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海水制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有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学用具设备及软件: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powerpoint、电子课本、动画软件;药品:硝酸钾、食盐、水;仪器:烧杯、玻璃棒、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洗瓶、酒精灯、量筒。
五、教学流程形成概念实验。
【提问】用什么方法使不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继续溶解呢?【提问】那如果给氯化钠加热,给硝酸钾加水呢?氯化钠和硝酸钾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将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案综合在一起,先加热后冷却,再加水,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体验。
【提问】我们把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给出的定义是否精准?如不,请给出严密的定义。
【讲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
绝绝大部分固体如硝酸钾,溶解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通过持续地增加溶剂或者升温,最终能够使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形成的。
【板书】案借助软件,展示方案。
提供的固体及相关仪器,过拖拽动画上的仪器药品来展示实验方案。
回答:加水或者加热2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汇报现象和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矿泉水B.油水C.泥水D.蒸馏水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D.外界条件不变时,食盐溶液中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4、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5、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每次实验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4,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3、知识架构:①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②③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1、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注意点:(1)只有指明“”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溶质而言的,对于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教师实验:常温下,将2克氯化钠加入10克水中,将0.1克熟石灰加入10克水中。
现象:2克氯化钠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较但形成的是溶液;0.1克熟石灰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很,但是形成的是溶液。
溶解度教学设计课程:初中化学九年级下课题: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执教:班级课型:事实—理论课一、学生学情分析:学习了课题一,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和如花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溶液的饱和程度和溶解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相应的概念②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②建立运用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解释实验本质③学习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石棉网、铁架台,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9.2.1溶解度(第一课时)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饱和溶液的判断3、结晶4、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八、重难点分析: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
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九、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成功之处:①设计了三个环节的实验,从实验的角度验证饱和溶液的定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I)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实验准备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一、激趣设境,设疑自探师生互动:俗话说:“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二、解疑合探,活动与探究1. 提出假设。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 阅读P33,确定方案3.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问: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问: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4.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三、质疑再探这节课还有哪些疑问,请同学们提出。
四、拓展运用1.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2.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3.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作业教材P40,习题1、5、6。
【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主要内容: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二者的转化。
2.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3. 对学生进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中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一. 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无限溶解吗?猜想与假设()能无限溶解()不能无限溶解12⎧⎨⎩实验:(1)在试管或烧杯中加入10ml水,第一次加入一匙(约2克),氯化钠固体观察现象,再加入一匙氯化钠,再加入一匙……(2)在试管或烧杯中加入10毫升水,第一次加入一匙(约2克)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
再加入一匙硝酸钾,再加入一匙……二. 溶液是怎样分类的呢?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不能无限溶解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
1. 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2. 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
3. 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实验:现象: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结论:此液为硝酸钾饱和溶液,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
练习:1. 20℃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________克。
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则溶质为________克,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克。
答:根据溶液质量m m m液质剂=+。
133,36,136,136。
2. 指出下列各题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
(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答: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
答:不一定,有可能刚好达到饱和。
(3)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将其中的溶剂倒出一些。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专题2溶解度(两学时)从容说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索”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分析、讨论和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判断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并能总结相应的概念。
(2)学会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困难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比较、归纳、实践和实践。
用心爱心专心-1-教具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设备: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勺子、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坐标纸。
药物:氯化钠、硝酸钾。
课程安排:2学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A部分[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导言】我们知道盐很容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但盐能无限期地溶解在一杯水中吗?[学生发言]1。
是的。
不[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加入5毫升水。
结论2。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用心爱心专心-2-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加热,加入5克硝酸钾,搅拌并冷却[学生活动,教师巡逻][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语]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预习导学1. 叫饱和溶液。
叫不饱和溶液。
2.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有继续溶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二、交流探究合作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再冷却。
2.交流:(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3.问题讨论: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4.交流:(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
5.展示: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课题2 溶解度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一、新课导入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
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药品:NaCl(s)、 KNO3(s)、 H2O(l)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相关课件及幻灯片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课时建议:2课时板书设计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第二课时二、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2.溶解度四要素: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3.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4.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附:课堂练习1.要使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温B.降温C.加溶质D.倒出一些溶液2.下列因素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其无关的是()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性质C.温度高低D.溶液的质量3.从冰箱里取出含有蔗糖固体的溶液A,放置一段时间后,固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课题名称:课题2溶解度
教学过程
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
点评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另外有意制造错
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
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
作业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板书设计
补充习题
参考资料
教后反思。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学内容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二自主学习<一>、饱和溶液【活动探究I】:阅读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现象结论【结论】: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再加入5g硝酸钾……【结论】:操作现象结论加热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冷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不饱和溶液。
2、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结晶和结晶。
【分析归纳】:饱和溶液二要素:、。
三合作探究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2:由实验得出什么结论?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饱和溶液;四自主测试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⑤2.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加水前是饱和溶液B. 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3.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A.溶液的质量增大B.晶体的质量不变C.晶体的质量增大D.晶体溶解一部分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B.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不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饱和溶液C.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D.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5.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
《课题2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2、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过程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互动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语]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预习导学
1、叫饱和溶
液。
叫不饱和溶液。
2、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下,有没有继续溶解的存在,如有,且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
4、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为饱和溶液?
5、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吗?
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二、交流探究
合作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加入5g硝酸钾,再加5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5g硝酸钾,搅拌,再冷却
2、交流(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3、问题讨论: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4、交流:(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
5、展示: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合作探究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媒体使用:投影展示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
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
3、交流:学生思考,相互交流得出答案
4、展示
合作探究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问题讨论:①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②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2交流: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3、展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精导精讲
一、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蒸发溶剂、降温、增溶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
4.结晶:降温结晶、蒸发结晶
四、运用提升
1.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干燥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A.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减小了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C.溶剂质量减小了 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2.某温度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A.是无色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是饱和溶液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饱和溶液都是浓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水才可以作溶剂 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5.下列关于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
B. 饱和石灰水是纯净物
C.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
D.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产生,溶液变浑浊
6.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 )
A.增加压强
B.升高温度
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D.降低温度
7.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不饱和溶液的一定是稀溶液
C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 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8.使一杯接近饱和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
五、课堂小结:溶解过程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分子的扩散,要吸热;另一种是溶质分子的水合,要放热。
吸热、放热之差,表现为溶液温度的变化。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