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7
中轴线的释义中轴线是指一个物体或空间中的一条直线,该直线将物体或空间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对称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
中轴线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下面将从建筑、生物学和政治等多个角度介绍中轴线的释义。
在建筑领域,中轴线是指建筑物或建筑群的主轴线。
它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概念,用于规划建筑的布局和形态。
中轴线的位置和走向决定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外观效果。
许多古代建筑和宫殿都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以达到整体平衡和美感。
例如,北京故宫的建筑群就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的,南北中轴线上的建筑和景观互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宏伟气势和美丽景观。
在生物学中,中轴线是指生物体的主要对称轴线。
在许多动物的身体结构中,中轴线是决定对称性的重要因素。
例如,人类的身体就以脊柱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地分布着头部、四肢等器官。
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往往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地发展出各种器官和功能。
中轴线的对称性对于生物体的运动和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是生物体正常发育和运作的基础。
在政治学中,中轴线是指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准线。
中轴线的位置和方向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方向。
例如,欧洲大陆的中轴线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德国的柏林也被视为欧洲的中心城市。
中轴线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中轴线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建筑、生物学和政治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它不仅影响着物体和空间的布局和结构,还决定了生物体的对称性和运动方式,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轴线的研究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进而推动各个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城市中轴线的类型与⽂化内涵城市中轴线的类型与⽂化内涵1.城市中轴线的类型城市轴线体系的特征,其具有着不同等级、不同职能、不同形态的特征。
本节将从等级、职能、形态三⽅⾯对城市中轴线的类型进⾏详细分析。
1)中轴线的等级类型城市中轴线包含城市主体中轴线、城市局部中轴线和城市节点中轴线三⼤类型。
城市主体中轴线,⼜可以称为城市主轴,是架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主轴,贯穿城市主要区域。
主体中轴线是城市的重要发展轴线,也是串联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的主轴线。
例如北京城市南北中轴线,起始点为景⼭公园,⾃隋开始,便成为北京城市的中央轴线。
西安则是以钟楼为中⼼点的主体中轴线。
另外还有唐长安以朱雀⼤街为中轴的城市主体中轴线等。
城市局部中轴线,⼜可以称为城市次轴,是架构城市局部⽚区空间结构的主轴,具有特定的职能,常见与城市分区的中轴线。
如华盛顿中轴线,是典型的政治中轴线。
西安的各⼤遗址中轴线均为局部中轴线。
城市节点中轴线,⼜可以成为城市⽀轴,是城市中⼼区、城市公园、城市住区、⼤学校园、产业园等功能空间的中⼼轴线,其具有着明确的职能属性,以重要建筑为依托,驾驭着这些重要空间单元的中轴线。
在西安如兴庆宫公园中轴线,慈恩寺中轴线、青龙寺中轴线、兴善寺中轴线等。
2)中轴线的性质类型城市中轴线具有着多种性质类型,包括政治中轴线、经济中轴线、历史⽂化中轴线、功能中轴线、景观中轴线、交通中轴线等。
a.政治中轴线政治中轴线是⾏政权⼒⼲预下的中轴线,如北京传统中轴线、华盛顿中轴线、巴西利亚中轴线等。
政治中轴线⼀般出现在⼀个国家的⾸都,作为是政府体现统治权⼒和民族凝聚⼒的重要⼿段。
中国古都政治中轴线的规划,彰显了“皇权⾄尊”、“中庸和谐”、“奉天承运”的统治思想,是统治者维护统治服务的。
中国古代的中轴线,⼀直与神权、皇权和维护专制统治秩序有关。
如中轴线“敬天法祖”的宗教祭祀功能,“天⼈合⼀”的伦理与⽂化功能,“前朝后市”的政治经济功能。
⽽西⽅典型的政治中轴线则是体现⾏政体制的重要⼿段。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与特点在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转变,这些城市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与特点,从城市规划、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规划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规划通常以城墙为界,城内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城市的核心,设有宫殿、教堂和市场等重要建筑。
外城则是城市的居住区和商业区,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城市的街道通常狭窄而弯曲,因为在城市建设时并没有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
二、经济活动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经济活动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导。
手工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行业如纺织、制革、金属加工等在城市中兴起。
这些手工业工坊通常分布在城市的特定区域,形成了相应的行业集聚效应。
商业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城市的市场成为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中心。
市场上的商品来自于城市周边农村和其他城市,形成了繁荣的商品流通网络。
三、社会结构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
城市的精英阶层主要由贵族、教士和市民组成。
贵族是城市的统治者,拥有土地和财富。
教士则是城市的精神领袖,他们在城市中担任重要的宗教职务。
市民是城市的主要人口群体,他们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是城市经济的支柱。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是农民和工人,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级劳动。
四、文化交流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城市成为了知识和艺术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学者、艺术家和文化人前来居住和交流。
城市中的大教堂和修道院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戏剧演出和学术讲座在这些场所举行。
同时,城市的图书馆和学院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总结起来,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与特点体现在城市规划、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这些城市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城市化进程的演变。
巴黎的城市规划有何特点巴黎,这座被誉为“光之城”的浪漫之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而巴黎独特魅力的背后,离不开其别具一格的城市规划。
巴黎的城市规划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从空中俯瞰,整个城市布局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呼应,和谐共生。
这种整体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个世纪的演变和精心规划。
巴黎的城市规划师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在继承前人规划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进行创新和完善。
巴黎城市规划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对中轴线的巧妙运用。
以卢浮宫、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和拉德芳斯新区为轴线,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巴黎城市景观的脊梁,也是其历史文化的传承脉络。
沿着这条中轴线,游客可以领略到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演变,感受到巴黎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卢浮宫作为巴黎古典建筑的代表,展示着古老的艺术瑰宝;而拉德芳斯新区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则展现了巴黎的现代风貌。
这种古今交融的布局,使得巴黎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又充满了现代活力。
巴黎还十分注重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区等划分明确,互不干扰但又相互联系。
商业区通常位于市中心或交通枢纽附近,便于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如巴黎的老佛爷百货、春天百货等大型商场就集中在市中心区域。
住宅区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活需求,分为不同档次和类型的社区。
文化区则围绕着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布局,如巴黎的左岸地区就以众多的书店、咖啡馆和艺术画廊而闻名。
这种功能分区的明确划分,使得城市的各项活动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同时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巴黎在城市规划中对公共空间的营造也堪称典范。
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公园、花园,还是宽阔的街道和广场,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和交流场所。
巴黎的公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各具特色。
比如卢森堡公园,绿树成荫,草坪广阔,还有精美的雕塑和喷泉,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好去处;而杜伊勒里花园则紧邻卢浮宫,与周边的建筑相得益彰,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西方建筑的平面布局的发展与变化----轴线布局的古今发展与运用绪论: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甚至是到今天,轴线一直是建筑空间和形式组合方面最常用的手法:古埃及陵墓、古希腊神庙、古罗马广场、基督教堂的形制(希腊十字与拉丁十字)、古典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等都透露出轴线所赋予建筑和空间的对称几何特征。
古罗马的城市建筑中最早出现了罗马帝国的强盛,轴线的中心形态秩序象征着帝国的统治。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轴线的组织建筑形态的特点是比较注重建筑的完整性,仍然以轴线建立建筑广场、花园绿地等外部空间的总体秩序,例如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罗马市政厅广场、圆厅别墅等等。
巴洛克时期,建筑在其空间形式上承袭了传统轴线空间的对称构图,巴洛克式的花园奇强调的是连续轴线的空间运动感。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更将轴线这一传统构图法则发挥到极致:以凡尔赛宫为例,在面向巴黎城一侧以中轴为基准放射出三条大道,尽管只有一条路真正抵达巴黎,它暗示了凡尔赛宫是巴黎乃至全国的统治中心,由她可以控制整个国家。
这种中央集权的思想正是轴线在构图上的中心性和凝聚力所赋予的,而它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秩序也是完全满足统治者的阶级需要。
图1-1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图1-2 罗马市政广场全景图1-3 圆厅别墅平面图1-4 凡尔赛宫平面布局摘要:轴线 轴线布局 平面 建筑设计一.古埃及建筑中的轴线布局及其特征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古埃及建筑中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神秘金字塔、有庄严肃穆的神庙以及规模宏大的陵墓等等。
其中在宫殿及陵墓建筑中,轴线布局有着明确的体现。
以阿玛纳宫殿(如图1-5)与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如图1-6)为例。
阿玛纳宫殿建于新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的统治阶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国王自称为神,崇拜皇帝不再是在金字塔或者崖墓的祭堂里了,而转为宫殿和庙宇结合在一起,在大殿里拜谒国王。
在阿玛纳的众多宫殿之中,其中就有两所有了纵轴线和纵深布局,其中一所除了南北向的纵轴之外,左右还有一对对称的次轴,布局十分的严整。
世界城市轴线比较研究何嘉宁1.城市轴线案例研究北京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km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写到:“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
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面部署的。
但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7.8km,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但北京的传统轴线与西方城市轴线不同,巨大尺度的轴线在空间上存在,但被紫禁城和景山隔断,南北难以穿越,除非从空中鸟瞰,否则不易为人所感知。
解放后,由于城墙和永定门等城门的拆除,北京轴线在前门以南和景山以北的轴线逐渐模糊,但故宫前的中段轴线由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而得到加强,并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的新的空间特点。
与此同时,东西向的长安街逐渐成为北京城的又一主要轴线,首都重要机关和建筑沿此轴线布置,阅兵式等重要政治仪式亦沿长安街行进。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成功申奥后的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以及即将动工的永定门复建工程将又一次强化北京原有南北轴线。
巴黎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渐扩大形成的。
公元888年,法兰西王国成立,以巴黎为首都。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经历了大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香榭丽舍大道构成的主轴线初步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奥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和绿地,许多新的轴线形成,这基本奠定了巴黎市区的骨架。
以巴黎和北京城为例浅析轴线式构图城市中西方差异北京和巴黎, 作为代表东西方文化的两座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城市性质。
两者均为国家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
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巴黎是沉淀西方文化最深厚的城市北京是蕴涵东方文化最富饶的地方。
尽管受到不同文化与规划理论的影响但两个城市在空间形态及其布局上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最著名的就是两座城市的轴线构图。
作为东西方两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和巴黎在旧城布局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范围均由历史上形成的最外圈城墙确定(原先的城墙已改成了环路) 市中心布置王宫和重要的宗教建筑(北京为故宫;巴黎为城岛上的圣母院和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 并采用了轴线构图(尽管轴线的表现方式及形成历史各有千秋) , 旧城区周围布置有大片的绿化环境(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 巴黎的布洛涅和班森诺公园)。
城市的轴线不仅是对城市主要道路的一种升华,而且是城市设计的高潮部分,使得很多城市的道路、建筑及景观布置均围绕着它展开。
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型式都很清晰清晰且规模宏大;它们都有宫廷建筑统领的建筑群,并且空间有序,高潮迭起;它们都经过人工的精心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归于其上,而非自然堆砌形成。
但是,由于它们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体态,所以给人的感觉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们将就此分别对北京和巴黎两条城市主轴线的特点3.3.1两种形成过程——两种结果北京和巴黎的轴线有着不一样的形成过程。
北京的轴线是通过城市的整体规划自上而下形成的,更多的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除了使用功能以外更加注重象征意义,给人带来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而巴黎的轴线则不然,虽然也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但是其产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时期逐渐形成,所以其演化过程除了君主意志以外,也将民众的使用考虑在其中,除了给人以奢华之感以外也将城市的浪漫融入其中。
中西方城市差异体现的中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路径导言:城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极为重要,人类的历史上,很早就产生了城。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城市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与之相对应的,中西方的发展道路、文明进程、文化心理也有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将要从东西方“城”与“市”产生的先后问题、东西方城市布局形制的比较和东西方城市内部公共空间对比这三个方面,来挖掘其背后体现的文明发展的不同路径。
关键词:东西方、城市、文明发展、文化心理正文:一、“城”与“市”产生的先后问题城市是一个组合词,应当把它分成“城”和“市”两部分来考虑。
“城”是城墙和居民区,“市”是城中的市场。
中国的特点是先有“城”,后有“市”。
中国的“城”出现的极早,似乎和中国历史同样古老。
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国便开始建城;这非但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并且还有地下的实物证据。
1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所记载“天子之城千雉,高七雉;公侯百雉,高五雉;子男五十雉,高三雉”可见,“城”是天子诸侯们为了保护领地而筑起高高城墙的一种防御方式。
并且,因等级的不同,“城”的规模也有严格的限制。
而随着“城”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出现“郊”。
如果说“城”是封建领主们用城墙围起的保护自己安全居住的地方,那么“郊”便是使人民居住的地方。
有“城”、有“郊”,便有人民聚集,有人们聚集的地方就会产生交换物品的需求,随即就产生了“市”。
从这个发展过程看来,“市”总是处在附属地位的,而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为了政治或者军事等其他功能的需要,而商业、经济等因素的要求总是被忽略。
而我们看后期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比如唐代都城长安。
此时的城已经发展的极成规模和体系,气势恢宏,法天象地。
长安城内分布有西市和东市,然而市周围有高大的围墙,与居民区严格分离。
唐政府对长安城市场特别是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
两市的大门,亦实行早晚随唐长安城城门、街门和坊门共同启闭的制度,并设有门吏专管。
西⽅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西⽅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弯曲街巷和⽹格规划古希腊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世纪,直⾄公元被罗马所灭。
古希腊是西⽅⽂明和思想体系的源头。
古希腊⾃公元前年⾄前年就建⽴起众多奴⾪制城邦或城市国家,其中雅典最为典型。
海洋贸易造就古希腊社会的海洋⽂明和幵放的个⼈性格。
亚热带海洋⽓候、美丽的⾃然风光、明媚阳光、多⼭多⽯的环境刺激了希腊⼈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
优越的⾃然环境培养了希腊⼈的哲学智慧,也营造了积极健康的公共⽣活氛围。
由于市民⼤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共空间和室外度过,所以他们对私密⽣活不是⼗分在意,因此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曲曲弯弯,检朴的住宅乱七⼋糟拥挤在⼀起。
很长时间,雅典城市甚⾄没有城墙和防御系统。
与之相反,雅典城市内各种公共空间却是异常发达,古希腊公共空间由建筑柱廊、⼴场和庄严宏伟的卫城组成,成为希腊⼈丰富公共活动的载体。
古希腊⼈的物质⽣活并不丰裕,但他们拥有以丰富的公共⽣活为基础的充实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公共⽣活是希腊⽂化主要表现⽅式。
在希波战争之前,希腊城市多为⾃发形成,在⼈本主义和⾃然主义思想的主导下,以神庙和⼴场(Agora)为城市中⼼,突出⼈的尺度和感受以及同⾃然环境协调。
尽管雅典并没有⾮常明确的⼈⼯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为主导,活拨多变的城市景观,获得了极⾼的艺术成就,雅典卫城最具代表性。
这时期希腊城市的居住环境街道弯曲窄⼩,但公共建筑群形成的变化丰富⼴场空间给⼈印象深刻,是城市⽣活的主要场所。
图1 公元前世纪的雅典城图2 ⽶利都城平⾯古希腊城市除了⼈本和⾃然的布局⽅式外,在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发展出⽹格规划城市的模式:希波丹姆模式。
公元前世纪,古希腊先哲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提出⽹格城市规划模式。
他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蓝本,在⼏何与数理中寻找其和谐关系,⽤规则的棋盘式⽹格构建城市的框架,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位置明确,在城市的秩序中寻找美的规律。
中西方城市中轴线发展历程摘要: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萌发敬畏心理,太阳带来了生命和光明,原始人对太阳抱着某种信仰。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和海水潮起潮落的规律就成为了原始人用来测量物体、安排作息和制定方位的参照物。
早期的建筑轴线指向太阳,不仅为了满足日照的需求,也是人们对太阳崇拜的精神归属,便产生最原始的建筑轴线,最终应用于城市。
城市轴线是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
当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从美学角度去思考空间的时候,城市轴线作为一种表现空间序列的手段,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
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轴线起到了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的作用,是城市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轴线可以串联起城市交通、景观、用地功能等系统。
关键词:城市轴线故宫凡尔赛宫统一性中国城市轴线中国把中轴线作为城市根本标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部分描述的王城形态、道路布局、城门宫殿、祖庙、社稷坛、里坊市井等均围绕着中轴线,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城市中轴线串联着宫殿群,寺庙和圣所,与百姓的居所是相互隔离的显示了王室的尊贵。
例如北宋的开封与明清的北京。
城市中轴线必然代表建造它的群体力量的利益,各方利益协调博弈得以最终形成。
秩序增强了城市的可读性和功能的可识别性。
中国的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巨大,为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北京城市的营造,遵循了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城市建设原则,重点突出代表皇权的三大殿建筑,形成坐北朝南、层层展开、绝对对称的中轴线的规划布局形式。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元大都中轴线的基础上修建,按照前朝后寝的原则,故宫将政治和居住两大功能建筑群体纳入到轴线范围,从而形成秩序的美感。
北京故宫轴线前半部分是“前朝”,以永定门为起点,终止于钟鼓楼,成为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轴线。
世界城市中轴线案例
世界城市中轴线案例包括:
1. 巴黎中轴线:从西岱岛上的圣母院开始,跨过塞纳河,到卢浮宫,再到雄狮凯旋门,这条公里的中轴线见证了巴黎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脉络。
2. 纽约中轴线: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是城市中轴线,这里聚集了全球最顶级的品牌店,同时也是纽约的商业中心、居住中心、文化中心、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是“品质与品位”的代名词。
3. 北京中轴线:北京的南北中轴线是一条虚拟的中心线,穿过前门、紫禁城、景山和奥林匹克公园。
4. 旧金山中轴线:旧金山的Market Street是整个城市的开端,也是城市中轴线。
5. 迪拜中轴线:E11,也叫做穆罕穆德本扎伊德大道,是迪拜的中轴线。
6. 利雅得中轴线:沙特65号高速公路,或Fadh国王大道,是利雅得的中
轴线。
7. 东京中轴线:东京中轴线贯穿城市的中心区域,它既是城市的交通干道,也是城市的发展轴心。
在城市的中心点有皇宫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建筑。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城市规划、建筑学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轴线介绍五百一百五十字中轴线是中国北京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景观带,全长7.8公里,位于市中心,呈南北走向,以故宫为中心。
中轴线贯穿了北京的七个朝代,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政治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皇城脊梁”。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中轴线的特点。
一、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延续的历史纵深。
中轴线的起点是北京的南端,在古代就是天坛时的所在地,它历史悠久,自元朝开始,就经过明、清两代的建筑扩建和考古发掘,在中国的建筑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轴线沿路的古建筑按照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建造,这些建筑都是历史上重要的皇家建筑物,建筑风格鲜明,意义深厚。
3.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和园林艺术。
中轴线沿途的建筑雕刻精美,园林景观优美,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二、中轴线的政治和艺术价值:1.政治价值。
中轴线南起天坛,北至紫禁城,穿过了北京历史上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四个中心区,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
2.艺术价值。
中轴线沿线历经多个朝代,上至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和景观,都是中国封建建筑与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三、中轴线的主要景点:1. 天坛2.大观园3.正阳门4.天安门5.毛主席纪念堂6. 北海公园7.故宫四、中轴线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轴线现在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区域和旅游景点,游客可以走访各个景点,体验这个唯一的中国古都。
同时,这里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许多展览会、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都在这里举办。
总之,中轴线是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回顾了中国的七个朝代,在大程度上反映和阐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体现。
明清北京与巴黎的中轴线区别明清北京中轴线:永定两重门—正阳两重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大殿—景山—钟鼓楼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
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
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
巴黎中轴线: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卢浮宫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
相同点: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规模宏大,轴线清晰。
3.轴线上都有建筑群,空间有序,高潮迭起。
4.轴线上都有皇家建筑5.都经过人工规划设计,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6.轴线上都有政治经济中心。
不同点:1. 巴黎城市轴线相对北京的来的开敞丰富,北京的轴线为突出其威严显得较封闭。
2. 轴线的走向不同:北京是南北走向,皇宫坐南朝北,显示天子的权威。
明清xx与xx的中轴线区别明清北京中轴线(永定两重门—正阳两重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大殿—景山—钟鼓楼)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吸取了明初中都和南京的布局和形制的特点,使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更加突出,城市轴线也延伸到外城,形成了长达8公里的雄伟庄严的南北中轴线。
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城市设计的主题就是要突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势与威严。
北京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城市设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
譬如在功能上满足了皇家政治(前朝)、生活(后寝)、游憩(御苑)以及礼制(坛、庙)、防御(城墙城楼)等方面的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全城以皇宫为中心,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轴线上一重重城门,极力烘托出皇帝的权威,即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北京城由于经过整体设计,全城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更可贵的是有六海园林水系与之相陪衬,使规整中见自然,严肃中有活泼,这是历代都城中少见的。
巴黎的中轴线(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卢浮宫)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
相同点主要有;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2.规模宏大,轴线清晰。
3.轴线上都有建筑群,空间有序,高潮迭起。
4.轴线上都有皇家建筑5.都经过人工规划设计,而不是自然形成的。
6.轴线上都有政治经济中心。
不同点表现在:1.巴黎城市轴线相对北京的来的开敞丰富,北京的轴线为突出其威严显得较封闭。
中轴线的意思简介中轴线是指地球的一个假想直线,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基础。
中轴线对于世界地图的绘制和跨时区活动的安排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轴线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在地理和时间领域的应用。
定义中轴线是一个虚拟的直线,沿着地球的赤道延伸。
它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在中轴线上,经度为0°,同时也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赤道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因此,中轴线在全球范围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背景制定中轴线的概念和标准是为了解决不同地区的时间计算和航海导航问题。
在古代,人们使用天文观测的方法来确定经度和地理位置。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观测方法的不精确性,确定中轴线并不容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准确的测量经度的方法,如使用原子钟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中轴线的确定更加准确,并成为国际标准。
地理意义中轴线在地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将地球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区域:东半球和西半球。
这使得人们可以在地理上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其次,中轴线也对世界地图的绘制产生了影响。
绘制地球表面时,常将中轴线作为标志性的符号,以显示不同地区的位置和方向。
最后,中轴线的位置也对跨时区的活动和国际航班的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航班的时间表和世界各地的时间计算都是以中轴线为基准进行调整的。
这有助于确保国际航班的准时运行,并协调各地的时间差异。
时间意义中轴线不仅对地理上的划分有意义,同时也在时间上有重要作用。
由于中轴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它决定了全球不同地区的日期和时间。
当你穿越中轴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
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具体位置并非是一个直线,而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而进行调整的。
有些国家选择将日期变更线放置在其领土中,以方便管理和公民生活。
这使得某些地区的日期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产生了跨日期的现象。
中轴线的存在也使得国际旅行和跨时区的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有挑战性。
西方国家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概况
西方国家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中国的不同,城市是文明的集中体现载体,因而城市轴线的出现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是基于城市功能和景观的诉求而产生的。
1.古代时期
1)古埃及城市的轴线
古埃及时期的孟菲斯古城和卡洪城虽南北布局,但没有明确的中轴线。
而古埃及的底比斯城具有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如图 1)“在卡纳克和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公里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布置约1000具人面狮身像.规划中采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而新王国时期建立的阿玛纳(El-Amarna)城也运用了类似的规划设计手法,其中部东西向有一条宽阔的皇家御道,与皇宫相连,现在称为“国王之路”,这是阿玛纳城的中轴线。
图1 底比斯城平面图
2)古代美洲城市的中轴线
古代美洲的特奥蒂瓦坎城也具有较为明确的中轴线。
“特奥蒂瓦坎城的城市
中心主要建筑是一组举行宗教礼仪的纪念建筑物,分布在一条长达2公里的大道两侧,包括好几座雄伟的庙宇。
庙宇以月神庙为主,在主轴线一端。
其它建筑物形成若干个横轴,布局相当严谨。
”(如图2)
图2 特奥蒂瓦坎城平面图
3)古希腊的城市轴线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在希波战争之后修筑了防卫的城墙。
其背山面海,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城市布局未有明确的轴线关系,中轴线一般存在于建筑之中。
雅典的中心是雅典卫城。
因为防御缘故,卫城选址在城内一处高地上。
卫城的观赏路线是由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而设计,其祭祀的路线虽然不是直线,但其被认为是组织空间的主要轴线。
(如图3)“雅典卫城的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的,即在山下绕卫城一周,上山后又穿过它的全部。
它使得游行的行列在每一段路程中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优美的建筑景象。
为了照顾山下的游行行列的观瞻,建筑物大体上沿周边布置,为照顾山上的观瞻,利用地形把最好的观赏角度朝向人们。
”我们可以看出这条以祭祀为主题功能的轴线,具有着良好的空间序列关系,这也是古代城市轴线空间序列设计的典范。
卫城轴线的设计,根本上服务于平民,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这与中国为统治者服务的中轴线有着根本的不同,也值得当代西安的学
习与借鉴。
图3 雅典卫城平面图
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 在他规划设计的米列都城(Miletus)中应用了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城市规划结构模式。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中心穿过。
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
”(如图 4)米列都城在空间上追求几何形态的秩序美以及不对称的均衡感,这与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对称是不同理念。
图4 米列都城平面
希波丹姆的这些规划思想在希腊化时期的普南城也有充分的体现。
而塞里纳斯(Selinus)城则在单纯的棋盘式路网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较为明确的城市轴线。
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城是古代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是当时的地中
海经济贸易与文化中心,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都曾到大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城拥有较为完整的方格路网,而东西向的两条干道则构成了城市的中轴线。
轴线上分布了神庙、体育馆、基督教地、竞赛场等多个城市重要建筑设施。
(如图 5)
图5 亚历山大城平面
4)古罗马的城市轴线
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强调功能的实用和空间的秩序感,并采用大比例模数的手法。
“罗马城市规划的最大艺术成就与贡献,就是对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以及对城市整体明确“秩序感”的建立。
如果说古希腊广场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自由、不规则、凌乱的空间形态隐喻了希腊人的自然主义思想,那么古罗马人却将广场塑造成为城市中最整齐、最典雅而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并通过娴熟地运用轴线系统、对比强调、透视手法等,建立起整体而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从而体现出了罗马城市规划中强烈的人工秩序思想。
”古罗马人运用几何空间的秩序塑造出封闭的城市轴线,通过轴线联系城市各个重要的标志物,增强了轴线的空间序列感。
公元前 3 世纪,古罗马人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在各地建立营寨城。
(如图 6)“营寨城是具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呈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中间的十字交叉大道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罗马营寨城的十字中轴线由十字交通干道与城门组成,中心是神庙,这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中轴线颇有几分相似。
图6 罗马营寨城模式图
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群,是经过整体规划并发展的,具有明确的轴线。
这些广场群多为对称布局,可以看出对称布局模式罗马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与城市开敞空间建设中。
共和时期的庞贝(Pompeii)城是在规则的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位于维苏威火山脚下,维苏威火山成为了城市构图的中心,城市中的主要建筑物以及大府邸基本对着火山。
帝国时期的代表是帝国广场,由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等多个广场群组成。
这些广场均具有明确的轴线。
(如图 7)
图7 帝国广场建筑群之间以垂直相交
说到古罗马的城市,不得不提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与其理想的城市方案。
《建筑十书》是对古罗马城市建设辉煌经验的总结。
维特鲁威绘制的理想城市方
案,城市平面呈正八边形,城市具有八边环形放射路网,城市中心为广场,广场中心的主体建筑为神庙。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也是对称构图,具有中轴线,但不具有明确的主次方位,而城市核心都为重要建筑,这与我国古代的理想城市——周王城有几分相似。
2.中古时期
1)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城市建设处于衰落状态,主要建设集中在教堂上。
如佛罗伦萨大教堂,具有明确的中轴线。
总体来看,西欧国家的城市建设未发生大的变化。
中轴线只是体现在城市广场或重要建筑上。
拜占廷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中心区,由中央大道主导的中轴线连接六个城市广场。
市中心由王宫、圣索菲亚大教堂、奥古斯都广场以及竞技场组成,其中皇宫居中。
这一规划布局特征反映了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城建思想。
这一时期另一个代表性的城市轴线是巴比伦的巴格达城。
巴格达城平面呈圆形,象征着太阳,有四座城门位于十字轴线的两端。
两条轴线的交汇处为哈里发皇宫和清真寺。
2)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在维特鲁威的基础上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
费拉锐特与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均具有明确的中轴对称结构。
“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
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
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横穿”。
(如图8)法国的萨尔路易城采用这种模式。
图8 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中轴线主要体现在城市广场上,代表性的有波波罗广场、安
农齐阿广场、罗马市政广场、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以及纳伏那广场。
其轴线的主要特征与中世纪时期广场基本相似。
3)绝对君权时期
绝对君权时期最为典型的城市轴线是巴黎改建形成的 3 公里长的城市轴线。
轴线延长了丢勒里花园的轴线,一端连接星形广场,一端连接卢浮宫,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圆形广场。
轴线后来成了巴黎城市的主体中轴线。
(如图 9)18 世纪后半叶建成了香榭丽舍大道,成为轴线上最为壮观的林荫道。
图9 巴黎城市中轴线
3.近现代时期
西方城市中轴线在近现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17 世纪的巴洛克式风格的典型特征就是对轴线系统的娴熟运用,形成了构图丰富的城市景观。
城市设计强调空间序列感和运动感。
巴洛克风格的城市设计对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 18 世纪奥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朗方的华盛顿规划以及格里芬的堪培拉规划都受到巴洛克设计思想的影响。
近现代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马塔的带型城市模型、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方案等规划理论中采用了轴线手法。
而华盛顿规划、堪培拉规划、巴西利亚规划等实践将中轴线的设计手法运用到城市整体规划中。
而新时期的商业区规划、住区规划、广场设计等全面采用了轴线设计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