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及乳制品的卫生
- 格式:pptx
- 大小:917.64 KB
- 文档页数:10
奶及奶制品在成生加工中的安全问题一.影响乳品安全卫生的因素:1.原料安全问题目前原料奶质量是影响奶制品质量的主要因素,而造成原料奶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是手工挤奶、饲料结构不合理以及供奶方掺假。
目前大多数的奶农采用手工挤奶方式,生产器具消毒不及时造成菌落总数超标。
绝大多数农户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没有采用优质苜蓿草喂养奶牛,不能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
另外,有的奶农为使原奶达标,在原奶中掺入碱、水、豆浆等,更有甚者,掺入羧甲基纤维钠或十二烷基苯黄酸钠等。
其次由于我国奶牛养殖规模普遍较小,地点分散,导致原料奶收集不便,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1 .微生物污染:(1)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微生物污染的来源有两种途径,即在乳在基础之前收到了微生物的污染。
奶牛的乳房常与地面或物体接触,容易被粪便、垫草和土壤污染微生物通过乳头管移行至乳房内部并大量增殖。
当奶牛患有乳腺炎和传染病时,体内病原菌经血液循环进入乳房,导致乳的病原菌污染。
还有在挤乳过程或如挤出后被污染。
微生物主要来源于乳畜体表、环境、容器、加工设备、挤乳工人的手和蝇类等。
(2)微生物污染的种类:1)腐败菌:主要有乳酸菌、丙酸菌、丁酸菌、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等,其中乳酸菌是乳及乳制品最常见及数量最多的一种微生物。
2)致病菌: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等等其中最多是牛乳房炎的病原体。
3)真菌:主要霉菌有乳粉孢霉、乳酪粉孢们霉、黑念珠霉、乳酪青霉等可引起干酪、奶油等乳制品的霉变和霉菌毒素的残留。
2 .化学污染牛奶中农药残留是影响乳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一。
牛奶中农药残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属于长时期、微剂量、慢性细微毒性效应。
这种毒性效应可以在人体生理、生化或自身免疫功能、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方面反映出来。
(1) 奶牛饲料原料的农药、兽药污染,是导致牛奶中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药:主要有杀虫剂、除虫剂等农药。
它们来自北污染的饲料。
兽药:用于治牲畜的疾病磺胺类、驱虫药等残留于乳中有害元素:主要有汞、铅、砷等元素。
GB14885—2024乳制品生产卫生导则1. 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管理,包括乳制品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本导则旨在确保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和卫生,保护消费者健康。
2. 引用标准GB 1488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2693-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品生产卫生规范3. 卫生管理要求3.1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卫生操作规程、卫生检查制度、员工健康管理制度等。
3.2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卫生培训,确保员工掌握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和操作规程。
3.3 企业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确保设备、设施的卫生。
3.4 企业应建立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5 企业应建立乳制品的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乳制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和卫生。
4. 卫生操作要求4.1 生产车间应保持清洁,地面应平坦、防滑、易清洁。
4.2 生产车间内的设备、设施应布局合理,避免交叉污染。
4.3 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受到污染。
4.4 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乳制品。
4.5 生产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乳制品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
5. 卫生检查与监督5.1 企业应定期进行卫生检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和卫生。
5.2 企业应定期对卫生进行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5.3 企业应定期对卫生进行检查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6. 员工健康管理6.1 企业应建立员工健康管理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6.2 患有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可能影响乳制品安全的疾病的员工,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和康复。
6.3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奶及奶制品食品卫生要求奶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是微生物污染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
1.奶中存在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刚挤出的奶中存在的微生物可能有细球菌、八联球菌、萤光杆菌、酵母菌和真菌;如果卫生条件不好,还会有枯草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主要来源于乳房、空气和水;所以即使在较理想的条件下挤奶也不会是完全无菌的。
但刚挤出的奶中含有溶菌酶,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其时间与奶中存在的菌量和放置温度有关,当奶中细菌数量少,放置环境温度低,抑菌作用保持时间就长,反之就短。
一般生奶的抑菌在0℃可保持48 小时,5℃时可保持36 小时,10℃时可保持24 小时,25℃时可保持 6 小时,而在30℃时仅能保持 3 小时。
因此,奶挤出以后应及时冷却,以免微生物大量繁殖以致使奶腐败变质。
2.致病菌对奶的污染(1)挤奶前的感染:主要是动物本身的致病菌,通过乳腺进入奶中。
常见的致病菌有牛型结核杆菌、布氏杆菌、口蹄疫病毒、炭疽杆菌和能引起牛乳房炎的葡萄球菌、放线菌等。
(2)挤奶后的污染:包括挤奶时和奶挤出后至食用前的各个环节均可能受到的污染。
致病菌主要来源于挤奶员的手、挤奶用具、容器、空气和水,以及畜体表面。
致病菌有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
3.奶及奶制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病牛应用抗生素,饲料中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等对奶的污染。
4.掺伪在牛奶中除掺水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掺人物。
(1)电解质类:盐、明矾、石灰水等。
这些掺伪物质,有的为了增加比重,有的为中和牛奶的酸度以掩盖牛奶变质。
(2)非电解质类:以真溶液形式存在于水中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
或对腐败因乳糖含量下降,而掺蔗糖等。
(3)胶体物质:一般为大分子液体,以胶体溶液、乳浊液形式为存在,如米汤、豆浆等。
(4)防腐剂:如甲醛、硼酸、苯甲酸、水杨酸等,少数人为掺人青霉素等抗生素等。
(5)其他杂质:掺水后为保持牛奶表面活性而掺人洗衣粉,也有掺入白广告色、白硅粉、白陶土的。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乳制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保障消费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乳制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
第三条乳制品卫生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的原则。
第二章生产卫生管理第四条生产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第五条生产设备、工具、容器等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第六条原料采购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禁止使用过期、变质、不合格的原料。
第七条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帽、手套等,防止污染。
第八条生产过程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乳制品质量。
第九条乳制品出厂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第三章储存卫生管理第十条乳制品储存仓库应保持干燥、通风、防潮、防鼠、防虫。
第十一条乳制品应按照品种、批次分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二条储存温度应符合乳制品的储存要求,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三条定期检查储存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章运输卫生管理第十四条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
第十五条运输过程中应防止乳制品受到污染,确保运输安全。
第十六条运输车辆应配备冷藏设备,确保乳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适宜。
第五章销售卫生管理第十七条销售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八条销售人员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保持个人卫生。
第十九条销售的乳制品应保持包装完好,不得销售过期、变质、不合格的乳制品。
第二十条销售过程中应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法等。
第六章售后服务卫生管理第二十一条售后服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十二条对消费者投诉应及时处理,确保消费者权益。
第二十三条建立售后服务档案,记录服务过程及结果。
第七章监督检查第二十四条本单位应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乳制品卫生管理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的卫生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乳制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退市等全过程。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乳制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安全。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乳制品卫生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乳制品卫生安全管理小组由以下人员组成:1. 主任:负责全面领导乳制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2. 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负责日常管理;3. 成员: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
第六条乳制品卫生安全管理小组职责:1. 制定和完善乳制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卫生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卫生安全意识;3. 定期检查、评估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卫生安全状况;4.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 向上级部门报告乳制品卫生安全状况。
第三章乳制品生产与加工第七条乳制品生产车间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第八条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第九条原料验收:采购的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并索证索票。
第十条加工过程: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乳制品质量。
第十一条成品检验:成品出厂前必须经过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第四章乳制品运输与储存第十二条乳制品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冷链运输,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第十三条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第十四条储存过程中,应保持乳制品干燥、通风、防潮、防虫、防鼠。
第五章乳制品销售第十五条销售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乳制品卫生安全知识,熟悉本制度。
第十六条销售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第十七条销售过程中,应确保乳制品在保质期内,不得销售过期、变质产品。
第六章培训与考核第十八条定期对员工进行乳制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卫生安全意识。
一、总则为了确保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预防疾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卫生管理职责1. 厂长负责全厂卫生管理工作,对卫生管理工作负总责。
2. 生产部负责生产区域卫生管理,确保生产环境整洁、卫生。
3. 质检部负责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产品卫生达标。
4. 设备部负责生产设备、工具的清洗、消毒和维护。
5. 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健康管理和卫生知识培训。
6. 保卫部负责厂区环境卫生和保卫工作。
三、卫生管理要求1. 厂区环境(1)厂区应保持整洁、卫生,绿化带、道路等公共区域定期清理。
(2)厂区内部应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并定期清理。
(3)厂区周边应设置防护措施,防止污染源侵入。
2. 生产区域(1)生产区域应保持整洁、卫生,无积水、无杂物。
(2)生产设备、工具应定期清洗、消毒,确保生产过程中不污染产品。
(3)生产区域应设有防蝇、防鼠设施,定期检查并维护。
3. 员工个人卫生(1)员工进入生产区域前,必须穿戴工作服、工作帽、手套等防护用品。
(2)员工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剪指甲,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员工不得在工作区域进食、吸烟、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4. 原料和产品卫生(1)原料采购时应严格把关,确保原料卫生合格。
(2)原料进入生产区域前,应进行严格检验,不合格原料不得使用。
(3)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应确保不受到污染。
四、卫生管理制度1. 建立卫生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卫生责任。
2. 定期对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
3. 定期对生产设备、工具进行清洗、消毒,确保卫生达标。
4. 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定期对生产区域、厂区环境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 建立卫生档案,记录卫生检查、整改情况。
五、奖惩措施1. 对认真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取得显著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