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烧成制度及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13.51 KB
- 文档页数:1
陶瓷窑炉分类
按工作方式分类(1)间歇窑(2)连续窑
按热源分类:(1)火焰窑——常用于普通陶瓷工业
(2)电热窑——常用于电子陶瓷或特种陶瓷工业
烧成过程是若干过程的综合,包括下面五个过程:
(1)物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2)物料的运动过程(3)气体流动过程(4)燃料燃烧过程(5)传热过程
陶瓷的烧成制度须满足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1、各阶段应有一定的升温或降温速度,不得超过,以免坯体内外温差过大而形成破坏应力,同时还应考虑到该阶段中所进行的物理化学变化所需要的时间。
2、在适宜的烧成温度下应有一定的保温时间,以使坯体内外温度趋于一致,保证坯体内外充分烧结和釉面成熟平整。
3、在某些阶段应保持一定的气氛,以保证坯体中某些物理化学过程的进行。
烧成制度:1温度制度2气氛制度3压力制度4温度制度:
①温度制度::将窑炉内制品温度随时间(或位置)变化的规律在直角坐标系上绘成曲线称烧成曲线。
(温度为制品的表面温度)常用窑温来代替此温度。
②气氛制度:窑炉内制品周围气体性质随时间(或位置)
变化的规律。
③压力制度:窑内气体压力随时间(或位置)变化的规律
耐火材料的主要性能:
A、耐火度
定义:耐火材料抵抗高温而不变形的性能叫耐火度。
B、荷重软化温度(荷重软化点)
定义:荷重软化温度就是耐火材料在一定压力下发生一定变形和坍塌时的温度。
C、热稳定性
定义:耐火材料抵抗温度急剧变化而不破裂或剥落的能力称热稳定性或称耐急冷急热性。
D、抗化学腐蚀性
耐火材料在高温下抵抗炉渣侵蚀的能力
E、高温体积稳定性(残余收缩或膨胀、重烧收缩或膨胀)
指材料在高温下长期使用时,体积发生不可逆变化(收缩或膨胀)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