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小字终结版重点(河南某校)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1、动物传染病: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2、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传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叫做感染)3、内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是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其病原性,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
4、慢病毒感染(长程感染):潜伏期长,病程发展比较缓慢,且最后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5、传染源: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6、传染期:患病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7、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8、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传播。
9、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10、传播媒介: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
11、疫源地:传染源和有病原体存在的地区,它包括传染源和它所污染的一切物品、地区、动物、人。
12、自然疫源性:有些疾病的病原体不需要人与家畜的参与,就可以通过传播媒介(吸血的节肢动物)感染宿主(野生动物),并不断地循环延续其后代的现象。
13、流行强度:一定时间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
14、流行的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常发生于某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
15、流行的周期性:某些疫病呈一定的年份再度流行。
16、防疫:为防止疫病发生和蔓延而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
17、地区区划:在一个国家内为控制疾病而划定的某一地区。
18、区域区划:为控制疾病而划定几个国家或相邻国家的某一区域范围。
19、检疫:采取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的检查,并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20、消毒:为了减少或消灭病原微生物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脊椎动物都能感染,并且能互相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的微生物。
传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
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
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血流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胎儿。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病原体排出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能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的一类疾病。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的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疾病。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概念传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构成感染需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动物机体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的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之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且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某一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外表看不到症状,也称为亚临床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出现即行恢复为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恢复称顿挫型感染,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病原体局限在某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局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临疹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则较轻或较重。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指不引起病毒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为良性感染,反之,引起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恶性型。
炭疽急性热性败血性病变特点:天然孔出血,学业凝固不良,黑红色呈煤焦油状;全身败血症,脾脏明显肿大;皮下粘膜浆膜出血性胶样浸润。
炭疽病原:芽胞杆菌科的炭疽杆菌,体内不形成芽胞,爆露于空气中形成芽胞。
炭疽易感:草食兽最易感,散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地方流行特点。
炭疽病变: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血液,尸体极易腐败膨胀,血液暗红,凝固不全,粘绸的煤焦油。
剖检:败血症,全身皮下浆膜粘膜出穴水肿,胶冻样浸润,突出点是脾脏高度肿大,表面黑紫切面如泥,败血脾也可见炭疽痛,淋巴结出血水肿胶冻状。
确诊可用血清学诊断,炭疽沉淀反省方法简便即可确诊。
防治:1平时:免疫接种,每年一次。
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工作。
2扑灭:迅速确诊上报疫情,划定疫区,实行封锁、严格消毒,尸体无毒化处理、病畜隔离淘汰、对假定健康畜进行免疫接种。
血清学诊断:沉淀反应。
大肠杆菌,病变特点:消化道症状和败血症炎症腹泻人的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病原:不用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易感动物:幼龄畜禽。
大肠杆菌流行:散发、或地方流行无季节性,但以冬季多见。
大肠杆菌病变:1仔猪黄痢:7月龄以内,腹泻粪便黄色严重脱水腥臭。
2仔猪白痢:10_30日,白色下痢,肠粘膜卡他性炎症。
3猪水肿:断奶仔猪,胃壁水肿,心包胸腹腔积液,淋巴结水肿,肺水肿,出血。
沙门氏菌病:病变特点:败血症,肠炎流产。
沙门氏菌病病原:沙门氏菌属,分为宿主适应血清型和非血清型。
鉴别大肠和沙门方法:1在SS琼脂培养沙门呈灰色白色成无色而大肠呈红色2在伊红美蓝上培养沙门为浅红色,大肠无色。
沙门氏菌病易感动物:猪6月以下,牛出生30至40 天,马6 月以内,地方性流行,症状:1猪(仔猪副伤寒):败血症,腹泻,皮肤发紫出血点头。
2鸡(鸡白痢):2至3周以内,灰白下痢,成鸡产蛋下降,卵黄性腹膜炎。
(鸡伤寒):青铜肝。
沙门氏菌病诊断:鸡采用血清平板凝集,马:试管凝集。
巴氏杆菌特点:急性者以出血性败血症为主,病程长多有纤维素胸膜炎。
[整理]5动物传染病学.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一、相关概念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
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
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
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
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
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
F、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
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
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
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
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
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动物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一、传染病基本概念传染病是指能在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大因素。
传染病在动物身体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血源性传播和粪-口传播等。
二、传染病的病原体1.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约束性的微生物,无细胞结构,能在细胞内复制。
病毒的核心成分是核酸,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犬瘟热、猫瘟、家禽流感等。
2.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形态各异,细菌导致的传染病包括布氏桿菌病、结核病、布氏链球菌病等。
3. 真菌:是一种生物体,生长缓慢,不具移动能力,常见的动物传染病有念珠菌病、皮肤癣菌病等。
4. 寄生虫:使用动物或植物作为宿主,导致宿主感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犬疥螨病、弓形虫病、钩体虫病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 疫苗预防:通过注射疫苗,激发动物的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以预防感染。
2. 防治措施:包括隔离感染动物、加强环境卫生、防范病原体的外源传播等,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营养调理:提高动物的体质,增强免疫力,减少接受感染的可能性。
4. 消毒措施:定期对饲养环境、器械设备、饲料和饮水进行消毒,杀死病原体。
四、常见的动物传染病1. 人畜共患传染病:包括犬瘟热、狂犬病、猫瘟、家禽流感等,这些疾病不仅对动物造成危害,还能通过接触传播感染人类。
2. 家畜传染病:包括口蹄疫、布氏桿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瘟等,这些疾病会对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3. 宠物传染病:包括犬疥螨病、犬流行性呼吸道感染、犬弓形虫病等,这些疾病对宠物健康和饲主构成潜在威胁。
五、传染病的防控管理1. 健康监测: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发现疾病和感染的早期症状。
2. 隔离管理:发现感染动物立即隔离,防止疾病的传播。
3. 饲料管理:确保动物的饲料无污染,避免疾病通过饲料传播。
4. 疫苗接种:对动物进行规定的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预防感染。
消毒:指应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动物检疫:是指国家法定的检疫、检验机构和人员,采用法定的检疫方法,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检疫对象和检疫检验标准,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产地检疫:即动物产品生产地的检疫,是一种经常性工作,包括市场检疫、收购检疫和生产单位内部检疫。
动物检疫处理:指动植物检疫机关对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所采取的强制性处理措施。
免疫接种:即应用疫苗、血清等生物制剂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机体转化为非易感机体的一种手段。
变态反应:是指已免疫的动物体在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种异常反应,也叫超敏反应。
聚合酶链式反应: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在体外快速扩增DN A的技术。
隔离检疫:指将动物放在具有一定的隔离场或隔离圈进行的检疫方式。
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在载体上进行免疫酶反应,底物显色后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判定结果。
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禽畜进行的应急性免疫接种。
病毒蚀斑技术:病毒感染细胞之后,由于固体介质的限制、释放的病毒只能由最初感染的细胞向周边扩展,经过几个增值周期后便形成一个局限性病变细胞区,即病毒蚀斑,利用蚀斑进行分离病毒的克隆、病毒或血清的滴定,以及利用蚀斑的形态和大小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的技术即为病毒蚀斑技术。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以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状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为特征的人和多种家畜、家禽共患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天鹅等雁形目水禽类的以体温升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及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
兽医传染病学引言概述: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一门学科,涉及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对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防控和治疗动物传染病,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正文内容:一、病原体的种类和特征1.细菌病原体1.1线形菌属1.2嗜酸菌属1.3弧菌属1.4菌样体1.5隐球菌属2.病毒病原体2.1RNA病毒2.2DNA病毒2.3反转录病毒2.4空壳病毒2.5复制酶3.真菌病原体3.1霉菌属3.2酵母菌属3.3放线菌属3.4真菌代表种3.5真菌的生物学特性4.寄生虫病原体4.1约线虫属4.2蛔虫属4.3蚂蚁虫属4.4疟原虫属4.5并殖吸虫属5.衣原体和支原体病原体5.1衣原体5.2支原体5.3衣原体感染与支原体感染二、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1.1联系性传播1.2父子传播1.3同种群传播1.4接触性传播1.5分泌物传播2.空气传播2.1飞沫传播2.2细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3病毒病原体空气传播2.4真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5寄生虫病原体空气传播3.食物传播3.1水源传播3.2食物原料传播3.3食品加工传播3.4食品贮存传播3.5食品接触传播4.媒介传播4.1蚊虫媒介传播4.2蜱虫媒介传播4.3蝇虫媒介传播4.4蚤虱媒介传播4.5虱螨媒介传播5.环境传播5.1土壤传播5.2水源传播5.3大气传播5.4农产品传播5.5动物籍介传播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疫苗防控1.1疫苗的分类和原理1.2疫苗的研发和生产1.3疫苗的接种和免疫程序1.4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1.5疫苗的应用策略和普及推广2.药物治疗2.1抗生素治疗2.2抗病毒药物治疗2.3抗真菌药物治疗2.4抗寄生虫药物治疗2.5免疫调节剂治疗3.环境卫生控制3.1动物场所的清洁和消毒3.2饮用水和饮水设备的卫生控制3.3保持动物饲养环境的整洁和卫生3.4土壤和水源的治理和保护3.5动物隔离和交通管制措施4.动物检疫和监测4.1动物进口检疫程序4.2动物出口检疫程序4.3动物集市和交易场所的监测和控制4.4野生动物的检疫和监测4.5全面性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5.公众教育与宣传5.1传染病知识的普及5.2养殖和屠宰工艺的宣传5.3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的教育5.4疫情应对和紧急措施的宣传5.5合理使用药物和兽药的普及总结:兽医传染病学是一门涵盖广泛且重要的学科,深入研究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传染病学基础知识一、相关概念1、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传染。
感染:感染是传染的第一步,即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
感染的类型:A、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动物表现出该病特有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过程中表现出某病的特征性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反之称为非典型感染。
机体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呈隐蔽经过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依病原体种类和机体状态而不同,有些被感染动物虽然外表看不到症状,但体内可呈现一定的病理变化,而另一些隐性感染动物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理变化,一般只能通过微生物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出来。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未出现就恢复的感染过程称为消散型感染(或称一过型)。
开始症状较重,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康复的感染过程称为顿挫型感染。
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称为温和型感染。
B、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C、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D、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E、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感染和协同感染。
F、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G、持续性感染与慢病毒感染:持续性感染是指在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
持续性感染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等。
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粘病毒、反转录病毒和朊病毒等科属的成员常能导致持续性感染。
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转归的感染过程。
慢病毒感染时,被感染动物的病情发展缓慢,但不断恶化且最后以死亡而告终。
朊病毒和慢病毒引起的感染多属此类。
常见的慢病毒感染性传染病有牛海绵状脑病、绵羊痒病、梅迪-维斯纳病,山羊关节炎-脑炎和克雅病等。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论动物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的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疾病。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概念传染: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构成感染需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动物机体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病原体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的继发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之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且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某一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外表看不到症状,也称为亚临床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出现即行恢复为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恢复称顿挫型感染,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病原体局限在某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局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临疹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则较轻或较重。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指不引起病毒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为良性感染,反之,引起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恶性型。
食品污染是指食物中原来含有或者加工时人为添加的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其共同特点是对人体健康有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动物性食品污染是指肉、乳、蛋、水产品及其制品受到了上述有害物质的污染,以致使食品的卫生质量下降或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任务与作用:1改善公共卫生2防止疾病传播3防止食物中毒4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造成对人的危害5维护动物性食品出口的信誉6执行和完善食品卫生法规化学性污染的来源: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工业三废、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animal product)的任何食用部分(edible portion)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兽药残留的原因:①不正确地应用药物②在休药期结束前屠宰动物③屠宰前用药掩饰临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疫④以未经批准的药物作为添加剂饲喂动物⑤药物标识不当⑥饲料污染⑦肉用动物饮入厩舍粪尿池中含有抗生素等药物的废水和排放的污水农药残留:农药(pesticide)是指使用农药后在农作物、土壤、水体、食品中残存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等。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 )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等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延长保存时间,满足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动物性食品污染的评价指标:细菌菌相菌落总数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寄生虫日许量(ADI)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健康不产生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
=试验动物无作用剂量/安全系数最高残留量(简称MRL)指允许在食品中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量或浓度。
休药期(withdrawal time)系指畜禽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食品污染的特点:⑴多半是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的;⑵造成慢性损害和潜在性的威胁;⑶多数不能被感官所识别;⑷常规的冷、热处理不能达到绝对无害,尤其是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
动物传染病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目标1.掌握动物传染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动物传染病基本技能操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传染病的目的2.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流行过程和表现形式,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3.掌握动物传染病综合防控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4.掌握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的报告制度。
5.熟悉动物传染病的一般诊断技术和国内外先进诊断技术。
6.掌握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7.掌握传染病的消毒技术以及杀虫、灭鼠、防鸟的方法。
8.掌握动物免疫接种技术。
9.掌握动物传染病药物预防的一般技术。
10.掌握动物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能力目标1.具备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和报告撰写能力。
2.具备养殖场消毒技能。
3.具备动物免疫接种技能。
4.具备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的现场处置技能模块一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任务1 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和特征一、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凡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
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在多数情况下,体内防御机能可以将侵入的病原微生物消灭,只有侵人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多、毒力强,动物有易感性才能引起发病。
二、动物传染病的特征动物传染病的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亦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以此可与非传染病相区别。
1、动物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由其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
如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猪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是指从患传染病的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侵人另一个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并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
流行性是指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而形成流行。
这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
3.被传染的动物发生特异性反应和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变态反应等。
1.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CDV)引起的,是感染肉食兽中的犬科,鼬科及一部分浣熊科动物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
临床上病犬以眼鼻有分泌物。
典型的双向热,白细胞减少。
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后期有神经症状为特征。
2 猫弓形体病:弓形体病又称工浆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病原虫。
是一种严重危害猫体健康的弓形虫病。
其他很多动物和人也能感染本病,并成为中间宿主。
猫既是中间宿主又是终末宿主。
临床症状和感冒相似。
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喜欢水,厌食,体温升高,流鼻涕,流泪,呼吸加快和咳嗽等有的呈中枢神经机能紊乱症状。
3 骨折:骨骼受到外力的作用,骨骼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受到破坏,同时周围的软骨组织受到损伤。
称之为骨折。
4脐疝:腹腔器官通过闭合不全的的脐孔进入脐部皮下的现象。
脐内容物多为网膜。
镰状韧带或小肠等多见于幼犬5 中毒:指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后,侵害了机体的的组织器官,并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变化。
6 犬疥螨病:是犬疥螨寄生于犬的皮肤内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本病以剧烈瘙痒,皮肤病变。
接触性快速传播为特征。
7尿石症:指有某些胶性物质尿石核心物质,矿物质盐等组成的难溶物阻塞尿道而造成的排尿苦难的一个疾病。
尿石多起源于输尿管和膀胱8 寻麻疹:又名风团或风疹块。
是机体受内外因素刺激所引起的皮肤乳头层和棘状层血管渗出液增多的一种过敏性疾病。
以患畜体表突然发生许多的圆形或扁平的疹块和迅速消散为特征,并伴有皮肤瘙痒9佝偻病:是幼畜体内钙磷缺乏,代谢障碍或两者比例失调所致的一种骨营养不良的代谢病。
特征是生长骨的钙化作用不足并伴有持久性软骨肥大与骨骺增大10 小叶性肺炎:又称支气管肺炎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个别肺小叶或几个肺小叶的炎症11胃肠炎:是指胃肠壁表层和深层组织的重剧性炎症同时伴有胃肠运动。
分泌吸收功能的紊乱。
临床上很多胃炎和肠炎往往相伴发生所以胃肠炎12 自咬症:本病以畜禽自咬躯体的某一部位(多是尾巴)造成皮肤破损为特征自咬程度严重者可继发感染而死,自咬症多有营养缺乏病传染病外寄生虫感染引起皮肤瘙痒所致或神经质处所造成的习惯性自咬13 肉毒梭菌中毒症:本病是由于吃入含有肉毒梭菌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中毒症状临诊上以出现运动中枢和延髓麻痹的症状为特征死亡率极高肉毒梭菌及其芽孢一般对动物没有危害但本菌在动物尸体肉类饲料破损罐头食品内繁殖时产生的肉毒梭菌毒素具有强毒。
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一、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个体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具有传播性、感染性和致病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二、病原体的分类:1.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犬瘟热病毒等。
2.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如布鲁氏菌、炭疽杆菌等。
3.真菌:包括表皮真菌、真菌寄生虫等,如白色念珠菌、疥癣菌等。
4.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和吸虫等,如钩虫、血吸虫等。
三、病原体的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通过患病个体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直接接触到健康个体。
2.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个体。
3.食物水源传播:通过口腔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导致感染。
4.生物媒介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蜱等昆虫传播给其他个体。
四、兽医传染病防控的方法:1.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隔离和消毒:对于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个体;对患病场所、设备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3.生物安全措施:在养殖场、实验室等易感染疾病的场所,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4.动物健康监测:定期对动物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异常情况。
5.厨余垃圾处理:做好厨余垃圾的处理,防止通过食物垃圾传播传染病。
五、常见的兽医传染病:1.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飞沫和粪便等途径传播,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较高的致命性。
采取早期隔离、检疫、灭杀措施来控制传播。
2.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可以通过动物的唾液通过咬伤、抓伤等途径传播。
疫苗接种和隔离患病个体是控制病情传播的有效措施。
3.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其他猪。
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方法来防控传播。
4.新城疫:由新城疫病毒引起,可以通过蚊虫等媒介传播给人畜两界。
【辅导资料】兽医传染病学复习要点2015-06-29兽医全在线兽医全在线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一、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⒈潜伏期;⒉前驱期;⒊明显(发病)期;⒋转归期(灰复期)四、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五、一类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14种。
二类疫病:是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六、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黄型感染;⒍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⒎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动物传染病期末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种或多种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
动物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动物传染病指的是动物体内寄生的病原体经过传染途径,感染到其他动物并引起疾病的现象。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以及传播方式,动物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三、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是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传播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的学科。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传染病的暴发和传播的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统计学分析、实验室检测等。
四、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4.1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目前最主要的动物传染病防治手段之一。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使动物产生免疫力,从而防止其感染病原体。
疫苗预防的原则包括免疫对象的选择、免疫程序的控制以及免疫材料的选择等。
4.2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指将疫情动物从健康动物中分离出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通过对疫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可以减少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隔离措施的具体措施包括隔离场所的设置、严格的消毒措施以及人员的合理安排等。
4.3 环境改善环境改善是指通过改善动物生活环境,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以及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动物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消毒等都是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
4.4 治疗措施对疫情动物的治疗是防治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药物给药、临床观察以及辅助检测,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展和传播。
五、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科学的重要预防兽医学科之一。
涉及家畜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以及各种家畜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传染病:凡是有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传染病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外界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性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能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染或单一感染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有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机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的所特有的明显过程称为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在感染后部呈现任何临床症称为隐性感染一过性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性感染顿挫型感染:开始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列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健康者,称顿挫型感染局部感染:由于动物机体的抵抗能力较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称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自全身扩散,则发生全身感染最急性感染:最急性感染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一天内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显著。
急性感染:急性感染病程较短,自几天称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的临诊表现不病程稍长,和急性相比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类型。
慢性感染:慢性感染的病程发展缓慢,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甚至不表现出来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身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病程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潜伏期:有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前驱期:是疾病的症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明显期:是前驱期的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的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转归期: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
如果病原体的致病性能增强,或动物体的抵抗力减退,则传染过程以动物死亡为转归。
如果动物体的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便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减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正常的生理机能逐渐恢复。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畜)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指某些动物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抵抗力低的,称此种动物为易感动物。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动物。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物。
健康期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的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期。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疫点: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
疫区: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并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性:人和家畜的感染和流行,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具有自源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散发性:疾病发生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发生,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家畜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大流行性: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病愈血清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他种病无效,故称为特异性疗法。
化学疗法:使有有效的化学帮助动物机体的治疗方法,称为化学疗法。
对症疗法:在传染病治疗中,为了减缓或消除某些严重的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进行的内外科疗法,称为对症疗法。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畜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一般传染病的目的。
随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病畜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终末消毒:在病畜解除隔离,病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
免疫接种: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
药物预防:是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病的危害。
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经常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的免疫接种。
称为预防接种。
疫苗: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剂可苗,包括用细菌、支原体、螺旋体制成的疫苗,用病毒制成的疫苗和用细菌外毒素制成的类毒素。
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的应急性的免疫接种。
疫病预防:就是采取种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这通常包括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集体免疫、集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传染。
疫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隔离:为了控制传染源,防止病毒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以就地扑灭。
口蹄疫:(F 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临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猪瘟:(H CV)是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
猪伪狂犬:(P R)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
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
猪细小病毒:(P P V)猪细小病毒可引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流产及病弱仔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 RR 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失水为特征。
猪流行性腹泻:(P 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
猪水疱病:(SVD)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部、、口部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疱为特征。
猪圆环病毒:(P MWS)是由猪圆环病病,主要感染8-13周龄猪,其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 D-MD),其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传染性鼻炎:IC)是由鸡副嗜血杆菌所引起鸡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症状为鼻腔和窦的炎症,表现为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
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常呈败血症经过。
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
传染性喉气管炎:(IL T)是由传染性喉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
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
其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发生罗音。
鸡马立克氏病:(MD)是最常见的一种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腿肌、胸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
传染病的特征有哪些?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传染病病程经历的时期及各自的特征?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促时,疾病经过常较严重,反之,潜伏期延长时,病程亦常较轻缓。
2.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各种传染病和各个病例的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一两天。
3.明显期:前驱期之后,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表现出来,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4.转归期:转归期可以是动物死亡为转归,也可以是健康为转归。
构成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健康期病原携带者2.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2间接接触传播:1空气2污染饲料和水3污染土壤4经活的媒介物传播2、垂直传播途径3.易感动物:1畜群的内在因素2畜群的外界因素3特异免疫状态综合性防控措施与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的关系?答:①综合性预防措施包括“养防检治”四个方面,也可分为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疾病时的扑灭措施。
②构成传染病毒流行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以及动物的易感性三个方面。
③要控制传染病,必须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入手,养主要是为了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动物的易感性,因此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的传播,防检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因此,在平时采取定期杀虫,灭鼠防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检疫等各项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