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 3
- 格式:ppt
- 大小:582.00 KB
- 文档页数:33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人物形象分析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分析。
3. 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枣核》,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六至第十章)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第六至第十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枣核》是生动、形象的小品,描绘了一个贫困山区女孩艰苦生活、顽强求学的过程,展现了她所具有的坚韧和勇气,为学生的性格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榜样。
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枣核”这一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
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平等、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积累向上的力量。
一.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彝族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2.能够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度日而奋斗、学习的艰辛与汗水所换来的美好生活;3.能够通过本文深化对勤奋和毅力的理解,特别是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品质;4.能够等价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深化认识,训练语言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 必须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掌握彝族孩子的生活情况。
2. 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生存而努力寻找资金的苦难历程,深刻体会勤奋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3.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然的敏感度和素养的重要性。
掌握等值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语言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意识。
二.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
“枣核”故事的情景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奋斗、勇气和毅力的典型案例。
为了将这一情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考虑到情境的修辞,即应该如何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融合。
2. 问题驱动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定期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与事实相关联,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所学内容。
3. 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种难度层次的小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3)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角色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 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生词和短语列表3. 相关背景资料4. 写作练习纸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枣核》,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4.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列表,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运用生词和短语。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角色形象分析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
苏教版八上第5课《枣核》课文原文枣核萧乾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
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
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
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
”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苏教版八上第5课《枣核》课文原文枣核萧乾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
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
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
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
”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枣核,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民间故事特点和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枣核教学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作用,理清结构层次;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4.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具体的语境,通过朴实的语言,理解人物沉深的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
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海外游子们常常会找一个具体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思乡爱国之情,你能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回答,例:乡土、植物的种子、家乡或亲人的照片等)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结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人,看看这位老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教师板书课题)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蹊跷..()殷.切()山坳.()镶嵌.()掐.指一算()玛瑙.()嫣.红()匀称.()泛.舟()故弄玄.虚()2.解释下列词语泛舟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3.作者简介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蒙古族人,祖籍内蒙古,1910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
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美国点滴》,《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中的一篇,写于1980年4月, 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自主活动,指导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