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05.65 KB
- 文档页数:2
电子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如电路分析、电子元件功能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掌握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运用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并进行仿真与调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电子元件搭建实际电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2. 学生能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数据测量,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3. 学生能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电子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养成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以实践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提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回顾:电路分析方法、电子元件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路分析基础,第二章 电子元件。
2. 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介绍常见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子测量与仪器。
3. 实验技能训练:开展基础实验,如放大器电路、滤波器电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验技能训练。
4. 课程设计: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电子电路设计,包括电路设计、仿真、搭建和调试。
教材章节:第五章 课程设计与实践。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2》教案:电子测量技术《2》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应用于电子测量领域的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2.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3.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论讲解1.1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特点-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测量范围-电子测量技术的误差分析和校准方法2.实验操作2.1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操作-示波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多用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信号发生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频谱仪的使用和操作方法3.实例应用3.1电子测量技术的实例应用-温度测量-电压测量-频率测量-电流测量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通过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来进行,考察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将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多用表、信号发生器、频谱仪等2.教材和参考书籍3.实验报告模板和评估表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电子测量技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运用电子测量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电子测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院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 ‘GNSS 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研究(HZZYJY2021073)㊂作者简介:刘哲(1995-),男,陕西汉中人,中南大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测绘工程㊂义 ㊂[11]面对思政教学者的困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其实践形式和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在许多问题上知识浅尝辄止㊂在接下来的研究和分析中,也会更加具体地分析其内在原因和有效的方法㊂面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改,不仅对教学者是一种挑战,对受教者和这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内在逻辑和潜在的规则,使其教育更加具有专业性和可操作性㊂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9.[2]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1.[3]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M ].北京:三联书店,1988:234.[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07,(05).[5]胡锦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04-10-15.[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7.[7]鲁结.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 ].教育研究,1998,(0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9.[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8.[10]中央宣传部㊁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6.[11]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98,14.[12]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56.[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5.[14]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57.[1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57.[16]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 世界展望[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46.GNSS 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刘㊀哲(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2)摘㊀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职业教育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㊁劳动精神㊁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㊂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㊂通过对高职工程测量专业核心课程GNSS 测量技术与应用中思政元素的提取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㊁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㊁教学实践㊁教学成果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无论是在教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还是在社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方面以期为该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更多思路和建议㊂关键词:课程思政;GNSS ;高职;工程测量中图分类号:TB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3.0840 引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㊂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由此产生,课程思政教育是指构建全员㊁全程㊁全课程的综合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 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㊂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就是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㊂作为职业院校,要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测绘专业者,更应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模式,发挥其在高职测绘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意义㊂GNSS 是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简称,目前主要包括了美国的GPS㊁欧盟的伽利略㊁俄罗斯的GLONASS 以及㊃842㊃中国的北斗㊂GNSS技术即利用各卫星导航系统,在卫星和地面站㊁卫星和卫星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从而达到定位导航的目的,其主要由空间部分㊁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构成㊂GNSS系统有效提高了中国及周边地区定位㊁导航和授时的精度,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在地质灾害监测㊁交通运输㊁气象预报等领域,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㊂例如,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1994年开始部署,直到2020年6月23日北斗正式完成了全球组网,2020年7月31日,北斗系统正式建成开通,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㊂在北斗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㊁敢打硬仗㊁接续奋斗,发扬 两弹一星 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㊁弘扬好㊂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作为高职工程测量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学习GNSS认识与使用㊁星历预报㊁单点定位㊁静态控制测量㊁RTK控制测量㊁地形地籍测量㊁施工测量以及网络RTK技术等内容㊂目前,虽然已经对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思政内容有了一部分的前期探索,如文献[7]等,但是大部分内容均针对本科及以上的课程教学,对于高职相关课程思政内容很少涉及㊂为此,为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文件要求,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本文将从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中思政元素的提取㊁打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㊁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㊁思政课程教学实践㊁教学成果评价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该课程的思政改革提供更多思路和建议㊂1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本研究旨在将思政内容恰当㊁合理的融入在专业知识领域中,发掘本课程在教学内容里所含有的思政元素,选取合适的切入点㊂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归纳,主要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精神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四个自信㊁爱国主义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㊂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思政元素及具体表现内容提取见表1㊂表1㊀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思政元素及具体表现内容提取章节知识点思政元素GNSS认识与使用GNSS组成及工作原理;GNSS接收机分类及特征;GNSS接收机基本配置科学探索精神;民族自信㊁民族自豪㊁民族认同;艰苦奋斗㊁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星历预报卫星位置计算过程;星历的含义及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标准意识㊁认真细致㊁工匠精神单点定位单点和精密单点定位的原理;GNSS手持机工作原理;GNSS坐标系转换科学思维方式㊁科学精神;动手解决问题能力㊁独立思考的能力;团结协作㊁爱岗敬业的精神静态控制测量GNSS控制网设计方案;控制网技术设计书;控制网外业观测流程;控制网数据处理;提交成果资料把握全局的意识㊁严谨的工作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㊁诚信;专业认同感㊁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TK控制测量㊁地籍测量㊁施工测量RTK的工作原理;单基站RTK系统配置;RTK工程流程;RTK测量技术指标;RTK应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㊁爱岗敬业精神;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规则意识;工匠精神2㊀打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1㊀对接专业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是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平台,理念一致㊁专业互补㊁能力互促㊁协同配合的跨学科㊁跨部门教师集体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建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为目标,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努力构建学校 三全育人 新格局㊂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㊁师德修养㊁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㊂将本课程专任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对接,让其了解当下对学生影响力较大的思政元素,掌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常用要点及教授技巧㊂通过不断交流与探讨,提高自身对于思政元素的把握能力,按照不同课程内容,精准提炼相应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水平㊂目前,团队成员共有6人,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1人㊂专业课教师负责撰写人才培养方案㊁教学大纲㊁教学设计㊁实践课程安排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负责提炼各章节思政元素㊂结合专业+思政两部分内容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而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㊁服务观㊁职业观㊂2.2㊀团队内部交流研讨专任教师团队内部进行集中研讨,通过课后调研㊁头脑风暴等方式,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握好思想的风向标㊂在确定好思政元素的讲解内容后,着手修订课程大纲㊁编写课程教案,进一步到细化各个章节和课时,从教学重难点㊁教学目标㊁考核形式㊁分享案例㊁教授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整,确保团队里的每个人思想政治觉悟不掉队㊁教学水平不落后㊂最后,在理论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教学活动,并在团队内部不断查缺补漏,梳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完善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与教学㊃942㊃大纲,全面提升专任教师对该课程的思政引导能力㊂3㊀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3.1㊀教师课堂讲授教师通过不断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将完整且与课堂紧密联系的思政内容授予学生㊂从每堂课的教学计划出发,对照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思政教学大纲,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做到现身说法㊂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保证课堂进度的同时因材施教,进一步凝练出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拔高,引领其思想走上正确的道路㊂3.2㊀学生线上学习线上学习具有浏览范围广㊁知识面大等特点㊂除课堂讲授之外,教师还需收集能为思政教学提供帮助的文献㊁期刊㊁网站等,推荐给学生进行课外的线上学习,给学生布置线上学习的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其进一步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更能有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㊂3.3㊀分享心得体会在双重学习完成之后,定期组织学生利用故事汇㊁演讲㊁PPT展示等形式,互相分享思政元素的心得㊂向他人分享心得可以加强印象㊁有效归纳学习内容㊁强化学习成果,同时,了解他人的学习心得可以互相查缺补漏㊁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㊂4㊀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基于以上团队建设和思政融入方法,将其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㊂首先是做到课前预习,利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提前发布教学安排并布置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㊁发现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㊂其次是课堂引导和解惑,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图片㊁视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际案例拓展课程教学的广度㊁深度和温度㊂最后是外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专业实践,让学生深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道理,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㊂通过课前预习㊁课中学习,课外实践的方法,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其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㊂5㊀教学成果评价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重构,并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在学期末达到如下教学效果及评价:首先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扭转了高职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学生养成课前预习㊁课后复习的习惯,并对国家发展北斗导航系统产生了深刻认识;其次是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科研一线工作者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纷纷表示未来将秉承自主创新㊁开放融合㊁万众一心㊁追求卓越 的 新时代北斗精神 ,为国效力;最后获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笔者所带班级多次在职业技能大赛㊁ 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省㊁市㊁院级奖励,同时本课程也入选了学院 提质培优 项目并立项㊂6㊀结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国家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㊂作为高职院校,学情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提取与职业教育特色相匹配的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㊁职业素养㊁职业精神)㊂目前,随着GNSS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全面应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㊂GNSS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作为工程测量专业的核心课程,蕴含着 新时代北斗精神 等课程思政元素,值得仔细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本课程中,将爱岗敬业㊁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进去,逐步强化专业协同,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模式争取培养出有爱国情怀㊁有社会责任感㊁有创新精神㊁有专门知识㊁有实践能力㊁有健康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专业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应有力量㊂参考文献[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2]谢钢.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原理:GPS㊁格洛纳斯和伽利略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3]杨玲,李博峰,李浩军,等.‘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四史 教育 [J].导航定位学报,2021,9(2):5. [4]首都网警.和总书记一起感悟伟大航天精神[EB/OL].[2022-10-03].https:///s?id=1745631 119105671025&wfr=spider&for=pc.[5]周建郑.GNSS定位测量[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4.[6]李浩军,李博峰,杨玲,等.卫星导航定位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融入探讨[J].导航定位学报,2021.[7]孙小荣,徐欢,郭冰,等.GNSS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高教学刊,2021,7(33):4.[8]杨昆,罗小兵,冯晓东,等.能源动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 课程思政 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1):3.㊃052㊃。
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如电路组成、电子元件功能等;2. 学习并掌握常用电子元件的特性及使用方法,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3. 了解并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原理及搭建方法,如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4. 掌握电子电路的简单故障分析与维修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仪器、工具进行电路搭建、测试和调试;2. 能够阅读简单的电子电路图,并进行电路搭建;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电子制作;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增强自信心;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电路知识,对电子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思考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学习及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子元件及其特性:介绍常用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的基本原理、特性及符号,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基本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元件2. 基本电子电路:讲解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基本电路原理,使学生能够分析并搭建简单的电子电路。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基本电子电路3. 电路分析与测量:教授电路分析方法,如等效电路、节点电压法等,以及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路分析与测量4. 电子制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制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电子天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天平的工作原理,掌握其操作步骤。
2. 学生能准确使用电子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并了解其精度和误差。
3. 学生了解电子天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电子天平,进行准确测量,并完成数据处理。
2. 学生能够分析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 学生认识到准确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科实验课,以实践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解。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实验充满好奇心,动手操作能力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的分解和实施,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天平的原理与结构:介绍电子天平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及其功能,使学生理解其测量质量的原理。
教材章节:《物理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电子天平的原理与结构”。
2.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讲解电子天平的操作步骤,包括校准、测量、数据读取等,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电子天平的方法。
教材章节:《物理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3. 电子天平的测量误差分析:分析电子天平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探讨如何减少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教材章节:《物理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电子天平的测量误差分析”。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电子天平的测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教材章节:《物理实验》六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电子天平的实践操作”。
多功能电子秤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电子秤的基本原理与结构;2. 学生能了解电子秤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3. 学生掌握电子秤的测量单位转换及精度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多功能电子秤,完成各种测量任务;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会分析电子秤测量数据,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秤使用场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秤及物理量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 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旨在通过多功能电子秤的学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秤原理与结构- 电子秤的工作原理- 电子秤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2. 电子秤的应用- 电子秤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电子秤在科技领域的应用3. 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 多功能电子秤的操作步骤- 电子秤的测量单位转换及精度处理4. 实践操作与数据分析- 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电子秤- 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5. 电子秤与创新设计- 鼓励学生思考电子秤的改进与创新- 学生设计电子秤使用场景,展示创意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电子秤原理与结构,电子秤的应用第二课时: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实践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三课时:电子秤与创新设计,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电子技术基础- 第三节:传感器及其应用(电子秤原理与结构)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 第四节:电子秤及其应用(电子秤的使用与操作)第三章:实践与创新- 第二节:电子秤创新设计(电子秤与创新设计)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1. 讲授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电子秤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易懂;-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电子秤的内部构造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第一章:电子技术基础1.1 电子技术概述了解电子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掌握电子元件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1.2 电子元件学习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子元件的符号和功能。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等半导体元件的原理和应用。
1.3 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学习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掌握电子电路的简单分析和计算能力。
第二章:模拟电子技术2.1 放大电路学习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掌握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2 滤波器了解滤波器的作用和分类。
学习模拟滤波器的设计和应用。
2.3 振荡电路掌握振荡电路的原理和分类。
学习振荡电路的设计和应用。
第三章:数字电子技术3.1 数字逻辑基础学习数字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逻辑门、逻辑函数和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
3.2 数字电路学习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原理和设计。
掌握数字电路的应用和实例。
3.3 数字计算机基础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学习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
第四章:电子测量与仪器4.1 电子测量基础学习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掌握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2 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学习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
了解电子测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4.3 电子测量实验进行电子测量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五章:电子技术应用实例5.1 电子控制系统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学习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5.2 电子制作实例学习电子制作的步骤和技巧。
完成一个简单的电子制作项目,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3 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了解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电子技术在通信、家电、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第六章:集成运算放大器6.1 运算放大器概述学习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掌握运算放大器的应用领域和选用原则。
精密测量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精密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测量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误差分析的基本原理,解释测量结果中的误差来源及影响。
3. 学生能够描述至少三种常见精密测量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精密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如电子天平、显微镜等,并准确读取数据。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误差修正。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测量结果,设计简单的测量方案来解决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精密测量科学的兴趣,认识到测量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尊重他人工作的态度。
3. 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到精确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物理实验技术》教材中“精密测量技术”章节为基础,教学内容包括:1. 精密测量技术基本原理:讲解精密测量的概念、特点及分类,重点分析电子天平、显微镜、干涉仪等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2.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介绍误差的来源、分类及传递规律,教授学生如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最小二乘法等数据处理方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包括电子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干涉仪测量光的波长等。
4. 测量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讨论精密测量技术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精密测量技术基本原理及测量误差概述第二课时:电子天平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三课时:干涉仪的原理及实际操作演示第四课时: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第五课时:测量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目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的基本元件、工作原理和电路分析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和系统。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测量与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仪器、仪表和工具。
2. 提高学生电路图绘制、电路仿真和电路故障排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运用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本概念: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电源、信号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子技术基础2. 基本电路元件:介绍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元件的原理与特性。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路元件及其特性3. 电路分析方法:讲解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节点分析、回路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路分析方法4. 常用电子电路:学习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稳压器等常用电路的设计与原理。
教材章节:第四章 常用电子电路5. 电子测量与实验:教授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电路搭建、测试与故障排查。
教材章节:第五章 电子测量与实验6. 电子技术应用: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电子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中职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使用方法;(3)学会简单的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2)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电子技术基础(1)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2)电子元件的识别与使用;(3)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第二章:模拟电子技术(1)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3)振荡电路和滤波电路的设计。
3. 第三章:数字电子技术(1)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2)逻辑门电路的组成及功能;(3)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4. 第四章:电子测量技术(1)电子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2)测量方法的选用与操作;(3)测量误差及减小方法。
5. 第五章:电子技术应用实例(1)电子设备的基本组成;(2)常见电子产品的维修与保养;(3)电子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掌握知识;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等;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测试、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电子技术教材;2. 实验设备:电子实验台、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3. 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在线教学资源等;4. 辅助材料:实验指导书、电路图、案例资料等。
测量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测量学是地理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勘探等许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并能够使用现代测量仪器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课程目标1、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3、学会使用现代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能够进行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
5、能够将测量结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三、课程内容1、测量学基础知识:包括测量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单位等。
2、测量仪器:介绍各种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 等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3、测量技术:介绍各种测量技术,如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GPS测量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数据处理和分析:介绍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如误差分析、数据平滑、地形图绘制等。
5、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如何进行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并介绍相关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6、测量结果的应用:介绍如何将测量结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如土地规划、建筑设计、道路建设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知识和技能。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3、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高其实践能力。
4、自主学习:通过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平时表现进行评估。
2、期中考试:通过笔试或机考的形式,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或机考的形式,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4、项目实践报告:根据小组项目实践的完成情况和报告质量,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控制测量学练习题控制测量学是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和地球形状的测量方法,以及这些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基于“任务驱动”电子测量原理微课教学改革与探索收稿日期:2018-08-28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校教改项目(编号:201711),太原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20162040)作者简介:刘鑫(1982-),女,山西左权人,讲师。
一、研究现状《电子测量原理》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乃至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以及《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延伸,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近、现代电子测量的基本理论和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使学生基本具备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制定先进、合理的测量和测试方案,正确选用测量仪器、科学严格地处理数据,以获得最佳结果的能力[1]。
随着电子仪器类型多样化,功能复杂化、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局限性等因素,导致这门课程知识点多、教学任务重、理论方法与实践验证相对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2]。
并且目前学生接受和理解理论知识主要通过课堂灌输以及课后习题、课内实验等相对单一的环节,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效果,以致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上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电子测量原理》课程特点,以课程中“信号频谱的测量”这一章节内容为例,通过结合微课教学、项目驱动引导等方法,通过实践探讨该课程的改革思路和实施过程,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一)基本概念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在线视频课程,支持多种在线学习方式,内容短小,一般在5—15min 内集中说明某一具体问题[3]。
由于微课教学所包含的内容短小、具体,即“微小化”,因此,从资源角度看,微课也被称之为“微课件”或“微课程”。
(二)微课教学设计特点1.目标明确化。
由于微课授课时间短,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将所讲授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以及易混淆点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多角度剖析,使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以最直观的形式进行学习,并且支持随时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