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回收废品》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转换和组合。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以废品回收为主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实际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处于初级阶段。
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图形的转换和组合也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图形的转换和组合。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体验和理解图形的转换和组合。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转换和组合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游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体验和理解图形的转换和组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废品回收的相关材料,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
2.准备平面图形的模板,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准备画图工具,如彩笔、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废品回收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废品回收中的平面图形,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平面图形的模板,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向学生解释这些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废品回收中的平面图形的转换和组合,如废纸的折叠、废塑料的拼接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给一些废品和平面图形的模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将废品进行转换和组合,形成新的平面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1年级下册5.6《回收废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回收废品》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1年级下册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废品的分类和回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1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废品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对废品的分类和回收的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废品的分类和回收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废品的分类和回收的意义,学会正确分类和回收废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资源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废品的分类和回收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废品回收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教学法。
通过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废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废品的处理方式,引出回收废品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介绍废品的分类和回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废品回收的意义。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废品分类和回收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总结: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总结废品分类和回收的方法和意义,引导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资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废品的分类和回收的方法和意义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板书设计将包括以下内容:1.废品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2.废品的回收:回收站、废品处理厂3.回收废品的好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回收废品》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回收废品》是位于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6课时,本节课教学主要内容是用一幅连环画的形式引出加减法两个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开拓更大空间。
教材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以进一步体会加减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理解“甲比乙多几个,甲比乙少几个”的意思。
四、说学情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会了一百以内不退位减法和不进位加法,本节课主要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有着丰富的想像力,但计算枯燥泛味,反复单调的操练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有趣的、开放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教学教具】课件、图片、小棒、答题卡。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问:这是什么?你们用过吗?用过的塑料袋你是怎么处理的?(让学生简短地说说)师小结:塑料袋是用地球上最宝贵的能源——石油制成的,石油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但是石油一旦变成塑料袋,就再也无法还原成石油了。
所以,多用一个塑料袋,就等于多消耗了一点石油,多制造了一些垃圾,同时,对地球和人类又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因为废弃的塑料袋,如果随意在露天底下燃烧,便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酸性气体。
人们生活在这种空气中,易出现皮肤过敏、神经失去控制、癌症等疾病。
而且,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破坏臭氧层等。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回收废品》是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和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回收废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回收。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废品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废品的分类和回收意识还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废品,学会将废品进行分类和回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意识到回收废品的重要性,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废品,学会将废品进行分类和回收。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废品的形状和大小,并将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回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教具,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废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废品的名称,激发学生对废品的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废品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废品的形状和大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废品进行分类和回收。
3.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利用卡片和实物模型进行废品的分类和回收,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分类和回收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废品分类和回收的方法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回收废品》是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人民币,学会计算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总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人民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组合计算,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和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计算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总和,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意识到保护环境,回收废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计算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总和,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于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组合计算,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人民币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废品,引入回收废品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人民币的不同面值,让学生认识和熟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3.课堂讲解:讲解如何计算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总和,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4.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强调保护环境,回收废品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可以设计成人民币的示意图,标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标注计算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来进行。
重点关注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人民币的计算方法,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有所提升。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五单元回收废品-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1. 教材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版本:2013年版。
2. 教材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回收废品。
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观察认识回收废品;2.数数(1-5);3.朗读数字名字;4.比较大小(数的大小关系);5.辨认数字位置。
3. 教材特点本单元的教材贴近现实生活,以垃圾回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们关注环境保护,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同时,在数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数数能力和比较大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教学重点1.朗读数字名字;2.练习数数(1-5);3.掌握比较大小(数的大小关系);4.熟悉辨认数字位置。
2. 教学难点1.比较大小(数的大小关系);2.辨认数字位置。
3. 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认识回收废品;2.能够朗读数字名字;3.能够数数(1-5);4.能够比较大小(数的大小关系);5.能够辨认数字位置。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在教学前,需要准备以下教学用具:1.图片;2.废品模型。
2. 教学活动教学环节1:引入1.简单地介绍废品回收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教学环节2:学习1.让学生观察废品图片,辨认其中的数字,朗读数字名字。
2.让学生数数废品中的物品数量。
3.讲解数值大小关系。
4.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比较废品中不同物品的数量大小。
5.让学生练习辨认数字位置。
教学环节3:巩固1.给学生展示废品模型,让学生组队伍比赛,先完成废品模型的制作和数字辨认,时间最短的队伍获胜。
教学环节4:反思1.让学生回答教师出的问题,复习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记忆。
四、教学总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回收废品。
通过观察废品图片、数数,比较废品中不同物品的数量大小、辨认数字位置,培养学生对废弃物的环保意识,提高数感认知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回收废品》北师大
一、背景介绍
《回收废品》是一篇生活实用类的数学文章,能够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思考,同时也通过废品重量、体积的计算和图表的制作,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运算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废品再利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长度、体积以及质量三者的换算;
3.通过图表的制作,学习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废品再利用的概念和数学与环保的联系,学会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和分析。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长度、体积、质量三者的相互关系,计算数据,制作图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可通过引导,让同学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废物,让他们发现这些废物再利用后还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2. 了解重要概念
让同学们了解环境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后果,并介绍废品、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概念。
3. 利用图表进行教学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不同长度、不同体积、不同重量的图形,让他们理解加减乘除和长度、体积、质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4. 废品收集活动
老师可组织同学一起进行废旧物品收集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废品再利用的过程,引导他们关注环保。
5. 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废品再利用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数学计算和图表制作,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数据,培养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反思
此次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保护环境和再利用资源,通过废品重量、体积的计算和图表的制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数学运算和数据处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
《回收废品》说课稿嘉华学校马乐一.教材分析《回收废品》一课是北师大新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二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节的内容。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之后,教科书提供了“回收废品”的学习情境,重点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的含义,利用生活经验与实际操作,把它与加减法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多次接触过应用题,具备了读出题目、分析题意、正确列式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回收废品”这一情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借助小棒等学具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比多”“比少”这些词语,学会分析两个数之间的多少关系,并能正确列式。
四.说教法学法数学是培养、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和数形结合法,学生将运用操作发现法以及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具学具为了更好的配合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课件;学生准备了小棒。
六.说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带孩子们逛公园,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
随着画面转换,大家会看到地上有很多垃圾。
学生自然有话要说,从而导入回收废品的课题。
(板书:回收废品——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此时出示情境图,提问学生: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会有很多,简单的问题口头解决,需要二次运算的存入问题银行。
当学生问道:“小红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小青收集了多少个瓶子”的时候,提示大家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
《回收废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诠释,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回收废品》一课。
这节课选自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在这里通过“三位同学收集塑料瓶”这一生活情境,为孩子们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
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关键是如何在学生脑中建立问题意识及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在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教材为我们呈现了摆学具的过程,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贴近于实际生活,学得更有亲切感。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2、难点: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收废品》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回收废品》,我将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媒介、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内容《回收废品》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一)》第六课时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100以内的不进位和不退位加减法计算,共安排了7个课时,其中本课学习的是运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解决问题,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同时也为后面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法计算及其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探究比一个数多几的解决计算方法,另一部分是探究比一个数少几的解决计算方法。
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回收废品”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故事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说学生学情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用画图法解决求比多少用的数学问题,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但是,对于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仍需要再引导与培养,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拟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多比少”的含义并在运算的过程中,借助小棒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懂得保护环境。
《回收废品》说课稿设计一、说教材《回收废品》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简单的排列、组合》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排列、组合,对排序、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学会简单的排列、组合,能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学会简单的排列、组合。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废品回收站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废品回收站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学习排列、组合(1)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如果要回收这些废品,你会怎么分类呢?(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共同的分类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排列、组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回收废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回收废品》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的一个主题活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废品回收的数学问题,二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但是,对于废品回收这个主题,他们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和体验。
同时,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可能还不够强烈,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废品回收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废品回收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2.教学难点:如何将废品回收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的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和环保材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废品回收的视频短片,引发学生对废品回收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废品回收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废品回收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废品回收模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数学问题解决: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废品回收中的数学问题。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总结废品回收的知识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回收废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回收废品》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加法和减法(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解决废品回收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正确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抽象出比多比少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废品回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废品,如废电池、废纸、废塑料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废品回收的重要性。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废品回收利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可以得到新的产品或资源。
教师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回收废品》。
2.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教师出示一些废品,如废电池、废纸、废塑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废品回收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判断一个废品比另一个废品多还是少的呢?”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可以通过比较数量来判断。
(2)教师出示一些废品的数量,如3个废电池、5个废纸、2个废塑料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比一比,这些废品中哪个最多?哪个最少?”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废电池最多,废塑料最少。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拿出一节废电池和一个废塑料,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我们要回收这些废品,应该如何计算它们的数量呢?”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废电池有3个,废塑料有2个,所以废电池比废塑料多1个。
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您如今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回收废品»说课稿一、教材剖析数学教学活动必需树立在先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阅历基础之上。
教员应激起先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先生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协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协作交流的进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艺、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普遍的数学活动阅历。
先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员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协作者。
这是«数学课程规范»中对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诠释,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回收废品»一课。
这节课选自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是在先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停止教学的。
教材在这里经过三位同窗搜集塑料瓶这终身活情境,为孩子们出现了生活中比拟罕见的一个效果比多比少的效果。
孩子们经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依据信息提出效果,发生处置效果的愿望。
实践上,这类效果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处置,关键是如何在先生脑中树立效果看法及实践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络。
在处置比多比少的效果时,教材为我们出现了摆学具的进程,经过孩子们自己入手摆一摆,协助他们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处置此类效果,使先生学习数学愈加贴近于实践生活,学得更有亲切感。
依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先生的实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先生在学习进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践效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先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停止计算,稳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才干目的:在观察中培育先生的效果看法和创新看法,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育先生提出效果并处置效果停止自主探求的才干,在处置效果中提高先生的计算才干。
宝安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回收废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宝安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回收废品》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重量单位,学习如何称重和比较重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重量单位有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称重和比较重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理解。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重量单位,学会使用称重工具,能够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重量单位,学会使用称重工具,能够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称重工具、废品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一个回收废品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重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称重工具。
3.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称重练习,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4.应用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废品回收中的重量问题。
5.总结反思: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1.重量单位:千克、克2.称重方法:使用称重工具,比较重量3.应用拓展:废品回收中的重量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22-2023学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5.6回收废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废品的概念及分类;2.能够通过数学的学习,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能够学会计量,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4.能够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发扬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废品回收知识以及相关计量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出示一份废品清单,让学生们观察并讨论出这些废品被称为废品的原因和分类。
2. 提出问题假设学生们在学校周边收集一些废品,他们应该如何进行分类?学生们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类废品,并记录下废品种类和数量。
3. 计算废品数量老师出示一段时间内学校收集到的废弃物的数量,让学生们通过计算,统计出不同种类废品的数量,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4. 计量废品重量老师通过出示某种废品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其重量,然后让学生通过计量的方式确认其准确重量,并填写在表格中。
5. 废品回收游戏将学生们随机分成若干组,让他们通过游戏方式进行废品回收。
游戏规则如下:•每组有一张废品清单;•游戏开始,每组在规定时间内收集周边废品;•时间到,每组汇报收集的废品,并在废品清单上计算数量和重量;•奖励废品收集量最多的组。
6. 小结老师带领学生们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废品回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废品分类。
同时,鼓励学生们小组合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验到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废品回收与分类知识,计量知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测量活动中的数学乐趣和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游戏化教学。
教学策略:激发兴趣法,灵活启发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尤其是计量部分的教学生动和形象生动,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到了小组合作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游戏环节的时间安排存在一些不够紧凑的问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融入环保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到废品的种类和分类,并重点突出计量部分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们对废品回收的认知和环保意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诠释,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回收废品》一课。
这节课选自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在这里通过三位同学收集塑料瓶这一生活情境,为孩子们呈现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比多比少的问题。
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进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运用加减法来解决,关键是如何在学生脑中建立问题意识及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在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时,教材为我们呈现了摆学具的过程,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摆一摆,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加减法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更加贴近于实际生活,学得更有亲切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所以,本节课我以情境创设法和实物操作法为主。
首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接着,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因此,我会借助多媒体出示一个公园的场景,让孩子们一起来逛公园,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步入课堂。
随着画面转换,孩子们将看到有人在公园随地乱扔垃圾,这时孩子们肯定有话要说,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回收废品的需要。
由此,自然地引入到回收废品的教学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方式
1、提出问题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时,我们就可以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即小林、小红、小青三位小朋友收集塑料瓶的情况。
然后,教师再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而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可能不是。
对于后者,我们不能给予否定,也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孩子们把它们存入问题银行今后解决,也可以在新课结束后,把它当作一个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解答。
2、解决问题这堂课我们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也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教学我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1)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2)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与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初步感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摆:指导学生动手摆小棒,通过摆小棒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谁更多,谁更少等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接受,而且还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寻找单位1做好铺垫。
(4)算:让学生试着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结:教师适时给予小结,升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就像是帮助小孩走路。
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有了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扶,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
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在这堂课中,我对练习部分做了较大改动。
为了突出回收废品这一主题,我将课后练习在保持原有题型不变的情况下,改编成与环保有关的内容。
1、将课后练习题2的捐书改编成收集易拉罐。
2、课后练习题4的比身高改编成收集旧电池。
这一题数学信息较多,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相互补充。
既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又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我们不是常说,让学生跳一跳,摘苹果吗。
因此,课后练习题1,我把智慧老人也融入其中,改编成一道比多与比少共存的习题,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样一来,整堂课的练习设计不仅紧扣主题,而且层次清楚、由浅及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还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最后,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比多比少的问题。
这不但巩固了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