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民法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一、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人格的平等)⏹2、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在具体法律关系中)⏹3、民事主体平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二、自愿原则(意思自治原则)⏹1、当事人意思自治⏹2、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他人不得非法干预。
⏹3、双方和多方的民事行为的内容及形式由当事人自愿协商。
三、公平原则⏹1、民法在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承担上,体现公平原则,兼顾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2、主要作为商品交换关系法律形式的合同关系的要求。
⏹3、法院在处理民事案件时,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按照规定处理就体现了公平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1、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均应诚实、不作假、不欺诈、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2、民事主体应恪守信用、履行义务。
⏹3、法官及仲裁员处理民事案件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护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平衡当事人的利益。
⏹4、在立法上,不仅需要在民事基本法上确立诚实信用为基本原则,而且还应根据需要制定若干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条款。
四、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违反公序良俗的类型:1、危害国家公序。
2、危害家庭关系。
3、违反性道德。
4、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
5、限制经济自由。
6、违反公平竞争。
7、暴力行为等。
五、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形式权利的时候,不得超过正当界限。
第四节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生法律关系的分类:1、人身权法律关系和财产权法律关系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3、单一法律关系和复合法律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权利、义务的享有者、承担者(二)客体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智力成果、人身利益和行为(三)内容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三、民事权利(一)民事权利的概念(二)民事权利的分类1、财产权、人身权2、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支配权——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排他性权利可以直接实现权利,义务人是不特定的,是“绝对权”、“对世权”。
2019年成考专升本民法学重点复习资料(一)一、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二、民法调整的对象包括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
具体表现为:(1)参加财产关系的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2)发生财产关系须遵循自愿原则。
(3)财产关系大都是等价有偿的。
2、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具有如下特点:(1)人身关系主体牌平等地位。
(2)人身关系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为内容。
(3)人身关系与特定主体不可分离。
(4)人身关系在一定情况下与物质利益相联系。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实行民事活动的准则,是制定、解释和适用民法的依据。
(一)平等原则。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平等原则包括下列含义:1、公民的民事权利水平一律平等。
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其民事法律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的权利应获得平等的保护。
(二)自愿原则。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理应遵循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具体表现为:1、法律保护当事人的起初意愿。
2、当事人民事活动的意志自由。
3、当事人意志自由是相对的。
(三)等价有偿原则。
民事活动理应遵循等价有偿原则。
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取得一方财产或劳务时,应按价值向对方支付相对应的代价,以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
等价有偿原则具体表现为:1、当事人在民事权利义务分配上相互对应,一方享有权利,须承担相对应的义务,即取得利益须付出代价。
2、在权利义务的价值会计师上大致相当,不得在经济上显失公平,但当事人有特殊约定的除外,如赠与。
3、当事人共同人事某一民事活动时,各方均应取得相对应的利益,如合伙人共享合伙利益。
4、一方违法行为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应按财产价值予以补偿。
5、值得注意的是,等价有偿仅适用于民法上的财产关系,不适用体现精神利益的人身关系。
(四)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以公平的观点实施民事活动,司法机关应根据公平的观点处理民事纠纷。
民法考试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民事法律事实:是民法的基本概念。
指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它分为两类:事件和人的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
请求权:是民事权利作用的划分之一,是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它的权利人不能对权利客体直接支配,必须通过义务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才能实现其权利。
支配权:是民事权利作用的划分之一,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而具有排他性的权利。
它具有对利益的直接实现性;权利作用上的支配性、排他性和优先效力;对应义务的消极性等特征。
民事行为能力:是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它以自己的意思能力为前提,即判断行为后果的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也就是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作为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
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利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
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地役权:是指不动产权利人为某特定不动产的便利而使用他人不动产,使其付一定负担的物权。
补充责任:是指因同一债务,在应承担清偿责任的主责任人财产不足给付时,由补充责任人基于与主责任人的某种特定法律关系或因为存在某种与债务相关的过错而承担补充清偿的民事责任。
替代责任:指一人依法对其有特定联系的另一人的行为应无条件承担的间接责任,替代责任包括对人的替代责任和对物的替代责任。
备注: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1)权利能力是一种资格,是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民事权利是法律关系的要素,是自然人在具体法律关系实际取得的权利,是自然人权利能力的体现。
民法学讲义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民法的概念1、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性质(1)部门法、实体法(2)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调整社会普通成员之间关系的法律。
在这个法律中,以个人利益为核心,以人的平等和自治为理念,当事人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与私法判然有别的是公法,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体现公共秩序、政治管理的法律,在这个法律中,当事人之间是命令与服从关系,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二、民法的含义1、形式上的民法与实质上的民法形式上:民法典;实质上:各种相关法律2、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1)广义的民法就是指所有的私法规范,包括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亲属关系、知识产权关系以及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2)狭义的民法,仅仅指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通常不包括亲属法、知识产权法和商事法等法律规范。
3、民法典与民法通则(1)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价值判断将各种民事制度规定于一部法律内的法律文件。
在法制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民法典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在我国历史上,清末和民国时期曾制定过民法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86年公布并施行了民法通则三、民法的调整对象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特点:(1)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主体平等并非指当事人在所有情况下地位均为平等,只要当事人在从事法律活动,发生法律关系时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就认为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题例】甲为某市市长,乙为甲的秘书。
某日,甲乙一起外出在商场购物。
乙的钱包丢失,遂向甲借钱1000元用于购物。
问甲乙之间的借钱是否受民法调整?(2)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两种关系。
A、财产所有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B、财产流转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进行交换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民法学--历年考点精粹(一)-第五节、民法的基本原则1、考点:96、民通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原、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而所谓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订约时诚实行事、埠蜜诈,在订约后重信用、自觉履行。
第六节民事法律关系2、考点:抗辩权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民事权利可分成很多种类,以权利的作用为依据,可以将民事权利分成支配权、形成权、请求权和抗辩权四种。
支配权是指可以对标的物进行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形成权是指民事主体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用权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抗辩权是指对抗请求权或者否认对方权利的权利。
3、考点:动产质押权人的权利,并注意法律并没有规定质权人对质物有优先购买权。
《担保法》第6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移交的动产为质物。
4、考点:形成权所谓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如追认权,撤销权、抵销权等。
第二章公民(自然人)第一节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1、考点:公民出生时间的确定民通意见第一条规定:出生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它有关证明认定。
第二节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2、考点: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民通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娩它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注意:“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几个字。
第三节公民的住所3、考点:公民住所的确定民通意见第九条的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
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
民法考试复习资料大全(必过版)《民法学》复习指南绪论一、民法是规范商品经济的基本法1、民法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部门。
民法是一切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最早、最为完备、最为基本的法律。
2、民法的产生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 商品经济是民法产生的前提。
2 民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
3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法内容和变化的决定性影响。
二、国外民法发展的简要回顾1、民法渊源于古罗马法的市民法公元前451—450年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目前发现的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
罗马法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6世纪罗马奴隶制国家全部法律规范的总称。
罗马法最精华的是其私法部分包括市民法和万民法。
市民法是调整罗马市民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律万民法是调整罗马人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相互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律。
市民法于是成了“民法”的语源而万民法成了“国际私法”的语源。
罗马法内容庞杂诸法合体其中最为完备的是罗马私法。
2、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的体系以罗马法《法学阶梯》为基础并开创了实体与程序分别立法的先例。
该法由三编构成共2281条。
第一编人。
具体包括民事权利的享有和丧失住所、结婚离婚、收养、亲权、监护等第二编财产权。
具体包括财产的分类、所有权、用益权、使用权及居住权、地役权等第三编取得财产的方法。
包括继承、赠与、契约式合同之债的一般规定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债务的担保、时效和占有等。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部民法典确立并贯彻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平等自由和契约自由三大原则。
3、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该法以《学说汇纂》为基础分五编共2385条。
第一编总则第二编债的关系法第三编物权法第四编亲属法第五编继承法。
该法在内容和体系上均有创新。
如将总则独立成编在内容上规定了法人制度和法律行为扩大了债的内涵和外延对所有权进行必要限制和干预增设了无过失责任等。
4、《瑞士民法典》和《瑞士联邦债务法》是典型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民法学》复习重点1第一章导论:①民法概念及特征3、②民法调整的对象2、③民法调整的原则7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①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②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③民事法律事实概念、意义及分类第三章公民:一. 民事权利能力(开始、终止,一般民事权利能力、特殊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二. 监护(概念及作用、未成年人的法定和指定设定监护人、精神病人的法定和指定监护人)三.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2年公告半年、4年或意外事故满2年公告1年)四. 公民的特殊类型1)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依法登记vs.承包合同)2) 合伙(①概念及法律特征②合伙协议③入伙及退伙④合伙财产⑤合伙经营⑥合伙债务)第四章法人制度:①法人概念②法人分类③法人设立(设立原则6、成立条件4)④法人变更3情况、终止(绝对、相对终止) ⑤联营第五章民事法律行为一. 民事法律行为概念及特征(合法、以行为人意思表示作为够成要素、能实现行为人所预期的后果)二.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 以所需的意思构成(单方、双方)2) 以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构成(单务、双务)3) 以一方当事人承担义务是否要求对方承担对价(有偿、无偿)(单务可能有偿、双务可能无偿如无偿保管无偿委托)4) 以是否以交付实物为条件(实践性、诺成性)5) 以是否必须采取特定形式(要式、不要式)三.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①明示(口头、书面、其他(视听资料、公证、登记、审核批准))+②默示(受遗赠人2月内没表示的接受的)四. 附条件or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1) 概念:以条件成就与否作为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解除的依据2) 条件特点(意定性、目的性、未来性+或然性+合法性)3) 分类(延缓条件、解除条件、肯定条件、否定条件、始期、终期、确定期限、不确定期限)4) 应当注意: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正当地阻止或促成条件的行为如何处理五.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行为人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形式合法)六. 无效民事行为1) 概念: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而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2) 特征(①本质是违法性②确定无效③自始不发生效力)3) 认定的几种情形-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在合同法中另有定论属可变更可撤销合同A.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B.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合同法规定算效力待定合同、纯利益合同有效)C. 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主观方面:故意、客观方面:实施了欺诈行为、被欺诈方不知而为民事行为、因果关系)D. 因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E. 因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F. 因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而为的民事行为G. 违反法律的、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1) 概念:当事人针对欠缺有效条件而请求法院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的民事行为2) 特征-①变更撤销前是有法律效力的(这不同于无效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②因当事人行使变更权、撤销权而由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其效力3) 三种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A) 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自己过失、错误认识、重大损失、因果关系)(双方撤销权)B) 显示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利用优势、显示公平)(双方撤销权)C) 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受损害方单方撤销权)4) 撤销权(概念:当事人享有的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对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予以变更或撤销的权利、行使人同上、行使时间1年、除斥期间届满则撤销权消灭)。
《民法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2、物权: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的排他性财产权利。
3、诉讼时效:对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人,使其丧失在诉讼中的胜诉权的法律制度。
4、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通过转移所有权或设定他物权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受让他人动产时,纵然转让人无转让权,善意的受让人亦能自取得物之占有之时起,立即取得物的所有权。
5、意思自治原则:要求保障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时的意思自由,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当事人非法干预。
6、支配权:对权利标直接进行排他性支配的权利,其行使不需他人配合,他人不得为同样的支配行为。
7、民事行为能力: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8、法人:指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或目的性财产。
二、不定项选择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6、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这属于( D )。
A.公民、法人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B.诚实信用原则C.公平原则 D.禁止权利滥用原则2、、下列权利中,属于财产权的有( AB )。
A.物权 B.债权 C.亲权 D.荣誉权3、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至少有( B )。
A.一方 B.两方 c. 三方 D.四方4、下列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CD )。
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5、下列客观现象中,属于民事法律事实的事件的有( ABCD )A、试管婴儿的出生B、时间的经过C、人的死亡D、克隆羊的出生6、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 B )A.受孕 B.出生 C成年 D.独立生活7、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失踪期间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 A )。
民法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二、民法的性质:1 民法是私法;2 民法是任意法;3 民法是人法;4 民法是民事财产法。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进行民事活动的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基本行为准则。
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始终。
具体说来,民法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二)自愿原则(三)公平原则(四)等价有偿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六)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
四民法的渊源五我国民法的历史和现状六现代民法的发展(一)概述(二)民法形式的发展(三)民法内容的发展(1)传统民法的基本内容有所动摇。
(2)家庭婚姻关系的法律调整得到改善。
(3)人格权的范围呈日益扩展之势。
(4)知识产权愈来愈来受到保护。
(5)产品责任已发展为独立的侵权责任。
(6)强制性民法规范日渐增多。
(7)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由过错责任向无过错责任转变。
(8)私法与公法的界限已经开始淡化。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公民、法人、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要素: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分类、行使、保护及其和民事义务的关系1、民事权利的概念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它具体包括:(1)权利主体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者实施一定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主体可以请求义务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民事诉讼法》考前辅导资料一、考试复习使用教材1.《民事诉讼法》(第七版),江伟、肖建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考试题型介绍1.单项选择题。
根据所给题目,从所给四个选项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2.名词解释题。
根据所列名词,结合民诉讼法知识,给出准确的定义。
3.案例分析题。
每个案例分析题设有4小问,根据所给案情,结合民诉法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进行回答。
4.论述题。
根据题目,结合民诉法法理进行回答。
本题注意字数要求。
三、考试复习资料民事诉讼法由总论和分论两部分组成。
总论主要涉及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性制度,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诉的制度、主管与管辖制度、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制度、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以及由法院调解、期间、送达、保全、先予执行与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所构成的保障性制度。
分论主要由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构成,其中审判程序又分为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诉讼程序包括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所构成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非讼程序包括特别程序、督促程序与公示催告程序。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概述一、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特征(一)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活动,以及因这些活动而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特点:(1)诉讼标的的特定性;(2)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上对抗的特殊性;(3)当事人处分权利的自由性;(4)解决纠纷的强制性与最终性。
(二)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指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民事诉讼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包括:对事的效力、对人的效力、空间的效力和时间的效力。
三、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基本原则(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2)辩论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3)自愿与合法的调解原则: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民法学》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第一部分考试复习所用教材《民法学》课程考试复习选用教材:魏振瀛著《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五版。
第二部分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归纳同学们,请大家合理利用自己上课所做笔记和考前辅导资料,认真复习。
重视教材中每章的设例问题,重点可以复习课程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的设例问题。
对于考前辅导资料中归纳总结的重点概念和重要知识点要仔细复习,做到了然于胸,考试时胸有成竹,希望大家取得好成绩。
1.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定义:宣告失踪指经厉害关系人的申请,由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公民为失踪人的民事法律制度。
宣告死亡指经厉害关系人的申请,由法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判决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
2. 社团法人与社会团体法人社团法人:指以一定数量的社员为基础成立的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指由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等活动的各类法人。
3. 无权代理与无效代理无权代理:是指在没有代理权的情况下以他人名义实施的民事行为。
无权代理并非代理的种类,而只是徒具代理的表象却因其欠缺代理权而不产生代理效力的行为。
包括三种表现:(1) 未经授权的代理。
(2)代理权消灭后的代理。
(3)超越代理权的代理。
无效代理:是指拥有代理权的代理人违法行使代理权,已经或可能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而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包括自己代理、双方代理、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通谋而为的代理行为。
(1) 代理人有代理权。
(2) 代理人在违反法律有关代理权行使规则、要求的情况下行使代理权。
(3) 已经或可能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4. 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的制度。
除斥期间指法律规定某种民事实体权利存在的期间。
权利人在此期间内不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则在该法定期间届满时导致该民事权利的消灭。
民法学参考资料1、大清民律草案:由清政府修订法律馆主持起草,1911年完成,仿照德国式民法草拟,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
前三编委托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志田钾太郎协助主编,后两编由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
草案曾交资政院审议,但至清朝灭亡也未能公布。
它是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对以后的民法立法有一定影响。
2、《民律草案》和《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北洋政府曾于1915年起草了民律亲属编草案,至1926年完成民律各编的起草,但一直未作为正式的民法典公布。
所谓《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即《大清现行刑律》(见清代法规)中关于民事的规定。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宣告“暂行援用”前清施行之法律,也包括《大清现行刑律》民事部分。
同年4月3日,参议院在《议决暂时适用前清之法律咨请政府查照办理文》中也指出:“嗣后,凡有关民事案件,仍应照前清《现行律》中规定办理。
”所谓民事部分,即指《大清现行刑律》中的“服制”、“户役”、“田宅”、“婚姻”、“钱债”等大部分或一部分,以及户部则例的“户口”、“民人继嗣”,“田赋”中的“开垦”“坍涨拨补”“牧场征租”、“寺院庄田”、“撤佃条款”、“滩地征租”等有关条款,直到1929年国民党政府公布新民法才予以废止。
3、《中华民国民法》1929年1月29日,立法院组成“民法起草委员会”,根据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确定的民法典各编的立法原则,先后完成了民法典各编草案,并经立法院通过。
自1929年5月至1930年12月,由“国民政府”陆续公布施行。
它主要渊源于清末的《大清民律草案》和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民律草案》,同时抄袭了德国、日本、瑞士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及大量条文。
民法典的全部内容都服务于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保障地主、买办和官僚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和对劳动人民的人身奴役关系,保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掠夺特权。
如承认外国法人与中国法人享有同等的权利能力,从而大大加强了外国垄断资本的竞争地位,为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民法学总复习题型: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1.民法:是指所有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既包括以“民法”或“民法典”命名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民法包括:商法、劳动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等。
2.民法的性质: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民法是权利法;民法是私法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我国民法的渊源:(简答)(1)宪法中的民法规范(2)民事法律(3)国家机关对民法规范的解释(4)国务院发布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5)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发布的规章、命令和指示(6)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中的民事规范(7)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8)国家认可的习惯(9)国家政策5.在一般情况下,民法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新公布实施的民事法律只适用于该民事法律生效后所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6. 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7. 意思自治原则:也称私法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定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行为自由,包括按照自己的意志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具体运用需注意)8.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首先是一种法律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次,并非一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都是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分为公法关系与私法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只是其中的私法关系,即由民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9.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内容,指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客体,指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的种类包括:物;行为;如支付财务转移权利提供劳务完成工作以及不作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权利)10.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法学》指导(1)第一部分民事权利、义务与责任德国学者冯·图尔说:“权利是私法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对法律生活多样性的最后抽象。
”权利构建了民法的核心内容,整个民法就是以权利为中心而构建的体系。
学习民法就是学习民事权利体系。
对民事权利分类及其各自特征的掌握是我们学习民法的起点。
与民事权利紧密相列的概念是民事义务、民事责任。
三者的逻辑联系在于:有民事权利,必有相应的民事义务,反之亦然;违反民事义务,必然产生相应的民事责任。
这三个概念及其分类,即是学习民法的基本概念,也是民法的基本常识。
基于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我们先从民事权利及其基本的分类开始讲起一、民事权利及分类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法律赋予主体享有一定的民事权利,实际上是确定人们享有利益和实现某种利益行为的范围或限度。
在法定限度内,权利主体可以依自己的意志享有某种利益,或者依自己的意志去实现某种利益,由此表现出权利的意志因素,反映出权利人的行为自由。
㈠.人身权、财产权与综合性权利这是以权利内容的性质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不具有专属于性;人身权包括人格权与身份权,具有专属性。
所谓综合性权利是指由财产权与人身权结合所产生的一类权利,其内容既包括财产利益也包括人身利益,专属性也不十分强烈。
这类权利有三个:知识产权(具有财产权与人身权双重性质)、继承权(就其内容属财产权,但通常基于身份关系而取得)和社员权(如公司股东的股东权、合作社的社员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中的业主权等)。
㈡.绝对权与相对权这是以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以及权利的特点所作的分类。
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如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
由于绝对权的义务主体不特定,故又称对世权。
相对权是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并只能对抗特定人的权利,最典型者莫过于债权。
由于相对权的义务主体是特定的,故又称对世权。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考前辅导【九】1民事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存有一定时间后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2时效包含三方面的要素和含义:a须有一定的事实状态的存有b须该事实状态持续不间断地存有一定期间 c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即权利取得或消灭3民事时效的性质:a时效为法律事实中的自然形态 b时效具有强行性4民事时效的种类:(时效的构成条件和法律后果)a取得时效是指占有他人的财物的事实状态持续存有一定期间后即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的时效制度。
(我国无)b消灭时效是指因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持续在一定期间后即发生丧失权利的法律后果的时效制度。
(我国诉讼时效)5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于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权,就丧失该请求权的法律制度。
6诉讼时效的特征:a诉讼时效完成仅消灭实体请求权b诉讼时效具有强行性c诉讼时效具有普遍性7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
8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a性质和后果不同 b起算起点不同 c计算方式不同 d法律条文表述不同 e适用条件不同9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a在物权保护上,排除妨碍请求权、停止侵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 b对未经授权经营的国有财产的保护 c对人身权的保护10诉讼时效的种类: a普通诉讼时效又称一般诉讼时效,是指民法上统一规定的适用于法律没有另外特别规定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
b特别诉讼时效又称特殊诉讼时效,是指由民法或者单行法特别规定的仅适用于法律特殊规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
11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有: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申明的c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d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12诉讼时效的效力是指诉讼时效完成即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发生的法律后果。
13诉讼时效的效力的四种学说:a债权消灭说 b抗辩权发生说 c 诉权消灭说 d胜诉权消灭说14我国采取胜诉权消灭说15*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民法学》考前辅导资料
一、考试复习使用教材
1.《民法》(第五版),魏振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民法总则通义》,郭明瑞主编,商务印书馆
二、考试题型介绍
1.单项选择题。
根据所给题目,从所给四个选项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2.简答题。
根据所给题目,结合民法知识,回答问题。
3.案例分析题。
每个案例分析题设有4小问,根据所给案情,结合民法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进行回答。
4.法条分析题。
本题会给出《民法总则》中的一个法条,根据题目,结合民法法理进行回答。
可以参考《民法总则通义》复习本题。
三、考试复习资料
(一)民法概述
本章要求同学们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对民法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民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民法的概念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法的概念可以表述如下: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与财产流转关系
根据财产关系的内容,财产关系可以分为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财产归属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和支配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
(2)民法调整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类。
人格关系使基于人格利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人格利益包括生命、健康、肖像、姓名等方面的利益。
身份关系基于身份利益产生的社会关系,身份利益包括亲属和监护等方面的利益。
3、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私法
(2)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3)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
(二)民法基本原则
原则是指说话或者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者标准,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1、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民事法律规范整体的基本准则;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
2、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指导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突出表现在它的指导性。
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均具有指导意义。
(2)约束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私法都有约束力。
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基本法中的具体规范和单行民事法规,具有约束力,民事法律规范不能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
(3)补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规范中出于知道与统帅的地位,但是,通常在民事法律规范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必须适用具体规定,不能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
3、民法基本原则的分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的规定,结合学理解释,可将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诚实信用原则;(4)禁止权利滥用原则;(5)公平原则;(6)公序良俗原则.
(三)民事法律关系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民法法律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调整社会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关系;狭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形
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狭义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2)民事法律关系使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的意义
首先,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打开民法殿堂的钥匙,通过民事法律规范,使其调整的社会关系形成民事法律关系,民法的功能才能够得到实现,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形式。
其次,民事法律关系是处理民事案件的思维方法,处理民事案件的核心是处理民事法律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负有民事义务和承担民事责任的人。
(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由发生的事物。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通常讲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是维护正常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
4、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事实分为行为与非行为事实,非行为事实在学理上又称为自然事实。
(四)代理
1、代理的概念
代理是指代理人依据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代理含义有二:其一,代理是一种法律关系;其二,代理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其本质属性在于意思表示,代理行为除受代理规范调整之外,还受民事法律行为规范的调整。
2、代理的特征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之内实施代理行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代理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代理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
(五)物权总论
1、物权概念
物权是权利主体直接支配特定财产(主要是有体物,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是权利)的权利,既有人对物直接支配的内容,又具有对抗权利主体以外第三人的效力。
因此,作为一个法律范畴,物权是权利人对特定的五享有直接支配的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物权的法律特征
(1)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
所谓直接支配物,是指物权人可以依自己的一直就标的物直接行使其权利,无需他人的意思或者义务人的行为的介入。
(2)物权是权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权利
物权作为财产权,是一种具有物质内容的、直接体现为财产利益的权利,因此,物权的目的在于享受物之利益。
(3)物权是排他性的权利
物权为权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权利,必然具有排他性。
首先,物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物上权利之行使的干涉,可以对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权是一种对世权。
其次,同一物上不允许有内容不相容的物权并存。
3、物权的优先效力
物权的优先效力,亦称为物权的优先权。
物权互相之间具有优先效力,物权对于债权也具有优先效力。
首先,在同一标的物上,既有物权,又有债权时,物权有优先于债权的效力。
其次,在债权人依破产程序或者强制执行程序行使其债权时,作为在债务人财产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权时,该物权优先于一般的债权人的债权。
4、物权种类
(1)所有权。
这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物的权利,所有权是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权。
(2)用益物权。
这是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收益的权利,包
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等。
(3)担保物权。
这是为了担保债的履行,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的物权,主要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
(4)占有。
这是指对物的控制、占领。
(六)债权总论
1、债的概念
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是债务人。
这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债的关系,可以分为狭义的债的关系和广义的债的关系。
前者是指个别的给付关系,后者是由狭义的关系总和构成。
2、债的性质
(1)债为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债的当事人双方都是特定的人,因为债权具有依附或者归属于某一特定当事人的固有性质,当它归属于某一当事人时,势必使该人特定化。
(2)债为当事人之间的特别结合关系,债权人和债务人集合在一起形成债的关系,或者是基于彼此间的信赖,或者是立法者出于某种社会政策的考虑,(3)债是存续期限的民事法律关系,与所有权具有永久性不同,债的关系自始即以完全满足债权人的给付利益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即归消灭。
3、债的要素
(1)债的主体
债的主体,是指参与债的关系的当事人。
其中,享有债权的主体成为债权人,负有债权的主体成为债务人。
(2)债的内容
债的内容,由债权、债务以及权能、限制或者法律约束等构成,不过债权和债务是主要的。
债权是指债权人得请求债务人为给付的权利,债权是请求权、相对权。
债权具有相容性与平等性。
债务是指债务人依约定或者法定应为给付的义务,其内容包括实施积极的特定行为,也包括不实施特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