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理论期末整理(DOC)
- 格式:doc
- 大小:143.39 KB
- 文档页数:7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考试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12 分)1、最惠国待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及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对方。
2、对外直接投资——一国投资者把资本输往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营管理,并掌握经营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它可以包括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包括服务业等的对外直接投资。
3、贸易转移效应——在关税同盟成立之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但是如果同盟内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增加,消费支出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4、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超越公认的不合理和非科学的强制或者非强制性确定商品的某些特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商品质量及其适应性能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5 分)1、A2、C3、A4、B5、B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10 分)1、AC2、ABC3、ABC国际贸易期末考试试卷4、BCDE5、BCDE四、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1、贸易差额,国民收入增量2、17.8%3、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4、关税同盟、经济同盟5、间接贸易的第三方从事的贸易6、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长期性倾销五、判断题(每小题1 分,共5 分)1、x2」3」4、X5」六、计算题(10 分)解:净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 110/105*100=104.7, 净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2.5 分)收入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110/105*105 = 109.9,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其改善的幅度大于净贸易条件,因为出口数量指数大于100。
国际贸易概论期末总结前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国际贸易概论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国际贸易的窗口。
通过学习该课程,我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趋势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国际贸易概论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课程的学习体会和对未来的展望进行探讨。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内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流活动。
其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贸易。
2. 国际贸易的原理:国际贸易的实质是基于比较优势和互利互惠的原则而进行的。
比较优势理论、互补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原理的重要基础。
3. 国际贸易的基本过程和方式:国际贸易的过程主要包括贸易商的组织、国际商品流通、结算方式等。
贸易方式则包括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等。
二、国际贸易的组织与规则1. 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国际贸易的组织体系,在国际贸易的规范、协调和争端解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自由贸易区、关税联盟和共同市场:这些是国际贸易组织和规则的不同形式。
自由贸易区强调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关税联盟进一步实现关税一体化;共同市场则更深度的整合经济领域。
三、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与政策1. 影响因素: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2. 政策工具: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调节和控制国际贸易活动。
四、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将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层次的特点,电子商务、跨境投资等将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动力。
2. 挑战与应对: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贸易摩擦和相关争端解决等。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合作,维护良好的国际贸易秩序。
五、学习体会和展望通过学习国际贸易概论,我对国际贸易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A卷: B卷:一、名词解释题(4×3’=12’)一、单选题(22×1.5’=33’)二、单选题(15×2’=30’)二、判断题(5×2’=10’)三、多选题(6×3’=18’)三、计算题(1×7’=7’)四、判断题(5×2’=10’)四、问答题(5×10’=50’)五、计算题(3×6’=18’)六、问答题(2×6’=12’)一、名词解释题(其中▲表示只需要了解、理解,划线和黑体字部分为重点)1.对外贸易(国际贸易):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各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2.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指以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
3.对外贸易额: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货物贸易值与服务贸易值相加之和。
(通常以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代替世界货物贸易额)4.对外贸易差额:一定时期一国出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额之间的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5.▲国际分工: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
6.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7.▲世界市场:世界各国进行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领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表现。
评分标准:一、本大题为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错填、漏填均不得分。
二、本大题为中译英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错写、漏写均不得分。
三、本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错写、漏写均不得分。
四、本大题为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错写、漏写均不得分。
五、本大题为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错写、漏写均不得分。
六、本大题为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错写、漏写均不得分。
一、判断题范围第一章导论一.判断题1.()由于国际贸易是一种世界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所以国际贸易也可以称为世界贸易。
答案:对2.()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总体与局部的关系,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
答案:对3.()按国际惯例,出口额要以CIF价格计算,进口额要以FOB价格计算。
答案:错4.()进口贸易额或进口总额与出口贸易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即为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答案:对5.()当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时,被称为贸易盈余。
答案:错6.()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答案:对7.()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
答案:对8.()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整个世界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状况。
答案:对9.()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比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要高。
答案:错10.()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很难直接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
11.()过境贸易不列入专门贸易,但可以列入总贸易。
答案:对12.()有形贸易是指有形商品的进出口,在通过一国海关时,必须向海关申报,并列入海关的贸易统计,是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
答案:对13.()无形贸易包括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构成国际无形贸易的主体。
期末复习一、填空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与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把以国际货币表示的世界所有国家进口货物额或出口货物额相加,即得世界货物贸易额。
3、贸易量是用价格指数调整后的贸易额。
4、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岀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Z比, 乂叫对外贸易系数。
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吋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屮的构成。
二、选择1、在国际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2、就一国而言,国际贸易地理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总值、出口、进口的国别地区分布情况。
3、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
4、出口贸易是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因外销而运出国境的行为。
5、进口的外国商品未经加工乂输出到国外时,称为复出口三、名词解释1、过境贸易:从商品生产国购货Z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国境才能进入木国市场,对丁•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
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冇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
2、货物贸易:是指物质商品(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出口。
又称有形贸易。
比如:汽车、家电产品、服装的进出口。
服务贸易:指劳务或英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
又称无形贸易。
比如:广告服务、咨询与调查、教育服务等。
3、服务贸易的跨境交付与境外消费跨境交付(cross-borger supply):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不构成人员、物资或资金的流动,而是通过电信、邮政或计算机网络实现服务,如国际长途电话服务、金融和信息服务等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在一国境内向来自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4、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
名词解释品质公差:指国际同行业所工人的或买卖双方认可的产品的误差,即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品质可以高于或低于合同规定品质的最大限度。
贸易术语: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产生的,用来标明商品的价格构成,明确买卖双方有关费用、风险和责任的划分,并确定卖方交货和卖方接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专门用语。
复样:卖方在向国外客户寄送代表性样品时,应留存一份货数份同样的样品,以备日后交货或处理争议时核对之用,该样品成为“复样”。
溢短装条款:指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允许卖方以合同为依据,多交或少交合同规定数量的一定百分比或具体数量。
定牌:指卖方按买方耍求在其出售的商品或包装上标明买方指定的商标或牌号,这种做法交定牌生产。
法定重量:是商品重量加上直接接触商品的包装物料,如销售包装等的重量。
警告性标志:又称危险品标志,是指为了保障货物和操作人员的安全,在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的运输包装上标明危险性质的图形和文字说明以示警告。
班轮运输:指船舶按事先制定的船期表,在特定的航线上,以既定的挂靠港口顺序和事先公布的运价费率,经常地从事航线上各港间的船舶运输。
汇票:是一个人想另一个人签发的,要求即期或在将来的固定时间或可以确定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的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
备运提单:又称收妥待运提单,是承运人在接管托运人送交的货物后,在装船之前,应托运人的耍求签发的提单。
投标:投标人应招标人的邀请,根据招标人规定的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向招标人发盘以争取成交的行为。
索赔:指交易中遭受损害的一方在争议发生后,向迁约方提出赔偿要求。
拍卖:是专门经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规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将货物公开展示,由买主出家竞购,把货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贸易方式。
国际多式联运:是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交付货物的地点。
国贸考试范围1.国际贸易的分类(1)以货物移动方向为标准的分类: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的区别:a.过境贸易中第三国不直接参与贸易过程转口贸易则须由第三国参与贸易过程,起媒介作用b.过境贸易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只收少量的准许费、印花费、登记费等转口贸易以直接盈利为目的c.过境贸易中,商品所有权无需向第三国商人转移转口贸易中,商品所有权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或地区)商人手中,再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商中d.过境贸易是直接贸易;转口贸易中生产国和消费国是间接贸易(2)以货物运输方式为标准的分类:陆路、海路、空运、邮购、多式联运贸易(3)以贸易统计方法为标准的分类:总贸易、专门贸易(4)以是否有第三国或地区参加贸易为标准的分类:直接贸易、间接贸易(5)以清偿工具为标准的分类:现汇贸易、易货贸易(6)以交易手段为标准的分类:单证贸易、无纸贸易2.现在使用的2010通则是2011.1.1开始实施的,将术语13种变为11种(四组E、F、C、D)分成两组: 适用于所有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 EXW、FCA、CPT、CIP、DAT、DAP、DDP;适用于水路运输的贸易术语: FAS、FOB、CFR、CIF。
3.术语目录:EXW: Ex Work,工厂交货(……指定地)适用所有运输方式FCA: Free Carrier,货交承运人(……指定地)适用所有运输方式CPT: Carriage Paid To,运费付至(……指定地)适用所有运输方式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运费保费付至(……指定地)适用所有运输方式DAT ( 新的贸易术语): Delivered At Terminal,运输终端交货(……指定港口或目的地的运输终端)适用所有运输方式DAP ( 新的贸易术语): 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货(……指定目的地)适用所有运输方式DDP: Delivered Duty Paid,完税后交货(……指定地)适用所有运输方式FAS: Free Alongside Ship,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适用于水路运输方式FOB: 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适用于水路运输方式,即装运港船上交货CFR: 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适用于水路运输CIF: 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险加运费(……指定目的港)适用于水路运输方式4.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有哪些,具体这些方法适用于哪些商品?(1)以实物表示商品品质:看货买卖,多用于拍卖、寄售和展卖业务中。
国贸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世界出口总额与世界进口总额之间的关系是(c)A、前者等于后者B、前者大于后者C、前者小于后者D、不能确定2、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B )创立。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托马斯·孟3、里昂惕夫之谜论说明了( C)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B、比较优势论,要素禀赋论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D、实践的验证结果,比较优势论理论结论4、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 D)A、规模经济论B、技术差距论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论5、在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来源是(C)A、自然资源要素的优势B、劳动力资源的优势C、资本优势D、技术优势6、世界贸易组织于(C)正式建立。
A、1993.12.15B、1994.4.15C、1995.1.1D、1996.1.17、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A )A、优惠贸易安排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D、共同市场8.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增加一国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 B)购买他们的商品总值,从而通过每年的贸易顺差来增加货币流入量。
A、小于B、大于C、等于D、不等于9、按照商品价值总额征收关税的方法是(B)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10、对超过限额的商品禁止进口,称为:( D)A、协议配额B、关税配额C、自主配额D、绝对配额11、国际贸易额是指(D )A、一国进出口额之和B、各国进出口额之和C、各国进口额之和D、各国出口额之和12、一国拥有的资本要素充裕,故应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外进行交换。
这种说法来自(D)A、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B、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C、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D、赫-俄的要素禀赋论13、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的可能性来自于( B )与()之间构成的时间差。
国际贸易1、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含义、区别(1)按照商品的形式可将国际贸易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有形商品的输入和输出。
无形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劳务或娶她非实物形态商品的输入与输出。
(2)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一个主要区别是:有形贸易的进出口需办理海关手续,其数量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无形贸易的进出口不需办理海关手续,其数额一般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
有形贸易的收支又称为贸易收支,无形贸易的收支又称为非贸易收支。
2、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其原因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大战结束初期到1973年,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打下了基础;②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和扩大促进子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③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④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扩大。
(2)第二个阶段:从1973年到90年代初,是国际贸易发展缓慢、停滞与开始回升的不稳定发展阶段;从1973年到1985年,是国际贸易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的时期。
原因是:①经济危机的爆发;②能源危机的爆发;③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④80年代初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危机严重,农产品过剩;⑤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汇率的大幅度升降,特别是美元大幅度贬值和日元、德国马克大幅度升值直接影响贸易的回升;⑥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3、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1)增速高;(2)格局发生变化;(3)正式的贸易组织成立:WTO(4)贸易结构变化;(5)EDI、电子商务的发展、盛行;(6)管理贸易发展4、古典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1)重商主义:15 世纪末,早期的资本主要是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出现,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16世纪至18世纪在西欧盛行,成为国际保护贸易理论的起点。
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 和法国的Montchrestien。
国贸期末总结1、普惠制三原则:1)含义:普惠制(GSP)是指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
2)三原则:✧普遍性指已达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半成品应尽可能给予关税优惠。
✧非歧视性指应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统一实施普惠制,不应区别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的方案。
✧非互惠性。
发达单向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不应要求发展中国家给予反向优惠。
3)目的:增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外汇收入,促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加快其经济增长率4)方案的有关规定:确定受惠国名单;确定受惠产品;确定受惠幅度:各给惠国一般给予工业品优惠,对农产品较少给予优惠;原产地规则;保障措施;有效条款。
3、关税种类:1)关税(Customs duties, tariff):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国境时,由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2)关税特点:◆关税是间接税。
◆关税的税收主体是本国的进出口商,税收客体是进出口商品。
◆关税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关税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具有无偿性、强制性、预定性。
◆关税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手段。
3)作用:(应该是目的,但没找到目的的答案,所以找了作用的)积极: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贸易结构;调节生产和市场的需求;消极:进口关税设置太高,刺激走私,造成关税流失;进口关税太高保护过分,被保护企业产生依赖性,影响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关税结构不合理会对企业保护作用下降甚至负保护。
4)种类:(一)、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流向分类1.进口税:它是指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2.出口税:它是指出口国家的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3.过境税:它是指一国对通过其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目前大多数国家在外国商品通过其领土时只征收少量的准许费、印刷费、登记费和统计费。
(二)、按照征税的目的分类1.财政关税:它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国际贸易学期末复习整理国际贸易学复习整理考试时间:01-03 上午8:30考试地点:26-205考试题型:一、填空(1*7,共7分)二、名词解释(3*7,共21分)三、选择题(1*5单选+2*6多选,共17分)四、简答题(共36分)五、论述题(共10分)六、图示题(共9分)第一章主要概念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概念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别国(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反映该国(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
2、联系本质一样,出发点不一样;总体与局部关系,其实质内容一致;全球范围来看—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一个国家角度来看—对外贸易。
3、国际贸易真正确立阶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1、共同点①都属流通范畴,都通过交换来实现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满足消费需求;②在生产与交换关系上,都是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的反作用,即贸易规模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贸易的发展对一国的生产起着促进的反作用。
2、区别①国内贸易基础是国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②贸易的环境不同各国货币制度差异各国经济政策差异各国法律差异③贸易风险不同信用风险,双方的资信状况不同商业风险汇率风险三、对外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政府不干预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既不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设置障碍,也不给予各种优惠,而是鼓励和提倡市场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施加干预,使用各种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和生产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
简言之,奖出限入政策。
3、管理贸易政策: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政策,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方向。
国贸理论期末总结一、引言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而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新贸易理论、国际竞争理论等。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具备较低的机会成本,就具备了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资源配置等因素。
在国际贸易中,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特定的贸易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贸易的基础是互利的,彼此专业化生产并互相交换。
它认为贸易的盈利主要通过增加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比较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形成和扩大的原因。
三、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就应该进行国际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性。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较短,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这种情况下,两国通过贸易可以互相获益。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了分工与贸易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国际贸易,世界上的资源和劳动力可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同时,绝对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要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何苏斯·帕雷托提出的。
根据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还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根据要素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
国际贸易理论考试知识点总结考试题型:选择题 单选/多选 10个 20分名词解释 4个 20分简答 4个 40分论述 1个 20分(展开论述,条钢解释)1.过境贸易: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作为过境贸易。
2.转口贸易:指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或货物供给国与需求过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3.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贸易;所有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出口贸易。
4.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
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的货物均记为进口贸易,凡是通过海关出口的货物均记为出口贸易。
5.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6.对外贸易依存度:或国际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G NPG DP G NP G DP 或者出口额进口额或者对外贸易额国际贸易依存度+==7.比较优势说1、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2、产生背景: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提高粮食和土地的价格,限制进口谷物严重损害了新兴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工人工资被迫上升★ 地租上升,导致企业主成本增加★ 吃粮开支上升,各阶层对工业品的消费下降★ 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限制英国工业品出口结果: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取得的最伟大胜利。
“比较优势说”的主要内容:在国际分工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相对利益”。
各国应按“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集中生产出口“相对优势”产品,进口“相对劣势”产品, 按此原则进行分工与贸易,对各国均有利。
8.里昂惕夫之谜(名词解释):根据赫俄原理,资本密集型国家就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根据这一原理对美国的经济进行了分析,结果却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美国的经济模式不符,因此称此为“里昂惕夫之谜”9.产业内贸易说:1、代表人物: 格鲁贝尔、保罗•克鲁格曼,(08诺贝尔得主)2、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交换.● 产业内贸易:各国同一产业内的同类产品的交换.(按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同时出现在一国的进出口中)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是:同类产品的异质性(重要基础);规模经济收益递增(重要成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因素)。
国贸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世界出口总额与世界进口总额之间的关系是(c)A、前者等于后者B、前者大于后者C、前者小于后者D、不能确定2、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B )创立。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托马斯·孟3、里昂惕夫之谜论说明了( C)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B、比较优势论,要素禀赋论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D、实践的验证结果,比较优势论理论结论4、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是( D)A、规模经济论B、技术差距论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论5、在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来源是(C)A、自然资源要素的优势B、劳动力资源的优势C、资本优势D、技术优势6、世界贸易组织于(C)正式建立。
A、1993.12.15B、1994.4.15C、1995.1.1D、1996.1.17、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 A )A、优惠贸易安排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D、共同市场8.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增加一国财富的手段就是发展对外贸易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 B)购买他们的商品总值,从而通过每年的贸易顺差来增加货币流入量。
A、小于B、大于C、等于D、不等于9、按照商品价值总额征收关税的方法是(B)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10、对超过限额的商品禁止进口,称为:( D)A、协议配额B、关税配额C、自主配额D、绝对配额11、国际贸易额是指(D )A、一国进出口额之和B、各国进出口额之和C、各国进口额之和D、各国出口额之和12、一国拥有的资本要素充裕,故应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对外进行交换。
这种说法来自(D)A、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B、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C、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D、赫-俄的要素禀赋论13、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的可能性来自于( B )与()之间构成的时间差。
国际贸易概论一。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真正意义上产生的时间及事件为: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技术革命2.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关系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而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活动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构成的3.国际贸易的分类①按商品流向可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过境贸易②按交易商品的形态可分为:有形贸易(货物贸易)、无形贸易(服务贸易)③按根据是否有第三国参与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4.国际贸易的统计指标P10-P14( 详细了解每一个指标有什么意义,做什么用的)①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②贸易量③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④贸易差额5.国际贸易的作用首先,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调节国内供需的不平衡,改进扩大再生产所需的实物结构,从而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次,利用国际贸易,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参与国际贸易,一方面能补充国内市场商品的不足,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国家财政和外汇收入,从而增强国力,以巩固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总之,一个国家要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参与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已成为国际发展的基础二。
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利益理论)(2*2模式,即两种产品两个国家)①代表人物:亚当·斯密②中心思想:每一个国家生产具有本国优势的产品,用这种产品去换取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双方均能获利③理论分析:“绝对优势说”(“绝对成本论”)指一个国家生产单位某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产品的生产,即为绝对优势第一层:在没有贸易往来前提下,两国需要生产两种产品,以满足国内消费;在有贸易往来前提下,两国可以进行专业化分工,分工结果是世界财富增加第二层:双方通过贸易往来,在贸易中均能获利第三层: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可以利润最大化2.比较优势理论①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②中心思想: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在这两优产品中选出一个最优产品,这个产品即为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在另一个国家中,两种产品均为劣势产品,在这两劣中选择一个次劣产品,这一产品即为本国的比较优势。
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1 当代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制成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趋同化三、部门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要特征为什么传统理论解释不了当代国际贸易?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现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资源禀赋相同的国家间的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领域出现大量相似产品贸易的现状。
传统贸易理论与现实相矛盾的状况迫使人们去对贸易现象作出新的解释,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贸易理论。
由于这些理论主要是解释工业部门内贸易状况的,因而被称为部门内(产业内)贸易理论或制成品贸易理论。
§2 里昂剔夫之谜及其解释一、“里昂惕夫之谜”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和比较了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名词解释:里昂惕夫提出的,H-O定理的推论与实际验证结果之间的矛盾。
即美国作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对里氏之谜的各种解释1、自然资源稀缺说:里昂惕夫进行研究时,只局限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影响;2、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指投入教育、培训、卫生保健投资等项上的支出,它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资本充裕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3、贸易壁垒说:如果各国都对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那么,贸易模式就可能与H-O模型完全相反。
4、需求逆转说: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迷,如果两国消费者都对本国拥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具有强烈的偏好,那么,贸易模式就可能与H-O模型完全相反。
5、要素密集度逆转说: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3 新要素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仅仅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
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
他们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还应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
至于这些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则完全可以用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推导,贸易格局仍然符合H-O定理。
§4 规模经济理论一、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显著的生产效率的改进或生产成本的节约。
规模经济表现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形式:(1)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由相关产业其他厂商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2)内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5 代表性需求理论自李嘉图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大多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研究生产成本从而产品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瑞典经济学家斯特凡·林德第一个从需求的角度考察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于1961年提出了代表性需求论(又称为重叠需求理论、偏好相似理论)。
一、基本概念1、差别产品:基本功能相似、但却存在成本、质量、外观、造型、使用的方法、附带附件的多少、厂家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的差异的产品定义为差别产品。
2、需求结构差异与代表性需求不同国家之间、一国内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对同一产品的需求会呈现需求结构差异。
尽管在每个特定的国家里,由于同时存在着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而产生对同一产品需求上的差异,但就一国总体而言,总会存在需求相对集中的特定消费需求,即该国的代表性需求。
3、贸易的可能性林德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同另外一个国家有着相似的收入水平,并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那么,它们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度较高,发生潜在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潜在出口同潜在进口相一致的可能性越大。
二、需求结构的国民差别与制成品贸易假设有两个国家,分别为A与B,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于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A国的需求结构肯定要位于B国之上。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下图:可以推定,在A国中由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的需求状况所决定的该国需求量最大的差别产品将为Q4,而在B国中则为Q3。
然后,两国可以以此为根据进行专业化生产,即A国专业化生产Q4,B国专业化生产Q3。
最后,两国再通过贸易来完成Q4与Q3的交换。
这样做的结果是,A国将从专业化生产Q4中获得规模经济,而B国则将从专业化生产Q3中获得规模经济。
§6 协议国际分工理论这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其代表作《对外贸易论》中提出的另一种解释规模经济与自由贸易关系的学说。
小岛清指出,对于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完全可以通过国际间政府的协商和调节机制确立国际分工,发展国际贸易,而且,建立在国家协商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会有效地配置两国资源,增进两国利益。
贸易前,两国的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且均为C1。
国民消费水平由无差异曲线Il表示。
由于两国达成互让市场的贸易协定,本国让出 B产品市场,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A产品,进口B产品。
这时,本国的生产点变为点T,消费点则变为点C3,国民消费水平由无差异曲线I3表示。
同时,外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外国的生产点由C1变为 T1,国民福利水平由无差异曲线I2表示。
两国的贸易条件仍与贸易前的相同,但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均比贸易前提高,尤其是本国提高最多(UI1>UI2>UI3)。
达成协议国际分工的先决条件首先,贸易国双方的经济实力接近,它们均有能力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产品。
其次,进行协议国际分工生产的产品应当具备规模经济条件,这样,互让市场会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协议国际分工实现后,两国贸易利益均比自给自足时提高,而且提高的程度彼此接近。
§7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
与技术差距模型强调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弗农在熊彼特的产品创新周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以解释部门内部贸易现象。
他认为产品从问世到最终退出市场,构成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技术创新角度,产品生命周期存在三个阶段:导入期、成熟期和高度标准化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所需要的条件不同,因而在不同阶段生产并出口该产品的国家就不同。
1、新产品的导入期条件:新产品创新要求有较高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抗风险的能力要强;要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条件;要有有效的法律社会环境;需要高收入支撑的社会购买力。
结果:新产品在导入期,属知识密集型产品,其生产及出口者是创新的发达国家。
2、产品的成熟期条件:产品本身以及生产工艺变得日益标准化;专利的到期;其他国家的生产者更具有成本优势;生产过程中仍需高技术的劳动投入;产品仍相当昂贵,高收入消费者才能购买。
结果:在其他发达国家生产。
随着直接投资分公司的设立,发明国对其他发达国的直接出口下降、甚至消失,但它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
3、产品高度标准化阶段条件:该产品的生产技术完全标准化;能够用相对不熟练的工人从事生产操作;生产技术已经广为人知,很容易得到。
结果:劳动充裕的欠发达国生产并出口该产品。
创新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该产品的出口将会下降,甚至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产品在标准化初期,即技术扩散期,由资本充裕型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
在标准化晚期,即技术停止期,由欠发达国出口该产品。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几何图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麦吉和罗宾在1978年提出原料周期说,发展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原料的显著特点是原料的需求弹性小,即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其价格波动幅度。
原料生命周期三阶段原料的生命周期较长,也可分为三个阶段:(1)派生需求繁荣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的发展使原料需求迅速增长,原料价格以较大幅度上升。
此时,原料处于生命力旺盛的成长期。
(2)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阶段。
价格上涨迫使消费者(进口国)去寻找替代品;又促使更多的国家开发、出口该原料。
于是价格上涨的势头逐步减弱,最终出现下降趋势。
(3)合成或研究与发展的介入阶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又发明了能够替代初级原料的合成制品,把初级原料推向生命末期。
小结:原料周期说认为,科学技术的新突破是原料生命周期阶段转变的关键。
按照原料周期说理论,原料贸易优势存在着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
这恰恰和弗农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优势的变化相反。
该理论承认,初级原料的贸易条件随其生命周期阶段的演进而恶化,但这是就某一种原料而言,而作为总体,原料平均价格水平与制成品相比较基本上是稳定的。
第六章 关税 §1 关税概述一、关税的含义及其作用关税是一个国家的海关对进出其关境的物品所征收的一种税。
国境(进了国境也不一定是进口) 关境>国境(欧盟) 关境<国境(中国)关税分为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
关税最主要的作用是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因而是当代各国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 。
⎩⎨⎧财政性关税保护性关税目的(作用) 征收关税的目的:1.增加财政收入。
财政性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2.保护本国生产和市场。
以这种目的而征收的关税成为保护关税。
二、进口关税的种类⎪⎪⎪⎪⎪⎪⎩⎪⎪⎪⎪⎪⎪⎨⎧⎪⎪⎪⎪⎪⎩⎪⎪⎪⎪⎪⎨⎧⎩⎨⎧⎪⎪⎪⎩⎪⎪⎪⎨⎧反倾销税反补贴税进口附加税普通税协定税最惠国税普惠税特惠税进口正税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关税 进口关税可分为进口正税和进口附加税两种。
进口正税是指进口商品进入关境时根据海关税则征收的正常关税。
进口附加税是指对进口商品征收了正常关税后,出于某种目的而额外加征的关税。
(一)进口正税进口正税又称正常进口税。
依据各国海关税则的不同,各国的进口正税分为两种、三种、四种,甚至五种。
分述如下:1、特惠税是指对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
起源于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
洛美协定国家之间的特惠税是目前仍在起作用且影响最广泛的特惠税。
欧盟对全部工业品和96%的农产品免税。
2、普惠税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非歧视、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