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决定论”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7.4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童年》的辩论赛主题
《童年》:一部关于成长与影响的探讨
辩论赛主题:《童年》中的成长影响:是自然发展还是外界塑造?
辩论背景:
《童年》是一部描写孩子成长过程的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因素对孩子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是更多地受到自身天赋和性格的自然发展影响,还是更多地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塑造?
正方观点:
1.孩子的成长主要受到自身天赋和性格的自然发展影响。
每个孩子
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这些特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外界环境和教育只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改变孩
子的本质。
孩子的天赋和性格是内在的,不容易被外界改变。
3.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困境和挑战后,依然保持了自己
的本质和特点,这证明了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受到自然发展的影响。
反方观点:
1.孩子的成长主要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塑造。
孩子的个性
和心理发展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2.外界环境和教育可以引导和促进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心理和行
为产生深远影响。
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使孩子成为更优秀、更成熟的人。
3.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困境和挑战后,逐渐学会了适应
环境和与他人相处,这证明了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受到外界塑造的影响。
4.通过本次辩论赛,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童年》这部小说所反
映的孩子成长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既受到自身天赋和性格影响,也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塑造的复杂过程。
“童年决定论”之我见作者:吴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如今儿童心理学发展方兴未艾,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众说纷纭.关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说法争议颇多,但在童年对人一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上却鲜有争议。
笔者以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其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童年经验仍会影响人一生的整合能力及功能。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决定性;儿童经验作者简介:吴静,山东莱芜人,现就读于南开大学,为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早期发展出了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人格理论。
他强调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以及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据此,无论我们的性别和社会发展方面如何,成人人格的根基在五六岁时就已完全形成,这个理论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比如,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发展。
但笔者却持绝对肯定立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或有偏倚,但从未偏离,童年的创伤性经历基本划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限定了他们的精神履历。
笔者将以亚历山大一世、伊凡雷帝、斯大林(“红色沙皇”)例证之。
一、“王座上的演员”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极其早熟,人格在婴儿期就被重视和培养。
祖母非常疼爱小亚历山大,但对他的要求也极其严格。
亚历山大出生后从没睡过儿童摇篮,只被允许睡在一张坚硬无比的铁床上。
每天早晨还必须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
6岁时,祖母给他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替代女保姆,并采用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来锻炼小亚历山大刚毅、威猛的性格。
据分析,在出生时,新生儿的大脑约是他的身体的1/4。
大脑的各种结构对感觉(例如视觉、听觉)、身体运动与协调,也许最主要的是,对思想和语言负责。
童年读后感1500 字 4 篇人人皆知,高尔基先生的自传三部曲是响誉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称佳作,前段时间刚刚看完,感想颇深。
全文高度概括了高尔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统治时期,一个可怜的孩子阿缪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接着失去了母亲,的亲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却仍然怀抱着一颗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惨的生活,让人感动!看到了最后一句,我放下了书本,心情是那样复杂,为什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童年那么悲哀?为什么他的童年没有一丝欢笑,只是充满了仇恨的悲愤?苏联当时的社会真的那么黑暗吗?然而,我知道,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黑暗政治斗争的恶果!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一个国家最底层劳动人民永远无法翻身的社会!这是高尔基先生的批判,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妙笔!一个黑暗到可以使人变坏的社会,不得让我们胆寒,更觉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是她让我们能过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与和平的象征,她是东升的太阳,照亮了华夏大地,暖和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才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否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秀的自传小说之一。
《童年》写于 1931 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
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 世纪 70—90 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的令人窒息的生活。
《童年》,我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制制度的腐、丑,老百姓身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着我:四父,跟随悲痛欲的母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横的、破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了很多“安安静静”的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得无的、了分家不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有两个都叫拉的表哥。
童年的议论文引言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为纯真、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童年中,我们尽情享受游戏、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建立起人际关系、树立自尊和自信。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童年的重要性和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童年的重要性童年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其后人生轨迹起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童年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形成个人价值观和人格塑造童年是个人价值观和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童年中,通过与家人、朋友和教育者的交流互动,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童年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将对个人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童年中学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也是个人日后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指导。
培养积极的性格特质童年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童年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挑战,需要学会应对困难、克服障碍。
通过童年中的奋斗和努力,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如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乐观向上。
这些性格特质将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童年是培养社交技巧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
在童年中,我们与家人、朋友和同学的交往,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和沟通。
通过与他人共同玩耍、分享和解决问题,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些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对我们日后在社会中的交往和合作起着重要作用。
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童年经历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几个积极影响: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在童年中,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如学校教育、亲子教育和社区活动。
这些学习环境和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平台,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童年中培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将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童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在童年中,我们通过绘画、手工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童年哲学读后感范文?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童年哲学读后感五篇,欢送查阅!童年哲学读后感1童年时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他的童年确实在黑暗中度过,经历了种种磨难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强,勇敢,有爱心的人。
他就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
他将自己的童年生活用阿廖沙这一形象写入了?童年?里,充分的表达出那是俄罗斯的下层人民的黑暗生活。
阿廖沙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他在三岁时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外祖父的小染坊里,母亲因受不了这一个充满血腥的家庭,抛下了阿廖沙,一个人离开了。
阿廖沙生活在这一个可怕的家庭里,过早的明白了人世间的痛苦和是非,同样让他有了正义感和同情心,疾恶如仇,对压迫者充满了憎恶,对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有了明锐的感知力和观察力。
外祖父就是一个压迫者的典型,是邪恶的代表。
他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还暗地里放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动西。
还有两个舅舅成天在为分家而争吵不休,大打出手,就连孩子们也积极的参与了进来。
使阿廖沙天天生活在水深炽热的世界里,但这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黑暗的心灵,相反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善良人物,如慈祥的外祖母,聪明的小茨冈,正直的格里戈里……就如高尔基后来所说的“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他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看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之后,我常常不仅的想:阿廖沙的生活这么的痛苦,在那么血腥的生活之下还保持着如此正直的心真让我感动!如果那时社会上每个人都多一点爱心的话就不会有阿廖沙那么困苦的人了,也就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童年?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那外祖母的慈祥善良,去憎恶外祖父的恶毒。
对每一个人都谦让一点的话,那么世界将是无限的美好了!童年哲学读后感2“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听着这首歌,让我知道了童年使我们一生中珍贵的宝藏,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而高尔基的童年却与我们与众不同,他的?童年?让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童年概念学习心得今天,我们学习了卢梭的《爱弥儿》这篇课文。
卢梭的《爱弥儿》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他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自然教育。
对于人的天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能够去强迫孩子,而应该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
其实,这一点,我是很赞同卢梭的观点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那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好的教育,所以才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但是,卢梭却从来不这样想,他认为不要过早地强加给孩子任何东西,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自由发展,如果这样还没有教育好的话,那么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和管教。
这让我不由的感到很震撼。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就算是有许多大人物,也有着类似的想法。
就比如说邓亚萍吧,邓亚萍原本是乒乓球运动员,但是后来她却被查出了患有乳腺癌,医生告诉她,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
后来她又被确诊出双侧乳腺切除,她也下决心进行了手术,虽然她已经30岁了,但是她也毅然选择了退役。
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不仅深受感触,更是觉得震惊,难道说,我们大人就真的比小孩更聪明吗?其实不然。
而且,我们有些大人还是蛮聪明的,就像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就用智慧的头脑,指挥着解放军打胜仗,并且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
我还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把毛主席的一生都概括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参加革命工作了。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黑暗之中,根本没有希望,甚至中国人民还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所以,那时候的人们,生活是非常困苦的。
但是,毛主席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吓倒,反而更加激励了毛主席。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某某某是我们班里的第一名,你问他怎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他可能就会告诉你是天赋异禀。
其实不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他们每天都在学习,即使在晚上回家很晚的时候,也会挑灯夜读。
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也和我一样吧!那我们有没有付出努力呢?那当然是有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上别人的脚步。
《童年》读后感克西姆。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
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
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
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
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
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
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
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
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
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的独特见解作文
说起童年,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奇妙时光!
在我的童年里,我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比如说,我曾经坚定地认为,电视机里一定住着一群小人儿,他们每天辛苦地表演,就是为了给我们带来欢乐。
每次电视画面出了问题,我就会担心是不是那些小人儿累了,想要休息一
会儿。
还有啊,我总觉得晚上的月亮是会跟着我走的。
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就像我的专属小跟班。
我当时还特别得意,觉得自己一定有什么特别的魅力,
能让月亮这么死心塌地地跟着我。
小时候,我特别害怕影子。
总觉得那是个黑乎乎的怪物,随时可能把我抓走。
每次走在路灯下,看到自己被拉得长长的影子,我都会吓得赶紧跑开,生
怕被它追上。
那时候,我还对糖果有着无比的热爱。
我甚至幻想过自己有一个糖果做的
房子,床是巧克力的,窗户是冰糖的,屋顶是棉花糖的。
每天一睁开眼,就能
咬一口甜甜的墙壁,那该有多幸福啊!
童年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虽然现在长大了,知道了那些想法
很天真,但每次回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笑出声。
那段无忧无虑、充满独特见
解的时光,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童年》优秀八年级读书心得2022年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
这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讲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
彼什科夫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阿廖沙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
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
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暴力、贪婪、霸道,他掌管着家里的一切,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他的两个舅舅因为钱财而互相残杀,雅可夫舅舅还因为生气而把自己的妻子连头带脚的兜住打死了,这可见当时的女人是多么的不起眼。
米哈伊尔舅舅把大十字架放到小茨冈,导致他背负过重摔死了。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
”当时的社会多么黑暗,而这黑暗也深深地印在了阿廖沙的心里,可是每个人的黑暗中还是有一丝丝的阳光,他的外祖母就是他的阳光,她用她那圣母般的行动感化了阿廖沙,让他明白他的童年还有开心的记忆。
这个故事描述的家庭: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而她的外祖母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廖沙的爱,给予了阿廖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廖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她经常给阿廖沙讲神话故事让他了解更多的事情也为了他长大后不做一个心里阴暗的人。
读完书的最后一页,阿廖沙的童年也结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的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让我们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我在家读了《童年》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的高尔基。
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城。
童年读书心得800字高尔基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
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
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
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力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耳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 __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 ,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
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
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
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时间。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被鲜花簇拥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
《童年》心得体会《童年》心得体会15篇《童年》心得体会1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所有人都会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这是我在读《童年》之前的想法,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这种想法改变了。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作者高尔基的乳名)是一个在三岁就失去父亲的可怜孩子,因为父亲的逝世,他被外祖母带到了外祖父家中,在这个家庭中充满了险恶。
外祖父暴躁、易怒、贪婪。
两个舅舅自私,恶毒,为了家中家产大打出手,不顾亲情。
只有外祖母对他很好,给他讲故事,唱优美的歌。
可以说外祖母是阿廖沙在未来爱上读书的重要因素。
后来因为母亲的去世,廖沙仅在11岁就走了社会,离开了他最爱的外祖母。
从《童年》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当时俄国旧社会的残忍可怕,在剥削阶级对人民进行剥削时,人性的罪恶也在此时暴露无遗。
读过这本书后,我的内心触动很大。
在我的童年中,有父母的关爱,姐妹的照顾;在我上学以后,有亲切的老师,友善的同学,从来没有看到旧社会残酷的.我是一个在糖水里泡大的人儿。
但我却仍不满意,对生活的美好看不见,只能看到同学的缺点,做家务时的劳累,和一切不好的生活。
在我和高尔基比较以后,我才发现我真的不应该这么做,高尔基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寻找光明,我出生于高尔基追求的光明中,却不懂珍惜,挑三拣四。
以后的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因为如今的生活,是由千万的像高尔基这样追求光明的伟大前人努力创造的。
我们,一定要珍惜。
书,是人进步的阶梯,多读名著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也可以让自己明白许多道理,我不就是这样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让我们一起遨游在书的海洋中吧!《童年》心得体会2他本和其他孩子一样,同样的无忧无虑,同样的自由自在。
可只是因为一场事故,他那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烙印。
他的童年?支离破碎。
这是高尔基笔下的一个孩子,他生性开朗、乐观,却在他最欢乐的时光中,感受到了他本不该感受的残酷、冰冷。
阿廖沙原本有着自己的家庭,可四岁那年,父亲永远的离开了他,维持不了生计的母亲带着他——懵懂无知的阿廖沙,投奔了外祖父和外祖母。
读《童年》有感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
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
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
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
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
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
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
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
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
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
《童年》心得体会范文1000字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
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
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
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
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
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
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
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
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
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
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
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
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童年读后感800字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学习心理学谈谈童年经理对一个人的影响作文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由此可见童年的重要性。
童年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性格方面。
长大后的性格特点,追溯其形成原因时,总能在童年时期找到痕迹。
在童年时期,人们的身心还未发育完全,处在一个待塑造的状态中,所以此时的任何生活经历都有可能对人的塑造起到作用。
而到了成人时期,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已经固化,外界的因素已经难以改变人的性格。
因此,相比于其他时期,童年时期对人的影响十分重大。
孟勐三迁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这个故事就说明了童年对一个性格的影响。
孟母通过反复地搬迁,使得自己的孩子在学宫附近长大。
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得孟轲守秩序、懂礼貌。
可以说,没有勐对孩子童年成长的重视,她的孩子就不会成长为后来的“亚圣”。
即便是童年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如此重要,如今的家长们却还是对其不够重视。
倒也不能说家长们完全不在意孩子的童年,许多家长们都会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
可问题在于,家长们似乎认为这样就够了,因此常常说出“我供你吃穿还不够吗”类似的话。
但其实,物质上的需求虽然重要,心理的满足却更胜一筹。
家长的陪伴,有时比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要重要得多。
下面本文便列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家长的陪伴的重要性。
摘要:如今儿童心理学发展方兴未艾,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众说纷纭.关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说法争议颇多,但在童年对人一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上却鲜有争议。
笔者以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其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童年经验仍会影响人一生的整合能力及功能。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决定性;儿童经验作者简介:吴静,山东莱芜人,现就读于南开大学,为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早期发展出了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人格理论。
他强调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以及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据此,无论我们的性别和社会发展方面如何,成人人格的根基在五六岁时就已完全形成,这个理论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比如,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发展。
但笔者却持绝对肯定立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或有偏倚,但从未偏离,童年的创伤性经历基本划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限定了他们的精神履历。
笔者将以亚历山大一世、伊凡雷帝、斯大林(“红色沙皇”)例证之。
一、“王座上的演员”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极其早熟,人格在婴儿期就被重视和培养。
祖母非常疼爱小亚历山大,但对他的要求也极其严格。
亚历山大出生后从没睡过儿童摇篮,只被允许睡在一张坚硬无比的铁床上。
每天早晨还必须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
6岁时,祖母给他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替代女保姆,并采用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来锻炼小亚历山大刚毅、威猛的性格。
据分析,在出生时,新生儿的大脑约是他的身体的1/4。
大脑的各种结构对感觉(例如视觉、听觉)、身体运动与协调,也许最主要的是,对思想和语言负责。
在生命最初的两年,大脑继续快速发育成长。
3天大的婴儿能分辨不同的声音,6个月时开始为更多的声音赋予意义。
到两岁时,婴儿的大脑在脑细胞中有数量巨大的潜在的“联结”,这种联结使2岁的婴儿快速的学习如此多的内容成为可能。
也许大脑的这种令人惊愕的潜力没有比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1]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亚历山大婴儿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育孙子,她让婢女在床边不间断地说话,让他在嘈杂的人声中入睡并度过婴儿期,这极好的培养了亚历山大一世的语言能力,为执政后出国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婴儿从出生至一岁半是处于口腔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通过口腔刺激活得愉快和满足。
从一岁半至三岁,婴儿处于肛门阶段,这是他们主要是通过大便来获得愉快的刺激。
在婴儿的早期阶段,婴儿主要是伊特,根据“愉快原则”进项活动,力求眼前的满足。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自我就开始发展,并根据“现实原则”进行活动,努力寻求一种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以获得满足。
这些阶段和以后的心理性原则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会影响成年时的个性的。
[2] 而早熟的亚历山大对人情世故有极早的了解,还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感觉到了祖母和父亲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
在二者之间的周旋,使得亚历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讨人喜欢,能够揣摩别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可以说,亚历山大一世矛盾又极端的性格无不渗透到其行为的方方面面。
这都归功于早熟的童年所造就的模棱两可的性情,成年执政之后组建的神秘主义团体以及军事屯田制的推行,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并存的执政理念,都受到其童年期形成的人格的制约。
其儿童时期的精神禀赋和多变性情渗透到其治国治民和人生行为的方方面面,以致连驾崩也留给后世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
二、自卑与超越伊凡雷帝(1530-1584)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他从小多灾多难,三岁时因父亲去世而即位。
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刚刚八岁,代他执政的母亲又被人毒死,只剩他孤身一人。
那些宫廷大贵族把他当做克里姆林宫的“囚徒”看待,这使得伊凡四世从小对那些贵族老爷充满仇恨,并且变得特别残忍。
八岁的伊凡就经常残忍地将小鸟拔掉羽毛、挖掉眼睛,看着它们慢慢死去;或者把小猫、小狗从塔楼上扔下,从中寻找乐趣。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他们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极为敏感,个人的“道德心”在儿童早期时代已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于儿童对父母的认同,通过对父母的认同了解到控制父母行为的宗教与文化规则,然后这些规则成为儿童“超我”的一部分。
据悉,儿童5岁时超我开始形成。
超我由良心和理想自我两部分构成,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不只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榜样,更容易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奖赏和惩罚做出反映。
伊凡的成长环境充斥着太多的焦虑因素:不尊重孩童的个人需要、蔑视的态度、缺乏可信赖的温暖、歧视、敌意的氛围……以及周围环境中暗藏的虚伪。
所以他自幼便在暗藏敌意的世界中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根据霍尼的观点,孩童很快就对如何应对他们的环境产生了一种对策并不断使用,由此便产生出一种“神经质倾向”,这是一种植根于人格之中的、于他人交往的风格。
伊凡的基调就是致力于反对人群的攻击型人格。
通过敌意行为来保持优越感、控制他人和显示力量。
[3]从这个角度看,伊凡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经症者,他认为爱和其他积极情感在他看来都是愚蠢和软弱的表现,所有人从根本上都是敌意的,并将这种敌意外化出来。
根据弗洛姆的理论,伊凡雷帝具有典型的权威主义性格:将自我融入外在的某人或某物,以此获得单个自我所缺乏的力量的倾向,控制和压迫他人。
伊凡成年后,对外征服喀山,发动夺取立沃尼亚的战争并攻占波洛茨克;对内施行直辖制,与领主的纷争,攻击性极强。
据悉他在位共计37年,其中20多年几乎一直在打仗。
家庭生活也是失败透顶,一生共经历了七次婚姻,但毫无温情可言,甚至连起码的信任感都无法保障。
雷帝48岁患重病,太子伊凡颇得人心,雷帝对儿子充满恐惧和不信任。
雷帝因儿媳衣着不检点打之,使其流产。
太子护之受打,再加精神刺激患病卧床,11天后归天。
关于伊凡杀子的成因众说纷纭。
笔者以为,这不仅是受俄罗斯民族非理性信仰的影响,更是是受雷帝的无意识控制的。
雷帝杀子绝非偶然事件,而是童年期所形成的人格的惯性力量使然。
他的行为是由行为是由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所决定的。
三、宗教精神之根斯大林(1879-1953)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
其父为一名奥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
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就已夭折。
早期他的父亲颇为富裕,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
及后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搬家。
童年的精神之根对斯大林的施政手段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因为童年时期经常遭受父亲毒打的斯大林相信暴力万能,在政治上冷酷、无情、多疑、具有很强的报复心。
学校的创伤性经历也导致斯大林对知识分子和进步思想的敌意。
情境中的自我理论观点认为,儿童早期(二到六岁)的主题是提高和他人的相互依赖程度。
在本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肢体运动机能会有显著的提高。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包含学会延迟满足。
儿童开始感觉到自己和他人在性别、种族和能力水平上存在不同。
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和周围所处的世界相联系的,还有提高信任他人的能力。
[4]伊凡四世和斯大林在此阶段均为建立起与周围世界和他人的正常的信赖感,故而二者在残暴、冷漠和侵略性等方面如此相像。
根据暴力循环假说,虐待的受害者从他们童年时期的经历中,学会暴力是一种恰当且可以接受的处罚形式,并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及非暴力循环渐进式的原则。
但是,尽管儿童虐待可能带来严重的伤害,但是很明显,并不是所有遭受过虐待的儿童都出现永久性创伤。
顺应力(resilience)是克服高风险环境的能力。
那么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米·沃纳的观点,顺应力强的儿童具备的气质更倾向于激发积极的反应[5]斯大林和伊凡四世执政期间军诉诸武力,实行思想和文化专制,比如斯大林与“哲学船事件”均可从中找到根据。
不得不提的是斯大林潜意识中的的宗教情结。
斯大林的母亲是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心盼望儿子成为一名出息的神父。
然而事与愿违,斯大林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1899年,被学校开除。
反之,斯大林对宗教的态度如何呢?大清洗期间,斯大林却并未报复当时将其开除的教会学监阿巴卡则,而是让其活到天年。
1941年7月3日,“兄弟们和姐妹们”的称呼从斯大林口中脱口而出也并非偶然,只是慌乱中说出了童年时期听惯的话。
教堂的祷词中称斯大林是“上帝选择的领袖”,斯大林不但没有责备,还非常高兴。
据史料记载,斯大林从未发表过反对上帝的言论。
通过如此多的“口误”,可以知晓,如斯大林般拥有钢铁意志的人都未能摆脱童年的人格受造与制约,他的精神之路一直沿着童年时期的轨道前行着。
综上可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童年经验仍会深刻地影响个体的现在和未来。
如果根据年少时的经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以后仍会按照这个错误的结论行事。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或刻意地控制童年的创伤性经验,童年经历仍磐石般地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生活之路和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