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谈心理健康》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摘要:《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体现了关注人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和倾向,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和启示。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心理健康;“道”;清静无为正文:《道德经》一书汇聚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书中倡导的“清静无为”、“谦下守柔”、“致虚守静”等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的处世哲学,更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们提供心理疏导的方法。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一提到心理治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如人本主义心理疗法、认知主义心理疗法以及行为主义心理疗法等等,甚至连心理学也是一个外来词汇。
在心理层面,人们多汲取西方文化的养料,对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关注的少之又少。
然而其实早在《道德经》中,已经体现出老子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如《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其中,“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
”[1]即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更为重要的了。
这说明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老子》中,已经注意到人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了一定的论说,体现了老子思想对于人们心理问题的重视。
不仅如此,《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道德经》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婴儿”、“婴孩”的理想纯真状态。
如第十章中:“专气致柔,能婴儿?”[1]第二十八章中:“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四十九章中:“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这里的“婴”、“孩”都体现着道家对于质朴纯真的心灵世界的肯定和追求,这无疑也看作是道家心理健康的标准。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
它主要阐述了"道"和"德"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内省自省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一种放松、接纳、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于缓解现代人的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学会放下过度的追求和欲望,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其次,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这种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满意度,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再次,道德经提倡"内省自省",这是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通过内省自省,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提高自尊和自信,增强心理韧性。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帮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而实现心理健康。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老子《道德经》对心理健康的指导姓名:曹东阳学号: 2009121007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届别:心理学/2013届指导教师:周向欣职称:副教授目录目录 (1)摘要 (2)1.引言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3.心理健康的标准 (3)4.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4)4.1老子指导我们“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4)4.2老子指导我们“一心向善,不与人争” (5)4.3老子指导我们“大智若愚,纯朴自然” (5)4.4老子指导我们“不妄为,常知足” (6)4.5老子指导我们“虚,静”的生存智慧 (7)4.6老子指导我们“天下之至柔” (7)参考文献 (9)致谢 (10)老子《道德经》对心理健康的指导摘要:老子之言,广博精微。
世人读之,各有所得。
其哲学思想深沉而又意蕴丰富,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视野(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论,以及出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道……)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认知和透析。
本文仅就其代表作《道德经》中所蕴含有助于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心理健康一、引言从1980年至今,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趋势发展迅速,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我华夏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消极和逃避的成分,那就证明他不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道德经》一书虽然仅有简短五千字,但却是一本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的《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黑格尔说:“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
我说《道德经》就是教人为人处世,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
老子告诉我们如何修养身心,维护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2.心理健康的概念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
试析老子道法自然的心理保健观初探1引在当代社会,随着竞争趋激烈,生活日益繁复杂,人们面临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冲突日趋烈,心理健康也就成为不忽视的课题。
《道德经》自两多年前就提出了“道自然”——“无为”、不争”、“守弱”等对自心理问题或负面情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可谓世界最早注重心理保健的品。
《道德经》微言大义,字矶珠,它所提倡的道法自的生活理念即使在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具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试图心理保健的角度对道法自然”进行现代诠,以求得适合当代国人的心保健观。
2道法自然的涵义道法自然”是《道德经》全部思的精髓所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现代人所的物质意义上的“大自然”,而就其自然性而言,强事物的本性。
道是宇万物(包括天地人)运行的基本则,它的本性就是自然。
就道本身而言,它的存在是自然然的,所谓“有物混成,先地生。
寂兮寥兮,独不改,周行而不殆,以为天下母”(《道德第十五章》)。
就道与天地万物关系而言,这种关系是自而然的,所谓“道生之,德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厚,夫莫之命而常然”(《道德经五十一章》)。
就天地而言天地的存在是自然而然,所谓“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七章》)。
就人而言人的生存也是自然而然的,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居”(《道德经第二章),“以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道德第六十四章》)在《道德经》看来,人对间万物只能“辅”而不能主地“为”,也就是在人类社会中,人要按自然的原行事而不能有所违背。
老子相信的本性是自然纯朴无邪。
外物或世俗陈规都会扭曲人自然本性,使人失去本真状,导致人产生严重的虑与不安,并引发各种样的心理疾病。
可以说,当代大部分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病,都是这种贪欲与巧对人的异化所造成的比如焦虑症,它是由紧,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态;再如忧郁症,它是一种欲望挫的失落反应,等等仁义礼法等外在规范仅会泯灭人的质朴本性更会造成市侩行为和德虚伪现象,“天下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道德第五十六》)。
道家思想与心理健康内容摘要: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字:道法自然虚静无为心理健康道家的处世思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原因也在于此。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用于为人处世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于为人处世方面而言,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水穿过山谷越过平原,水能够克制最坚硬的东西。
由此悟出人生哲理,柔之克刚,弱之胜强,人们应当像水一般柔弱,记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才是最宝贵的【1】。
老子说:万物纷繁茂盛,最终都会返回到它的根本上去,而它的根本是处于虚静状态。
由此悟出人生哲理:人们只有返回本性,持守虚静,才合乎自然,才会清除各种烦扰纷争。
老子还说: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即“天之道,利而不害”。
由此悟出人生哲理:“人之道,为而不争”,意思是做人的原则是帮助别人,而不与别人争夺。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容百川,是因为它居于最低的位置。
老子发现,人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以后则变成干枯坚硬的了,由此悟出:坚强的会走向死亡,柔弱的却会长存,因而凭借武力必将失败,强大的树干总有一天会折断,可见强大是转瞬即逝的,柔弱却是永久不灭【2】。
总之,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是“柔弱”、“虚静”、“不争”即“自然无为”。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强着去做,不要锋芒毕露,不要给人带来烦扰,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之宝”。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并探讨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道德经强调自然与和谐的观念,提倡“道”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
人们通过与“道”保持联系,可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而道德经提供了一种应对这些负面情绪的方法。
首先,道德经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修身养性的指导,例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谐,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
通过修身养性,个体可以培养出内在的力量和稳定感,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其次,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并不是说个体应该消极怠工,而是强调个体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事物的本然运行。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过分追求功利和成就,而忽视了自然的规律。
道德经通过提醒人们顺应自然,放下执念,减少内心的纷扰,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道德经也强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在行动中保持谦逊和无私,不追求功利,而是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现代社会常常强调竞争和个人利益,而道德经提醒我们关注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道德经还提供了一种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
在道德经中,有关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学会柔性应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挫折和失败,而道德经提醒我们保持柔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总之,道德经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通过修身养性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它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让个体顺应自然的规律,减少内心的纷扰;它关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提倡谦逊和无私的行为;它教导个体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柔性和适应性。
老子智慧与当代大学生心理调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转型,家庭结构的迅速改变,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日益弱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心理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有的甚至触目惊心。
从一定程度上讲,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并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必将经历的成长烦恼阶段。
如何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老子思想介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问题研究,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适策略。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但主要表现在名利纷争、追赶时尚与网络沉迷、爱情与情感困惑,抗挫折逆境能力差、诚信缺失与理想危机等方面。
面对上述各种心理问题,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下列智慧。
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有无相生”的智慧对大学生“理想真空、精神贫血和价值悬浮”问题的矫正。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在他们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上,故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做起。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流行着一个频率极高的词语,那就是“郁闷”。
产生“郁闷”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某些愿望得不到满足、学习成绩不理想、失恋、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入党、当学生干部、各种“考级”、师生同学关系不好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郁闷”情绪的根源。
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郁闷”,究其根本,却反映了今日中国大学的精神品位,也反映了今日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贫血。
大学生本应该是富有理想,充满朝气并有着极强探求知识欲望的一个群体,“五四”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富有理想与朝气,每当国家或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头,并担当起应有的职责。
可今日的学子,他们的理想基本都是个人的小事,在大事大非面前,与大多普通民众一样,要么狭隘,要么冷漠,社会上一切不健康和消极的东西,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身上都有反映,有的甚至比社会上的同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人生理想完全架空。
老子思想对于现代人缓解焦虑心理的启示人文社科学院 09思想政治教育班阮芳 6号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品的提高,生活节奏也急剧地加快,现代人中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地人群也急剧增加。
据调查表明,患精神疾病地人数已超过心血管病,跃居我国疾病患者地首位,约占20%,并且据专家预测,21世纪初,精神病所占比例将增加到25%,缓解心理压力,调治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类面临的课题老子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调治智慧。
对于现代人缓解焦虑心理,治疗精神极病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老子思想缓解心理疾病意义一、心理焦虑的危害焦虑是在社会生活中, 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事物、情境作出的一种特殊反应, 是一种带有烦躁郁闷等不愉快色调的适应行为。
当人的生存面临危险或威胁时, 焦虑是人们作出的最普通的情绪反应。
处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对将来适度的担心和考虑是必要的, 适度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过度焦虑才会成为一种疾病。
而且, 焦虑症者的焦虑不是来自现实环境中真正存在的实际危险, 而是祀人忧天似的虚无空想。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
有人甚至说当代就是一个“焦虑的年代。
据有关调查表明焦虑水平和自杀分数、恶性程度、人际关系有相关性。
焦虑水平高的人恶性程度越高,犯罪危害性越大,以及反追自杀的可能性越大。
同时,其人际关系也就越差,在社会上处于弱势,更加激发其走上犯罪的道路,从犯罪学的角度上分析,要解决罪犯的犯罪问题,降低犯罪率,必须解决导致其焦虑水平的原因,及社会和经济上的原因,通过国家政策进行控制。
当然,也可通过自身的调节,从而达到减轻缓解,甚至是消除的效果。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对缓解心里焦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老子的幸福观从我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可以知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的,并且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老子认为,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四章:心灵的平静第一章:原本的状态《老子》的第四章是关于心灵的平静。
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描绘自然界中事物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实现内心平静的方法。
老子认为,心灵的平静源于内心的安宁与无欲。
我们的内心在原本的状态下是平静而安宁的,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无心之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欲望的出现,我们的心灵逐渐被外在的物质和欲望所扰乱,失去了原本的平静。
第二章:回归自然为了恢复心灵的平静,老子提倡回归自然。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自然界没有偏爱与偏见,万物都是平等的。
我们应该学会像自然界一样,看待和对待事物。
通过观察自然,我们可以发现大自然中万物的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从而理解万物情理不违。
第三章:无为而治为了实现心灵的平静,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强调积极的无为,不是完全不做事,而是不去主动追逐、操控事物的发展。
只要我们顺应自然的变化,像水一样,按照自己的自然规律流动,那么一切都会得到自然而然的结果。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治大国如烹小鲜。
”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干预,尽量避免破坏自然过程的发展,让事物自己找到平衡点。
第四章:修身养性最后,老子教导我们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他认为,修身养性是实现内心平静的根本之道。
只有通过修炼,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才能摆脱物质和欲望的困扰,达到心灵的平静。
修身养性包括个体的德行修养和对外在环境的正确对待。
只有通过在生活中不断地修炼、提高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
结论总而言之,《老子》第四章描绘了实现心灵平静的方法,包括回归自然、无为而治以及修身养性。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忙碌与压力所困扰,失去了平静的内心。
因此,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教诲中借鉴,通过修行与修炼,达到心灵的平静。
只有心灵的平静,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目录目录 (1)摘要 (2)1.引言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3.心理健康的标准 (3)4.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4)4.1老子指导我们“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4)4.2老子指导我们“一心向善,不与人争” (5)4.3老子指导我们“大智若愚,纯朴自然” (5)4.4老子指导我们“不妄为,常知足” (6)4.5老子指导我们“虚,静”的生存智慧 (7)4.6老子指导我们“天下之至柔” (7)参考文献 (9)致谢 (10)老子《道德经》对心理健康的指导摘要:老子之言,广博精微。
世人读之,各有所得。
其哲学思想深沉而又意蕴丰富,体现了老子对宇宙视野(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唯物论,以及出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道……)中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认知和透析。
本文仅就其代表作《道德经》中所蕴含有助于人保持心理健康的指导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心理健康一、引言从1980年至今,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趋势发展迅速,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我华夏五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消极和逃避的成分,那就证明他不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道德经》一书虽然仅有简短五千字,但却是一本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的《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黑格尔说:“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
我说《道德经》就是教人为人处世,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
老子告诉我们如何修养身心,维护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2.心理健康的概念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
2023小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语文课上老师组织观看了百家讲坛之《老子与心理健康》,我心里颇有感触。
穿越千年的时空,我来到老子身旁。
他问:“名声和生命哪个更可爱呢?生命和钱财哪个更贵重呢?”我一时语塞,不知从何答来。
可老子却又说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意思就是说懂得知足的人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受威胁。
深刻,真是深刻。
就拿和绅来说个例子吧,他原来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随着官位的升高,官欲四起,后来竟演变成“贪得无厌”,可结果又怎样呢?终究逃不过法网。
正所谓“天风恢恢,疏而不失”。
这就说明了“不知足,不适可而止”的人是不会很长久的,人不可有贪念,一有贪念,就会耍阴谋,施诡计,就不能免于罪恶。
民间老百姓常说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似简单的俗语其实也蕴藏着高深学问。
人从出生到成年到衰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有到大有,从贫到富,从富到豪富的阶段。
最后呢?腿一蹬,人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难不成你还能带进棺材吗?所以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使心理健康呢?老子又说了,“致虚极,宁静笃”。
这“虚”就是“空”,“空”了就“通”了,“通”了就“灵”,“灵”了就“动”,然后就灵动,就聪明了。
“静”字嘛,又是高智慧了,“静”就能“清”,“清”就能“明”,然后就清明,睿智了。
的确,这些都是平常的道理,人的内心只要保持一快宁静的家园,面对滚滚红尘能够“我心不幼”,心理怎能不健康呢?再看当今社会,都市里的人整天喊“忙”,电话节奏加快,内心的不平衡也愈演愈烈。
欲望让人头脑变得不清醒,甚至一步走错就有可能万劫不复。
老子说了,“无为而无不为”,真是一语道破。
人啊,只要摒弃世俗,用柔制刚,才能夺取最后胜利。
简而言之,言而简之,借用诸葛亮的一句话就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拥有美好的幸福生活。
老子对抑郁症患者的几点建议
1.保持心态平和:老子认为,心态平和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对于抑郁症患者更是至关重要。
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要让情绪过度波动。
2. 悟真自性:老子提倡“道法自然”,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善良、纯真、自然的。
抑郁症患者应该深入自己内心,悟到自己真正的自性,找回本来的自己。
3. 放下执念: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执着的。
抑郁症患者应该放下对于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周围人事物的执念,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4. 追求自我完善:老子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与修身养性,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完善。
抑郁症患者应该积极追求自我完善,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工作。
5. 学会释放:老子认为,凡事都有两面性,抑郁症患者也不例外。
他建议患者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让它自由地流淌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抑郁。
- 1 -。
《老子》心理学思想简评摘要:《老子》,又名《道德经》,做为我国最早最完善的哲学书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本论文将简要从四个方面简要探讨其心理学思想,以使对我国现代心理学有所启示作用。
关键词:老子;心理学;心理学思想心理学还未成为科学心理学之前,即冯特创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前,心理学隶属于哲学,那时候心理学思想已经非常丰富,被心理学界界定为思辨心理学阶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当然其中也包括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本论文将简要地简述《老子》当中的一些基本心理学思想,以使对当代中国心理学研究有所启示。
一、《老子》心理起源思想在哲学当中,或许可以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它们分别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和主观意识。
而1879年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后,很多心理学家也各自提出自己的心理起源观——优生学创始人道尔顿、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心理起源于遗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则认为心理起源于环境,皮亚杰则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那么老子的心理起源观又如何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何!谬何!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万物起源于“道”,当然心理也不例外,所以可以推知心理也起源于“道”。
二、《老子》心理治疗思想自科学心理学创立以来,很多心理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心理治疗思想。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依德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挖掘患者早期经验中的潜意识;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可以通过强化、消退等来进行心理治疗;认知学派的艾利斯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来进行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是以人为本,由此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那么老子可有心理治疗观?老子的心理治疗观又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提要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
老子的贵柔思想几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关键词老子;谦下守柔;心理疏导;作者简介乔伟艳,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江西南昌330063一、老子贵柔思想及其特点老子及其思想概况老子的思想以自然为宗,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从天道、地道、到人道,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法天而行,天道无为而无不为。
人和社会的种种危机,也往往是把人“物〞化了,使得人与人之间凝聚的感情淡化了。
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人心、家庭也产生了变化。
老子的守柔、顺下、不争等的贵柔思想实在是值得省思。
老子贵柔思想的挖掘阐释1.谦下守柔的思想。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梁;贵卑下,不贵高大。
有生命力的居于柔软,死亡的居于僵硬。
强大者往往接近于死亡,弱小者往往充满活力。
为了让人们理解新生事物柔弱但一定能战胜衰老之物的道理,老子特别取出新生婴儿之柔弱以及柔水穿透坚石的形象加以比喻。
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1“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1在辨证开展的过程中,幼稚、柔嫩、弱小的事物,常常是充满生命力的事物。
3月31日《老子谈心理健康》姚淦铭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4日 10:18主讲人简介: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
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专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
曾获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现代人碰到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很麻烦,如果我们听一听老子的有关教导,会非常有价值。
一、老子教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问人们,名声和生命哪一个更可爱啊?老子又问,生命本身和钱财哪个更贵重啊?老子又问,得到名和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有害啊?人人都有答案。
那么老子怎么说呢?老子说得深刻极了,太爱名声,必定有大耗费;积累太多的财产,必然有大损失。
如果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如果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二、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存智慧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你就会去掉一种盲动,一种乱动,一种骚动;而换来的是能动,主动,灵动,你的生命的空间给扩展了,生命的容量给加大了。
你的能量积住了,你当然能够神采焕发。
三、老子教人们重生、贵生老子教导人们,要重视生命,要宝贵生命,要看重生命,别轻而易举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教你功利;老子教你的什么?淡泊。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竞争;老子教你什么?不争。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什么?进击;老子教你退守。
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什么?扩张;老子教你收敛。
但老子并不是教你一事无成,而是“无为无不为”——最后胜利的是你!四、含德厚者比于赤子老子要让人们的心态永远地回到婴儿状态。
年纪大的人回到壮年、青年、童年,婴儿多美妙!那你会老吗?永远不会老,心理上永远不会老。
有人就问了,我们能够回到婴儿状态吗?能啊,老子这种智慧不是叫你机械地模仿,表面地模仿,而是一种修养。
(全文)现代人确实很幸福,衣、食、住、行都是现代化的。
这种情形是老子那个时代做梦也想像不出来的。
你看,老子当年出关的时候,骑的是一头青牛,一挪一挪的多老土啊,多慢!今天我们有飞机,有汽车,有轻轨,有地铁,他哪里想像得出来呀!再看老子写的《道德经》,好艰苦!用毛笔,然后在一个竹片、一个竹片上,一个字、一个字写,今天我们大家用电脑一弹而就。
但是古代人是人,现代人也是人,古代人有七情六欲,现代人也有六欲七情。
你看看,人性是相通的,所以现代人和古代人有好多共同的话题,不过现代人碰到的问题更复杂、更多、更麻烦。
如果我们听一听老子的有关教导,会非常有价值。
一、老子教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什么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
说到这里,我有个问题大家可以来考虑,这是老子问的问题,老子问大家,他说,名声和生命哪一个更可爱啊?老子又问了,生命本身和钱财哪个更贵重啊?老子又问了,得到名和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有害啊?人人都有答案。
那么老子怎么说呢?老子说得深刻极了,你太爱名声,必定有大耗费;你积累太多的财产,你必然有大损失。
如果你知道满足,你就不会受到屈辱;如果你适可而止,你就不会遭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
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智慧!多么好的心理调节。
和珅,大家都知道,是个大贪官,材料也看得多了。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和珅的心理,分析一下和珅的人格问题。
首先,我们说,和珅这个名字起得好极了,他的名字起得美极了。
和珅的“和”——你看看,多美呀,这是中国文化当中审美的一个字,叫“和”。
你看,太和殿用的“和”吧;你看看,和平,和和顺顺都用的“和”。
所以“和”是中国文化当中一个非常审美的字眼。
再看那个珅字,什么偏旁?王字旁?不是王子旁,是玉字旁——中国人的人名上凡是有玉的都是审美的,林黛玉,贾宝玉,玉一样的人物。
所以和珅这个名——“珅”是玉的名称。
所以和珅是用了中国文化当中这两个美好的字眼构成这个名字——但这个人不好!那和珅这个名字呢?好。
和珅这个人有才能,并不是一点才能都没有,很有才能。
举个例子,他精通好几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所以清政府要翻译文件,我这个要发到蒙古,我这个发到哪个族,他行,都是他翻译。
和珅他是正红旗人,和珅他是从一个生员出身,然后世袭,然后做到乾隆的侍卫,然后做到户部侍郎,然后做到军机处大臣,然后做到文华殿大学士,然后做到一等公——一级一级上去,心理变化了,特别是晚年乾隆皇帝非常喜欢他,特别是乾隆皇帝跟他结成儿女亲家,更不得了!环境的变化。
你看他不能“虚”,不能“静”,起了变化,所以他到处都要捞一把,否则心理不平衡。
捞到什么程度?捞到各个地方给皇帝的贡品他都敢捞!据说,他捞了两千万两白银。
两千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呢?折合成今天的数字,是1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厉害呀——你看,贪得多厉害!那么我们来分析他的心理状况。
和珅贪污了这么多,他不害怕吗?不害怕。
和珅,我怕什么!第一,我不怕,我这么大的官,谁碰得过我?第二,我跟皇帝是儿女亲家,我怕什么。
第三,我这么多年培养了这么多党羽,我可以有密密麻麻的人际关系网,我怕什么?你们告到哪里,我都有关系。
正因为这种心理,人格的不健全,人格出了毛病,所以他不怕,贪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
如果我们请老子来跟他分析,老子必然对和珅“嘿、嘿、嘿”冷笑三声,和珅,你不是说你权力高,没人碰得过你吗?那我跟你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叫“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你不是有人际关系网吗?这网很密吗?但是你别忘了,天网尽管这个网眼疏,却不能遗失,你这个人际关系网怎么能够敌得过法网这个网呢?果然,入网了。
老子要对他讲的第二句话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历史上,你看,几千年大富大贵的人到最后守得住吗?守不住。
守不住,哪里去了?财富都没有了。
所以和珅、和珅,你要贪这么多的钱财你来干什么?有什么用?历史经验,守不住的。
第三句话,老子要冷笑一下,和珅啊,和珅,“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人富贵了,还要骄傲,还要跋扈,必然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灾难,你发了财,你富贵,你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那你怎么会不自己招来灾祸呢!我们为什么要分析和珅啊?我们不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玩笑来说的,也不仅仅是讲了一个历史的故事,而是今天的许多贪官都有像和珅一样的心理毛病。
其实,开始我们今天有的官员贪污,他开始刚出道的时候,也不敢贪的。
你看看,有的人刚出来,人家送他一条香烟,不敢拿;送他一个电动剃须刀,不敢拿,有的是。
但是,到后来地位变化了,拍马的人多了,溜须的人多了,地位升高了,心理不平衡了,心理出问题了。
所以人格健康的问题,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如果用这些话教育这些贪官,应该说,能够挽救很多的人。
二、老子教人们“虚”、“静”的生存智慧刚才我们讲了心理平衡的调节,首先你要爱惜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老子又教你第二招:“虚”、“静”。
要品尝这种深层的智慧,一个“虚”字,一个“静”字。
大家可以来观察一个现象,同志们看,到了春天,树上的一片树叶长出一个芽来,一个小小的芽,然后几番春雨以后,这个芽慢慢长大,后来绿油油的一片树叶。
秋天来了,变黄了;再深秋,风来了,叶叶飘零。
飘到哪里去了?飘到地上去了,落叶归根。
然后变成了泥土,然后回归了自然。
大家再看看,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生下来,哇,哇,哇,哭,到人世来报到了,然后是灿烂的童年,然后是辉煌的青年,然后是成功的壮年,然后垂垂而老,然后告别人世,一抔黄土,然后复归自然,老子观察到了。
再来观察个现象,一个人生下来什么都没有,所以老百姓有句话“生不带来”,赤条条来,然后拼命地向外占有,从无到有;然后再占有,从小有到大有;然后再占有,从大有到富有;然后再占有,从富有到豪富,都是财产。
但是又怎么样呢?最后人死了,你能够带去吗?所以老百姓又有句话“死不带去”。
所以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谁守得住!那么就有哲学来了,那么就有大智慧来了。
老子目光如炬,他一看,嫣然一笑!你看看,同志们一踏出这个演讲厅,外面纷纷攘攘,汽车,人来人往,世界纷纷攘攘,攘攘纷纷,纷纷扰扰,扰扰纷纷,我们看不到啊!老子一看,会心一笑,就在这个纷纷攘攘的背后有六个字对大家可以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致虚极,守静笃”。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两个字,一个是“虚”,一个是“静”。
人生在世,你要有心理健康,你要有一个美好的人格健康,你得首先懂这两个字。
“虚”是什么意思?“虚”就是空,空就是通,通就是灵,灵就能动,所以叫做虚空,所以叫做通灵,所以叫做灵动。
当你的心虚了、空了、通了、灵了,你就灵动了,你就聪明了。
同志们想一想看,现在大家都有邮箱,这个邮箱当中,今天给你发来一个垃圾邮件,明天给你发来一个垃圾邮件,把你的邮箱都堆满了,你说说有什么用?心灵不就是一个邮箱吗?今天给你一个乱糟糟的刺激,明天给你一个什么信息,后天乱七八糟,都堆在你的心里面,这个叫滚滚红尘的尘埃,把你的心都污染了。
所以你这个心要虚,虚了以后最后就达到一个灵,灵了以后就动了,生命在灵动,不是妄动,不是乱动,不是骚动。
你看看,还有一个,他教你“静”,高级智慧。
什么叫“静”?任凭你外面乱糟糟,任凭你外面红尘滚滚,我心不动,你外面的世界乱糟糟,非常地热闹,信息这么多,我胸中自有一块宁静的家园,我有一块宁静的圣地。
你看,“静”是什么呀?“静”就是清,静了就能够清,清了就能够明,明了不就聪明了吗!你看看,你这个心“虚”了能够灵动,你这个心“静”了,能够轻灵,能够清静,能够聪明。
那你说说看,你这个心灵是多么的美好,不论外面是刮12级台风,不论外面怎样,我心不动,我永远能够抵抗你这个外来的东西。
那么这能够救多少人的命啊!心理、人格的力量。
你看看!但是这个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他讲六个字,第一个“致虚极”,要达到一个极顶,虚的极顶。
什么叫虚的极顶,就是不断地历练,达到一个高境界,不是虚一点、虚一时,而是整个全过程修炼到这个境界。
境界是这样,要“守静笃”,要守住啊。
“笃”是什么意思?“笃”就是实,所以就老老实实,叫厚笃,叫笃实,要踏踏实实地守住这个“静”。
一个“虚”字,一个“静”字,可以清除掉我们心中的毒素,所以不仅可以排毒,还可以养颜,还可以养心,可以健康人格,可以长寿——长寿要有个心态,所以“致虚极,守静笃”。
诸葛亮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诸葛亮多厉害,他要教导孩子那要掏心窝,我肯定要把最好的一句话教导我的孩子。
什么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老子把掏心窝的话跟你讲,孩子,孩子,我不是教你发财,我不是教你做其他,我就教你两句:一个淡泊,一个就是宁静。
你看,一个“静”,一个“淡”。
诸葛亮多厉害啊!他给儿子留下的就这么最重要的话,你要淡泊,淡泊明志;你要宁静,宁静致远。