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职大-于丹现象
- 格式:pptx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23
于丹事件背后的文化危机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作最后总结发言,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对于于丹遭遇这样的尴尬事件,评论界目前出现两种比较典型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北大的学子缺少雅量,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批评于丹“心灵鸡汤”式的评论。
其实在我看来,于丹事件的发生是必然中的偶然现象。
2001年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这个栏目在实现了国学与日常生活接轨的同时,但是由于其收视率不断攀升,所以也间接地“红”了一大批的高校名师,例如北大的于丹教授,厦门大学的易中天,还有蒙曼,刘心武,纪连海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地发现有些大师的水平真是不怎么高,但是却在百家讲坛上面讲的滔滔不绝。
《百家讲坛》从原有的学术和知识交流变为商业化的炒作平台。
久而久之,大众对《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崇高性就产生了怀疑,因而这次于丹事件可以看做是这种郁结起来的情绪找到的一个爆破点吧。
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选择于丹或是选择易中天完全是历史的偶然。
当然,这纯属我的个人看法。
对于丹事件,有的人认为是她一贯的“心灵鸡汤”式的传授方式引起的。
如果那些让于丹下去的北大学生或者外界人士真的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的话,在我看来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是极其不恰当的,至少场合不恰当的,选择的方式更不科学理智。
虽然大学比之于高中小学,师生间的那种距离很明显的缩小了,师生间更多的时候是平等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基本的尊重都可以被忽略。
退一步说,即使于丹不是一个北大的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人家在上面作报告作演讲的时候,你在下面喊“下去吧,下去吧”,你难道不曾感觉到羞愧。
总之,我认为当别人在做很正式的报告或演讲时,你可以很正规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断不可不尊重别人。
另外,即使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令你感觉到反感,那么就只有这一次让你反感吗?以前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令你反感的东西吗?再者于丹所讲的到底是不是心灵鸡汤呢?百度百科载《心灵鸡汤》是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创作。
于丹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一、她在对古文训诂上犯了毫无争议的错误。
什么叫训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对论语的训诂经过孔子弟子以及几千年来的文人的努力,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再讨论了的,论语中几乎所有的字句的词意都已经成为定论,这是无需再“与时俱进”的客观事实,也是很多无知的跟帖者理解不了的。
二、于丹犯了基于这种训诂上的错误而对论语深层解读的错误。
简单点说,就是在词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在解释孔子为什么那样说的问题上,于丹犯了众多巨大的错误。
对于第一类错误,那是一个教授不应该犯的,如果教授要上电视面对全国观众,就更不应该犯了。
而于丹却犯了,比如于丹把“小人”解释成“小孩”,这能让人笑掉大牙,这类错误太低级,因此,说犯了这类错误的人没水准也就不算过激了。
从这个角度看,她必须受到批评,因为这是她对孔子无庸置疑的亵渎,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这不是她用“这只是我的个人心得”之类的言辞可以反驳和掩盖得了的。
这类低级错误在李悦的“《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一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论述,在此无需多言。
对于第二类错误,还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错误的训诂而解读出的错误,就好比用“1+1=4”推导出“1+1+1+1=8”一样;另一类是基于正确的训诂而解读出的错误。
要解读论语,训诂是基本手段,目的是在此基础上理解孔子如此说的原因,也就是还原孔子的本意。
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什么兴于诗?为什么立于礼?为什么成于乐?我们要试图探讨其答案时,真的会出现“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支持于丹的人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解读经典的权利”是有道理的。
这符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规律,也符合马克思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的规律——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孔子的伟大就在于把无限的个体特殊性用几个字概括了出来。
但是,对于这样的规律,只要一分解就会陷入片面,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经典哲学著作的一些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只能靠读者自己去悟了——顿悟成佛,能悟成什么样,能否悟出来都要靠他们自己。
于丹被哄下台北大学子失礼近日,著名教授于丹在北大某昆曲晚会致辞时被起哄下台。
于丹这一下台窘迫异常,北大学子的失礼行为也让北大蒙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成为讽刺。
作为文化界的女强人,于丹被贴上“明星”标签,她高调的生活和学术姿态,在社会上影起强烈反响。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她的讲解和观点都有独到之处,能把深奥的《论语》讲的通俗易懂,让普通百姓都能理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传播和延续,值得褒奖。
从学术角度上来讲,她的言论虽然亮点纷呈,毕竟属一家之言,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惹得文化圈内不少同行的批评。
加之她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场合,给人以“精神导师”的姿态,让不少观众“审美疲劳”。
想来于丹教授实在是没能领会论语中“过犹不及”的深意,所以才会引来如此是非。
而北大,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神圣的最高学府,北大学子仿佛就是素质和才能高度结合的化身,满是光环。
发生起哄、赶人下台这种不文明行为,实在让北大有失体面,更让百姓心凉。
难道我们的高等教育就培养出这样一群缺乏礼教的人吗?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别人都学不会,何谈回报社会?况且于丹在舞台上只不过是感谢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并没有“不懂装懂”指点昆曲艺术,为什么得到的却是嘘声一片?在这件事上,笔者认为于丹实在委屈的很,北大学子风度尽失。
北大,这所古老学府从封建社会末期走到今天,接受各种文化、思想、战火的冲击,依然充满活力,北大校训精神就是其充满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
而如今,北大出现如此失礼行为,实在是某些学子对校训的践踏和无视。
难怪有人悲哀的说:北大学生的素质也不过如此,那些起哄者可谓“有文化的流氓”。
确实,羞辱别人自己也不会高贵,我们由衷地希望读圣贤书的学子们能够先做人再做学问。
于丹被轰事件,事实和舆论的偏差有多大17日晚,张继青、汪世瑜、侯少奎等十位国宝级昆曲大师齐聚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上演“2012中国昆曲名家年度雅集”。
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于丹上台,遭到部分观众的嘘声。
有网民发微博说,“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还不放过,高呼‘滚下去’!”此事这两天成为网络讨论热点,不少媒体对于此时的报道关键词都集中在“于丹”和“北大学子”身上,导致舆论明显分成两派,批判北大学子的和批判于丹的。
批判北大学子的指责北大学生缺乏理性,没有素质,批判于丹的指责她当日的穿着,炮轰学术超女早该下台。
然而当日的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名当天在现场的工作人员说,当晚演出结束后,嘉宾于丹上台要代表现场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这时已经很晚了,观众可能主要想听听老艺术家讲话,所以有些不耐烦。
现场有喊‘下去’的,也有喊‘不需要被你代表’的,但没有人骂‘滚’。
”关于对北大学生素质的质疑,该工作人员称,当晚的活动属于商业演出,对外售票,且票价不低,观众大部分来自校外,北大学生很少。
于丹本人也于事后发表四条微博解释被轰一事,“首先这次演出是面向社会的,不要误会了北大的同学们。
其次大家虽然因为时间太晚喊了几句,但绝对没有不雅或过激的语言。
”看到这样的事实,再看看媒体的报道,是不是差了很多。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眼球经济”时代:电视需要眼球,只有收视率才能保证电视台的经济利益;杂志需要眼球,只有发行量才是杂志社的经济命根;网站更需要眼球,只有点击率才是网站价值的集中体现。
于是,各种吸引眼球的噱头层出不穷。
于丹被嘘事件中,很多媒体报道标题都是“于丹被北大学子嘘下台”,在这里“北大学子”就是一个噱头,有多少读者是因为看到这几个字才去关注的新闻。
这样报道的媒体很明显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一种错误的舆论引导作用。
媒体引导受众去关注北大学子,从而掀起了一股探讨北大学子素质问题的舆论,然而,这是与事实不符的,可以说,北大学子是被无故牵扯进该事件的,就是所谓的“躺着中枪”。
本文由tiwenxicheng贡献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在哪里?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社会/文化 > 民族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在哪里?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7-3-16 10:20 想看看十博士抵制于丹说了些啥,百度一下,全是关于十博士抵制于丹的新闻,可他们的原文早就被淹没了,俺要吐血了,谁能救救我? 提问者: wen7546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十博士原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是真理,那么,一个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
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
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
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暘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
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
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
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
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
”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
2024年于丹讲座观后感今天有幸参加了知名学者于丹的讲座,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场讲座中,于丹以他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对人生、教育、健康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在讲座中,于丹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他强调了人生为什么而活的问题,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塑造自我、回归本心。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追求真理、美德、智慧和自由。
他的观点给我很大的启示,我确实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忽视内心的追求,不要忽视精神层面的充实。
另外,于丹还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不仅指出了传统教育的问题,更提出了“为什么教育”这一关键问题。
于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明白自己的命运和责任,以及如何活得更有意义。
他呼吁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真正有思想、有良知的人。
这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人生和教育,于丹还探讨了健康的问题。
他提到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如心理压力、焦虑和久坐不动等。
他提醒我们要注重身心的平衡,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并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通过运动保持健康的可行性。
他的这番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身心健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于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独特魅力。
他的演讲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能够抓住听众的关注点,引起共鸣。
他以自己在学术领域的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体验,用简单的例子和比喻,解释复杂的问题,使得深奥的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他的演讲方式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够理解他的观点,而且能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
此外,于丹的思考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考十分缜密,善于从整体出发,通过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和分析,寻找问题的本质。
他告诉我们要有“存而不论,论而不定,定而不偏”的思维方式,不要陷入表象,要深入问题的本质,追求真理。
于丹的成功与博士的悲哀作者:张宪哲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年第06期【摘要】对于曾经甚嚣尘上的“于丹热”,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学术争论,笔者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客观而冷静地分析了于丹的成功及博士们的悲哀。
【关键词】于丹《论语》大众文化对于于丹,批评不少,多是来自学术界的挑剔;赞誉更多,大都出自民众的热捧。
孰是孰非,见仁见智。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诸子的研究为什么持续很“冷”?于丹对于经典的解读为什么曾经很“热”?时光进入现时的中国,日子便开始快节奏的奔涌。
新的文化现象日新月异,热潮迭起,总是让人目不暇接。
今天,我想在“于丹热”稍显降温之时,就“学术冷”与“于丹热”的这种客观现象,来谈谈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的真切感受。
早些时候,听说于丹在北京签名售书,一群博士很有些不平,以至于用身体做成标语牌,到现场进行讽刺与批评。
这前后,还有一些研究中国文化以及古代汉语的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先后指出于丹的讲述中翻译与理解的诸多疵点,论证了于丹有关学术观点的庸俗化倾向,贬斥的意味很足。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总是让人觉得,他们的主要目的好像并不是进行学术的探究与勘误,而是在于指出于丹学问思想的浅薄与粗陋。
细细想想,这也难怪。
好你个于丹!你不是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也没有进行过古汉语“科班”的教育,凭什么在电视媒体大谈特谈孔子思想与老庄哲学?连你这样的“外行”竟然都受到了世人的追捧,难道还不能说明流行文化的低俗么?再说,我们皓首穷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著作等身,难道治学的水平还不如你一个半路客串的角色么?一句话,谈论诸子,我们比你有资格,比你有水平!然而,可悲的是,于丹的现实影响,是这些所谓的专家们无论如何也难以企及的。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几千年来,传统的汉学家们,恪守严谨,力求创新,他们用自己的学术在执着地捍卫着圣贤思想的本真与纯粹,挖掘着圣贤著作中蕴含的思想与哲理。
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1“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不管各种思潮的涌入和融合,都改变不了它在每个中华儿女思想深处的基础地位,它将世世代代伴随着和指导着我们生活、成长、奋斗。
于丹老师深入、细致、认真的阐述了“儒家”思想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家长如何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本人感受如下:第一,每位家长和老师都应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教育孩子该怎样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正确的做人意识,加之努力的文化学习,孩子才能成为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正如于丹老师所说:孩子的德育教育要从每位家长和老师自身做起,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是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导师,我们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励行、言传身教,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第三,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政府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将面临各方面对高学历的要求,要面对各类竞争激烈的应试,这又迫使学生不得不以应试的方式完成学业,这是我国无法从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改革为素质教育体制的关键所在。
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和用人体制,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取得真正进步。
总之,教育立国、教育树人,这是中华民族历来的根本,我们应努力教育好每个孩子,做一个对社会和民族有用的人才。
于丹教授讲座观后感2“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不管各种思潮的涌入和融合,都改变不了它在每个中华儿女思想深处的基础地位,它将世世代代伴随着和指导着我们生活、成长、奋斗。
于丹老师深入、细致、认真的阐述了“儒家”思想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家长如何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讲解,本人感受如下:第一,每位家长和老师都应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益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教育孩子该怎样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正确的做人意识,加之努力的文化学习,孩子才能成为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如何看“于丹现象”作者:周桂钿来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05期于丹成为“现象”,又是在讲读《论语》心得中“红”起来的,从事儒学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
我刚刚拿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时,稍微翻阅了一下,看了几段于丹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心得,我的感觉是,基本上准确。
我认为,《论语》是中国的“国宝”,现在注释者不少,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生活谈自己心得的人不多,于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她让孔子在群众中亮相,她带民众进入儒学殿堂,让孔子儒学影响现代人的生活。
我认为她的成功,外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内因也有三个因素:一是通俗,她用一般群众都能听懂的语言解说《论语》,大受群众欢迎;二是有趣,她用古今中外的故事、寓言以及典型事例,来说明儒学比较深奥的内容,对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三是有用,她讲自己读《论语》的心得,亲切、可信,听众从中得到启迪,明白了一些道理,知道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借鉴孔子说法,知道现在应该如何生活。
我看到报道说,《于丹〈论语〉心得》已经发行二百多万册。
我以为,这是大好现象。
对于“于丹现象”,我也有心得。
心得有三。
一、文化需要继承和创新按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文化分三个层次:精英文化、市民文化与俗文化。
精英文化探讨高深理论,有较多的创造性;市民文化指戏剧、小说、评书之类,是将精英文化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俗文化是指没有文字的、广泛体现在民众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中的文化。
把精英的精神转化成民众行为,实现移风易俗,也是一种创造。
文化的继承也有三种形式:一是理论创新,这是经的内容;二是阐扬理论,这是传注的文字;三是传授经传,这是广大教师的工作。
理论创新当然重要,那是进步的起点。
阐扬理论,是将理论因时因地地再创造,这也是不可或缺的。
更多的人将理论推广到群众之中,让群众掌握理论,这样理论才能掌握群众。
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只有变成物质力量,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于丹讲座观后感于丹讲座观后感今天早上,我观看了江苏教育电视台的“于丹讲座”,深有感触。
于丹老师首先就说:“做人,就要学会自我控制。
”于丹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从事有一个小男孩,他脾气非常暴躁,一天要发火许多次。
他的爸爸拿过一块木板,对小男孩说,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木板上竟有30多颗钉子,小男孩很是惊讶,“我不记得我发过那么多次呀!”他的爸爸对他说:“所以,你要学会自我控制。
”在几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终于不再发脾气了。
他的爸爸首先给予他鼓励,接着让他把钉子全拔下来:“你现在虽不发脾气了,但对人家造成的伤害就如这木板上的洞一样,永远不能磨灭。
”接下来,于丹老师讲了有关“孝”,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主题。
看到这儿,我不禁联想起我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发脾气。
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课一练》,却忘记检查了,妈妈提醒我检查。
虽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还是嘴硬“我知道的。
”检查完毕后,我开始做《补充习题》,但一做完又忘记检查。
妈妈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时我却显得极不耐烦,“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烦意乱,不然我肯定会记得检查的”我对妈妈吼道。
妈妈气不打一处来“我好心提醒你,你还不耐烦了!”……回想起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惭愧,爸爸妈妈平时对我要求严格,学习上的关心,生活中的照顾,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成长,而我却经常摆脸色给父母看。
孔子曰“色难”,易指给长辈好脸色。
尽管做起来很难,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
因为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与失败,我们不能被困难击倒,要很快地进行自我修复。
越快,你享受的快乐时光也就越多。
同学们,让我们脚踏实地,不说空话地一起实践于丹老师的理论吧,一起加油!于丹讲座观后感今天,在学校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黑龙江卫视少儿频道播放的《于丹讲座》,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
于丹讲课时候有错吗?到底错在哪?
于丹讲课的确出现了很多错误,举⼀个我印象最深的例⼦,就是她在讲《论语》⾥⾯,解释“为⼥⼦与⼩⼈难养也”,估计于丹是⼀位热爱孔⼦的⼥权主义者,所以她就把⼥⼦解释成了“汝⼦”,就是“你孩⼦”的意思。
这种说法根本不成⽴,因为⼩⼈是只的⼀个群体,⽽“你孩⼦”则是⼀个⼈的⾝份,⼆者根本不可能放在⼀起同类⽐较,难道“你孩⼦”⾥就没有⼥⼉么。
因此,于丹显然有些穿凿附会。
记得在2006年的时候,我有幸在现场听了于丹的第⼀次《百家讲坛》录制讲座,那个时候她没有红,只是试讲。
现场讲的是“《论语》⼼得”,当时听完真的很激动,觉得没有⼈那么讲《论语》,将它与现代⼈的⽣活联系起来,发现《论语》⾥⾯很多思想竟然可以解决现代⼈的焦虑。
当时,就觉得于丹肯定会⽕起来。
可是,当她⽕了,听多了之后却发现,不论她讲《论语》、《庄⼦》还是后来的昆曲,她表述的很多问题都差不多。
这时候,忽然发现,于丹其实是在“六经注我”,即⾃⼰想说什么,只是拿这些古代圣贤和⽂化来背书。
于丹⼝才真的很棒,出⼝成章,语⾔也及其华丽。
但是听多了,你会感到厌恶,因为刨去这些华丽的词藻,内核都是⼀些⼤家都知道的“⼼灵鸡汤”,听完会很舒服,但根本解决不了你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于丹在全国⽕了之后,⼜迅速被⼈们厌恶的重要原因。
于丹在推动国学普及⽅⾯居功⾄伟,但她的东西“姑妄⾔之”,⼤家也就“姑妄听之”吧。
于丹是古代⽂学专业博⼠,家学也不错,后来她在北师⼤是传播学院⽼师,她当然知道古典⽂学哪些是正解,当然她更知道让⾃⼰成名,应该怎么传播知识。
于丹带着手电闯沙漠的励志故事于丹带着手电闯沙漠的励志故事发布时间:2020-05-22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xx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短短7天,她迅速成为一颗灿灿的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进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种于丹现象。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于丹带着手电闯沙漠的励志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于丹带着手电闯沙漠的励志故事大学的暑假,她和两个师兄去了敦煌莫高窟。
他们每天去洞里参观,下午4点景点关闭后,两个师兄就背着摄影包出去采风。
只有她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当地夏天的白昼极长,晚上10点仍有自然光。
她便打算利用下午时间,去看看向往已久的沙漠,但每次提出来都遭到师兄反对:你别胡闹了,要去也得哪天早上一起去。
也没人告诉她,为什么下午不能进沙漠。
一连好几天,终于抵挡不住沙漠的诱惑,她决定单独行动。
她心想,你们不让我进沙漠,无非是担心天黑了,怕我一个人走丢,我才没那么笨呢?她向当地人借了一个手电筒,装干电池的,足有半米长,两头有带子可以背在身上,挺沉,仿佛一杆长枪。
有了这件超级武器,她顿觉信心倍增。
那天下午,一切准备就绪。
她头戴破草帽,肩上交叉斜挎着手电筒和水壶,胳膊上绑着湿毛巾,还带了一把短刀和一盒火柴,像个全副武装的战士。
临走前,她特意给两位师兄留了个小纸条:我去沙漠了,你们不用担心,我带手电了。
然后,她满怀信心,顶着烈日独自出发了。
刚进入沙漠,胳膊上的湿毛巾就滋滋地冒白雾,此时气温高达40度,但她已被另一番景象吸引。
天空是明艳的蓝,地上是耀眼的黄,相互交错辉映,如梦似幻。
金灿灿的阳光,像大把大把的金属沫,刷刷地抛洒下来,落地成金。
一望无垠的沙丘,一尘不染,一脚踩下去,哗地溢出一片流沙,然后刻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沙漠如此古老,而自己如此年轻,她不由得心潮澎湃,豪情万丈,感觉是去赴一个千年之约。
她丝毫没有察觉,危险正悄悄袭来!天快黑了。
她突然感觉身上凉飕飕的,环顾四周,天空已变成了一口大锅,笼罩四野,四面八方的沙丘竟然一模一样。
于丹讲座观后感于丹讲座观后感1(1190字)教育是做家长永恒不变的话题,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更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昨天看了于丹老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讲座很受启发,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百善孝为先,小孩子要懂得感恩;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在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这些值得我们做家长的细细体会和领悟。
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父母、爷爷奶奶都伺候着,吃穿不愁,想要什么买什么。
久而久之小孩子便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有一天达不到他的要求便不高兴了,有的甚至还向父母恶语相向。
我认为家长对待孩子一定不能溺爱,这样不是爱他而是害了他。
我经常在家跟范智炫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爸爸妈妈的责任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你的责任是学好知识长本领,而且学习是为自己,老师和家长现在都是在帮助你,老师严格要求将知识传授给你们,应当尊重老师,家长辛苦挣钱供你吃喝,你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长分担。
责任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
有一次小范看到爷爷后背上有一道伤口自己都不知道,悄悄地拿创口贴为爷爷贴上,把爷爷感动了好久。
现在小范会主动帮我拎东西、按摩,帮助奶奶洗菜、端菜,每当这时我都觉得平时的教育很有作用,感觉很欣慰。
于丹老师说好的家教会形成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才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每个家长应该告诉小孩子的道理。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要先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平时的言行举止不恰当给了孩子影响。
有一次在送孩子上学的途中,看到前面一位家长将吃完早点擦手的纸随手扔在地上,我想他家的孩子肯定也不会有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很多学长认为孩子还小,等到他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或者说这些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学校老师也会教的,殊不知这些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
于丹为何会被轰下讲台?看她如何解释“女子与小人”,你就懂了文/林雅本文我们来介绍一位曾经的大网红,此人就是于丹老师。
于丹老师人如其名,形象落落大方,谈吐优雅,富有知性。
可以说,第一次接触于丹的人,无不被于丹老师优雅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尤其是她开口说话的那一刻,动人而幽婉的声音,仿佛山间泉水,叮叮咚咚地敲击着我们的内心,让人十分愉悦。
当然,最让人愉悦的,还是于丹老师的心灵鸡汤,她对《论语》的个人心得,确实非常好听。
也因为这个缘故,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的《论语》心得,成为她成功的最大源动力。
可是,如今的于丹老师,为何销声匿迹?更尴尬的是,当初为何在北大点评昆曲的时候,竟被学生轰下讲台?笔者认为,原因还在于她的“鸡汤心得”。
《论语》虽然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且其中的许多名句也都家喻户晓。
但是,关于《论语》的真正内涵,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解读。
《论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部哲学思想著作,换言之,解读《论语》,绝不能简单的按照个人的成长轨迹和个人阅历,就对其大加标注。
可是,于丹的心得却让她大受欢迎,说明于丹确实有她厉害的一面。
但是,她“成也论语,败也论语”,因为有些名句,如果只是根据个人所好加以解读,将其熬成好喝的“鸡汤”,却是绝对不行的。
比如本文所讲的这句话,于丹的解释就让人喷饭。
这句话是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和小人”,于丹是如何解释的呢?我们先来看看。
于丹认为,“小人”指的是小孩子,而“女子”自然是说女人。
于丹这一观点一出,马上引起轩然大波。
更有甚者,还直言于丹乱说《论语》、曲解《论语》,有辱国学经典,纯粹胡说。
但是于丹却一直强调,这只是个人心得,有何不可?于丹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女人和小孩子有着相同的心性,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所以称为“难养”!这句话果真如此含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