人士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经济发展的增速换挡时期,中国的生产力的动力内核和发展模式都要作出改变,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有助于带动合作国家的产业和基建发展,是一个多边共赢的战略。
“3乘3”模式出炉李克强19日在巴西利亚出席中巴工商界峰会并致辞时说,拉美地区是全球繁荣增长的新兴力量,此访着眼全球合作,旨在巩固中拉传统友好,深化务实合作,以国际产能合作为突破口,推动中拉合作转型升级。
李克强强调,中方愿与拉方探讨中拉产能合作“3乘3”新模式:一是契合拉美国家需求,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南美大陆互联互通;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的合作方式;三是围绕中拉合作项目,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所长吴洪英认为,总理提出“3乘3”模式,而非“3+3+3”模式,可以看出实现的将不是简单的相加式增长,而是乘级式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和拉美产能合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路径,将促进中拉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给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国际商报/2015年/6月/10日/第A02版
观察
国际产能合作助强“中国制造”
李洁
在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出访拉美四国的行程中,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无疑是最大亮点。
中国与四国分别达成了产能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包括“两洋铁路”“两洋隧道”在内的重大项目合作,共签署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文件70余项。
“拉美国家愿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与中方携手拓展基础设施、工业等领域产能合作,推动拉美地区经济和出口结构多元化,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地区整体发展繁荣。
”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巴尔塞纳这样说。
西班牙《国家报》评论说:“拉美地区不再仅仅视中国为贸易伙伴,而是将中国视为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
中国发展机遇是什么?推动力来自哪里?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从一个关键角度给出了答案。
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旨在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聚焦制造业,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等。
尽管提法不一,但这些国家大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及规划。
“中国希望借助本次出台的长期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制造业升级,像发达国家一样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日本经济新闻》这样评价,“中国将举全国之力强化研发,打造制造强国。
”
衡量制造业强国的标准包括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和持续的发展能力,其核心是创新。
创新,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经济系教授刘芍佳将其表述为“原创力”。
刘芍佳说,要成为强国,就需要强大的制造业,就要有制造业的规模、基础和原创力。
他认为,中国制造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规模和体系,现在缺乏的是原创力,一旦原创力能够发展,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就会处于成熟的阶段。
今后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在于智能制造。
工信部正参与国家组织的关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预计花三年时间,选择重点领域,选择一些地区、行业做试点和示范探索,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未来十年左右是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的时期,人类社会将基本进入智能制造时代。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现在是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开始,现在布局是为了未来十年的竞争,中国有后发优势,要把握机遇,赢得未来。
“中国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将是智能制造的最大市场。
”他对中国智能制造的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从提供廉价产品、为他人做嫁衣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转变。
在国际产业合作中,一些中国企业已有能力成为总包商,中国为世界制造的同时,世界也开始为中国制造。
俄罗斯《独立报》注意到这一趋势,该报日前刊文说,中国正从出口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过渡到内需主导的经济模式。
“出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考量,中国正通过加大对商品生产的海外投资,使外国厂商‘为中国制造’。
这种变化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开辟新模式。
”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