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93.04 KB
- 文档页数:3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高职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根据多年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实践为主线,集教、学、做于一体,使学习和实践直接对接,实现了教学与工作岗位间的“无缝连接”。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一两门课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有很多,但如何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贯穿到整个专业,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是专业建设待研究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确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需求分析的重点,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本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企业的市场调研、顶岗实习学生反馈意见及毕业生回访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如图1所示。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在总结归纳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召开由企业专家、行业领导、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专业老师和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建网、管网和用网”,提炼“建网、管网和用网”的典型工作任务,探索该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形成相应的学习领域,从而得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跟踪,找到与企业需要存在的偏差,进一步修正课程体系。
(三)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确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描述的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
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子商务基础参考学时:120课时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一、前言电子商务专业是在网络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兴起的一个现代商务专业。
为使其专业培养目标尽量定位准确,我校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职业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该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把《电子商务》专业办出特色,以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本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模式、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
同时,只有在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等其它课程的基本内容。
学习电子商务基础,其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上,为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基本理念1、电子商务基础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商务知识与技能运用水平,学生应能将电子商务原理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商务和企业领域;在实际能力方面,通过操作练习和实例解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商务实践,不宜刻意追求电子商务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课程应贴近实际需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的实战练习,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知识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3、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授课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时:38(总学时)=10(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28(实验课教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2(总学分)开课学期:第2学期修订日期:2020年1月第一部分前言制订本课程标准主要是在课程定位、课程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推动《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建设工作,促进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1、课程定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在详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应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置的,该课程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进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本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1.维护典型终端应用;2.规划网络的前期准备,包括:拓扑结构、掩码计算与划分、双绞线线缆制作与测试、无线网络环境规划3.实施网络设备升级配置;4.搭建分公司网络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网络系统建设、管理与维护的基本技能。
2、课程基本理念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
将课程知识按企业的实际应用进行整合,按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设计。
它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不仅强调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自身应该具备的技能,还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要求。
因而,该课程的设计应兼顾企业实际岗位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已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该课程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面向IT领域,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局域网组建、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配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局域网组建以及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网页设计技术、网络集成实训、网络系统管理等课程的开设打下坚实基础。
《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Web前端开发技术》本课程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设计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模式,通过多个项目的练习操作,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强化,项目体现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VUE的知识体系,模板语法、组件、过渡动画、生命周期等基础内容。
掌握VUE基本概念、VUE实例、VUE模板语法、VUE生命周期、VUE组件及组件间通信、VUE过渡与动画;掌握VUE-CLI脚手架、脚手架配置、APP路由、单页面APP创建、APP组件开发、VUE-CLI组件间传参、VUE-CLI插槽、组件切换过渡动画、编译打包处理。
培养学生web前端开发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精益求精、创新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学习动态网站开发相关课程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
通过项目的实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
1.知识目标(1)理解Vue编程理念与直接操作Dom的差异(2)Vue常用的基础语法(3)理解MVVM设计模式(4)掌握Vue的组件和实例(5)掌握前端组件化,全局样式与局部样式(6)掌握父子组件传值与组件参数校验(7)熟悉Vue 中的动画特效(8)理解Vue中的CSS动画原理2.能力目标(1)具备Vue常用的基础语法应用能力(2)具备使用Vue编写TodoList功能的能力(3)具备插槽的使用,动态组件的应用能力(4)具备Vue-cli脚手架工具的使用的能力(5)具备组件化思维修改TodoList的能力(6)具备Vue中使用animate.css库的能力(7)具备Vue中同时使用过渡与动画效果能力(8)具备Vue中使用Velocity.js库的能力(9)具备Vue中动画的封装能力3.素质目标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成绩评价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浅谈能力本位项目式教学法在高职动态网站开发教学中的实践张容(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日渐重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改变,由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理论够用”,由狭义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转化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动态网站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在实际的高职教学中使用了能力本位项目式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能力本位;项目式教学法;动态网站开发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新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原有的职业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员不能适应当前形式下对于人才的要求。
因此,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在我们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被确立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①随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日渐重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改变,由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理论够用”,由狭义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转化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使得教学方法的运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动态网站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结合紧密,因此非常适用于项目式教学法。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最终能够独立的完成中小规模的动态网站及Web应用程序的开发,同时具有参与大型项目的开发的能力。
二、具体的实践尝试动态网站开发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开发Web应用程序的能力,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开发语言和数据库两部分内容。
结合动态网站开发的现状和发展,开发语言和数据库我们选择了ASP和SQL serv er。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静态网站开发、数据库知识、平面设计、VB和C#程序语言设计等相关课程。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韩建华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12期摘要: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实用为核心,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需求,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强调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组合而成,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体系;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职业定向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给广大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带来了许多的难题,而我们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不爱听、不爱学,激发不了兴趣,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大家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采用了“模块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旨在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目前国内大部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并应用。
模块化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实用性、高效性的优势,更加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已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之一。
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方法。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其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就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职业、落实岗位。
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课程及其内容,确定相应的专业主干课程,将其中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专业基础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定向模块。
一、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
2013年9月,我们尝试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并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模块的设置问题与模块划分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分析任课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材的处理方法,我们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对学生的动手要求高,主要体现实践性;二是界面化的操作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不高,主要体现互动性;三是文化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而激发不起兴趣,该课程起到了一种调节作用,主要体现趣味性;四是网络资源丰富,有大量的相关的教学资源,易于实现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主要体现新颖性。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构建与实践探索现代计算机行业变化迅速,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因此,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探索就变得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是指创造和推广新想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中,这个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应用创新。
技术创新指的是开发新技术和新方法;而应用创新则是运用现有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建新产品。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必须包含以下方面:1. 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例如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等。
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可以使他们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原理。
2. 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应该包括编程和软件开发,例如开发 Web 应用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并创建自己的应用程序。
3. 研究项目: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研究项目,例如开发新软件、研究新算法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新的想法和方法,并推广他们的研究成果。
1. 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应该相互支持,实践会更好的展示理论的价值。
因此,课程应该注重实践,例如加强编程作业、带领学生参与软件开发项目等。
2. 技术更新:计算机技术更新迅速,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使课程保持最新状态。
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教师可以保持更新和有竞争力的课程。
3. 多学科交叉:计算机科学不仅与数学有关,还与艺术、生物学和物理有关。
因此,应将计算机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结合,以实现多学科交叉。
例如,在机器学习领域,数学和统计学都是必需的背景知识。
总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构建是一个长期而有挑战性的过程。
通过注重实践、更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可以建立一系列有竞争力的课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我院(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原则,结合我院服务面向的实际,按照上述原则,构建了一个公共平台、多个职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步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我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学生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学生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大多数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环境,快则需要4--5个月,慢则需要8--12个月的培养、磨合期,企业也不愿花时间、金钱培养学生。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近几年计算机行业毕业生大幅增加,使得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其次,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使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使专业对口率降低;就业推荐时,用人单位的特殊要求和学生专长错位,使学生就业成功率降低。
2、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是相当多的,每个职业岗位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如此庞大,一个人在三年时间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在智力、爱好、性格上都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爱好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是十分必要的。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我系专业教师大多数都刚从学校里毕业出来,比较年轻,专业教师队伍也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教师大多数都不能做到计算机应用某一个方向的资深行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就无法学深、学精、学透。
4、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实训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
106Internet Application互联网+应用作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同时,通过竞赛的激励和评估,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所谓“证”,则是指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职业院校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注重评价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通过考级制度和证书的方式,可以更客观、有效地反映出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实际效果。
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以证明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同时,证书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依据,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评估和选择人才。
(二)作用“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的。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行业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高职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的。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在此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是关键环节,要将“岗课赛证”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岗课赛证”融通提议最早出现在2021年,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
它是在以往课程证书融合和赛事课程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思路。
这一创新性的举措更加体现了职业院校在授课、人才培养和教学情景选择等多方面的多样化特点。
同时,它在学习评价方面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和趋势。
一、互联网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内涵与作用(一)内涵所谓“岗”,就是指职业岗位资格的条件和基本要求。
它涵盖了具体的职责和要求、知识能力的掌握、相应的经历和经验等方面。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讨计算机网络工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网络安全等知识的专业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将课程按照模块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模块包含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模块化课程体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领域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更快地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引入到课程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
需要明确模块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每个模块应该包含一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模块可以达到一定的能力水平。
需要考虑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计算机网络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同的模块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在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到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学习。
还需要考虑到实践环节的设置。
计算机网络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训练才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时,应该合理设置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建立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
在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模块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实践环节的设置等方面。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专业之一。
在这个行业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探讨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定义和意义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指将课程按照一定的模块划分,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它能够将学科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组织,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中,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专业的发展。
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整合和更新教学资源,推动专业向更加前沿和实用的方向发展。
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时,需要从专业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拓展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1.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模块包括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等。
这些基础知识模块是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石,能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模块设置上,可以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有机化的整合,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能够有条不紊,系统全面地学习这些知识。
2.核心知识3.拓展知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拓展知识模块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这些知识模块属于专业的拓展知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模块设置上,可以将这些拓展知识模块进行针对性地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当地了解专业的前沿知识。
通过以上的构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清晰,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中,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1.课程内容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中,应当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理论知识的讲解应当突出实用性,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