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02.00 KB
- 文档页数:14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周测(十)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3.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A.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B.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5.“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下图为最新出土的三星堆黄金面具,它能够直接反映的是A.国家结构B.宗教祭祀C.审美情趣D.形制工艺6.周学熙的华新纱厂以“互助合作”的“华新精神”立厂,郭乐、郭泉的永安集团践行“同号相连,同舟共济”的“永安精神”。
蔡声白的美亚织绸厂始终坚持“和衷共济”的“美亚精神”。
这些近代企业塑造的精神A.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B.消除了企业间壁垒C.凸显强烈的国家意识D.提高了企业的地位7.据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谐》记载:“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
北土以桑皮为纸。
剡溪以藤为纸.”这反映出A.各地纸张颇具地域特色B.格物观推动造纸业发展C.宋代造纸技术日臻完善D.市场纸品竞争相当激烈8.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
选择题在中国古代,“占”是观察的意思,“卜”是以火灼兽骨或龟壳。
殷人占卜之风盛行。
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形成卜辞,这一现象说明A. 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B.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 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殷人大小事情都通过占卜决策,在结合所学商代所学,可知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故答案为C选项。
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太绝对,A选项排除。
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
占卜属于迷信,与民主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
选择题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裔,五帝的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内直接传子,但也不过是再一个“大家”内——皇帝族内部选择首领而已,并没有什么超血缘的“公”,所谓“禅让”实为族内择子继承。
禹传启只不过是把原先属于整个部族的果实摘到自己家族里去了。
这表明A. 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没有区别B.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C. 禅让制已经具有明显的阶级性D. 禅让制是依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制度【答案】D【解析】禅让制是在部族内部选择首领,而王位世袭制则是在家族内部选首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根据材料“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一个大家内.......选择首领而已”分析可知,禅让制并不能够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故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并不是在整个部落联盟中选贤任能,只是在黄帝族内选择,注重血缘关系,故选D。
选择题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D.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由材料“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可知,分封制推动了分封的诸侯国对周文化认同,故选C。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二10月半月考试(实验班)试卷范围:中国思想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
这反映出百家争鸣A.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B.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C.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D.对后世影响领域比较宽广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一主张体现了A.关注民生,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C.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D.强调权术、主张变革的法家思想3.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韩非此举旨在论证A.君主权力的特殊性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C.变革旧制的迫切性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4.《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C.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5.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
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D.教化臣民是儒家主要任务6.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
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7.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试验班)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1.“苛政猛于虎”语出《礼记・檀弓下》,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礼记》中这一故事的引人,主要是说明白孔子A.“为政以德”的主见 B.“有教无类”的思想C.“克已复礼”的要求 D.“以德服人”的理念2.有学者说:“儒家思想自先秦到汉代是一个从志向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完成了一次从‘山中客’到‘朝上臣’的转变。
”导致这次转变的最关键因素是A.汉初实行了“独尊儒术” B.“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董仲舒新儒学的创立 D.太学教化体系的建立3.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这一观点A.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B.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须要C.说明白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D.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4.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逍遥自由。
这说明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统治者不再强调封建道德C.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D.儒释道三教思想合而为一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去亲身实践,恒久想不明白万物的真谛。
”与此文观点相一样的是A. “三纲五常”B. “知行合一”C. “格物致知”D. “经世致用”6.孔子主见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高校》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A.一贯强调主动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7. 据史料记载,明朝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认为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大防,最终被饿死。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清北班)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行以守,出不行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见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样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3.“《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见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确定的权威来震慑臣民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4.西汉某著作中说:假如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假如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雷电天气就特殊多;假如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
这些思想A.遏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B.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C.根植于先秦的儒学传统 D.蕴含了确定的辩证思想5.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成功“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汲取6.“《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是中国古代一位闻名思想家的主见。
2019届河北省大名县一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半考历史试卷(word版)一、单选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1.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2.明朝将元朝南方三省统统一分为二,江西省回到汉豫章郡、唐后期江南两道的范围,又成了完整的地理区域;福建省回到唐后期福建观察使辖区和两宋福建路的领域。
又将元朝北方的中书省一分为三,北平、山东和山西……元朝犬牙相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
这反映明朝A.基本放弃了犬牙交错的原则B.试图纠正元朝行省制的遗病C.加强了地方官员行政管理能力D.迅速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
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
以上历史现象说明A.诸侯势力日渐强大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诸侯争霸战乱频繁D.天子册命控制诸侯4.罗马法规定,当儿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要审判其父。
但又规定,家长拥有对子女的生杀权。
这表明罗马法A.违背人道主义精神B.过分强调形式主义C.存在结构性缺陷D.公法与私法分立5.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民主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如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
这是因为古代雅典的A.直接民主容易成为暴力机器B.民主制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C.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D.民主制使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6.1302年法国第一次召集三级会议,1614年以后法国三级会议一直没开会,直到1789年,随着三级会议的召开,法国大革命随之到来。
河北省高三10月检测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时下热议的“异地高考”改革,折射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和权力,不主张任人唯亲,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
”这一制度指的是()A . 世袭制B . 察举制C . 九品中正制D . 科举制2. (2分) (2016高一上·杜蒙月考) 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A . 秦始皇B . 汉武帝C . 唐太宗D . 宋太祖3. (2分)(2017·广州模拟)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这些规定()A . 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B . 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C . 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D . 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4. (2分) 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专制君主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A . 封建贵族巩固统治的需要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统一国内市场的需求C . 人民群众反对国家分裂的需要D . 天主教会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5. (2分)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A . ①②B . ③④C . ②③D . ①④6. (2分)维新变法运动的直接目的是()A .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 . 发展资本主义C . 救亡图存D . 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学说7. (2分)(2017·锦州模拟)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
2021-2022年高三10月月考试题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 ) 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使用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 )①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
”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5.西汉文帝时晁错上书说“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一年勤苦劳作,“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夕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这主要反映了()A.赋敛不时使农民受到额外剥削B.编户农民承担沉重的赋役C.农民占有土地很少,但负担很重D.商人趁困苦之际兼并农民土地6.唐太宗曾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汉武帝“拓定边方”的措施不包括()A.派人经营西南夷,使夜郎国归附汉朝B.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C.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D.将版图扩展到今云南境内7.下图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仪器,其功能是()A.测定航行方向B.测定地震方位C.演示天象D.预测地震8.《史记》一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将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参与田地争夺的人群非常普遍,各级贵族,上自周玉,下至普通的官员,都加入到田地争夺的行列中。
甚至还发生了吾国的大夫都至与周简王争夺田地,因为不能决断,最后双方到晋厉公那里去评理的事件。
上述史实反映了()①铁器和牛耕促进了荒地开垦②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受到破坏③诸侯国的卿大夫与公室争权④周王室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下表所示是不同学者关于东晋与南朝政权的历史分析,据下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北人南迁促进南方初步开发B.江南土族有意调和南北分歧C.人口迁徙影响南方政权建设D.农牧文明交汇提升南方地位3.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人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袖窄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圈”,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素尚中重的“小头鞋履窄衣裳”。
这反映了()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4.北宋时期,政府允许将乡村的收税权授予以高价竞争的私人承包者,谓之买扑。
买扑的承买者需向政府认纳一定数额的课利。
下表为熙宁十年(1077年)城市商税和乡村地区商税(买扑收入)分布情况。
据此可推知,买扑制度的实施()A.扩大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C.使商税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D.加重了农民的纳税负担5.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X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
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6.19世纪60年代以来,李鸿章先后兴办了苏州洋炮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陆续筹款添购德国克虏伯后膛四磅钢炮一百一十四尊;仿照德国制度,成立炮队19营,聘请德国教习训练。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清北班,含解析)一、单选题1.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己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A. 国富民贫B. 勤俭节约C. 忠孝为本D. 藏富于民【答案】D【解析】【详解】孟子强调“明君制民之产”,荀子认为国富民贫会导致国家灭亡。
综合二者可知,民富利国。
故答案为D项;材料强调国富民贫的危害,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忠孝的条件是民富,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
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A.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半月考试试题(实验班)范围:中国思想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百家争鸣是思想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有关“价值、意义、方式、礼仪”等知与行的多方面知识,构成了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生活的源泉与核心。
这反映出百家争鸣A.诸派思想内容无需后人创新B.不利于推动当时社会转型C.各家学说都具有较大实用性D.对后世影响领域比较宽广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这一主张体现了A.关注民生,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C.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D.强调权术、主张变革的法家思想3.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韩非此举旨在论证A.君主权力的特殊性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C.变革旧制的迫切性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4.《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
这反映出A.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C.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D.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5.董仲舒主张“以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
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D.教化臣民是儒家主要任务6.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
这表明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7.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半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1.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2.明朝将元朝南方三省统统一分为二,江西省回到汉豫章郡、唐后期江南两道的范围,又成了完整的地理区域;福建省回到唐后期福建观察使辖区和两宋福建路的领域。
又将元朝北方的中书省一分为三,北平、山东和山西……元朝犬牙相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
这反映明朝A.基本放弃了犬牙交错的原则B.试图纠正元朝行省制的遗病C.加强了地方官员行政管理能力D.迅速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三个新国出现于历史的舞台上。
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托魏文侯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
以上历史现象说明A.诸侯势力日渐强大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诸侯争霸战乱频繁D.天子册命控制诸侯4.罗马法规定,当儿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当儿子成为高级官吏时,可能要审判其父。
但又规定,家长拥有对子女的生杀权。
这表明罗马法A.违背人道主义精神B.过分强调形式主义C.存在结构性缺陷D.公法与私法分立5.古希腊历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民主持批评或否定的态度,如柏拉图是拥有民主权利的雅典公民,但他却反对雅典的民主制。
这是因为古代雅典的A.直接民主容易成为暴力机器B.民主制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C.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D.民主制使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6.1302年法国第一次召集三级会议,1614年以后法国三级会议一直没开会,直到1789年,随着三级会议的召开,法国大革命随之到来。
而在相同的时间范围里,英国的议会一直有重要影响。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共19题;共38分)1. (2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据史料记载,商代后期的王位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出现嫡长子继承的倾向,如纣是帝乙嫡子,启是庶子,尽管启年长,帝乙还是立纣为法定继承人,由此可知,商代后期()A . 皇权专制得到了加强B . 血缘纽带关系弱化C . 王位继承具有随意性D . 宗法制度渐趋形成2. (2分) (2020高二上·辽宁月考)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诗歌的创作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魏晋文学家左思曾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意在批判()A . 察举制B . 征辟制C . 九品中正制D . 科举制3. (2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4. (2分)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 .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 .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 .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5. (2分) (2017高三上·凯里月考)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
”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据此可知司隶校尉()A .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B .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C .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 .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6. (2分) (2019高二下·鸡东月考) “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1.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
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其铭文内容有助于()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2.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 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 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3.秦始皇历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4.“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该语应出自()A. 《论语》B. 《韩非子》C. 《春秋繁露》D. 《荀子》5.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A. 世卿世禄制B. 军功爵制C. 察举制D. 九品中正制6.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8.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
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
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9.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 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B. 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 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D.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10.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A. 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居住及租地权D. “门户开放”政策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2.“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
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A. 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B. 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C. 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D.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13.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关于战国时期的资料,指导教师认为它不能当成原始史料使用。
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农业劳动的场景B.使用的生产工具C.“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D.文字的字体与书写方式14.读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15.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6.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可见()A.民主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B.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17.“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
”这段话评论的是()A.牛顿的近代力学 B.路德的因信称义C.卢梭社会契约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18.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
”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19.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20.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21.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22.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23.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
这反映了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24.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25.(25分)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
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妥协”现象在不同国家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
(1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妥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9分)26、(12分)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
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
……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
……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
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材料二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
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
……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