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实质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的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正确与错误的不同。从反映论来看,反映的正确与错
误是反映过程所造成的。正常的大脑也可由于物理因素、生理因素、世界观、方法论等而出现错误的反映;病态的大脑产生错误的反映,则是疾病所造成的,是大脑功能或结构的障碍所致。
●从精神病理学角度判断某一种精神活动属于病态或正常范围,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
行对比分析:
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
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精神症状的共同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精神症状的表现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
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第二节常见精神症状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心理方面的表现。
●一、感知觉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
小、重量和气味。
●知觉是一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
1、心理的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3、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范围:
4、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5、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7、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就是指人在每一个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集中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再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8、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答:1、刺激物的新异性会影响不随意注意。所谓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2、刺激物的强度会影响不随意注意。环境中出现的强烈刺激物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会影响不随意注意。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引起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9、注意的特性:
10、感受性: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11、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2、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人的感受性会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的变化现象。它是感觉受刺激时间影响的结果。
1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的
14、对比可以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5、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器官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2、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3、根据知觉印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简述人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
3.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活动会进一步影响到身体机能。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
答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
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
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
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
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
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
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心理,而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人格(personality)(或个性)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三种心理过程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绪情感和意志对人的认识也有重要影响。
二、人格
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
心理现象的实质——概述
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一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不同的解释。
唯心论认为灵魂或精神(心理)是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一种东西,当人睡眠、昏迷或死亡时游离于体外。古代许多作品表达了这种思想。如《白蛇传》中许仙被吓死,灵魂被带到阎王面前,因阳寿未尽,又被放回人间的故事。又如聊斋故事等。
唯物论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认为人的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故汉字中凡是表达心理现象的字都带“心”旁,如思、想、情、意、怒、悲、恐、惊等。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源于西腊文,意为灵魂学。
明代医生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
集”。西方近代唯物主义者(十七、十八世纪)也明确意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的产物,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
第⼆节⼼理的实质
⼀、⼼理是脑的机能
⼼理是脑的机能,脑是⼼理的器官。 1861年,法国医⽣布洛卡解剖了⼀位失语症病⼈的脑,发现他⼤脑⽪层的⼀个区域⾥的神经细胞严重损坏,由此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后称“布洛卡区”)与⼈的语⾔活动有关,以后的⼤量实验论证了⼼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
神经系统是⼼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的⼼理活动,都要通过它的活动来实现。
1.神经元
神经元(⼜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神经元⼀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树突多,短⽽密且有不少分⽀;轴突只有⼀个,形状像车轴,⽐较长,分⽀少。轴突也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合起来则构成神经。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经胞体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出去。
神经元⼀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称传⼊神经元,是专门感受体内外的刺激,并引起⼀定的神经冲动传⼈中枢神经。运动神经元⼜称传出神经元,它能把冲动传⾄与它的神经末梢相联系的肌⾁或腺体,引起运动。联络神经元⼜称中间神经元,位于神经中枢,是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联络者。
2.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级中枢是指⼤脑两半球。左右两半球的机能并不对称,左半球负责⾝体的右边,右半球负责⾝体的左边,两侧半球由胼胝体联合起来。在⼤脑两半⽪层上各有3条主要沟裂,将⼤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在组织有⽬的、有⽅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1、如何理解“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
有一个短期的历史。是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2)科
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早在古希腊时期,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心理学
的思想就早已出现。(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已经脱离哲学母体
而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心理
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大脑的活动特点及规律:
大脑皮层是人体机能活动的高极中枢,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物
质基础。大脑皮层对来自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加以分析和综合,
产生感觉、思维,并建立语言和支配行动,以保证人类对自然和社会
的改造与适应能力。大脑皮层功能活动与人体的生理活动一样都具有
一定的生物规律,大脑皮层生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是:
(1)始动调节:
人们在从事学习、研究等脑力活动时,通常在开始时工作效率较低,经过一个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称之为始动调节,这种始动调节
是因为神经细胞也和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惰性”,需要通过一定
时间来克服大脑本身的这一弱点,并加以调整,而且神经系统对其他
器官、系统的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中均可见到。根据大脑皮层始动调节这一特点,在教学安排中,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甚至可以充分运用大脑皮层活动的始动规律,将难度大的课程安排在每周二、三、四神经兴奋活动的高涨期。
(2)动力定型: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虽然人人都很熟悉,但是它如何发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就企图认识的重大课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唯物主义心理观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一)灵魂说
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
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
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普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