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思品课 11、18
- 格式:doc
- 大小:137.50 KB
- 文档页数:29
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思品社科课让学生喜欢品社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
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
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怎样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表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表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注重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
不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水平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所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道德课城北小学 xx在小学阶段睁开思想道德课,是对小学生睁开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渐形成优异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确定作用。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授课,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虑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加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亲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
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
因此,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必定惹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爱惜与教育。
二、教师要充分掌握,设定相应的授课要求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
因此,上好思想道德课,教师必定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掌握住教材的中心见解以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但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为一体。
达到这个境地,才能真切掌握教材。
授课时必定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采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
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正确状态,办理好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想的灵便性,提高授课效率。
对于难点教材要采用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方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优异的学习心理。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法,做好小学思想道德课的授课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特别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法,灵便应用,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学思想道德课的授课。
(1)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谈论。
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授课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示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谈论,从而完成“激情―― 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怎么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
一、抓常规训练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
怎样上好思品课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韶山路小学胡满凤品德课的教学评价,是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对教师教的创新和学生学的创新的一种品德价值判断的方法。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活力,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发展水平。
一、以激励评价为手段兴趣是乐学的先导,是创新的动力。
实践表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的有效方法。
一般说来,儿童对学习形成本身感到兴趣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因为他们一旦对学习过程不感到新鲜有趣,或者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就不想学。
课堂学习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有效、主动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
使他们在志趣盎然中以理激情、以境激情、以情激情、以行激情。
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也鞭策了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激励的方式方法很多,现略举二三。
1、运用延迟性评价,激发创新活力。
运用延迟性评价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延迟性评价,是指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便会说出许多答案和设想,当然它们的质量有所差异,此时,教师应认真倾听,不宜过早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
这是为了使参与讨论的学生尽可能提出自己的有个性的创新性的见解。
这样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对品德认识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以评价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地散发、求异,以达到唤发学生的创新的活力。
但使用这种评价时,会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得以抑制或停止。
所以一定要慎重从事,掌握好分寸。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延迟性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让他们在各抒已见中激活创新活力,对道德事物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感受。
2、肯定与否定要恰当。
教学评价的肯定功能是能够发挥积极的影响,但是评价的否定功能可能对道德行为产生消极的方面。
因此,教学评价的肯定功能与否定功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发挥肯定的评价功能,消除教学评价的否定功能,构成以评价促进创新的内在动力。
如何上好小学思品课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
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
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上好小学思品课的几个要点思品课,既有体现思品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之处,同时也应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进的地方。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从知行两方面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懂得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老师的劳动对象,但他们也是一群活泼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课堂上,应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微笑面对孩子,语言自然流畅。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回答欠佳处,不责备,不急躁,而是鼓励、引导他们说好。
“亲其师、信其道”,努力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轻松愉悦。
应注重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孩子充分发言的机会。
3、教与学结合,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全教会精神的指引下,本课的学文明理,我让学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大胆地帮助蛋蛋改正不卫生的习惯,这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帮助的目的。
辨析导行中,让学生进行自夸和自我批评,树立榜样。
对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机会,老师较好地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4、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手段先进。
小学思品教学可分为“看故事导入——明理导行——评价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晰。
多媒体课件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如形象生动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儿歌,轻快活泼的音乐和舞蹈,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明确了讲卫生的内涵,逐渐树立起好的愿望,使思品教学的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下面就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谈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1.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要有层次性应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来认识客观规律,提问围绕一个中心,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浅深入,问题的设计要紧扣课文,还要与生活有联系。
当然也要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避免因问题难度不断加大而产生恐惧感。
这样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思维路径,会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提在点子上或关键处,这样就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
在上《一条珍贵的毛毯》时,设计这样的问题:(1)朱德、周恩来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什么人?(2)这条破旧的毛毯为什么要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卓越功勋和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就彰显出来了,从而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3.课堂提问有针对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品教育观念渗入他们的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问就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做妈妈的帮手》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在家里是怎样做妈妈帮手的?(2)你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不让你干家务活,那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轻松的氛围中强化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感觉有责任去做家务活,自我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
二、运用直观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1.阐明道理时用直观教学法政治课总要讲道理,初中生理解接受确实不容易,所以用具体的事实、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其中的道理,把深奥的道理寄予在浅显的现象中。
如在分析《劳动不分贵贱》的观点时,用手机为例,先说明各部分零件构成一个整体的手机,再使用手机通话,然后依次拿掉电池、电版等零件,手机立刻就没有了声音,从而证明个体是整体不可缺一的部分,以此来比喻各行各业就像这手机上的零件,相互作用互助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如何上好小学思品课摘要:小学思品课教学要从“促进心理交流,进行角色换位;建立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培养道德情感,让学生参与体验;激活学生体验,发掘生成问题”这四个方面入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交流换位平等尊重道德体验发掘促进心理交流,进行角色换位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以原有经验评价学生。
出于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可能对学生的过失行为感到无法容忍,这极易形成师生情感沟通的障碍。
例如,在课堂上,一个男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想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因为他过去很少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所以一站起来就紧张得话都说不清楚,最后才蹦出“我不懂”这句话,弄得全班同学都笑了。
他因此受到了教师的批评。
类似的细节在教学中随处可见,从中却折射出许多让我们深思的东西。
我们开展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却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
面对上述情况,教师宜进行角色换位,将心比心地分析学生过失行为的心理形成因素及其所处环境,假如我是这位小学生,假如我是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受到教师的批评,会怎么想呢?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心理交流。
二、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学生人格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非常敏感、脆弱,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
课堂上要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教师首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合乎人性的平等师生关系去打动学生。
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例如,有位教师上课提问时,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手,可是当教师请他回答时,他却答不上来。
感到奇怪的教师课后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举了,如果我不举,别人会笑话我的。
”教师由此感受到了学生的强烈自尊心,于是私下与这个学生约定:下次教师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上课容易,但是上好课并不容易,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接受所教只是,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想品德呢?一、注重观念的创新应试教育把教育对象紧紧地束缚起来,这种束缚思维的教学观念模式、教学程序往往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更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是以教材、以教师教学为主体,进行创新教学。
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处处以发展学生思维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
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新观念。
其次,教师要保持与学生平等教学的新观念。
即教学过程中师生互换角色,还学生一个学习的主动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演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第三,教师用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平等和谐的态度去引发学生学习,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意识,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创设情境,培养激情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
这就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后包含到情境中,以拉近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际活动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陪客。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浅谈如何上好低年级品德课马春花思品课是一门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但最终目的还是用思想指导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品课?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不多,但他们已经拥有了基本的是非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
这时,只要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将这种表象行动化,使之内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我认为应遵循“来源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比如我在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受到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在教学一开始,我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进行参观,让学生对校园里的建筑和景物进一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种美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产生要爱护它的感情。
当然光认识是不够的,要想将学生头脑里的观念变为学生实际的行动,将学得的知识回归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去,就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爱护我们的校园”“爱护花草"是我们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于是我在教学后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爱校园,见行动”学生一听说要为校园中的花草做事,都很兴奋,个个自告奋勇地提出自己的建议,都兴高采烈的表示要为学校的美好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要科学地把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将这良好品德回归生活,从而使我们的品德得到升华。
二、自主活动中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过去的思品课教学,教师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强调单向的灌输,没有或很少有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睨的今天,教学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胆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小学社会、思品教育是一门融道德素质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学习社会基础知识,从而丰富发展学生的社会经验,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初步基础。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
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
例:三年级《忙碌的人们》,我们先让学生观察父母、老师的一天,再请同学们讲讲其他人忙碌的一天,接着开展课堂调查,完成调查表。
从调查、讲述、讨论,从父母老师的忙碌艰辛中渐渐体验感悟劳动者的艰辛劳动,激起他们强烈的震动,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
一年级《秋游的准备》,让学生通过画面了解秋天的美景,激起春.游的欲望;通过辨析明理,了解秋游的注意事项、行为规范;通过实地模拟购物,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能力。
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
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如:五年级《集体生活离不开合作》,就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插花,体验出:合作出智慧,动手创未来的道理。
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成功。
三、抓住时代契机,有机整合教材我国正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惊人速度,向世界展示东方巨人的威力。
然而教材是九十年代的,显得空洞,说教味重,学生觉得陌生,不喜欢。
因此,我教研组以年级组为单位,对三四五老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充实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第十八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本课时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珍惜信任、言行一致的品德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学会守信用,言行一致的品德。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诚信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守信用,做到言行一致。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 课件:PPT或投影片。
(2)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笔等。
2. 环境准备制造良好课堂氛围,保持安静整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师可以通过插图或小故事,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例如:小明向同学借了一本书,但却在书中写了字而返还给同学,这种行为是否诚信?2. 概念解释与讲解讲师对诚信、守信用等概念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讲师提供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哪些行为是诚信的体现,哪些行为是不诚信的体现。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守信用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以下任务:(1)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真实案例,分析该案例中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
(2) 设计一个小剧场表演,展现案例中的诚信与不诚信的行为和结果。
5.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总结。
讲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如守信用是否难?守信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6. 激发思考讲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诚信意识,做到言行一致。
鼓励学生在课后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
五、教学扩展为了加深学生对诚信的理解,学校可开展以下活动:1. 举行诚信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或其他人的诚信故事。
2. 设置诚信墙,让学生贴上一些诚信的标语、格言或自己的守信承诺。
六、板书设计概念解释:- 诚信- 守信用七、课堂作业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回答以下问题:1. 你认为什么是诚信?2. 你身边有哪些诚信的行为?3. 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守信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重要性感性认识情感体验生活实际一、要充分认识品德课的重要性。
说起重视,可以说学校、老师都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中心。
因为老师们都知道孩子品德的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这门课程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也都知道这门学科所承载的重任。
但是实际呢,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同时,在学科知识与品德教育他们依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科知识的教学上。
例如,有些学校把品德课当做自习课“副科”来上,有的学校即使上了,也只不过是简单的叫学生读了一遍,敷衍了事,根本达不到什么效果。
其实孩子良好的的道德习惯对他们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就算我们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做保障,他们又怎么会认真地、全身心地学习呢?因此我们作为品德课的老师,我们只有充分的认识品德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上好思想品德课。
二、要加强课前准备,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体验是指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现场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实地观察等,进行初步感知、体验活动。
体验充分了,内容充实了,学生从中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对课中的进一步的探究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农村,有的教师不注重学生的课前体验,教师的理由是:农村没有条件,缺这少那;留守孩子特别多,家长也不支持。
教师一般的做法是,课本拿过来就上,这样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如一位教师执教《圆明园的诉说》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中国的屈辱历史认识不够,单凭文字的解说、图片的说明,以及师生的想象,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因此教学中,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认识比较肤浅,根本达不到“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的教学效果。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1.思想品德课要联系学生生活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结合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全世界、全国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援助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再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2.教师要合理评价,让学生在成功自信中享受学习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鼓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如何上好思品课
思品课是一门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但最终目的还是用思想指导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品课,我觉得应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引、听、说、评、做。
一、引
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
二、听
听就是要认真听讲,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听一些这方面的小故事。
从而使学生通过听,能够认真的思考问题,从一些小故事中汲取教训经验,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
三、说
听完别人的故事之后,就要说说自己。
这时已形成理性认识,对凡事都有一些感受,对自己身边的事,也都有一个说法。
通过这些自己所经历过的事,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让学生更能从中受到教育,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平时应该怎样去做,用自已所学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
四、评
为了更加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接着就要让学生评。
评一评。
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
五、做
一节课下来,“做”才是最终目的,开始的“引”、“听”、“说”、“评”都是为最后的“做”服务的,"引"、"听"、"说"、"评"是在思想上下功夫,"做"是在行动上下功夫,但"良好的行动"是在"良好的思想意识"上产生的,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行动。
如何上好小学思品课从教多年来根据自己的一些粗显的知识,认为品德课教学要想让学生难忘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有趣的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讲故事”、“欣赏乐曲”“观看图片”等。
很自然、有趣,使学生在快乐的思维中进入新课,学习热情也在不经意中调动起来了。
二、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
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上课后你可以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
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
”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
三、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
今天的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开心的。
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
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最后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结束我的发言吧: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老师们努力吧!如何上好一堂小学思品课新店镇大寨小学:王国新思品课是一门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但最终目的还是用思想指导行一堂小学思品课,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教学,我觉得应经过以下几个、做。
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
比如:我上第十一册中的《与邻居样引入的: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也要贴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接头再请同学们想想横联应贴什么?(与邻居和睦相处)。
这样就自然而然高了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
要认真听讲,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听一些这方面的小故事。
从而使学生通过听,能够认真的思考汲取教训经验,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
我教《与邻居和睦相处》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出示了新店居的幻灯画面,并播放录音。
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明白与邻居和睦相、"让"又具体是指什么,应怎么去做,这样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不是一味的说教,学生困乏、烦躁,反之这样效果很好,在鲜活的例子,具体的事实面前,对学生更有主服力,感触人的故事之后,就要说说自己。
这时已形成理性认识,对凡事都有一些感受,对自己身边的事,也此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这时,很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与邻居和睦相处很和睦相处有很多好处,可以为我们幸福的家庭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还有的感触深切地说:以前,的好不好,没什么关系,不重要,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所以总是为了一些小事与邻居斤斤计较,了面也不打招呼,都像见了仇人似的。
现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首先得从自己做起,而后要求爸处,不要再像以前那样了……小小年纪,通过学习之后,竟能懂得这么多,说出这样大的道理来,可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行的通的。
接着我重点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事来,多同学都大胆地说起来,毫不顾忌。
通过这些自己所经历过的事,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让学生更生更清楚自己在平时应该怎样去做,用自已所学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
加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接着就要让学生评。
评一评。
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做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
首先,老师可举出一些有关的例子。
如:邻居在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业,小强就在楼道上大喊大叫。
然后可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拿出来评一评。
通过评论,使学深一层,思想程度更加深一层,使学生有事理,更加懂道理,从而把理论已应证于实际。
而不只是能把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紧密结合联系在一起了,思想上有了一个明确高度的认识,那么行动上也就下来,“做”才是最终目的,开始的“引”、“听”、“说”、“评”都是为最后的“做”服务的,评"是在思想上下功夫,"做"是在行动上下功夫,但"良好的行动"是在"良好的思想意识"上产生的,思想意识"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行动。
在前面四步的奠定下,此时,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现在就是要怎样把这个意识概念拿出来,用于实际之中,这时我先是让学生查查自己以前的所作所发扬,哪些做得不够,立即改正。
今后又打算怎么去做,接着老师举出一些例子,让大家说说,你如:见邻居家小宝跌倒了,你连忙过去扶他,可小宝哭着不肯起来,小宝妈妈跑出来一看,说:你学生讨论发言。
这样使学生的思想、行动都更进一步,从而很好的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圆满完成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而育人的目的。
我在小学思品教学中动用这"五步"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借些提出供大家探讨。
我国现行的小学品德课程始于1981年,小学社会课程始于1992年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01年元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经国务院批准,小学中高年级将思想品德课与社会课综合设置为品德与社会课程。
与基础教育新课改同步,根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课程方案,我校增设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课程。
作为一门新的师范类选修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的开设无疑具有较大难度:其一,没有全国公开出版的课程教材(人教版尚在编辑中);其二,由于社会课在全国的开设历史较短暂,所积累的相关教学经验与研究信息相对匮乏;其三,教师本人没有受过相关培训,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及教学的了解有限。
但是,纵观全球教育以及国内新课改的形势,兼具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势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培训也刻不容缓。
在此情形下,笔者开始了新的教学探索。
一、从模仿起步,合理借鉴,大胆尝试美国人编写的一本《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①引起笔者的注意。
对比国内出版的相关教学论书籍,例如,钟启泉教授主编的《社会课程与教学论》等,它更具实用性、新颖性、活泼性,理论翔实又具有启发性,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材料的堆积和相关理论的罗列,尤其是各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令笔者产生了灵感:为什么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尝试一下呢?既然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妨自己来做一示范。
鉴于选修课是高年级各班学生自由选择的,学生彼此之间并不熟悉,组成的班级规模不大。
于是笔者首先模仿采用了美国人在新集体里组建学习小组的方法。
步骤如下。
步骤一:组成二人小组,半分钟内找一位你不太熟悉的伙伴。
步骤二:给两分钟时间与同伴沟通。
首先,知道同伴的姓名、班级。
其次,知道你同伴的生日。
再次,如果给你的同伴50元钱,必须在本周六进行消费,问问同伴会怎么做。
步骤三:现在随意两两组合,形成四人小组。
每个人告诉小组其他三个成员有关你同伴的事情,记住这些问题:(1)同伴的姓名、班级;(2)同伴的生日;(3)如何在周六消费50元。
给四分钟时间沟通。
步骤四:在此基础上组合成八人小组,给六分钟的时间向七个同伴依次提供你同伴的信息,每个人都努力记住小组内所有成员的信息。
步骤五:组成十六人小组,给八分钟时间,按以前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六:一起组成一个大圆圈,给八分钟时间,用与前面同样的程序进行活动。
步骤七:教师提问:现在,谁能够提供小组内所有人的三条信息?谁想先开始。
最后总结提问: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在倾听他人讲话时,你学到了什么?在其他情形下,我们可以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东西?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师范生的特点重新设计了问题,但方法步骤完全是借鉴美国人的。
一试用,课堂效果非常好。
原来懒洋洋的学生一下子充满了活力,由于充分的人际互动和井然有序的规则,课堂活而不乱。
师生之间马上建立起和谐的心理相容关系。
笔者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有了50元钱,2/3的学生要买东西:书、碟片、衣服或食品,1/3的学生显然有更多选择:给电话卡充值、打游戏、过生日等。
笔者又模仿采用了内外组分组法。
首先分成两组,内组12人、外组12人,围成内外两圈。
内组讨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小学社会课究竟应该教给小学生哪些知识?”。
外组观察内组的成员做了什么,并记录: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所发表的新意见,总结讨论内容,提供证据以支持观点。
时间大约8~10分钟。
然后内外组互换位置。
新内组开始讨论主题。
时间大约持续8~10分钟。
最后全班进行一个简短的评论,介绍记录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并予以点评。
课上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我来设计小学社会课,我将增大心理学知识的比重;有的说,应该叫“小学历史课”,有的反驳说:社会课里还有地理知识呢;有的甚至提出干脆将它与语文课结合起来。
我肯定了学生勇于思考的精神,也向学生介绍了人教社小学社会教材是如何按照主题轴法构建的,具体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三大主题,七小类具体内容,并鼓励他们说:你们可以研究一下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具体有哪些内容,怎么构建的,想一想:如果让你设计教材,你会如何设计,说不定以后你的教材还会得到公认和推广呢。
在模仿中揣摩,在学习中探索,使得教学思路越来越活跃。
原来,教学是完全可以应需而教、应时而教的,这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理论。
二、从实际出发,不惧困难,善于创新(一)从实际条件出发,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学校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条件,例如,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
但是,由于准备多媒体课件颇为费时费力,以往主要在公开课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也通常只在公开课上展示性地运用。
我考虑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究”课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如果能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一来为学生做了教学示范,二来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再加上我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较好,于是下定决心,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每一节选修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