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语言学的原则 Principles_Discourse Society-1993-van Dijk-249-83
- 格式:pdf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35
简论批判理论的话语分析王熙【摘要】批判主义社会理论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思想流派.它始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后经法兰克福学派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壮大.批判理论的话语分析以“意义”和“价值”为中心,将批判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文化层面,深入至个体的文化心理.经过批评语言学、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批判话语分析这几大流派的发展,批判的意义由仅为“求真”拓展到兼顾“求善”.如何将这种更丰富的批判认知旨趣应用于实际的文本中?英国社会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批判话语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具体的分析策略与工具.【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7页(P95-101)【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意识形态;主体性【作者】王熙【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B089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西方社会理论的“语言学转向”,话语逐渐成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议题。
话语分析,也就是针对特定语言规制体系的来源、运作机制与作用效果所作的分析,为探究社会权力关系开辟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也为此提供了更有力的分析工具。
以话语为特色的批判理论聚焦于“意义”与“价值”的建构过程,将批判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文化层面,深入至个体的文化心理。
这超越了以经济关系为核心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思潮,有助于研究者在更细致、更深入的层面上理解更复杂、更多样的后工业化社会。
意识形态是文化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不同理论流派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出自不同的哲学视角与价值立场。
这些探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批判”的意涵,并不断触动人们去反思“批判”的目的、方法和效果。
通过梳理批评语言学、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批判话语分析这三个流派的批判视角及批判方法,本文尝试勾勒出“批判”一词的变化路径,即由仅为“求真”到兼顾“求善”。
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讨论了如何将这种更新的批判认知旨趣落实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中。
英语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概要Title: An Overview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Linguistics.In the realm of English linguistics,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that governs effective and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This principle, first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linguist Geoffrey Leech in his 1983 book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outlines six key maximsthat guide our language use in social interactions. These maxims aim to minimize conflict and maximize understanding, foster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nd mutual respect.The first maxim is the Tact Maxim, which focuses on minimizing the cost to others and maximizing the benefitfor them. This principle encourages us to be considerateand respectful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avoiding any language that could potentially harm or offend. For example, when making a request, it is polite to phrase it in a way that minimizes the inconvenience to the listener, such asusing "could you please..." instead of "you must..."The second maxim is the Generosity Maxim, which calls for minimizing the benefit to oneself and maximizing the cost to oneself. This principle reflects a self-sacrificing attitude, where one is willing to incur a cost or inconvenience to themselves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others. When offering help or advice, it is polite to downplay the personal benefits one may gain from it, emphasizing instead the benefits for the other party.The third maxim is the Approbation Maxim, which aims to minimize dispraise of others and maximize praise. This principle encourages us to be generous with our praise and cautious with our批评, focusing on highlighting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others' actions and qualities. By doing so, we foster a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The fourth maxim is the Modesty Maxim, which calls for minimizing praise of oneself and maximizing dispraise of oneself. This principle promotes humility and self-deprecation, encouraging us to be modest about our own abilities and achievements. By downplaying our ownqualities and accomplishments, we avoid appearing boastful or arrogant, thus maintaining a harmonious social dynamic.The fifth maxim is the Agreement Maxim, which aims to minimize disagreement between parties and maximize agreement. This princip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ensu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By seeking common ground and avoiding contention, we can establish a sense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 that fosters positive relationships.The sixth and final maxim is the Sympathy Maxim, which calls for minimizing antipathy between parties and maximizing sympathy. This principl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nd compassion in communication, encouraging us to show understanding and compassion towards others' feelings and situations. By expressing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we can create a supportive and compassionat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trust and closeness.In conclusion,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English linguistics that governs effective and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By adhering to the six key maxims of Tact, Generosity, Approbation, Modesty, Agreement, and Sympathy, we can minimize conflict and maximize understanding, foster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nd mutual respect. By practicing polite language use, we contribute to a more harmonious and understanding society.。
英女王圣诞演讲的批判语言学分析在每年的圣诞节期间,英国女王都会发表圣诞演讲,代表国家向全国人民致以节日祝福。
这篇文章将运用批判性语言学的方法,对英女王圣诞演讲进行分析,探究其中使用的语言、词汇、句式等的特点和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英女王圣诞演讲使用的是一种庄重、严肃的语言风格,旨在传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和祝福。
在词汇方面,演讲使用了许多诸如“荣幸”、“责任”、“祈祷”等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以表达女王对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的。
演讲还运用了许多复杂的长句和复合句,使语言更具有层次感和表现力。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英女王圣诞演讲也表现出强烈的主流文化特征。
在演讲中,女王常常提到“上帝保佑”、“英联邦精神”等概念,强调的是一种基于基督教文化和英联邦价值观的认同感。
这种主流文化的运用,旨在凝聚民心,强化国家意识。
再者,从语音和视觉的角度来看,英女王圣诞演讲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视觉符号,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可视化效果。
例如,演讲中运用了排比、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有节奏感和形象感。
演讲还运用了大量的视觉符号,如皇家徽章、国旗等,以强调国家和女王的权威性。
我们需要注意到,英女王圣诞演讲作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英国皇室文章,其语言和内容充分表现出英国皇室的价值观和英联邦的精神。
在撰写文章时,应该保持其规范性和正式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者随意的表达方式。
在丰富论证细节方面,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用相关的文献、历史事件、人物言论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我们也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使得每个段落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让整篇文章更具有连贯性和可读性。
英女王圣诞演讲作为英国皇室的代表作品,其语言和内容都充分呈现出了英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运用批判性语言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演讲的本质和意义,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见解。
每年圣诞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圣诞演讲成为了很多英国家庭的传统。
Unit 1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语言和语言学习1.Views on language 有关语言的观点Different views on language generat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ologies. (P2)不同的语言观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
Three different views of language: 三种不同观点的语言:(1). Structural view: language as a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 the sound system (phonology); the discrete units of meaning (morphology); the system of combining units of meaning for communication (syntax) (p3) a finite number of such structural items 有限数量的这种结构性产品结构语言理论: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由各种子系统:音响系统(语音);离散单元的意义(形态);对通信相结合的系统单位的意义(语法)(2). Functional view: Language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a means for doing things. 功能观: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系统,但也做事情的一种方式。
(3). Interactional view: language as a communicative tool to build up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p3)交互语言理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建立和维护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2010年8月August 2010第33卷第3期Vol.33No.3现代外语(季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话语是政治活动的重要载体。
对政治话语的剖析不但能让我们看清政治的本质与运作过程,还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话语的社会功能。
在当前政治话语的多种研究路径中,批判话语分析的影响最为广泛,奥地利学者Ruth Wodak 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其新作《现实政治的话语———常态的政治》中,Wodak 围绕“现实政治是怎样运作的”、“政治人物实际上做了什么”、“媒体是如何刻画政治的”三个问题,对欧洲议会议员台前幕后的各种语类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将其与媒体中的政治话语进行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话语、权力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
1.内容简介全书共分六章。
前两章主要论证本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三到五章对议员的访谈话语、日常话语以及媒体虚构的政治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六章为研究的结论。
第一章是对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介绍。
作者从Bourdieu 的社会学思想(主要是惯习、资本和场域三个概念)、Goffman 的拟剧理论以及Wenger 的实践社团思想中得到启发,将政治人物的活动范围分为后台(backstage )和前台(frontstage ),与之对应的是两套不同的身份、话语方式和行为规则。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关注的主要是政治人物前台的话语行为,极少考虑后台更为复杂和重要的决策过程。
这就使得政治活动始终处于“半遮面”的状态,人们难以看清政治运作的全貌。
为了更为清楚地揭示政治行为背后秘而不宣的政治秩序和运行机制,作者主张对政治人物台前幕后的话语与行为进行细致的田野调查和批判性分析。
第二章论证了具体的研究方法。
作者从批判话语分析的整体研究理念出发,重点讨论了“话语-历史”模式(Discourse-HistoricalAnalyais ,DHA )的分析方法。
该模式主张在历史、社会、政治等具体语境下,从话语主题、话语策略以及语言形式三个维度挖掘政治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40卷,2020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40,Dec.2020教科书分析的路径探索基于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邱利见,刘学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㊀㊀摘㊀要: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传统教科书分析方法面临诸多新困境,阻碍了教科书研究的高水平㊁高质量发展㊂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为教科书研究开拓了新空间,将价值负载定义为教科书研究的实质,提倡话语分析的批判态度,推动教科书研究对象从文本向话语转移㊂教科书研究不仅要关注文本言语本身,还要重视教科书话语与社会之间的深层关联㊂我们可以从教科书文本㊁教科书话语实践和教科书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分析,从而达到全面㊁立体解读教科书的目的,促进教科书建设的深入发展㊂㊀㊀关键词: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教科书分析;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社会实践分析㊀㊀新时代,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 ㊂教科书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成果不断涌现,促进了教科书建设的发展㊂不过,教科书研究要有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作为引领才能逐步深化㊂1952年,哈里斯(Harris,Z.)最先对文本的 话语分析 (DiscourseAnalysis)进行阐述,开启了话语研究的新纪元㊂库克(Cook,G.)进一步发展了话语分析理论,将其分为不同派别㊂①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理论现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对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㊂本研究将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N.)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教科书研究之中,以期探索教科书分析的新路径㊂一㊁反思传统:教科书研究方法面临的新困境传统教科书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注重文本的表层结构和字面意思的分析㊂面对新时代㊁新挑战,这种传统文本分析方法的缺陷日益凸显,阻碍了教科书研究的高水平㊁高质量发展㊂1 传统教科书分析缺乏理论框架的引领坚持发挥理论在教科书研究中的奠基㊁阐释和引领作用,对于提高教科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㊂但是,目前在国际教育界,有关教科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实然层面,而教科书研171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大中小学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研究 (项目批准号:16JZD042)的研究成果之一㊂作者简介:邱利见,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刘学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教材研究㊂三个派别:英美学派㊁福柯学派和批评话语学派㊂究理论的应然演绎逻辑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㊂①此外,由于教科书研究是一个多学科㊁多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基于本学科㊁本专业的视域探讨教科书建设问题,推动了各领域教科书研究的蓬勃发展㊂然而,单学科㊁单专业研究是独立的㊁零碎的,并没有形成教科书研究共性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原则㊂因此,厚植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教科书分析的理论框架,形成包容性强的方法论体系,是当代教科书研究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㊂2 传统内容分析法忽视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挖掘长期以来,传统的教科书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研究者以客观和量化的方法,对教科书文本中字㊁词㊁句等语义单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描述㊂近几年,这种方法成为教科书分析的主流方法㊂②但是,教科书所表达的真实意义,并不一定都是文字本身传递的㊂③事实上,除了表层意义世界外,教科书文本还构建了深层意义世界④,即文本背后所内隐的且又摆脱了具体文字束缚的意义,需要通过 意会 领悟 才能把握㊂比如,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地位差距是隐藏在教科书文本之中的㊂⑤而内容分析法却忽视了对教科书文本内在意义的挖掘,仅对其进行片面解读㊂3 传统教科书文本的意义诠释忽略了社会语境传统教科书研究尝试将文本的显性特征忠实地呈现出来,就文本而论文本,未在语境重构之中诠释教科书文本的意义㊂这种教科书研究忽略了创编者的原初意图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介入㊂研究者把教科书看作客观存在的文本形式,并赋予其固有的价值和意义,认为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会顺理成章地实现其设计的目标,没必要考虑教科书编审工作者㊁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㊂⑥如此的教科书分析方法显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二㊁话语转向:教科书分析的新视角在传统教科书研究凸显出种种缺陷的境况下,亟须呼吁当代教科书研究转向 话语 ,以顺应时代进步和教科书研究纵深发展的需求㊂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为教科书分析开辟了新思路㊂1 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批判话语分析涉及 批判 ⑦和 话语 ⑧两个概念㊂它聚焦于文本中隐藏的不公平㊁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问题,从而揭示话语中的歧视㊁偏见等现象㊂⑨费尔克拉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批判话语分析学者㊂他指出批判语言学存在诸多局限,比如文本的解释过程被忽视,文本内容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考察不全面㊁不充分等,并致力于完善这些不足㊂其代表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DiscourseandSocialChange),被视为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㊂他认为任何 话语事件 都是一个文本㊁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实例,进而提出了批判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 文本㊁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㊂ 如图1所示㊂27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2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PingelF.UNESCOGuidebookonTextbookResearchandTextbookRevision[M].Paris:Braunschweig,2010:5.周珮仪:‘我国教科书研究的分析:1979 2004“,‘课程与教学“2005年第4期,第91-116页㊂M㊃阿普尔,L㊃克丽斯蒂安-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㊂刘丽群:‘从语言到话语:教科书文本分析的话语转向“,‘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6期,第91-96页㊂褚小婧,张维忠:‘国外教科书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述评与启示“,‘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7-133页㊂王攀峰:‘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第51-59页㊂ 批判 能够揭示社会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㊂ 话语 是指在特定社会与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套相关陈述,它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工具㊂VanDijk,T.A.Principle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J].Discourse&Society,1993,4(2):249-283.Fairclough,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Oxford:Blackwell,1992:28-29.Fairclough,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Oxford:Blackwell,1992:73.图1㊀三维话语分析结构图这一话语分析模式描绘了从 描述 到 阐释 ,再到 解释 的逐步深入路线㊂ 社会实践 包含 话语实践 , 话语实践 包含 文本 ,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㊁彼此关联㊂其中,文本分析侧重词汇㊁语法㊁连贯性和文本结构的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偏向于文本的生产㊁分配和消费过程的讨论;社会实践分析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分析社会母体㊁话语秩序以及话语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㊂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继承了前人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本的研究方法,发扬了福柯(Foucault,M.)关于 话语映射意识形态 的观点㊂此外,他还表明了自己独特的立场,认为要在话语实践之中考察权力博弈的动态过程㊂总之,费尔克拉夫建构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弥补了文本分析仅从语言学角度进行阐述的不足,开创了多维话语分析的方法,促进了话语与社会背景㊁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关系研究,使文本的话语分析更具社会解释力㊂批判话语分析为当代教科书研究指明了方向,促使教科书分析超越文本,进而转向 话语 ㊂2 批判话语分析对教科书研究的价值将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教科书研究之中,克服了传统内容分析法的弊端,对当代教科书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㊂(1)促进教科书分析的学理化借助先进理论进行教科书分析,已成为推动教科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㊂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为当代教科书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持和范式指导,有利于建构教科书分析的模式,形成科学的方法论体系㊂此外,当代教科书研究不是对各学科㊁各专业教科书研究成果的简单 拼盘 ,而是要打破学科㊁专业边界,建构跨学科㊁跨专业的 话语研究体系 ①,实现各领域之间思维的深度融合㊂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具有 多学科 跨学科 超学科 的特征,不仅能够促进各学科㊁各专业教科书研究的不断深入,还能够推动教科书共性研究的发展㊂(2)促使教科书文本挖掘深层化教科书文本背后隐含了巨量的性别㊁种族和阶层等信息,有意或无意地对教科书使用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㊂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促使教科书研究的范畴从平面的㊁单一的内容分析延展到立体的㊁多样的话语分析㊂它不仅注重教科书文本的表层意义世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教科书的文字㊁语法结构和插图等进行解析;而且还强调其深层意义世界的挖掘,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教科书话语进行剖析,洞察教科书文字背后的社会实质,思考意识形态的力量对教科书文本的介入,考察优势集团对教科371邱利见,刘学智:教科书分析的路径探索①毛浩然,高丽珍,徐赳赳:‘VanDijk话语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中国外语“2015年第5期,第31-40页㊂书内容的规约㊂(3)推动教科书文本诠释语境化话语受 时代和某些既定的㊁社会的㊁经济的㊁地理的或者语言 等的时空限制①,教科书话语同样也具有 社会规限 的特征㊂②批判话语分析理论能够推动教科书研究走出纯语言学的文本诠释的局限,还教科书话语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命与活力㊂使教科书研究者扎根于社会情境之中,在具体的历史时期㊁社会背景下研判语句㊁段落的深刻意义,揭露优势集团将哪些主张定义为 合法知识 ③,写进教科书之中㊂语境中的文本分析弥合了社会与话语之间的隔阂,有利于考察教科书话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阐释教科书编写者㊁审查者是如何控制话语的㊂3 教科书话语分析的特征将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教科书研究之中,使当代教科书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研究实质的确立:价值负载的教科书分析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与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且隐秘地存在于文本之中㊂只有有权力支持,观念体系㊁话语定式才会有广阔的生存空间㊂因此,批判话语分析不再局限于表层的语言文字分析㊂研究者从批判的角度审视文本内容,透过权力关系等方面的掩盖,在社会背景中再现㊁阐释话语的真正意义,揭露话语是如何为集团利益服务的㊂教育不是 中性的事业 ,而是一种 政治行动 政治的存在 ㊂④那么,教科书文本作为教育知识㊁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物质载体,承载了权力集团的 合法文化 ,当然也就具有价值负载性和思想渗透性的特征㊂⑤因此,当代教科书研究也不可能是一种价值中立的㊁纯客观的研究活动,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抉择,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㊂首先,统治阶级借助教科书这一物质载体,向学生传授相应的 官方知识 ,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习惯㊂这是一种比较容易且合法的政治控制手段,因为当 知识面具 掩盖下的意识形态话语变得 自然化 常识化 之后,这种教科书话语的威力和影响力将达到最高值㊂其次,教科书编写者㊁研究者和使用者也不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具有独特的人生经历㊁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主体性存在,这些因素都会对教科书分析产生重要影响㊂此外,当代教科书研究也并不是采用纯逻辑思维方式,而是与人们所处的文化㊁权力关系等密切相关㊂总之,教科书是实现社会控制目的的重要中介,当代教科书研究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的,是一种价值负载的研究活动㊂(2)研究对象的转移:从文本到话语传统的教科书文本分析聚焦于语言文字而非话语,关注的是教科书文本的词频层面而非其深层的内涵㊂比如,在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对教科书文本的评价并不注重 话语 的分析,评估倾向于对教科书创编技术与水平的考察㊂具体评价指标包括:教科书文字的创编水平,教科书中的插图与相应文字的配合度,教科书中的语言结构的变换及彼此之间的协调水平,教科书的版式设计,教科书的印刷质量㊂⑥当然,对教科书文字㊁插图㊁版式等方面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但对教科书文本的关注若停留于此显然是不够的,教科书创编不能简略为语言结构的制作过程㊂这种内容分析是对教科书文本进行浅层的描述,忽视了深藏在文本背后的社会语境和话语权力㊂批判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的当代教科书研究,不仅重视处于表层的文本内容,还强调教科书文本的话语意义㊂换言之,研究者和学习者既从语言学的角度,厘清教科书文本中的字㊁词和语法等,还从批判47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2月①②③④⑤⑥米歇尔㊃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0页㊂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㊂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黄忠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㊂Apple,M.W.IdeologyandCurriculum,(secondedition)[M].London&KeganPaulLtd,1990:11.余宏亮:‘建设教材强国:时代使命㊁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20年第3期,第95-103页㊂高凌飚:‘教科书评价维度与标准“,‘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12期,第14-18页㊂性的社会学㊁政治学视角,洞察教科书的深层结构,研究教科书文本的社会背景及其所表达的社会秩序,揭露教育场域中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㊂将教科书研究对象从文本转向话语,揭示了相应的权力关系和教科书话语的生产机制,使得教科书研究变得更加现实化和当下化㊂(3)研究视角的延展:话语分析的 批判 立场费尔克拉夫相当重视文本中话语秩序的潜在权力关系,这也正是话语分析的 批判 立场之所在㊂从 批判 的视角出发,话语分析不仅能揭露外显的权力关系,还能发掘潜伏在 合法文化 背后的力量和意识形态㊂阿尔都塞认为,学校之所以给学生传授知识㊁培养能力,其目的是要确保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的 臣服 ㊂①只有明白权力关系的真实样态,揭开意识形态的神秘面纱,才能让文本研究者和使用者对各种话语现象有更深刻的见解㊂将批判话语分析引入教科书研究领域,就要在特定的价值体系㊁文化境域和时代背景之中对教科书文本内容进行 深描 ,挖掘蕴含在教科书文本背后的潜在逻辑,解释教科书文本的 批判 意义㊂教科书的政治属性决定了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其深层逻辑是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最有资格被写进教科书㊂同时,教科书文本编写所选择的话语形式也受到不同社会团体力量竞逐的影响㊂研究者要用一种 批判 的视角去剖析文本内容,揭示教科书话语的 言外之意 ㊂在教科书话语分析过程中,先将预判搁置一旁,并提出疑问:谁有权力决定教科书内容?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教科书文本中会呈现某些观点,而忽略了其他的主张?教科书编写过程中,使用了什么策略强化(或弱化)某些观点?这些被刻意强化的观点能反映哪些团体的意识形态及权力?社会背景对教科书文本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等等㊂②在不断追问中达到对教科书话语完整解读的目的,进而理解权力关系如何操控教科书的生产㊁发展和改革㊂三㊁模式建构:教科书话语分析的新路径尼科尔斯(Nicholls,J.)认为,在教科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有何框架可以运用㊂③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为教科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基于此,我们构建一个剖析课程知识的教科书话语分析模式㊂具体来说,教科书话语分析系统可分为三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是教科书文本分析,即关于教科书文本中话语的描述性分析,从语词㊁语法㊁连贯性和文本结构等方面着手;第二个向度是教科书话语实践分析,即根据教科书的生产㊁分配和消费过程,揭示话语中潜在的政治属性及深层意义;第三个向度是教科书社会实践分析,将教科书话语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情境之中,研究话语与社会实践互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教科书的社会母体分析㊁话语秩序分析以及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的分析等㊂1 教科书文本分析教科书文本分析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教科书文本的形式特征进行系统解释和深入分析,以揭示教科书用什么样的方式建构了话语与社会关系,并导致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融入其中㊂文本是话语的呈现载体,故文本剖析是教科书话语研究的必要环节㊂依据构成文本的语言要素,教科书文本分析主要是对教科书中的语词㊁语法㊁连贯性以及文本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㊂(1)教科书文本的语词分析语词分析就是对词或词组的多种含义(包括隐喻意义)及表达方式的分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文本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作以多种可能的概括和总结,展示文本创编者描述世界的独特手段㊂语词571邱利见,刘学智:教科书分析的路径探索①②③路易㊃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㊂Foster,S.DominantTraditionsinInternationalTextbookResearchandRevision[J].EducationInquiry,2011(1):5-20.Nicholls,J.MethodsinSchoolTextbookResearch[J].InternationalJournalofHistoricalLearning,TeachingandResearch,2003,3(2):11-26.分析主要包括语词意义㊁语词表达以及隐喻等方面的分析㊂第一,语词意义㊂语词意义分析就是对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分析㊂语词意义的生成不仅是在静态的文本结构中定义的,更多地会涉及符号之外的领域,尤其是在话语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意义㊂比如,分析教科书中的城乡差异,可以考察教科书选择了哪些字词㊁插图等来表征城市和乡村;教科书文本采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城市和农村面貌以及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现状;对城乡不同的命名和描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域刻板印象㊂第二,语词表达㊂语词表达分析聚焦于语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剖析语词与话语的联系㊂由于权力的较量,同一举动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可能存在截然相反的解释,从中反映出不同教科书主导者之间的立场差异㊂第三,隐喻㊂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存在于形形色色的话语中㊂隐喻的实质是 言此而意彼 ,即用一种熟知的事物或现象隐性地去谈论另一种事物或现象㊂教科书中的隐喻手段将教科书文本中的表层意义世界与深层意义世界结合起来,揭露文字背后隐性的意识形态色彩和价值判断㊂(2)教科书文本的语法分析教科书文本的语法分析是对教科书文本中变换的语词表达㊁功能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㊁意识形态进行剖析,具体包括及物性㊁语态以及名词化等方面㊂第一,及物性㊂及物性分析是对动作执行者作用于人或物的行为过程分析㊂对某一行为过程的描述,选择明晰或是模糊事件的责任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动机㊂比如,将 他死了 这一动词不及物的语法结构,还原成 谁 杀了他 的动词及物语法结构,从而达到揭露动作执行者的目的㊂第二,语态㊂语态分析是对构成文本句子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关系的探讨㊂常见的语态主要有主动和被动两种㊂不同语态的选用也隐含着意识形态,表明文本编写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的选择㊂第三,名词化㊂名词化分析是指解读教科书文本中用抽象名词替代动词㊁形容词等的现象㊂当再现事实时,将过程和行为转化为状态和对象,省略了时间㊁条件和行为者,目的是隐藏背后的权力关系,回避事件的责任㊂ 全球化 这一抽象名词就是典型的例子㊂(3)教科书文本的连贯性分析连贯性分析主要关注的是 分句和句子如何连在一起,以表达多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意义 ㊂对教科书文本的连贯性分析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分析来自语义学领域的重复语词和同义词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分析 所以 但是 而且 等连接词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参照手法和替代手法的方式,诸如代词㊁指示词㊁省略重复词等㊂(4)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分析教科书文本的结构分析是对教科书文本的组织属性进行分析,思考教科书文本是通过哪些要素㊁方式以及何种顺序构成的,主要包括宏观文本结构分析和微观文本结构分析㊂从宏观的角度看,文本结构对研究者和学习者掌握文本整体大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㊂教科书文本的整体结构越明确,学习者对文本掌握起来就越轻松㊂①从微观的角度看,相对较小的句法结构也是揭示隐含的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的手段㊂对教科书文本中的一个或多个句子结构的分析是诠释话语总体意义的先行步骤㊂2 教科书话语实践分析教科书话语实践作为连接教科书文本和教科书社会实践的中间向度,强调对教科书的生产(教科书如何创编)㊁分配(教科书如何传播)和消费(教科书如何被接受)过程的系统分析,以揭示背后所遵循的规则和核心价值体系,展现教科书对个人价值观和社会建构所产生的影响㊂(1)教科书创编分析教科书创编分析是通过考察教科书文本与其他文本㊁习俗之间的互文关系,以揭示话语权力在教科671第40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2月①Dymock,S.TeachingExpositoryTextStructureAwareness[J].ReadingTeacher,2005,59(2):177-181.书中是如何被运作的㊂ 互文性 是 话语分析的一个主要侧重点 ①,呈现了文本与其他文本㊁话语之间相互建构㊁相互转换的关系㊂任何文本都可能是通过对不同 引文 的吸收和转化,之后再进行拼接组合而成的㊂②教科书创编的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教科书文本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关系分析;二是教科书文本与习俗的潜在复杂关系分析㊂(2)教科书传播分析教科书传播分析主要考察教科书传播的渠道和媒介所具有的分量㊂身处社会主导地位的话语和位于边缘角落的话语,其所采用的传播渠道和媒介存在巨大差异㊂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传播媒介㊁传播途径对话语的分量与权重会产生重要影响㊂(3)教科书接受分析教科书接受分析,强调解读教科书消费者的 语境模式 ㊂因为,相对于强制权力而言,话语属于软权力㊂学习者对教科书话语的接受㊁理解和吸收取决于具体情境中的主观参与和选择情况,如果脱离情境,所有理解都可能变得含混不清㊂③根据复杂情境去解读 教科书如何被接受 ,充分体现了教科书话语创编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过程㊂3 教科书社会实践分析教科书社会实践分析是指将教科书话语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揭露权力对教科书话语的管控,以及教科书话语对意识形态和权力的维护㊁批判与重构㊂费尔克拉夫认为,语言与社会其他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作为 社会实践 的话语,不仅能表征世界,还能反过来构建社会㊂④教科书话语的社会实践分析,主要从 教科书的社会母体㊁教科书话语秩序㊁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 三方面进行㊂(1)教科书的社会母体分析教科书的社会母体分析主要是对教科书话语与社会的动态关系的研究,解释教科书话语怎样为社会结构服务,社会结构又是怎样决定教科书话语的表达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社会结构㊁权力关系,考察教科书话语生成的源头;阐释教科书话语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传统的㊁规范的,还是创新的㊁重构的);解释教科书话语在巩固㊁强化既定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的作用;分析在重新创造或改变的关系和结构方面,教科书能够产生什么影响㊂(2)教科书的话语秩序分析话语秩序是 话语层面的社会秩序 ⑤,由 语体㊁话语角度㊁风格 三要素构成㊂教科书话语秩序分析是指对教科书话语的结构㊁形成机制以及权力在教科书话语中的监控作用进行研究,以挖掘其内在政治属性,揭开意识形态的面纱㊂教科书语体㊁话语角度和风格的选择不可能是随意的,而是对权力的表征,反映了社会中的支配关系㊂⑥(3)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分析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分析,主要阐释教科书话语是如何建构社会的,在这一过程中话语发挥了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㊂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对世界的构建功能主要体现在知识和信仰体系㊁社会关系㊁社会身份( 自我 )三个方面㊂⑦教科书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分析,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㊂对教科书话语的构建功能分析,不仅要关注教科书话语如何规约式地再现已存的话语结构,771邱利见,刘学智:教科书分析的路径探索①②③④⑤⑥⑦诺曼㊃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5页㊂秦海鹰:‘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法国研究“2006年第4期,第16-27页㊂邓友超:‘教育解释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㊂Fairclough,N.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Cambridge:PolityPress,1992:64.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95:10.卢永欣:‘语言维度的意识形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㊂Fairclough,N.AnalysingDiscourse:TextualAnalysisforSocialResearch[M].London:Routledge,2003:181-202.。
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一、本文概述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语言使用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交互关系。
它关注语言如何构建现实,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本文将对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进行概述,探讨其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以期深化对语言与社会、认知关系的理解。
在社会取向方面,批评语篇分析关注语言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它认为,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建构工具,不同群体通过语言来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
批评语篇分析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分析语言如何被用来合法化不平等、压制异议、维护特定利益。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语言分析,批评语篇分析能够揭示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在认知取向方面,批评语篇分析关注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
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还是塑造人们思维和观念的重要因素。
批评语篇分析关注语言如何构建现实、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引导和控制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和判断。
通过对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分析,批评语篇分析能够揭示出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而揭示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批评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以及其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批评语篇分析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取向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取向着重于语言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
在这一取向中,语言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通过话语的构建和传播,反映并塑造着社会的各种关系和权力结构。
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取向强调了话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特别是话语如何参与塑造社会不平等、歧视和压迫等问题。
语言学研究的四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语言学研究应当具备系统性,即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是全面、深入、有机地展开。
研究者需要系统地收集相关的语料、资料、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比较,以便全面地认识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2. 描述性原则:语言学研究应当具备描述性,即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是客观、准确、精细的描述和分析。
研究者需要清晰地描述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和特征,准确地表达其基本规律和差异,从而使语言现象得到科学的解释和理解。
3. 比较性原则:语言学研究应当具备比较性,即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是与其他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的。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揭示其本质和特征,从而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4. 历时性原则:语言学研究应当具备历时性,即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应当考察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趋势。
通过了解语言的历史变迁和演变,可以更好地认识其现代形态和特征,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提高语言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 1 -。
批判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由一种内在的语法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
然而,对于生成语法也存在一些批评和质疑。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批评:
1. 生成语法过于强调语言的内在规则,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生成语法对于这些因素的研究和解释相对较少。
2. 生成语法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它通常使用孤立的语言片段进行实验和研究,这并不能反映语言的真实使用情况。
此外,生成语法在研究语言的复杂性和结构时也面临一些困难。
3. 生成语法对于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的习得是由内在的语法规则所决定的,但是语言的习得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多个因素的作用。
此外,生成语法对于儿童在学习语言时的错误和语言变化的解释也显得不足。
综上所述,虽然生成语法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因此,对于生成语法的批评和质疑是有必要的,可以促进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什么是语言学1.1.1定义语言学Linguistics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1.1.2The scope of linguistics语言学分支必考P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The study of sounds, which are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etics.(语音学)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in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ology. (音位学)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morphemes are arranged to form words are called morphology. (形态学)The study of how morphemes and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s called syntax(句法学)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is called semantics. (语义学)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of use is called pragmatics. (语用学)1.1.3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成对的概念辨析差异必考P3(1)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规定与描写If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if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say,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while modern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The task of linguists is supposed to describe the languagepeople actually use, whether it is “correct” or not.规定性Prescriptive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should not say.描述性Descriptive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2)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共时和历时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synchronic study is more important.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al linguisticsThe study of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3)Speech and writing 口头语与书面语Speech and writing are the two major media of communication. 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spoken form of language as primary, but not the written form. Reasons are: 1. Speech precedes writing; 2. There are still many languages that have only the spoken form; 3. In terms of function, the spoken language is used for a wider range of purposes than the written, and carries a larger load of communication than the written.(4)Langue and parole 语言和言语必考名解P4The Swiss linguist F. de Saussure mad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early 20th century.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and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Saussure made the distinction in order to single out one aspect of language for serious study. He believes what linguists should do is to abstract langue from parole, to discover the regularities governing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and make them the subjects of study of linguistics.语言langue(抽象)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言语parole(具体)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5)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Pr oposed by American linguist N. Chomsky in the late 1950’s.He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He believes the task of the linguists is to discover and specify the language rules.语言能力Competence(抽象)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语言运用performance(具体)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具体体现。
话语分析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Discourse Analysis【课程代码】21221.3.181.0025.01【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语言学【授课语言】汉语【开课学期】第4学期【先修课程】无【总学时数】36【总学分数】2【执笔人】【编写日期】:2021年7月6日一、课程教学目标批判话语分析属于语言与社会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自20世纪末提出批判话语分析的学术理念与研究范式以来,产生了众多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课程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专业(本科)选修课程,旨在使学习者了解批判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批判话语分析学者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行动,关注语言与社会之间的深层互动,研究语言影响社会以及被社会形塑的过程。
本课程涵盖了批判话语分析诸分析方法中最为基要的谱系学考辩、公共话语市场化分析、文本与社会实践分析、话语间性与预设分析、社会事件表征分析等。
同时,本课程还将介绍适用于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的CDA方法与相关案例,鼓励学习者用CDA的视角分析现实生活文本。
二、先修课的要求无三、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部分引论01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理念与学科起源学时:4学时主要内容:介绍批判话语分析的起源、研究理念、研究对象、学术流派、中外研究概况。
重点难点:批判话语分析与语言学、社会学的交叉理论第二部分谱系学考辩02谱系学的概念学时:2学时主要内容:通过共读福柯的《尼采、谱系学、历史》一文,理解谱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与区别,讨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重点难点:词语溯源的方法03谱系学的应用学时:2学时主要内容:讲解吴宗杰的论文《外语学科知识谱系学考辨》中将中国外语作为一种知识对象、学科与认知对象的产生过程。
重点难点:谱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第三部分CDA分析理论与实践04批判话语分析与公共话语的市场化学时:4学时主要内容:基于Fairclough教授的经典论文讲解话语的社会属性,理解话语秩序、三维分析框架及其内涵重点难点:公共话语市场化案例的具体分析05文本与社会实践学时:2学时主要内容:基于Fairclough(2003)的第2章,讲解行动、表征、认同的意义类型,区分体裁、话语与文体、学会识别文本链、体裁混杂、话语间性的分析重点难点:话语间性的分析06互文与预设(第八、九讲)学时:4学时主要内容:基于Fairclough(2003)第3章,首先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互文性,理解互文性与引语的关系,学会识别预设和隐含意义,理解文本的对话性。
批判生成语法【原创版】目录1.批判生成语法的背景和定义2.批判生成语法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3.批判生成语法的贡献和影响4.批判生成语法的局限性和挑战5.批判生成语法的未来发展正文一、批判生成语法的背景和定义批判生成语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源于对传统生成语法的批判和反思。
批判生成语法的提出,标志着语言学研究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的非线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二、批判生成语法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1.批判生成语法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规则系统,更是一种实践,是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融。
2.批判生成语法强调语言的非线性,认为语言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生成之中。
3.批判生成语法倡导对语言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注重语言的个体差异和语境因素。
4.批判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三、批判生成语法的贡献和影响批判生成语法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使得语言学从结构主义的框架中走出,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社会意义。
其贡献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批判生成语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使得语言学研究更具活力和包容性。
2.批判生成语法对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批判生成语法为语言教学、翻译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批判生成语法的局限性和挑战尽管批判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1.批判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较为庞杂,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2.批判生成语法过于强调个体差异和语境因素,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相对性和不可比性。
3.批判生成语法在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批判生成语法的未来发展面对批判生成语法的局限性和挑战,未来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统一的理论框架,使批判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浅谈批判语言学的学习与应用摘要:人们往往通过语言来实现交际,书面的,口头的,各种语言形式、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各类语言学派也应运而生。
批判话语分析理论的影响已具备肯定的知名度,本文在此对这一理论学问进行学习与探讨。
关键词:语篇、语码、情景、互动模式、非互动模式等一、批判语言分析理论要求的科学看法批判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月初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
批判语言分析受Hllidy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旨在透过外表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诠释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
“批判〞以一种客观科学的心态去分析语言形式,对话语的产生又为何要产生做出肯定的讨论。
二、批判语言学讨论的内容批判语言学主要涉及语篇、情景、语域、互动模式与非互动模式,当然也包括词汇语法以及语义方面。
三、批判语言学的实践应用请看下面的一则童话:Once upon time, there ws wolf wondering in forest. He felt so lonely becuse his fmily ll killed by hunters. He often missed the pst golden dys stying with his fmily.One dy,he dremed mgic mt.. The mt begn to fly out of the forest. He lughed nd begn to sing. Then he lnded nd the mt ws chnged into big house. He opened the door without gret del of thought, nd ppered in front of him were his fmily.〞Welcome home “,sid his mother in joyful tone. The wolf thought to himself:〞I m the hppiest child in the world.〞When the sun shined on him, he woke. t lst, he left the forest to find new home.从整体来看,这是个童话,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距离,因为狼在现实世界大多数心理活动是无法用语言来告知的,这篇童话的言语表征比较明显,主要叙事时态是过去时,表示频度的副词用了“of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